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院
時間:2022-12-17 14:30
推薦度:★★★★☆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weiwuyingcenterforthearts/)
拋接球、肢體展演及默劇,演繹一般中產階級的尋常生活,展示the elephant in the room及其荒謬性。
La Main de l'Homme直譯為「人類的手」,臺灣譯作「魔人神手製造所」,是來自法國的馬戲類表演團體,作品結合戲劇、肢體展演及馬戲,馬戲部分,以拋接球為表演主軸的作品占大宗,但也有不少作品以疊羅漢、平衡、軟骨功為表演主軸。La Main de l'Homme擅長以作品諷諭時事、人生、人性,雜耍技巧及戲劇性皆有可觀之處。
這次來臺灣演出的作品《Humanoptère》,臺灣譯作「人類狂想曲」,演繹一般中產階級的尋常生活,展示the elephant in the room及其荒謬性。
拋接球、肢體展演及默劇似乎與中產階級日常生活毫不相干,《Humanoptère》的概念發想者Clément Dazin卻成功透過一眾表演者展現極富張力的戲劇效果。
表演者一方面要完整正在呈現的動作,一方面爭相搶奪前方聚光燈下獨秀機會。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weiwuyingcenterforthearts/)
7位表演者整齊畫一的拋接球,只要其中1人不整齊,即干擾周圍表演者,進而破壞整體表演,隱諭合群與不合群/法治與不合法/潛規則與不服從潛規則引發的蝴蝶效應;7位表演者競爭中央聚光燈位置,爭奪在燈下獨秀的機會,表演節奏越來越快,出現失誤就必須離開,有如公司中同仁競爭有發展性的職務/計畫/經費,人人使出渾身解數,沒有人能待得長久,而這個職務/計畫/經費是不是真能帶來預期效應,沒有人能保證;表演者排成一列,跪在舞臺上,整齊地做著最基本的拋接球動作,但人不是機器,失誤在所難免,做錯即失去燈光,失去繼續拋接球的機會,一如工具化單位化非人化的基層勞動力。
為何一定要合群?為何表演者/人群要聚集得如此密集到相互干擾的程度?為何一定要整齊畫一?明明每位表演者高矮胖瘦各不相同、各有所擅,卻被迫做著一樣的事情、以齊一的標準評價?職位較高,意見是否較正確?基層能力最好的人,是不是適合主管職的人?
表演者跪在地上呈現最基礎的拋接球動作,有如工廠生產上線動作重復隨時可被取代的勞動力。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weiwuyingcenterforthearts/)
拋接球雜耍自帶音效,隨著球撞擊舞臺的聲音--使勁/大聲,輕柔/小聲,遊刃有餘/聲音間隔舒緩穩定,焦燥追趕/節奏越來越快甚至凌亂出現失誤--操控劇場空間的氛圍與情緒。
空無一物的舞臺上,全靠燈光將舞臺切割成數個區域,前景、背景,主角、配角,或由不同位置前後上場的表演者,僅僅透過燈光便說明了每位表演者、每個表演區的主從配置,引導觀眾目光聚焦或轉移,輔助觀眾對場上默劇劇情的理解。
一眾表演者,表演能量相互搭配,有強有弱有主有從、時而齊一時而各自發揮所長,才能順利完成這一場表演;一般中產階級的職場與人生,誰強誰弱誰主誰從,標準又由誰決定呢?La Main de l'Homme以《Humanoptère》拋出疑問。難不成,解答其實不在強弱主從配置裡,必須另闢蹊徑?我只能困在自己的人生與職涯裡,當局者迷。
----------
概念與演繹:Clément Dazin/克萊蒙.達贊
演出者:Martin Cerf/馬丁・瑟弗、Clément Dazin/克萊蒙.達贊、Bogdan Illouz/博單・伊烏、Minh Tam Kaplan/明潭・卡普蘭、Martin Schwietzke/馬丁・施維次可、Renaud Roué/雷納德・魯埃、Antonie Guillaume/安東尼・紀堯姆
燈光設計與工程、舞台監督:Tony Guérin/東尼・格罕
音效設計:Grégory Adoir/格列哥里・阿朵
音效工程:Mathieu Ferrasson/瑪蒂歐・費哈森
導演助理:Hervé Diasna/耶維・迪雅斯納
服裝:Fanny Veran/芳妮・韋罕
巡演經紀:La Magnanerie-Victor Leclére/維克多・勒克萊爾、Anne Herrmann/安妮・赫爾曼、Martin Galamez/馬丁・加拉梅兹、Lauréna De La Torre/勞瑞娜・德拉・托雷、Sarah Bigot/莎拉・比戈特、Lauren Lefebvre/勞倫・勒菲弗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