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佑《通典》-料敵制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兵部來到第三篇。
終於輪到孫武大前輩來嘴。
可能有很多人都讀過孫子兵法,不過我沒有。
以下正文。
孫子曰:「用兵之道,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用兵的重點,在於衡量敵我雙方。
誰的主子站在大義?誰的將領更有才能?誰佔了天時地利?誰的軍隊號令能行?誰的兵士更強,更訓練有素?誰的賞罰分明?
此乃勝負七事。
知道我自己的狀況,可以用來安排進攻。但不知道敵人的狀況?你的勝率只有一半。
知道敵人的弱點,但不知道我自己的弱點,勝率同樣只有一半。
知道敵人的弱點,也全盤了解我軍的情況,但卻未能探究地形,那勝負同樣在未定之天。
所以說,了解兵勢的人,用兵不會遲疑。
將軍如果不能了解敵人,以少數兵力試圖包圍,以弱勢硬碰強勢,不懂得調整自軍的陣勢鋒銳……
就是輸一條路。
料敵制勝,要計算最不可能的可能性。
有利跟有害的局面。以及距離跟時間。
施展計策,首重試探對方的計劃。
部隊移動,來觀察對方的動態。
根據地形,推測對方的戰意。
適度交鋒,了解敵我雙方的優勢與弱點。
當你擁有足夠的情報,那麼以下五點是勝利的機會:
「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知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什麼情況可以戰,什麼時候不行。
不論手上兵馬多少,都能取得優勢。這個就是孫臏「以上駟對中駟」的戰術。
還有將士同心,以我有法度之師擊敵無法度之兵,君王不干涉戰場三點。
對,這段就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部分。
接下來,杜佑摘錄許多料敵制勝的故事。
春秋晉國欲伐虢,大夫士蒍說,不可。
這個不可是不可以打贏的意思。
士蒍說,虢公為人驕傲,他一旦打贏,就會自以為天下無敵,失去支持他的百姓。等到他身邊沒人了,才是消滅他的良機。
後來,秦國伐晉。
晉將趙盾決定採用屬下的計謀,堅守不出。
秦國遠征至此而對方不戰,就問之前投靠到秦的晉國大夫。
大夫說,出這個點子的傢伙,跟晉公的女婿趙穿不好,我們可以去攻打趙穿佯敗。
秦軍按計行事,趙穿嘗了甜頭,便下令追擊。
可晉軍按兵不動,趙穿回來就大罵說什麼爛計策守個屁,秦軍那麼遜,想立功勞的跟我來。
趙穿不聽勸告,再次出兵。
趙盾嘆了一口氣:「如果趙穿被抓,我們回去也是死路一條,跟著上吧。」
喔,還好對面也不是什麼諸葛亮司馬懿,看到趙盾大軍出動,秦軍也沒打算決一死戰,以雙雙退去告終。
又晉軍伐楚,月色晦暗,楚軍早上才出來列陣。
晉大夫郤至就說:楚軍不合。
這邊列陣而不整齊,那邊連陣勢都不擺。
月色晦暗不出來是對的,但現在出來的在那邊吵吵鬧鬧,陣形變換合併之後吵得更大聲……
其實就表示他們有懂的指揮者,但卻沒辦法讓下面的部隊齊心。
大家只顧自己,是不可能團結作戰的。
這些料敵制勝的案例很有福爾摩斯感,也就是所謂的「演繹推理」。
演繹推理在一般事例上,其實很難證實跟訓練。所以從數學去學是比較有效的。
換個角度說,數學的誕生,是不是就是為了演繹法的實踐呢?
(不是數字啦)
事實上我們也知道,中國的謀士軍師,都是用「算」來推演計謀。
是為「算計」。
郭嘉就是一個很有名的「善算」謀主。
管仲說:「天時地利,其數多少,其要必出於計數。」
凡是要打仗,一定要在家裡先算好:很多人應該都聽過「廟算」。
可以算什麼?
多少士兵,每日多少資材消耗,這最簡單能想到,雖然數字跟項目很繁雜。
行進速度:每一天會抵達什麼地方,地形是否合宜紮營防守。
這就很少會注意到。其實十分重要。
所以軍隊大多時候並不會「直線」行進。
意思是你每天要抵達的地點,是要經過精算的。
沒有事先獲得情報,就不可能精算。
第三對應第一,你準備多少資源,這場仗要打多久。
附帶要算天氣的變化:會不會碰到雨季,河水會不會結冰,有沒有可以預測的日月蝕?
我們現在出門看天氣預報很方便,而以前的軍師就還要兼氣象預報。對,現代都很難準確,以前能算「對」真的是天人等級。
這三項就是最基本的:天時,地利,人和。
靠算。不是靠賽。
前面孫武大師就說了,你不能只算自己。
敵人的國內施政,輿情風向,能打仗的大將,可以擔任副官的貴族水準……這些也都要打探清楚。
我們不要講幹話,說實在的。
比方考慮政情,要打台灣的話,登陸苗栗花蓮的權重分數就會高。
當然,花蓮的地形權重分數是低的,要繞嘛。
各個項目都有自己的分數,綜合考量之下才會決定行軍路線。
總合起來諾曼第就是最高分,那就是想辦法去填補其他人力能影響的項目來提高作戰勝率。
談論軍事、談論政治、談論歷史、談論經營……
不外如是。
當我們不知道所有要計算的項目,只是抓著其中一個在論證,大多就是講爽的。
那這邊要註明的是,計算者也不見得擁有全部的情報。
兵法在講的就是一個理型世界。
完美情況,讓人們去追求完美。
事實上就是知道多少,想到多少,計算權重的設定,這些事情在決定勝負。
而不是:魏國人口最多,必勝。
戰國時,魏武侯問吳起,作戰要如何取勝?
吳起回答:能夠治兵者勝。
「法令不明,賞罰不信,聞鼓不進,聞金不止,雖有百萬之師,何益於用!」
吳起論述的內容很多,不過其實就是上面那些事。
正因為兵法的計算,無所不包。所以「必勝」之策,也不僅限於戰場上的規劃。
韓信曾問劉邦,你的強悍比得上項羽嗎?
劉邦說比不上。
韓信說,但我們仍然能打贏項羽。
這個故事,看楚漢一定知道,我們就來用目前所學的兵法論證。
項羽勇猛,但無法分派任務給將領。匹夫之勇,意思是指揮失當。
愛兵如子,婦人之仁,意思是軍威不張。
分封不公,對義帝不敬,是外交上沒能取得優勢。
屠戮燒掠,讓百姓畏懼,是失卻民心。
項羽的強大,就是他最弱的地方。劉邦只要反過來做,勝券自然在握。而且不是之後這麼做,劉邦的勝機,便是在之前已經這麼做了。
韓信說的,就是三秦章邯等人,送了關中數十萬子弟人頭給項羽,卻在關中稱王。
反之劉邦廢秦苛法,秋毫無犯,卻被逐至漢中。
項羽四弱,劉邦早已誤打誤撞破了之一。
又願意任我韓信為大將,再破之二。
接下來,只要韓信訓練精兵,劉邦與東面諸侯交好,站在大義名分上。三秦連打都不用,寫信過去就會紛紛投降了。
「項羽就是個爛人,我們坐著就會贏。」
理論去到最簡,不外如是。
事實上,「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是韓信這套計策的實踐面。
要如何在交鋒之前,就讓三秦知道,漢軍是精兵中的精兵?
答案便是「突然出現」。
韓信不是為了突襲敵軍,而是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
更多的功夫,則在於劉邦豎起「伸張正義」的旗幟。
這有什麼屁用?
救護車來的時候,大家會讓開一條路,這是長期以來的文化浸淫所導致。
不是人性。
按照人性,諸侯百姓會服從項羽的「手段」。
但政治遊戲,卻是利用這些反人性的規矩在玩。
兵法,也是。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57會員
912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李靖接著說明其他軍中雜項規定。 兵部十五篇,目前才看完兩篇。 應該還是要整理一下心得。 李靖以雜編隊為單位,並不像我們熟知的獨立兵種擺陣。要說起來,或許就是他在各種地形跟異族戰爭的心得。 中國內戰其實講規矩的,隋唐時期,邀戰免戰單挑這些行為依然流行。
法制篇的最後了,老實說我也沒甚麼興趣。不過有趣的東西往往藏在無趣的地方。這裡也是看大唐衛公李靖表演,來了。 古時候善於帶兵的將軍,手下有十個士兵,一定要殺三個。 次一等的,十個也要殺一個。 WTF,當兵果然不是人幹的活。
箭有多少威力,取決於你的弓。 弓有多強,取決於你本身的力量。 神色不動,調和氣息與肢體,統一心志,就是射箭的基本體式。 不用害怕弓太軟,只要能遵從基本,箭就射得遠。 不用怕力氣不夠,只要能遵從基本,自然就拉得開。
《握奇經》。 傳說中由風后所寫的兵法,如果你喜歡《火鳳燎原》,可能就會知道,這就是《八陣圖》的出處。 早在東漢班固做《漢書》時,就不認為這些掛風后名字的作品是「正傳」。而且當時並沒有《握奇經》的名稱。 大家比較認為,《握奇經》是推崇諸葛亮八陣圖的人,託名所做。
上回說李衛公,要知道衛國公李靖的名頭,你只需要稍稍知道一點隋唐故事就可以。不過這次的王趙公,技術需求的配備就要高一點了。 我當然也是第一次認識。 王趙公,本名王琚,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親信。也是一個對抗武氏政權的大將。 就來看看他的射術秘訣吧。
李衛公就是李靖,他後來被封為衛國公。 事實上,衛王就是李玄霸。 神秘了,不過跟這裡的主題無關。 今天要來看《通典》摘錄,關於李靖所規劃的部隊法制。 算是比較艱深,無誠誤試。
李靖接著說明其他軍中雜項規定。 兵部十五篇,目前才看完兩篇。 應該還是要整理一下心得。 李靖以雜編隊為單位,並不像我們熟知的獨立兵種擺陣。要說起來,或許就是他在各種地形跟異族戰爭的心得。 中國內戰其實講規矩的,隋唐時期,邀戰免戰單挑這些行為依然流行。
法制篇的最後了,老實說我也沒甚麼興趣。不過有趣的東西往往藏在無趣的地方。這裡也是看大唐衛公李靖表演,來了。 古時候善於帶兵的將軍,手下有十個士兵,一定要殺三個。 次一等的,十個也要殺一個。 WTF,當兵果然不是人幹的活。
箭有多少威力,取決於你的弓。 弓有多強,取決於你本身的力量。 神色不動,調和氣息與肢體,統一心志,就是射箭的基本體式。 不用害怕弓太軟,只要能遵從基本,箭就射得遠。 不用怕力氣不夠,只要能遵從基本,自然就拉得開。
《握奇經》。 傳說中由風后所寫的兵法,如果你喜歡《火鳳燎原》,可能就會知道,這就是《八陣圖》的出處。 早在東漢班固做《漢書》時,就不認為這些掛風后名字的作品是「正傳」。而且當時並沒有《握奇經》的名稱。 大家比較認為,《握奇經》是推崇諸葛亮八陣圖的人,託名所做。
上回說李衛公,要知道衛國公李靖的名頭,你只需要稍稍知道一點隋唐故事就可以。不過這次的王趙公,技術需求的配備就要高一點了。 我當然也是第一次認識。 王趙公,本名王琚,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親信。也是一個對抗武氏政權的大將。 就來看看他的射術秘訣吧。
李衛公就是李靖,他後來被封為衛國公。 事實上,衛王就是李玄霸。 神秘了,不過跟這裡的主題無關。 今天要來看《通典》摘錄,關於李靖所規劃的部隊法制。 算是比較艱深,無誠誤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既已瞭解敵情又瞭解自己的,身經百戰也不會有危險;不瞭解敵情而只瞭解自己的,可能勝也可能敗;既不瞭解敵情又不瞭解自己,每戰必危。
Thumbnail
傳統的觀點 傳統上,幾乎可說無一例外地,都認定「形、勢、虛實(通行本)」是《孫子兵法》的中心。雖然大家都將「始計(通行本)、作戰、謀攻」置於所謂的「大戰略」的地位,但是真正的心力大多用於「形、勢、虛實」三篇。由於誤認,以至於《孫子兵法》到底如何使用,沒人說得清。 通常,十三篇都被割得破碎,以便於
Thumbnail
「形」「勢」兩篇是「謀攻」篇的實戰操作 「形」篇以「如決積水於千仞之隙」結尾;「勢」篇以「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結尾。前者要求集中力量、等待時機,後者要求運用環境、激發力量。「謀攻」即是告訴世人,不同的力量等級,有不同的運用法門,目標就是「不戰而勝」。是故,「形」、「勢」是「謀攻」的實戰操作。 先
Thumbnail
「軍爭」當是介於「五變」與「謀攻」之間,可類比為少陰或少陽。何解?「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有「乃為之勢、因利而制權」之分;「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者,知迂直之『計』者也」——有「校之以計」之分。勢計互交而成「軍爭」。 知迂直之計 總而言之,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受命主將接到來自國主
Thumbnail
「作戰」當是介於「謀攻」與「五變」之間,可類比為少陰或少陽。何解?花費需要「計算」——有「校之以計」之分;「不盡知用兵之害,則不能得用兵之利矣」——有「乃為之勢、因利而制權」之分。計勢互交而成「作戰」。 十萬之師 總而言之,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馳車一千、革車一千、裝甲戰士十萬、千里(五百公里)輸
Thumbnail
《孫子兵法·兵勢篇》曰:「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
Thumbnail
「謀攻」當是從「校之以計」衍生而來。何解?「校之以計」是針對「道天地將法」,而「謀攻」當是針對「校之以計」的結論,亦即「計」上加「計」而成為「謀攻」。如同陽陽或陰陰互交,而成太陽或太陰。 不戰而勝 總而言之(凡),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使(雙方的,下同)「國」完整是優秀的,使「國」損傷是次等的。使
Thumbnail
孫子兵法之邏輯「計」為首篇,「用兵之法」四篇環之,其他八篇呢?也是孫子思想中的「兵法」嗎?看起來,孫子以後的人們,似乎那麼認為的。因未將「凡用兵之法」這一句給予重視,以至於主流觀點,皆視「形」、「勢」、「實虛」為孫子兵法十三篇的核心篇章。甚至還有唐太宗李世民與衛公李靖的加持。但,此三篇雖然有很多後世
Thumbnail
孫子兵法之邏輯所謂「兵法」,即是「用兵之法」,說白話就是「用軍策略」——使用軍隊的策略、使用軍隊打贏戰爭的方法。「兵」即軍隊、「法」即策略。此「法」與五事之「法」無關。大家經常把「戰略」等同於「策略」,但是,前者是指『戰爭策略』,後者在本質上是指『方法』。Strategy在中譯兩者皆可,當然是錯誤的
Thumbnail
鄭國迎戰天子的軍隊,憑着適當的戰術運用,輕鬆地大獲全勝⋯⋯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既已瞭解敵情又瞭解自己的,身經百戰也不會有危險;不瞭解敵情而只瞭解自己的,可能勝也可能敗;既不瞭解敵情又不瞭解自己,每戰必危。
Thumbnail
傳統的觀點 傳統上,幾乎可說無一例外地,都認定「形、勢、虛實(通行本)」是《孫子兵法》的中心。雖然大家都將「始計(通行本)、作戰、謀攻」置於所謂的「大戰略」的地位,但是真正的心力大多用於「形、勢、虛實」三篇。由於誤認,以至於《孫子兵法》到底如何使用,沒人說得清。 通常,十三篇都被割得破碎,以便於
Thumbnail
「形」「勢」兩篇是「謀攻」篇的實戰操作 「形」篇以「如決積水於千仞之隙」結尾;「勢」篇以「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結尾。前者要求集中力量、等待時機,後者要求運用環境、激發力量。「謀攻」即是告訴世人,不同的力量等級,有不同的運用法門,目標就是「不戰而勝」。是故,「形」、「勢」是「謀攻」的實戰操作。 先
Thumbnail
「軍爭」當是介於「五變」與「謀攻」之間,可類比為少陰或少陽。何解?「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有「乃為之勢、因利而制權」之分;「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者,知迂直之『計』者也」——有「校之以計」之分。勢計互交而成「軍爭」。 知迂直之計 總而言之,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受命主將接到來自國主
Thumbnail
「作戰」當是介於「謀攻」與「五變」之間,可類比為少陰或少陽。何解?花費需要「計算」——有「校之以計」之分;「不盡知用兵之害,則不能得用兵之利矣」——有「乃為之勢、因利而制權」之分。計勢互交而成「作戰」。 十萬之師 總而言之,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馳車一千、革車一千、裝甲戰士十萬、千里(五百公里)輸
Thumbnail
《孫子兵法·兵勢篇》曰:「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
Thumbnail
「謀攻」當是從「校之以計」衍生而來。何解?「校之以計」是針對「道天地將法」,而「謀攻」當是針對「校之以計」的結論,亦即「計」上加「計」而成為「謀攻」。如同陽陽或陰陰互交,而成太陽或太陰。 不戰而勝 總而言之(凡),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使(雙方的,下同)「國」完整是優秀的,使「國」損傷是次等的。使
Thumbnail
孫子兵法之邏輯「計」為首篇,「用兵之法」四篇環之,其他八篇呢?也是孫子思想中的「兵法」嗎?看起來,孫子以後的人們,似乎那麼認為的。因未將「凡用兵之法」這一句給予重視,以至於主流觀點,皆視「形」、「勢」、「實虛」為孫子兵法十三篇的核心篇章。甚至還有唐太宗李世民與衛公李靖的加持。但,此三篇雖然有很多後世
Thumbnail
孫子兵法之邏輯所謂「兵法」,即是「用兵之法」,說白話就是「用軍策略」——使用軍隊的策略、使用軍隊打贏戰爭的方法。「兵」即軍隊、「法」即策略。此「法」與五事之「法」無關。大家經常把「戰略」等同於「策略」,但是,前者是指『戰爭策略』,後者在本質上是指『方法』。Strategy在中譯兩者皆可,當然是錯誤的
Thumbnail
鄭國迎戰天子的軍隊,憑着適當的戰術運用,輕鬆地大獲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