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8從拒絕開始,讓重複使用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100-38從拒絕開始,讓重複使用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的粉絲專頁https://reurl.cc/kqgLdb 歡迎按讚加入追蹤

今天和學校衛保組長聊天時,她提到現在市政府對於「一次性容器」的要求,希望可以落實垃圾減量。所以政府機關和學校相關單位,如有辦活動或研習需要用餐,不能訂購使用一次性容器的便當店家產品,建議在訂購餐食這部分,可以選擇提供重複使用容器的店家,或是準備餐具請店家盛裝。或是乾脆叫團膳,或桶裝飲料,請參與者自備容器。

市政府的立意良善,執行起來卻是困難重重,光是要找到願意配合的店家,就是一個困難的點。而且在這個大家希望事事方便的社會,誰想要多製造一些事情讓自己煩惱?一人一個便當領了就走,如果用重複使用的餐具,回收清理,以及消毒清潔的安全性,都是主辦單位考量的地方。所以,市政府雖然有如此要求,現行過度階段仍可以有限制地訂購,或是選購市政府允許範圍內的包裝產品。

其實市政府的用意應該是,如果從學校或相關單位著手,附近的店家會逐漸感受到,如果要做政府的生意,就必須要配合改變,例如增添一些重複使用的餐具,可以應付公家機關的訂購。

只要有接觸斷捨離和極簡的人,多少一定會涉及「環保」議題,這三者我覺得是環環相扣的。尤其是在我看了「我家沒垃圾」和「零廢棄的美好生活」這兩本書,我赫然發現所有的道理在我腦中貫穿,如果要達到理想中那乾淨美好的環境,心中一定要帶著「意識」過生活,才能夠達到這樣的目標。

在「零廢棄的美好人生」中,作者呂加零和丈夫,以及七隻貓咪共同生活在一間小房子中,一年產生的垃圾只有一個小罐子的量。在書中呂加零詳盡地寫出她如何落實「不製造垃圾」的方法,也許大家會嗤之以鼻,覺得在這個社會根本不可能,但是我看了她被報導的影片,以及相關類似經驗分享者的故事,有一個很大的疑問,這幾位分享者都證實給你看了,大家為什麼都還要懷疑做不到「零廢棄」或是「零垃圾」這件事?

我想說的是,當我們口中說「做不到」之前,我們有付諸行動嗎?我們有先在垃圾進到自己生活中之前,先「拒絕」它嗎?也許我們目前達不到這些分享者的境界,但是他們所提供的方式,應該也有一到兩項我們可以執行的。

光是主動開口「拒絕」,就可以解決並減少90%的垃圾!

每次到了學期末,教科書業務就會開始發下學期的備課用書,這些業務們其實都非常地貼心,把每一本備課用書都套上書套。但是我都會把這些書套退回去,甚至建議業務們不用這麼貼心,可以先詢問老師的需要。

同樣的道理,很多商家會很自動地幫你裝上塑膠袋,或是附上塑膠刀、免洗餐具,那是因為我們並沒有主動開口「拒絕」商家的好意。久而久之,買家沒拒絕,賣家成習慣。到最後我們不僅買了商品,也帶回一堆不需要的包裝用品。

所以在這兩本書中,作者都很強調「有意識地消費」。我們要很清楚地知道,我該買什麼,去哪裡買,甚至採買之前需要有計劃,這樣可以準備容器或環保袋,也知道自己需求量是多少,久而久之就會精準控制,不會隨便亂買而造成浪費。除此之外,也建議大家要對日常生活用品有所了解,有一些原料及包裝,產品製造過程,以及運送的碳足跡,這些造成環境的危害,甚至長久使用對使用者的影響,都是日積月累的。

要落實垃圾減量,真的是要從個人開始。很多人會抗拒和排斥,其實就是不想開口和主動去拒絕,以及不想帶環保用具增加困擾。這些我都可以理解,因為想要環保,就會增加一點不方便性,因為我也是過來人。但是自從我看了這些環保的相關書籍後,心中逐漸有一把尺,會自動衡量自己的行為。

其實政府也推了很多政策,想要減少一次性的垃圾,而現在人們的環保意識也逐漸抬頭,很多人也都會自備餐具,最起碼也會自備購物袋,這些都非常的好。若想要再往「零垃圾」的境界邁進,真的很建議大家從第一步「拒絕Refuse」開始,活用現有的環保用具,讓重複使用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因為我相信,當我們更愛這個環境,環境也會用它的方式來回饋我們。

avatar-img
徐曉梅的沙龍
54會員
293內容數
寫作是需要長時間訓練,希望用這個方式,建立每天良好的寫作習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徐曉梅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其實在這個社會上,別人不一定要給你機會,因為每個人每個群體都有自己的規定,我們其實都應該要去遵守規定,不要因為自己的因素而去影響他人,甚至也不要一直覺得,別人就是「應該」要在你有困難的時候幫助你,也不要有那種沒有得到幫助,就覺得別人欺負你而感到委屈。
我很喜歡書中的文字描述,黃大米的用字遣詞真的非常真實,彷彿她就在你面前跟你訴說著她所遭遇的事情,職場上所遇到的不平等對待,隨著在社會上翻滾的時間越久,就越能體會出背後的真實道理。也許,在教育職場不像黃大米所在的媒體記者圈
昨天我聽一則Podcast,是吳淡如老師訪問愛莉莎莎,因為愛莉莎莎在去年底開設一門線上課程,我剛剛去看購買人數已經突破18000人,應該是目前我看過線上課程購買人數最高的課程。所以我想要來用我的角度來談一下,我怎麼看這
繼昨天的年度回顧文,今天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應該也要來寫一篇年度展望文,思考一下今年想要繼續什麼事情,開始什麼事情,或是改變什麼事情。 1. 身心靈的健康。 自從去年10月眼睛出了狀況,我人生的想法有了超大的轉變,身
一轉眼就來到今年的最後一天,看到FB上很多人都會寫年度回顧文,既然我都開了粉絲專頁,不如也來寫一下,即使有些人認識我的時間也才短短一個禮拜,我都很感謝你們的鼓勵。
我那時候的高中升學管道還是靠聯考,升大學雖然有學測和推薦申請,但主力還是靠七月份指考。當時後就是傾全力準備考試,像是把三年國中和高中的能力,孤注一擲在那場考試,接著畫紙本志願卡,規定時間繳交後,統一時間公告分發結果。
其實在這個社會上,別人不一定要給你機會,因為每個人每個群體都有自己的規定,我們其實都應該要去遵守規定,不要因為自己的因素而去影響他人,甚至也不要一直覺得,別人就是「應該」要在你有困難的時候幫助你,也不要有那種沒有得到幫助,就覺得別人欺負你而感到委屈。
我很喜歡書中的文字描述,黃大米的用字遣詞真的非常真實,彷彿她就在你面前跟你訴說著她所遭遇的事情,職場上所遇到的不平等對待,隨著在社會上翻滾的時間越久,就越能體會出背後的真實道理。也許,在教育職場不像黃大米所在的媒體記者圈
昨天我聽一則Podcast,是吳淡如老師訪問愛莉莎莎,因為愛莉莎莎在去年底開設一門線上課程,我剛剛去看購買人數已經突破18000人,應該是目前我看過線上課程購買人數最高的課程。所以我想要來用我的角度來談一下,我怎麼看這
繼昨天的年度回顧文,今天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應該也要來寫一篇年度展望文,思考一下今年想要繼續什麼事情,開始什麼事情,或是改變什麼事情。 1. 身心靈的健康。 自從去年10月眼睛出了狀況,我人生的想法有了超大的轉變,身
一轉眼就來到今年的最後一天,看到FB上很多人都會寫年度回顧文,既然我都開了粉絲專頁,不如也來寫一下,即使有些人認識我的時間也才短短一個禮拜,我都很感謝你們的鼓勵。
我那時候的高中升學管道還是靠聯考,升大學雖然有學測和推薦申請,但主力還是靠七月份指考。當時後就是傾全力準備考試,像是把三年國中和高中的能力,孤注一擲在那場考試,接著畫紙本志願卡,規定時間繳交後,統一時間公告分發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