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佑《通典》-先秦之兵】

【杜佑《通典》-先秦之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raw-image

《通典》,由唐朝後期宰相杜佑所做。

這是一部「典章制度大全集」,主要摘錄過去的史書而成。對於了解時代背景與局勢沒有幫助,但利於橫向比對不同時代的類似制度。

也開創了新的史學著作體裁:政書。

隋唐結束了中國超過三百年的紛亂期,期間超過三十個政體,不同的文化、制度,讓這種典章整理成為了一門顯學。

一路跟著二十四史走到這邊,我想大概也算是有個基礎,可以嘗試一下接觸這類型「百科全書」。

我不會按照原作的順序,主要找有興趣的部份看。

就從「兵典」開始。

志典的特色,就是有開場白。(傳記沒有)

上古時候,中國有一些偉大的領袖,不只三個但統稱為三皇。

為什麼說他們偉大呢?因為他們並不「統治」,只是探索生活知識,並且將這些知識分享給更多人。

原來是KOL啊(誤)。

但隨著人類的知識與技術提高,摩擦也相對增加。於是,和平的三皇時代宣告結束,進入了以武力征服與統治的「五帝時期」。

兵,就由此而生。

正所謂「大刑用甲兵,而陳諸原野」。

講好聽點是執法者,說到底你的法跟我的法不一樣,大家就原野列陣一決勝負吧。

兵,只是工具。

用得好,治國平天下;用不好,亂世而國危。

商周時代(包含春秋戰國),各地諸侯以五等封建,各自擁兵,強弱相併。

秦國則削平了這個階級,在各地安排守護者,讓大家能夠平等相處。

這是一個優秀的方向,於是後代跟周遭國家也繼續承襲下來,更慢慢的把政務也交由郡縣處理。不過資料大部分都遺失了,只能藉由西漢的制度來作為佐證。

西漢在京師設有重兵,地方只安排小型的警備隊。又把天下過去稱為諸侯,西漢改稱豪族的有錢人,都移居到京師附近的陵寢區,來完成「強幹弱枝」的效果。

如果邊疆遭到侵襲,西漢就會指派朝廷的將軍,率領部分禁軍前往,在當地招募良家子來迎戰。

根據迎戰的地區不同,將軍有時也會加掛貳師、樓船、伏波、下瀨這樣的稱號。

不是單純為了帥氣中二感,而是要合法控管將軍的徵兵區域:伏波可以在荊州徵兵,不能在冀州進行的道理。

附帶一提,東漢末年大家都領中郎將騎都尉出征,就是《通典》在這裡提到的漢朝兵制。

戰爭結束,將軍的稱號就要拔掉。即使像衛青霍去病那樣的大將,回到朝廷當官後,也是不會有兵權的。

但後來皇權衰弱,因為漢武帝之後就衰了也不用特別強調東漢才開始,就開始控制不住了。

《通典》這裡一筆帶過我補充一下,東漢鄧太后時期,發生了全國性的羌族叛亂,他們就開始加強地方兵權,一步步走到董卓之亂。

倒不完全是黃巾之亂造成地方割據。

這一割,就是三百多年:東漢之董卓、袁紹,晉之王敦、桓玄,宋謝晦、劉義宣,齊陳達、王敬則,梁侯景,陳華皎,後魏爾朱榮、高歡之類……

兵權的失控,禍害莫過於此

幸而來到我大唐朝。

李靖平突厥,李勣(徐世勣)滅高麗,侯君集覆高昌,蘇定方夷百濟……

就是後來的李敬玄、王孝傑、婁師德、劉審禮等人,也都是打完仗就回來解散部隊,只在邊疆留下斥侯、烽火台,城塞來警戒防備。

這都足以證明,大唐再次回到了兵權可控的盛世。

不過前面就說了,作者杜佑是唐朝後期的人士,那可不是說到盛世就完結了。

筆鋒一轉,開始批評哥舒翰、安祿山等人擁兵於邊境自重,國家危矣。

漢高祖劉邦、文景二帝如何將諸侯割據的情況,一步步收回達成帝國制,是很值得我們大唐參考的。

不能忘記的是,兵的存在,就是為了戰爭。

自古以來的有智有才之人,都對於戰爭「立言作訓」。

能夠成為戰場上的贏家,要能觀天候氣象。佈陣作戰,則是參考天地五行,或是動物搏鬥的情況。

但是,這些真的是戰爭所必須的嗎?

士兵們本是平民百姓,要讓他們心裡記著號令,耳朵聽著擊鼓要前進刺擊、鳴金要後撤倒退。陣形要隨著地勢變化,方能進退如意,制敵機先。

勝負,往往就在一瞬間。而戰爭要顧及的事物這麼多,你不使用自古通用的守則,要自己去發明名目,士兵又怎麼能夠奮勇作戰呢?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以下杜佑開始整理與孫武兵法相符合的資料,共十五大章。

好,開場白大概到這裡,雖然省掉一些不翻,還是挺長的。不過我真沒想到,居然是衝著安祿山來的。

接下來我也不會字句翻譯,大致說明一下,而且一篇也寫不完啦。

首先是《敘兵》篇,以孫子兵法開章。

緊接著說到,周朝以井田制來「定兵賦」。

光這題就很難了。

井田制的基本是:一里一井。

井要繳納稅跟賦。

就像隋唐說,東海道是京城要去東海的道路,稅跟賦也不是來源分,而是用途分。

從字根上很容易分別:稅是穀物,供公家的祭祀跟食用。

賦則是貨幣,供「武事」用。

每十六井,要賦一匹戰馬跟三頭牛。戰馬的意思是含裝備。

六十四井,除了牛馬四倍,要加兵車一輛,武裝甲士三員,跟雜兵七十二人。這七十二壯士除了沒有鎧甲,兵器也是要自備的。

這種基本劃分到日本戰國時代也還是在使用。

總之,多大的地方,要在國家軍備上提供多少資源,大致就是這樣。

那所謂的千乘之國,有多大呢?這又要從另外的地方看。

「一里為井,井十為通,通十為成,成方十里。」

很顯然的,十里平方就是一百井。

六萬四千井的千乘之國,就直接給他開平方下去,意思是八百里平方的地區。

遺憾的是還不是答案。

應該已經注意到,周朝用了兩個規格在計算:十的倍數計大小與四的倍數定稅賦。

因為原本計井,說的是田地為主。

當一個諸侯的領地,到達百里平方的時候,那是不可能百里皆田的。

山川道路,一些額外的部分,要加算扣除額。

在這邊突然學到稅制的根源也是嚇我一跳。

百里侯本萬井,可以有3600井的扣除額,故實際上,百里侯就是百乘國,稱為同。

千里侯就是千乘國,稱為封。

萬里就是天子了,稱為畿。

溫馨提示一下,這是西周的制度,西周的王畿萬里是合理的。後來王畿就被那些什麼宋啊鄭的分掉,東周王室才失去力量。

東周衰而五霸七雄並起,很多人都有聽說過戰國七雄有自己的精銳,《通典》也幫我們整理一下。

齊:技擊。

魏:武卒。

秦:銳士

這些名稱都是很直觀的。

技擊兵講究手腳靈活,擅長使用兵器工具。意思是城池攻守是齊兵的長項。

齊國的規矩是,技擊兵只要取得一個敵人首級,就可以換取金子。

《通典》加錄:這種規矩,讓齊兵在小規模作戰時能有不錯的成績,可碰到大戰就會很快崩潰。

說明一下,拿到一個首級就可以換金子,那就會殺了一個敵人就想退後,不願意拚命了。如果敵軍人數小於我軍,齊兵自然個個爭先殺敵。一旦大於等於我軍,就是等著戰意瓦解。

故又稱「亡國之兵」。

問題不在徵選訓練,卻在獎勵規則。

再說魏之武卒。

武卒要穿三聯甲,大約就是像聖鬥士一樣,有胸甲、腰甲跟腿甲吧,最後那個我不確定。這樣的著裝,自然有更好的防護力,但對於士兵的體力跟財力的要求也更高。

除了三聯甲,他們還要背十二石的弩,五十支箭,長戈一把,金屬頭盔,另配一柄短劍,再帶上三天份的乾糧。

弓弩幾石幾石多半相信是指拉滿所需的重量,弩用機關開才能到十二石,弓是不可能的。

在這個聖鬥士全副武裝的級別下,半天要能行軍百里,才能成為合格的武卒。

吳起也算是相當變態了,魏武卒基本相信就是他開的需求。

合格的武卒,就跟軍校學生一樣,家裡可以得到稅賦的減免,並且有其他優惠。

無敵了是吧?

《通典》加錄又來:兵是強了,可你的稅收得少了,國家就窮了。再加上隨著年齡增長,武卒的體能衰退,不再是一級特種兵,卻還是拿著一樣的待遇……

如果說技擊兵是戰場上的弱點,那麼魏武卒就是國家的蛀蟲。

時間,將成為魏國最大的敵人。

故又稱「危國之兵」。

最後說到秦之銳士。

秦國地小人稠……呃秦國不是很大嗎?

其實應該說是區域發展不平均,比方巴蜀降秦,願意離開天龍國改住山裡後花園的人又有多少?

巴蜀如果在戰國有發展起來,劉邦也許到漢中就安居樂業了咧。

秦國在進入戰國時代,由秦獻公發明了「最小地域最大收益」的農業措施,進而加深了早期秦人的競爭性。

他們採取的治理方式,則是用賞賜來教育,以刑罰來引導,讓戰國秦民明白,想要爬上去上流階層,只有跟著去打仗一條路。

而秦國勝過魏齊的,就是他們的獎勵方式。

第一,打勝仗有收入,你才有獎勵:這種強盜戰利品手法,降低了軍人成為國家蛀蟲的危險性。

第二,功越多,賞越多:當敵軍人數遠勝我軍,在秦銳士眼中全是經驗值啊(誤)。

我覺得不用去反駁秦勝魏齊的這個推論,畢竟接下來中國上千年各種亂世,基本都靠這套競爭狼性在打仗了。

但杜佑還沒到亂世,他還想要平定安祿山這些虎狼之輩,所以反駁一定是要出來的。

秦銳士由利益推動,毫無節制的廝殺,所以導致了他們經常害怕被報復。

歷史系的為賦新詞強說愁。

所以《通典》更推薦春秋時代的「節制之兵」。

這邊就不像三國士兵去解釋,但意思很明白:老闆能夠控制的兵,才是好兵。

但為了老闆而戰的士兵,又有樹倒猢猻散的風險,所以齊桓公只霸自己,不霸齊國。

只有為了仁義而戰的士兵,才是真正的勇者啊。

要說無敵,還差那麼一點,得請教一下齊桓公的頭號軍師:管仲。

管仲說,為兵無敵,首重八者。

第一,你要存錢,打仗就是花錢,財富先勝過敵人,再談開打。

第二,製造各種器具,戰車的技術,要無敵。

第三,刀槍劍戈,精鐵鑄造,比任何人都更利更強。

第四,挑選最好的將軍。

第五,士兵要清楚明白號令,為了國家大義而戰。

第六,最嚴苛的體能戰技訓練。

第七,情報:包括對地形、敵方將領士兵的了解。

最後,你主帥要懂得看風向,明進退。

這八點如果敵人都不如你,自然無敵。

不過管仲為人很囉唆的,他最後還要補充九點。

敵人判斷八點都不如你,也許會撤退。但同樣也有要跟你死戰到底的,最好了解一下,不然縱使無敵,也是慘勝。

第一,家族世代的墳墓都在這裡。

第二,老子的不動產都在這裡。

第三,這裡的人感情特別好,友愛互助。

第四,這裡的領導人非常好,大家決定挺他到底

第五,自然環境非常優秀,不用種田也能安居樂業的好地方

第六,地形險阻利於守備。

第七,用厚賞嚴罰來指揮人民作戰的,管仲當時也不知道秦國會執行這套

第八,跟你有深仇大恨不共戴天的。

第九,守住這裡之後,能夠得到巨大利益的。

這九點學會,不要說打仗,寫小說拍電視劇都難不倒你了。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78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兵書四種: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 這是《漢書‧藝文志》中所提及。 漢武帝是一個武功強盛的皇帝。他雖然不上場打仗,但看著衛青霍去病的戰報,想必也對戰爭很感興趣。後來,到李陵上戰場的時候,已經是由漢武帝本身在擬定對匈奴戰術了。 是的,漢武帝是一個注重兵法的皇帝。
孫武說,火攻有五:火人,火積,火輜,火庫,火墜。 前四種就是,先決定你要燒什麼,第五個就亂槍打鳥了。那相對讀過孫子兵法的,也知道一旦天時地利符合,你就要防這五種火攻。 經典火攻的特點,簡單來說就是反其道而行。 意即:先燒自己。
常常在講古代的會戰,大家都會說:「人數一定是吹的。」 長平之戰雙方都出了四十萬以上,百萬大會戰。項羽用三萬兵就大破四十六萬諸侯聯軍。中國人有沒有這麼多? 基本上是可以找到考證資料:中國人真的有這麼多可以上戰場。 但上戰場不一定是負責打仗。
兵書四種: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 這是《漢書‧藝文志》中所提及。 漢武帝是一個武功強盛的皇帝。他雖然不上場打仗,但看著衛青霍去病的戰報,想必也對戰爭很感興趣。後來,到李陵上戰場的時候,已經是由漢武帝本身在擬定對匈奴戰術了。 是的,漢武帝是一個注重兵法的皇帝。
孫武說,火攻有五:火人,火積,火輜,火庫,火墜。 前四種就是,先決定你要燒什麼,第五個就亂槍打鳥了。那相對讀過孫子兵法的,也知道一旦天時地利符合,你就要防這五種火攻。 經典火攻的特點,簡單來說就是反其道而行。 意即:先燒自己。
常常在講古代的會戰,大家都會說:「人數一定是吹的。」 長平之戰雙方都出了四十萬以上,百萬大會戰。項羽用三萬兵就大破四十六萬諸侯聯軍。中國人有沒有這麼多? 基本上是可以找到考證資料:中國人真的有這麼多可以上戰場。 但上戰場不一定是負責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