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佑《通典》-先秦之兵】

更新於 2024/12/06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通典》,由唐朝後期宰相杜佑所做。
這是一部「典章制度大全集」,主要摘錄過去的史書而成。對於了解時代背景與局勢沒有幫助,但利於橫向比對不同時代的類似制度。
也開創了新的史學著作體裁:政書。
隋唐結束了中國超過三百年的紛亂期,期間超過三十個政體,不同的文化、制度,讓這種典章整理成為了一門顯學。
一路跟著二十四史走到這邊,我想大概也算是有個基礎,可以嘗試一下接觸這類型「百科全書」。
我不會按照原作的順序,主要找有興趣的部份看。
就從「兵典」開始。
志典的特色,就是有開場白。(傳記沒有)
上古時候,中國有一些偉大的領袖,不只三個但統稱為三皇。
為什麼說他們偉大呢?因為他們並不「統治」,只是探索生活知識,並且將這些知識分享給更多人。
原來是KOL啊(誤)。
但隨著人類的知識與技術提高,摩擦也相對增加。於是,和平的三皇時代宣告結束,進入了以武力征服與統治的「五帝時期」。
兵,就由此而生。
正所謂「大刑用甲兵,而陳諸原野」。
講好聽點是執法者,說到底你的法跟我的法不一樣,大家就原野列陣一決勝負吧。
兵,只是工具。
用得好,治國平天下;用不好,亂世而國危。
商周時代(包含春秋戰國),各地諸侯以五等封建,各自擁兵,強弱相併。
秦國則削平了這個階級,在各地安排守護者,讓大家能夠平等相處。
這是一個優秀的方向,於是後代跟周遭國家也繼續承襲下來,更慢慢的把政務也交由郡縣處理。不過資料大部分都遺失了,只能藉由西漢的制度來作為佐證。
西漢在京師設有重兵,地方只安排小型的警備隊。又把天下過去稱為諸侯,西漢改稱豪族的有錢人,都移居到京師附近的陵寢區,來完成「強幹弱枝」的效果。
如果邊疆遭到侵襲,西漢就會指派朝廷的將軍,率領部分禁軍前往,在當地招募良家子來迎戰。
根據迎戰的地區不同,將軍有時也會加掛貳師、樓船、伏波、下瀨這樣的稱號。
不是單純為了帥氣中二感,而是要合法控管將軍的徵兵區域:伏波可以在荊州徵兵,不能在冀州進行的道理。
附帶一提,東漢末年大家都領中郎將騎都尉出征,就是《通典》在這裡提到的漢朝兵制。
戰爭結束,將軍的稱號就要拔掉。即使像衛青霍去病那樣的大將,回到朝廷當官後,也是不會有兵權的。
但後來皇權衰弱,因為漢武帝之後就衰了也不用特別強調東漢才開始,就開始控制不住了。
《通典》這裡一筆帶過我補充一下,東漢鄧太后時期,發生了全國性的羌族叛亂,他們就開始加強地方兵權,一步步走到董卓之亂。
倒不完全是黃巾之亂造成地方割據。
這一割,就是三百多年:東漢之董卓、袁紹,晉之王敦、桓玄,宋謝晦、劉義宣,齊陳達、王敬則,梁侯景,陳華皎,後魏爾朱榮、高歡之類……
兵權的失控,禍害莫過於此
幸而來到我大唐朝。
李靖平突厥,李勣(徐世勣)滅高麗,侯君集覆高昌,蘇定方夷百濟……
就是後來的李敬玄、王孝傑、婁師德、劉審禮等人,也都是打完仗就回來解散部隊,只在邊疆留下斥侯、烽火台,城塞來警戒防備。
這都足以證明,大唐再次回到了兵權可控的盛世。
不過前面就說了,作者杜佑是唐朝後期的人士,那可不是說到盛世就完結了。
筆鋒一轉,開始批評哥舒翰、安祿山等人擁兵於邊境自重,國家危矣。
漢高祖劉邦、文景二帝如何將諸侯割據的情況,一步步收回達成帝國制,是很值得我們大唐參考的。
不能忘記的是,兵的存在,就是為了戰爭。
自古以來的有智有才之人,都對於戰爭「立言作訓」。
能夠成為戰場上的贏家,要能觀天候氣象。佈陣作戰,則是參考天地五行,或是動物搏鬥的情況。
但是,這些真的是戰爭所必須的嗎?
士兵們本是平民百姓,要讓他們心裡記著號令,耳朵聽著擊鼓要前進刺擊、鳴金要後撤倒退。陣形要隨著地勢變化,方能進退如意,制敵機先。
勝負,往往就在一瞬間。而戰爭要顧及的事物這麼多,你不使用自古通用的守則,要自己去發明名目,士兵又怎麼能夠奮勇作戰呢?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以下杜佑開始整理與孫武兵法相符合的資料,共十五大章。
好,開場白大概到這裡,雖然省掉一些不翻,還是挺長的。不過我真沒想到,居然是衝著安祿山來的。
接下來我也不會字句翻譯,大致說明一下,而且一篇也寫不完啦。
首先是《敘兵》篇,以孫子兵法開章。
緊接著說到,周朝以井田制來「定兵賦」。
光這題就很難了。
井田制的基本是:一里一井。
井要繳納稅跟賦。
就像隋唐說,東海道是京城要去東海的道路,稅跟賦也不是來源分,而是用途分。
從字根上很容易分別:稅是穀物,供公家的祭祀跟食用。
賦則是貨幣,供「武事」用。
每十六井,要賦一匹戰馬跟三頭牛。戰馬的意思是含裝備。
六十四井,除了牛馬四倍,要加兵車一輛,武裝甲士三員,跟雜兵七十二人。這七十二壯士除了沒有鎧甲,兵器也是要自備的。
這種基本劃分到日本戰國時代也還是在使用。
總之,多大的地方,要在國家軍備上提供多少資源,大致就是這樣。
那所謂的千乘之國,有多大呢?這又要從另外的地方看。
「一里為井,井十為通,通十為成,成方十里。」
很顯然的,十里平方就是一百井。
六萬四千井的千乘之國,就直接給他開平方下去,意思是八百里平方的地區。
遺憾的是還不是答案。
應該已經注意到,周朝用了兩個規格在計算:十的倍數計大小與四的倍數定稅賦。
因為原本計井,說的是田地為主。
當一個諸侯的領地,到達百里平方的時候,那是不可能百里皆田的。
山川道路,一些額外的部分,要加算扣除額。
在這邊突然學到稅制的根源也是嚇我一跳。
百里侯本萬井,可以有3600井的扣除額,故實際上,百里侯就是百乘國,稱為同。
千里侯就是千乘國,稱為封。
萬里就是天子了,稱為畿。
溫馨提示一下,這是西周的制度,西周的王畿萬里是合理的。後來王畿就被那些什麼宋啊鄭的分掉,東周王室才失去力量。
東周衰而五霸七雄並起,很多人都有聽說過戰國七雄有自己的精銳,《通典》也幫我們整理一下。
齊:技擊。
魏:武卒。
秦:銳士
這些名稱都是很直觀的。
技擊兵講究手腳靈活,擅長使用兵器工具。意思是城池攻守是齊兵的長項。
齊國的規矩是,技擊兵只要取得一個敵人首級,就可以換取金子。
《通典》加錄:這種規矩,讓齊兵在小規模作戰時能有不錯的成績,可碰到大戰就會很快崩潰。
說明一下,拿到一個首級就可以換金子,那就會殺了一個敵人就想退後,不願意拚命了。如果敵軍人數小於我軍,齊兵自然個個爭先殺敵。一旦大於等於我軍,就是等著戰意瓦解。
故又稱「亡國之兵」。
問題不在徵選訓練,卻在獎勵規則。
再說魏之武卒。
武卒要穿三聯甲,大約就是像聖鬥士一樣,有胸甲、腰甲跟腿甲吧,最後那個我不確定。這樣的著裝,自然有更好的防護力,但對於士兵的體力跟財力的要求也更高。
除了三聯甲,他們還要背十二石的弩,五十支箭,長戈一把,金屬頭盔,另配一柄短劍,再帶上三天份的乾糧。
弓弩幾石幾石多半相信是指拉滿所需的重量,弩用機關開才能到十二石,弓是不可能的。
在這個聖鬥士全副武裝的級別下,半天要能行軍百里,才能成為合格的武卒。
吳起也算是相當變態了,魏武卒基本相信就是他開的需求。
合格的武卒,就跟軍校學生一樣,家裡可以得到稅賦的減免,並且有其他優惠。
無敵了是吧?
《通典》加錄又來:兵是強了,可你的稅收得少了,國家就窮了。再加上隨著年齡增長,武卒的體能衰退,不再是一級特種兵,卻還是拿著一樣的待遇……
如果說技擊兵是戰場上的弱點,那麼魏武卒就是國家的蛀蟲。
時間,將成為魏國最大的敵人。
故又稱「危國之兵」。
最後說到秦之銳士。
秦國地小人稠……呃秦國不是很大嗎?
其實應該說是區域發展不平均,比方巴蜀降秦,願意離開天龍國改住山裡後花園的人又有多少?
巴蜀如果在戰國有發展起來,劉邦也許到漢中就安居樂業了咧。
秦國在進入戰國時代,由秦獻公發明了「最小地域最大收益」的農業措施,進而加深了早期秦人的競爭性。
他們採取的治理方式,則是用賞賜來教育,以刑罰來引導,讓戰國秦民明白,想要爬上去上流階層,只有跟著去打仗一條路。
而秦國勝過魏齊的,就是他們的獎勵方式。
第一,打勝仗有收入,你才有獎勵:這種強盜戰利品手法,降低了軍人成為國家蛀蟲的危險性。
第二,功越多,賞越多:當敵軍人數遠勝我軍,在秦銳士眼中全是經驗值啊(誤)。
我覺得不用去反駁秦勝魏齊的這個推論,畢竟接下來中國上千年各種亂世,基本都靠這套競爭狼性在打仗了。
但杜佑還沒到亂世,他還想要平定安祿山這些虎狼之輩,所以反駁一定是要出來的。
秦銳士由利益推動,毫無節制的廝殺,所以導致了他們經常害怕被報復。
歷史系的為賦新詞強說愁。
所以《通典》更推薦春秋時代的「節制之兵」。
這邊就不像三國士兵去解釋,但意思很明白:老闆能夠控制的兵,才是好兵。
但為了老闆而戰的士兵,又有樹倒猢猻散的風險,所以齊桓公只霸自己,不霸齊國。
只有為了仁義而戰的士兵,才是真正的勇者啊。
要說無敵,還差那麼一點,得請教一下齊桓公的頭號軍師:管仲。
管仲說,為兵無敵,首重八者。
第一,你要存錢,打仗就是花錢,財富先勝過敵人,再談開打。
第二,製造各種器具,戰車的技術,要無敵。
第三,刀槍劍戈,精鐵鑄造,比任何人都更利更強。
第四,挑選最好的將軍。
第五,士兵要清楚明白號令,為了國家大義而戰。
第六,最嚴苛的體能戰技訓練。
第七,情報:包括對地形、敵方將領士兵的了解。
最後,你主帥要懂得看風向,明進退。
這八點如果敵人都不如你,自然無敵。
不過管仲為人很囉唆的,他最後還要補充九點。
敵人判斷八點都不如你,也許會撤退。但同樣也有要跟你死戰到底的,最好了解一下,不然縱使無敵,也是慘勝。
第一,家族世代的墳墓都在這裡。
第二,老子的不動產都在這裡。
第三,這裡的人感情特別好,友愛互助。
第四,這裡的領導人非常好,大家決定挺他到底
第五,自然環境非常優秀,不用種田也能安居樂業的好地方
第六,地形險阻利於守備。
第七,用厚賞嚴罰來指揮人民作戰的,管仲當時也不知道秦國會執行這套
第八,跟你有深仇大恨不共戴天的。
第九,守住這裡之後,能夠得到巨大利益的。
這九點學會,不要說打仗,寫小說拍電視劇都難不倒你了。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55會員
897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兵書四種: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 這是《漢書‧藝文志》中所提及。 漢武帝是一個武功強盛的皇帝。他雖然不上場打仗,但看著衛青霍去病的戰報,想必也對戰爭很感興趣。後來,到李陵上戰場的時候,已經是由漢武帝本身在擬定對匈奴戰術了。 是的,漢武帝是一個注重兵法的皇帝。
孫武說,火攻有五:火人,火積,火輜,火庫,火墜。 前四種就是,先決定你要燒什麼,第五個就亂槍打鳥了。那相對讀過孫子兵法的,也知道一旦天時地利符合,你就要防這五種火攻。 經典火攻的特點,簡單來說就是反其道而行。 意即:先燒自己。
常常在講古代的會戰,大家都會說:「人數一定是吹的。」 長平之戰雙方都出了四十萬以上,百萬大會戰。項羽用三萬兵就大破四十六萬諸侯聯軍。中國人有沒有這麼多? 基本上是可以找到考證資料:中國人真的有這麼多可以上戰場。 但上戰場不一定是負責打仗。
兵書四種: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 這是《漢書‧藝文志》中所提及。 漢武帝是一個武功強盛的皇帝。他雖然不上場打仗,但看著衛青霍去病的戰報,想必也對戰爭很感興趣。後來,到李陵上戰場的時候,已經是由漢武帝本身在擬定對匈奴戰術了。 是的,漢武帝是一個注重兵法的皇帝。
孫武說,火攻有五:火人,火積,火輜,火庫,火墜。 前四種就是,先決定你要燒什麼,第五個就亂槍打鳥了。那相對讀過孫子兵法的,也知道一旦天時地利符合,你就要防這五種火攻。 經典火攻的特點,簡單來說就是反其道而行。 意即:先燒自己。
常常在講古代的會戰,大家都會說:「人數一定是吹的。」 長平之戰雙方都出了四十萬以上,百萬大會戰。項羽用三萬兵就大破四十六萬諸侯聯軍。中國人有沒有這麼多? 基本上是可以找到考證資料:中國人真的有這麼多可以上戰場。 但上戰場不一定是負責打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前言 北宋自建國初期,有鑑於五代十國的政權更迭快速,藩鎮勢力過大……因此採取強幹弱枝的政策,養了眾多的軍人,然而不敢重用;用了諸多的文人,卻又優渥過頭(史書上稱為之冗員、冗兵),因此中葉即出現了重大的財政危機和國防危機。熙寧年間,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發動了旨在富國強兵的變法運動。所有的變革都源
  距離劉騰穿越到修仙界的兩千年前。   此時修仙界的格局與後世大致相同:世俗層面有南夏、北燕、西河與東石這四大王朝相互制衡。修仙宗門和世家,則是以三大聖地為標竿,與世俗的四大王朝保持良好關係。   而在東石王朝與南夏王朝的交界處,有個名滿天下的東方世家,代代家主都至少是金丹巔峰的實力;當代家主
Thumbnail
人類的文明走進了部族文化。 但,隨著人口增加,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與衝突也不斷的增加。 最後,無法避免的,迎來了上古時代的第一場大戰…涿鹿大戰 這場戰爭為何被稱為史詩級的戰爭呢? 同時,一場毀天滅地的災難,也在這個時候接近人類… 人類的文明將何去何從呢? 另外,為什麼,我們自稱為炎黃子孫呢?…
遼東戰役作為晚明最後三十年最重要的戰役,投入龐大的資源、人力和兵力,卻屢次喪失疆土,不只造就了許多英雄和傳奇,亦釀成不少悲劇,其中佟卜年案是許多案例的典型縮影,亦是天啟帝強勢介入司法的代表。
接上文,曹操戰張繡新敗,天下局勢悄然變化...
Thumbnail
東漢財政內功的這套「度田」的制度和「東漢公務員選拔制度」作為東漢的兩條統治主線其實在對皇帝的要求上有著很大的區別。 這套「度田」的制度對皇帝的要求並不高,它對官僚機構的正常運轉要求倒是挺高的。 由於它是國家唯一指望的上的財政來源,所以國家對這塊肉盯的非常緊。 尤其當士族集團開始逐漸站穩腳跟並開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Thumbnail
從晚唐的藩鎮割據,地方擁兵自重,至五代時期的篡弒不絕,五十年間不斷更換君主,除了反映軍人干政帶來的政治動盪,也解說了政府措施難以貫徹落實,社會經濟難有所作為。五代的後周政權,政治稍為安穩,地方割據勢力也趨向收歛,然而未見成果,禁軍主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政變,以黃袍加身奪權,是為宋太祖。北宋政權不是
明朝和滿州的戰爭從萬曆末年延續到亡國前夕共二十餘年,裡面可以講的主題實在太多,因此我以在天啟朝時間內比較有趣的以下三個議題為主,凸顯熹宗皇帝在處理遼東問題上的態度
Thumbnail
繼諸呂之亂後,時隔90年,西漢王朝再次迎來了政變。 上一次的政變,西漢功臣集團和劉氏宗親聯手干滅了呂家不成器的後生。 在說這一戰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古代政變的優先級。 還記得古代政變的優先級排序嗎? 武器>截斷政令>政令中樞>軍隊。 第一,最重要的,是武庫。 無論用哪種方式,合法或不合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前言 北宋自建國初期,有鑑於五代十國的政權更迭快速,藩鎮勢力過大……因此採取強幹弱枝的政策,養了眾多的軍人,然而不敢重用;用了諸多的文人,卻又優渥過頭(史書上稱為之冗員、冗兵),因此中葉即出現了重大的財政危機和國防危機。熙寧年間,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發動了旨在富國強兵的變法運動。所有的變革都源
  距離劉騰穿越到修仙界的兩千年前。   此時修仙界的格局與後世大致相同:世俗層面有南夏、北燕、西河與東石這四大王朝相互制衡。修仙宗門和世家,則是以三大聖地為標竿,與世俗的四大王朝保持良好關係。   而在東石王朝與南夏王朝的交界處,有個名滿天下的東方世家,代代家主都至少是金丹巔峰的實力;當代家主
Thumbnail
人類的文明走進了部族文化。 但,隨著人口增加,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與衝突也不斷的增加。 最後,無法避免的,迎來了上古時代的第一場大戰…涿鹿大戰 這場戰爭為何被稱為史詩級的戰爭呢? 同時,一場毀天滅地的災難,也在這個時候接近人類… 人類的文明將何去何從呢? 另外,為什麼,我們自稱為炎黃子孫呢?…
遼東戰役作為晚明最後三十年最重要的戰役,投入龐大的資源、人力和兵力,卻屢次喪失疆土,不只造就了許多英雄和傳奇,亦釀成不少悲劇,其中佟卜年案是許多案例的典型縮影,亦是天啟帝強勢介入司法的代表。
接上文,曹操戰張繡新敗,天下局勢悄然變化...
Thumbnail
東漢財政內功的這套「度田」的制度和「東漢公務員選拔制度」作為東漢的兩條統治主線其實在對皇帝的要求上有著很大的區別。 這套「度田」的制度對皇帝的要求並不高,它對官僚機構的正常運轉要求倒是挺高的。 由於它是國家唯一指望的上的財政來源,所以國家對這塊肉盯的非常緊。 尤其當士族集團開始逐漸站穩腳跟並開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Thumbnail
從晚唐的藩鎮割據,地方擁兵自重,至五代時期的篡弒不絕,五十年間不斷更換君主,除了反映軍人干政帶來的政治動盪,也解說了政府措施難以貫徹落實,社會經濟難有所作為。五代的後周政權,政治稍為安穩,地方割據勢力也趨向收歛,然而未見成果,禁軍主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政變,以黃袍加身奪權,是為宋太祖。北宋政權不是
明朝和滿州的戰爭從萬曆末年延續到亡國前夕共二十餘年,裡面可以講的主題實在太多,因此我以在天啟朝時間內比較有趣的以下三個議題為主,凸顯熹宗皇帝在處理遼東問題上的態度
Thumbnail
繼諸呂之亂後,時隔90年,西漢王朝再次迎來了政變。 上一次的政變,西漢功臣集團和劉氏宗親聯手干滅了呂家不成器的後生。 在說這一戰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古代政變的優先級。 還記得古代政變的優先級排序嗎? 武器>截斷政令>政令中樞>軍隊。 第一,最重要的,是武庫。 無論用哪種方式,合法或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