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之際與天人合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七章 〈宗教與信仰〉第二節

年輕人:「你說正確的宗教不可能出現,那麼我很想知道正確宗教的內涵應該是怎樣的。」

史學家:「正確的宗教一定會有原罪觀,以及讓信徒有天人交戰的感受,也就是說,如果信仰能讓人感受到輕鬆快樂、做事情愈來愈順利,那肯定是錯誤的信仰,這在之前我們討論痛苦的意義就能知道。」

年輕人:「天人交戰和原罪嗎?關於原罪你之前已經提到過很多次了,我一直都很想知道是哪個宗教先提出的。」

史學家:「這是猶太教首先提出的,的確是其眼光獨到之處,而後基督教繼承此說卻轉而強調謙卑與耶穌為人贖罪的意義,這是對原罪觀的誤用。原罪是有責善內涵的,就如我們之前所說,原罪是人展現『原善』的契機,它強調人應發揮神性,與神復合,這即是『宗教性的天人合一』。」

年輕人:「你之前也說過許多類似『天人』的詞彙,我覺得我好像可以在模糊之中去體會到那是什麼意思,但總是很難用自己的話去描述,你可以多解釋一些嗎?」

史學家:「這就是中文的優點,以後你讀的書愈多就愈能體會到。其實現在的求道者追求天人合一之境的重要性是大於古代的,這源於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的個人主義內涵,其強調人有『信仰的自由』,當然,也有『不信的自由』,而自由引發責任,現今人們重視自由的權力大於應盡的義務,所以求道精神已蕩然無存,『人們只願相信其願意相信的,而不知該相信其該要相信的。』」

年輕人:「啊,原來還有這樣的歷史。」

史學家:「嗯,信仰是天道的探索,而信徒是人,所以才須追求天人合一,不過『天人相隔』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所以天人交戰是求道者永恆的挑戰,這是因為人有人性,然追求天人合一為可能則是因為人有神性,天人雖然『相隔』,但不是『永隔』。」

年輕人:「這聽起來真是讓人充滿鬥志與失望的感覺,好矛盾啊。不過也讓我更想瞭解究竟天人合一該如何追求。」

史學家:「其實就行動而言沒有什麼神秘的,簡略來說,就是為所當為,只是真正的求道心境只有少數人才能體會。而正確的宗教雖然無法出現,但正確的信仰還是能為人發覺,這即是天人之際的感受。」

年輕人:「所以這種心境是不能被外在客觀觀察到的吧?」

史學家:「沒錯,這絕非第三者的觀察,而是求道者自身對於極限到來的感受,是一種由下往上看的遠景,使人有艱辛之感與模糊之見。」

年輕人:「明白了,不過我有時在想,這世上肯定有人是堅持正義卻不信上帝的,也有人是篤信上帝卻不是真正善良的,那麼他們這樣應該都不太能感受到天人之際吧?」

史學家:「或許可以說是感受不完全,其實人一生中應該或多或少會有一些極限感受,在模模糊糊之中有一些領悟,但有沒有進一步學思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其實對於上帝和真理,『因知而信』和『因信而知』分別代表了『人本』和『順天』的態度,而這兩者俱不可缺,因為前者是理性的推展,後者是靈性的發揮,這也呼應了我前面所說的話。」

年輕人:「原來如此,我覺得我好像也有一些心得了。」

史學家:「其實這不只是光是單指個人而已,總體而言,東方的求道者和西方的求道者也分別代表這樣的缺失。」

年輕人:「怎麼說呢?」

史學家:「因為西方普遍有上帝信仰,而東方卻是以人為本。」

年輕人:「這是不是說明西方勝過東方呢?」

史學家:「也不能這麼說,雖然西方的信仰層次高於東方,但西方信徒卻未必比東方信徒的求道精神更加偉大,因為東方就是因為沒有正確的上帝信仰,所以他們行善的意義比西方信徒痛苦而偉大。但兩方各自偏重一端,都是在逃避天人交戰,要知正確的態度是『以神為主而以人為本』。天人之際的省思不是為了肯定人的價值,而是要瞭解人應該往何處去,而這樣的認知和行動必定不會使人安逸順利,錯誤的信仰無一不是因為人的慾望而致,人應該追求天道,而不是讓天道將就人。」

年輕人:「嗯,我瞭解了,其實這麼說來,人幾乎只能靠自己的思考而知曉天道,不過我們生活周遭有這麼多宗教徒,應該很難不被影響吧?」

史學家:「沒錯,這也可能會讓人產生一種宗教是價值選擇的錯誤認知,我之前說過,真理只有一種,絕不應該『百家齊放』,先不論各宗教教義的真假對錯,其實各宗教間彼此應該要『勢不兩立』,當宗教領袖也高喊尊重各宗教教義等言論時,已失去了捍衛真理所應該要有的『捨我其誰』的氣魄,宗教層次下降為生活方式而已。」

年輕人:「你說的有道理,雖然大家都愛好和平,不同宗教徒也可以相處得很好,不過在真理這個層次上,論及教義的不同,不應該是包容尊重的態度,雖然這乍看之下好像是一種想惹是生非的感覺,但事實並非如此。」

史學家:「你說得對,信仰是以理性發揮至極限而得,不是經由選擇或緣分而來,它是一種不斷批判思考而仍肯定的思想狀態。若信仰是由選擇而來,那必定不能堅定,半信半疑終究是不信,而頑固不深思的『為信而信』也是錯誤,正確信仰絕不會使人安逸快樂,『君子有終身之憂』的態度才是『正信』。」

年輕人:「是的。我想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現代社會充斥著無神論者,但依據你前面所說,假若上帝不存,那麼一切標準都失去了意義,可好辯的無神論者也為數不少,這是什麼原因呢?只能單純歸咎於人們的鬥爭本性以及沒有領悟高層次存在的資質嗎?」

史學家:「宗教探討的是超越性的真相,這對許多人來說過於虛無縹緲,所以不覺得有信教的必要,而求道的難度使許多信徒無法理解,因而使其成為了不講理的盲從者,這又更加深了非信徒對宗教的偏見,然人生在世不可能無所依靠,無神論者因而轉成了對有宗教作用的世俗性信仰以為慰藉,這雖是否認了天人交戰的表現,但卻間接證明天道的存在,因為徹底的虛無主義者、懷疑論者、唯物主義者要不是從未出現過,不然就是早已自我毀滅了。」

年輕人:「什麼是有宗教作用的世俗性信仰?」

史學家:「像是實證主義是以科學和理性為信仰、馬克思主義以平等和革命為信仰、功利主義以和諧和大我為信仰、達爾文主義以進化和自然為信仰、佛洛伊德主義以欲求和心理為信仰、民族主義以國家和群體為信仰、自由主義以進步和改革為信仰、資本主義以勝利和競爭為信仰、人文主義以尊嚴和人格為信仰,這些都有相當程度的宗教性色彩,可安慰服膺者的宗教情懷,當然,他們大多極力反對宗教,是不會承認的。」

年輕人:「原來是這樣啊,這世上有這麼多宗教徒和各種主義者,原來都是這樣來的。」

史學家:「是的,不過這些個別主義都不能全盤解釋萬事萬物的意義,反而以局部有效的觀念妨礙整體真理大義的探索,其層次是無法與宗教相提並論的。總之,人們都不能理解『萬事即一事』的道理,其實只要深深思索,萬事萬物都是指向同一個方向的,人們總是被表象所迷惑,以多元主義至上,選擇了自己願意相信的事物,連宗教這樣應該要『唯我獨尊』的存在都被認為是價值選擇,『宗教勸人為善』竟被認為是宗教的最大功用,而如此所有宗教竟原來是一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小熊-avatar-img
2022/12/31
我是基督徒 謝謝你的分享 我是台灣人也算東方人喔
程真-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1/01
謝謝留言
宗教都是勸人為善是一個巨大的廢話,因為不同宗教在心智上應該是要殺到血流成河才對……當然社會上稍微各退一步也是必要的……
程真-avatar-img
發文者
2022/12/30
是的。
avatar-img
程真的沙龍
37會員
45內容數
這是一個以史學家與年輕人的對話錄形式呈現真理的作品,內容將談及愛情、藝術、知識、道德、正義、真理等超越的或形上的主題,也會論及政治、法律、經濟、社會等現實問題。
程真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4/17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九章〈政治與法律〉第三節
Thumbnail
2023/04/17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九章〈政治與法律〉第三節
Thumbnail
2023/03/22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九章〈政治與法律〉第二節
Thumbnail
2023/03/22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九章〈政治與法律〉第二節
Thumbnail
2023/03/10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九章〈政治與法律〉第一節
Thumbnail
2023/03/10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九章〈政治與法律〉第一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七章〈宗教與信仰〉 第一節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七章〈宗教與信仰〉 第一節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五章〈神意與自由〉第三節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五章〈神意與自由〉第三節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五章 第一節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五章 第一節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四章 第三節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 第四章 第三節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四章 第二節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四章 第二節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四章 第一節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四章 第一節
Thumbnail
它並不是一部宗教史,在裡面看不到東西教會的對抗,或是希臘神祇的愛恨情仇。館長選了三十個主題,以文物當主角,來為讀者說明「信仰」在社會裡的角色與變遷。在啟蒙運動之前,宗教與政治是密不可分的,你可以看到信仰有時做為統治者的政治工具,有時也是人民自發的力量,使自己能夠完成更偉大之事。
Thumbnail
它並不是一部宗教史,在裡面看不到東西教會的對抗,或是希臘神祇的愛恨情仇。館長選了三十個主題,以文物當主角,來為讀者說明「信仰」在社會裡的角色與變遷。在啟蒙運動之前,宗教與政治是密不可分的,你可以看到信仰有時做為統治者的政治工具,有時也是人民自發的力量,使自己能夠完成更偉大之事。
Thumbnail
祈求奇蹟  你或許曾聽過因為信仰不藥而癒的奇蹟故事,也見過不肖神棍騙財騙色的荒唐新聞。孫中山曾經說過:「信仰產生力量。」無形的信念竟能推動有形的事物,何其神奇?
Thumbnail
祈求奇蹟  你或許曾聽過因為信仰不藥而癒的奇蹟故事,也見過不肖神棍騙財騙色的荒唐新聞。孫中山曾經說過:「信仰產生力量。」無形的信念竟能推動有形的事物,何其神奇?
Thumbnail
在靈性的道路上,我相信大家都會對「宗教」跟「信仰」產生無法辨別的混淆,尤其又加上近期一大堆如雨後春筍般的資料跟資訊,我們可能更加無法區別這些東西。這個概念我在我前一陣子的直播中也有部分提到,我今天就再用文章的形式來幫大家整理這些東西。  信仰與宗教的差別?  一般來說,因為我們活在一出生就有宗教存
Thumbnail
在靈性的道路上,我相信大家都會對「宗教」跟「信仰」產生無法辨別的混淆,尤其又加上近期一大堆如雨後春筍般的資料跟資訊,我們可能更加無法區別這些東西。這個概念我在我前一陣子的直播中也有部分提到,我今天就再用文章的形式來幫大家整理這些東西。  信仰與宗教的差別?  一般來說,因為我們活在一出生就有宗教存
Thumbnail
宗教一词,英语为 Religion,源于拉丁文 religio,原意是人对神圣的敬仰、义务和尊崇,以及神人之间的结合、重归于好。因此,从词源上来说,宗教的本质特征,在于:“对神的信仰”。
Thumbnail
宗教一词,英语为 Religion,源于拉丁文 religio,原意是人对神圣的敬仰、义务和尊崇,以及神人之间的结合、重归于好。因此,从词源上来说,宗教的本质特征,在于:“对神的信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