【杜佑《通典》-軍隊的規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春秋時代,齊景公的時候,晉國跟燕國同時進攻了齊國。齊軍難以抵禦,節節敗退。齊國的名相晏嬰,就向齊景公推薦了司馬穰苴。說他文能附眾,武能威敵。
武能威敵,這個不需要懂文言文也知道是甚麼意思。
那甚麼是「文能附眾」?
來到《通典》兵部之二,法制篇。
軍隊要有規矩。
孫子兵法說,要用文字來訂定規矩。
孫武大師如此強調的原因是,文字是「契約」。軍隊的法制,就是將軍跟士兵們之間的契約。
能夠履行契約的將軍,士兵才會服從他。
你如果只是愛護士兵,很願意聽士兵們說話,結果士兵們亂起來你根本無法制止,就像被寵壞的兒子一樣。
為人父母戒之慎之。
姜太公也說,練兵,就是要從他們的吃飯睡覺一舉一動開始練,才能得到徹頭徹尾服從命令的士兵。
當過兵的都懂。
順帶一提,周朝的教育體系是以學校教鄰長,鄰長教居民。
軍隊也一樣要是這種老鼠會機制:「先讓一個人學會,讓他去教十個人。這十個人再分別去教十個人……最後三軍大戰,你只需要對剛開始的那個人下命令就可以了。」
好啦,回到司馬穰苴的故事。
這當然是從《史記》抄出來的,杜佑沒以為自己掰個春秋故事大家都會鼓掌。但也做了一些敘述上的修改調整。
不過我們現在看他的版本就好。
話說晏嬰此人雖矮,可是三朝丞相,景公時不是第一代,是第三代,放屁比雷都響。齊景公自然是找來了司馬穰苴。
司馬穰苴說:「我只是個卑賤的士兵,您把我從軍隊中特別挑出來,其他人也不會聽我的。可以的話,希望您派遣一個有聲望的貴族,來監督軍隊。」
嗯,言之有理,齊景公就找來了「莊賈」,跟司馬穰苴打個招呼這樣。
司馬穰苴就跟莊賈說,日正當中之時,我們在軍門碰面吧。
說完,司馬穰苴就回到軍營,命人開始計時。
太陽一點一點的走,沙漏裡的沙子一啪啦一啪啦的落下。
一直到傍晚,莊賈大人才悠悠到來。
司馬穰苴問:「為何這時候才來?」
莊賈說:「抱歉啦,就其他大官還有親戚知道我要去打仗,都來送行,就拖到了時間。」
司馬穰苴說:「身為將領,接受命令的那一刻開始,就應該忘記自己有家。來到軍中,更要忘記自己有親人。一旦聽到戰鼓響起,甚至應該忘記自己是個人。」
「現在敵國深入我境內,國內騷動不安,士兵隨時暴露在危險之中,主公睡不好吃不下,所有人的安危與期望都繫在你我身上,你跟我說什麼送行?軍正何在?」
司馬穰苴叫來了軍法官,道:「約定時間而未到,按軍法如何處置?」
軍正答:「當斬!」
好,司馬穰苴就斬了莊賈,提頭繞行軍營示眾。
這就跟孫武練兵的故事沒兩樣,大家都震驚了,知道這個新將軍是個硬的,此後軍令莫敢不從,終於順利打退了燕晉聯軍。
《史記》的版本要生動複雜的多,司馬遷作為史上第一小說家豈是浪得虛名。
不過不管《史記》還是《通典》,司馬穰苴還是孫武,他們都沒有事先告訴人家,違反軍法是要斬首的。
這就是軍隊的本質,與國家政府的差異性。
當商鞅變法,徙木立信的時候,是要先告訴大家:「照做賞五十金」的。那是真正為了建立信用的作法,而軍隊不是。
軍隊的做法就是威嚇。
他不讓你衡量犯小錯有什麼小懲罰,就是嚇你,讓你從最小的地方都不敢違背。
也不會告訴你,立下功勞有多的獎賞:誰知道可以搶到多少東西?
就是讓你知道,立下功勞會有獎賞。
如此而已。
那孫武在說的「契約」是什麼?
不是賞罰,其實如果你記得孫武練兵的故事就會知道了。
打了左邊的鼓,你們就要向左轉。
這才是將軍跟士兵要建立起來的規矩。
對了,司馬穰苴就是《司馬法》的作者,不是他自己寫的。一開始就是齊國的威王找人整理司馬穰苴的用兵之道。
但僅僅是到漢朝,司馬遷就說世上很多《司馬法》了。所以今本到底是不是原著,也很難說。
講起這個軍隊的規矩,光提孫武跟司馬穰苴是不夠的。
春秋戰國,就還有吳起這個大師呢。
吳起的規矩是這樣的。
矮子,拿矛戟在前面。
高個,拿弓弩在後面。
強壯的,要負責舉大旗,倒了兵就散了,不可不慎。
勇敢的,則是鼓手,兵兇戰危也絲毫不能亂。
身體比較弱,不堪操持兵器,去負責後勤。
比人家聰明的,統統到我大帳來做謀士。
孫臏也出來嘴一下,這個叫騎兵十利。
一,對敵的時候能搶先抵達。
二,敵軍有空虛之處,能夠快速轉移攻打。
三,敵人戰敗四散逃竄,騎兵跟著散下去馬上能追到。
四,跟敵人一交鋒就退走,讓敵人疲於奔命。
五,斷絕敵方後勤支援的道路。
六,搶佔關卡渡口據點,奪取橋梁。
七,在敵軍還沒整頓好之前,打他個花開富貴。
八,敵軍休息的時候,也是打他個花開富貴。
九,燒糧草,驅逐市集跟居民的好幫手。
十,面對農田荒野,也能很快找到敵人隱藏起來的東西。
一言以蔽之,孫臏說的不是我說,騎兵就是「離合之兵」。聚集跟分散都很快速且具備作戰能力,機動力跟戰力都較強的意思。
你可能會覺得,孫臏明明是戰車時代的人,嘴這個有道理嗎?
反過來說,如果當時他就注意到,棄車從騎能發揮更大威力,那成為當代頂尖謀士也是合理的吧?
雖然說春秋戰國,中國已經進入了歷史時代。但或許還是要怪一下秦始皇,把秦朝以前的記錄,都搞成了阿媽的故事。
細節沒有,傳說居多。
所以這邊我們再看一個《孟德新書》。
就是那個人妻殺手寡婦救星曹操,字孟德。
曹操也是一個劃時代的戰略家兼政治家,首先你可以從他的軍令中發現,時代的進步。
曹操的將士,在行伍之間不可以把弓弩拉開。如果是為了調校,也不可以裝箭……違反者鞭兩百,收押。
用槍要領耶我咧個去,而且曹操就直接把罰則寫出來了。這樣的規範,相信對他軍農合一的體制,是有幫助的。
還有比方軍營中不得屠宰動物來販賣,都督不糾正這個行為同罪。
行軍的規定繁複我就不錄了,那他也有規定,農田的五種作物跟一些果樹是軍人不能侵犯的。
給曹操點一個讚。
此外,他還有船戰號令,人家玄武池練兵可不是練本能的。不過也就是那種一鼓預備,二鼓登船準備出發,三鼓按陣型前進。
前面那些都還是打一打之類的刑罰,船戰令你違反了就是斬首。
同樣的,也有步戰令,更詳細的多。這邊顯示出曹操的部隊是以步騎混合編制為主。
結陣的時候,則由斥侯在四方立旗,讓將領評估陣形運用。不要小小一條通道你給我來個鶴翼陣之類的。
布陣對敵,也不是什麼先鋒校尉說了算,你要把你的陣形戰術送給主將,確認之後才能進行。
有不遵從號令的情況,上級可以當場斬殺下級軍士官。
各個陣地曹操也會派督戰,隨時準備接管不服號令的部隊。
騎兵一律分四隊,在軍兩側。
前陷陣後遊騎……你也想到了對不對?陷陣是騎兵,一整個營都是陷陣,高順能不屌炸天嗎?
好,還有騎兵跟步兵的陣形不能互相干擾,將軍可以用特殊命令讓騎兵衝出去單獨作戰。
一旦進入混戰狀況,就自由作戰,可以不受前面的條文約束。
此外更有種種細節,不一一詳述。
你怎麼看?我看曹操真的有夠帥,乾脆不要管《通典》,去找曹操的軍令出來翻可能更精彩。
超世之傑非常人,真不是吹耶。
你知道《孫子兵法》這種東西的細節有限,實際運用也要考慮到時代差異。
我覺得那個感覺就像說《孫子兵法》是相對論。
然後曹操根據相對論做出了原子彈。
不過時代在進步。
相對於唐朝來說,曹操已經是三百年前的人了。
下回,就讓我們來看看,李靖的兵法又能有多高?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57會員
912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動作小,出手嚴謹,速度快。 你知道嗎?這是考唐朝武舉人的一個口訣喔。
《通典》,由唐朝後期宰相杜佑所做。 這是一部「典章制度大全集」,主要摘錄過去的史書而成。對於了解時代背景與局勢沒有幫助,但利於橫向比對不同時代的類似制度。 也開創了新的史學著作體裁:政書。 隋唐結束了中國超過三百年的紛亂期,期間超過三十個政體,不同的文化、制度,讓這種典章整理成為了一門顯學。
兵書四種: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 這是《漢書‧藝文志》中所提及。 漢武帝是一個武功強盛的皇帝。他雖然不上場打仗,但看著衛青霍去病的戰報,想必也對戰爭很感興趣。後來,到李陵上戰場的時候,已經是由漢武帝本身在擬定對匈奴戰術了。 是的,漢武帝是一個注重兵法的皇帝。
孫武說,火攻有五:火人,火積,火輜,火庫,火墜。 前四種就是,先決定你要燒什麼,第五個就亂槍打鳥了。那相對讀過孫子兵法的,也知道一旦天時地利符合,你就要防這五種火攻。 經典火攻的特點,簡單來說就是反其道而行。 意即:先燒自己。
常常在講古代的會戰,大家都會說:「人數一定是吹的。」 長平之戰雙方都出了四十萬以上,百萬大會戰。項羽用三萬兵就大破四十六萬諸侯聯軍。中國人有沒有這麼多? 基本上是可以找到考證資料:中國人真的有這麼多可以上戰場。 但上戰場不一定是負責打仗。
動作小,出手嚴謹,速度快。 你知道嗎?這是考唐朝武舉人的一個口訣喔。
《通典》,由唐朝後期宰相杜佑所做。 這是一部「典章制度大全集」,主要摘錄過去的史書而成。對於了解時代背景與局勢沒有幫助,但利於橫向比對不同時代的類似制度。 也開創了新的史學著作體裁:政書。 隋唐結束了中國超過三百年的紛亂期,期間超過三十個政體,不同的文化、制度,讓這種典章整理成為了一門顯學。
兵書四種: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 這是《漢書‧藝文志》中所提及。 漢武帝是一個武功強盛的皇帝。他雖然不上場打仗,但看著衛青霍去病的戰報,想必也對戰爭很感興趣。後來,到李陵上戰場的時候,已經是由漢武帝本身在擬定對匈奴戰術了。 是的,漢武帝是一個注重兵法的皇帝。
孫武說,火攻有五:火人,火積,火輜,火庫,火墜。 前四種就是,先決定你要燒什麼,第五個就亂槍打鳥了。那相對讀過孫子兵法的,也知道一旦天時地利符合,你就要防這五種火攻。 經典火攻的特點,簡單來說就是反其道而行。 意即:先燒自己。
常常在講古代的會戰,大家都會說:「人數一定是吹的。」 長平之戰雙方都出了四十萬以上,百萬大會戰。項羽用三萬兵就大破四十六萬諸侯聯軍。中國人有沒有這麼多? 基本上是可以找到考證資料:中國人真的有這麼多可以上戰場。 但上戰場不一定是負責打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東亞最著名的古兵書《孫子兵法》有言:「不戰而屈人之兵」又說「上兵伐謀」。東西英雄所見略同。總是腹背受敵的拜占庭帝國,也有深刻體會。以皇帝利奧六世(統治:895-908年)名義寫下的兵書《論戰術》(Τακτικά)講道: 「用欺騙、劫掠、飢餓、長期侵擾或其他手法傷害敵人,是值得鼓勵的。你絕不該受到誘
Thumbnail
「軍爭」當是介於「五變」與「謀攻」之間,可類比為少陰或少陽。何解?「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有「乃為之勢、因利而制權」之分;「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者,知迂直之『計』者也」——有「校之以計」之分。勢計互交而成「軍爭」。 知迂直之計 總而言之,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受命主將接到來自國主
Thumbnail
在一個古老的中土大地上,來自世家大族的孫武,在經歷了多次戰爭積累後,他突然有感而發地說了一句「戰爭,是國家大事,一旦發生,都會造成人民死傷無數,甚至國家破滅,為了能夠生存下去,我們必須慎重的去面對它,面對戰爭」
一、「大將」之「信」豈僅是「言必信,行必果」 「孫子兵法」第一篇提示大將的五大條件,第二項就是「信」! 論語子路篇有這樣一段紀載: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貢問孔子「作為知識份子的基本條件」! 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 曰:「宗
Thumbnail
「謀攻」當是從「校之以計」衍生而來。何解?「校之以計」是針對「道天地將法」,而「謀攻」當是針對「校之以計」的結論,亦即「計」上加「計」而成為「謀攻」。如同陽陽或陰陰互交,而成太陽或太陰。 不戰而勝 總而言之(凡),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使(雙方的,下同)「國」完整是優秀的,使「國」損傷是次等的。使
Thumbnail
孫子兵法之邏輯「計」為首篇,「用兵之法」四篇環之,其他八篇呢?也是孫子思想中的「兵法」嗎?看起來,孫子以後的人們,似乎那麼認為的。因未將「凡用兵之法」這一句給予重視,以至於主流觀點,皆視「形」、「勢」、「實虛」為孫子兵法十三篇的核心篇章。甚至還有唐太宗李世民與衛公李靖的加持。但,此三篇雖然有很多後世
Thumbnail
孫子兵法之邏輯所謂「兵法」,即是「用兵之法」,說白話就是「用軍策略」——使用軍隊的策略、使用軍隊打贏戰爭的方法。「兵」即軍隊、「法」即策略。此「法」與五事之「法」無關。大家經常把「戰略」等同於「策略」,但是,前者是指『戰爭策略』,後者在本質上是指『方法』。Strategy在中譯兩者皆可,當然是錯誤的
Thumbnail
孫子兵法之邏輯戰場上的「用兵之法」,最負盛名者當屬孫子十三篇之兵法。兵聖,孫子當之無愧。以出土竹簡而論,孫子一生就只寫了一本完整的書,要了解其思想,自然必從研讀其書開始。十三篇由「計」起始,後人強加一「始」,實屬累贅。「計」分五段:其一「兵者大事」,其二「經之以五」,其三「校之以計」,其四「乃為之勢
Thumbnail
鄭國迎戰天子的軍隊,憑着適當的戰術運用,輕鬆地大獲全勝⋯⋯
左 傳 【介之推不言祿】     晉文公賞賜那些跟隨他流亡的臣子。介之推不談賞賜,晉文公也沒有給他賞賜。     介之推說:「晉文公當國王本來就是上天的意思。這些大臣以為是自己的功勞。下面的人把罪過當作正當,上面的人賞賜奸邪的行為,上下相互欺騙,我難以跟他們相處啊。」     介之推的母親說: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東亞最著名的古兵書《孫子兵法》有言:「不戰而屈人之兵」又說「上兵伐謀」。東西英雄所見略同。總是腹背受敵的拜占庭帝國,也有深刻體會。以皇帝利奧六世(統治:895-908年)名義寫下的兵書《論戰術》(Τακτικά)講道: 「用欺騙、劫掠、飢餓、長期侵擾或其他手法傷害敵人,是值得鼓勵的。你絕不該受到誘
Thumbnail
「軍爭」當是介於「五變」與「謀攻」之間,可類比為少陰或少陽。何解?「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有「乃為之勢、因利而制權」之分;「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者,知迂直之『計』者也」——有「校之以計」之分。勢計互交而成「軍爭」。 知迂直之計 總而言之,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受命主將接到來自國主
Thumbnail
在一個古老的中土大地上,來自世家大族的孫武,在經歷了多次戰爭積累後,他突然有感而發地說了一句「戰爭,是國家大事,一旦發生,都會造成人民死傷無數,甚至國家破滅,為了能夠生存下去,我們必須慎重的去面對它,面對戰爭」
一、「大將」之「信」豈僅是「言必信,行必果」 「孫子兵法」第一篇提示大將的五大條件,第二項就是「信」! 論語子路篇有這樣一段紀載: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貢問孔子「作為知識份子的基本條件」! 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 曰:「宗
Thumbnail
「謀攻」當是從「校之以計」衍生而來。何解?「校之以計」是針對「道天地將法」,而「謀攻」當是針對「校之以計」的結論,亦即「計」上加「計」而成為「謀攻」。如同陽陽或陰陰互交,而成太陽或太陰。 不戰而勝 總而言之(凡),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使(雙方的,下同)「國」完整是優秀的,使「國」損傷是次等的。使
Thumbnail
孫子兵法之邏輯「計」為首篇,「用兵之法」四篇環之,其他八篇呢?也是孫子思想中的「兵法」嗎?看起來,孫子以後的人們,似乎那麼認為的。因未將「凡用兵之法」這一句給予重視,以至於主流觀點,皆視「形」、「勢」、「實虛」為孫子兵法十三篇的核心篇章。甚至還有唐太宗李世民與衛公李靖的加持。但,此三篇雖然有很多後世
Thumbnail
孫子兵法之邏輯所謂「兵法」,即是「用兵之法」,說白話就是「用軍策略」——使用軍隊的策略、使用軍隊打贏戰爭的方法。「兵」即軍隊、「法」即策略。此「法」與五事之「法」無關。大家經常把「戰略」等同於「策略」,但是,前者是指『戰爭策略』,後者在本質上是指『方法』。Strategy在中譯兩者皆可,當然是錯誤的
Thumbnail
孫子兵法之邏輯戰場上的「用兵之法」,最負盛名者當屬孫子十三篇之兵法。兵聖,孫子當之無愧。以出土竹簡而論,孫子一生就只寫了一本完整的書,要了解其思想,自然必從研讀其書開始。十三篇由「計」起始,後人強加一「始」,實屬累贅。「計」分五段:其一「兵者大事」,其二「經之以五」,其三「校之以計」,其四「乃為之勢
Thumbnail
鄭國迎戰天子的軍隊,憑着適當的戰術運用,輕鬆地大獲全勝⋯⋯
左 傳 【介之推不言祿】     晉文公賞賜那些跟隨他流亡的臣子。介之推不談賞賜,晉文公也沒有給他賞賜。     介之推說:「晉文公當國王本來就是上天的意思。這些大臣以為是自己的功勞。下面的人把罪過當作正當,上面的人賞賜奸邪的行為,上下相互欺騙,我難以跟他們相處啊。」     介之推的母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