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七年前大寶出生的頭一年
我與老公的關係曾降至冰點當時的我是個生活封閉的全職媽媽沒有工作、也沒什麼朋友、
生活就是餵奶、哄睡、洗大便、換尿布。
然而,孩子的出生讓我母愛爆棚
激發了我無限的耐心、和克服困難的堅強
當時老公也很照顧孩子,
很多事都認真學習,親力親為。
奇怪的是
明明我們兩個
都那麼愛這個新加入的Baby
生活
卻沒有因我們同樣對孩子有滿溢的愛
而更和諧
那時我終日睡眠不足,甚少出戶
一天24小時都只與一個
只會發出伊啊、和哭泣聲的孩子相處
雖然很愛這個軟嫩的小可愛
但,日子久了
我開始感到失衡
有種「我把自己搞丟了」的迷失感!
我漸漸變得不平
看著老公他老大爺照常去公司上班
每天跟同事說說笑笑
生活愉悅如故
我認為自己犧牲很多,也感到委屈
同時我又明白,老公也不能不去上班賺錢
心中的觀點在打架,
我與自己的內在不一致
外在的呈現就是:擺臉色給老公看。
還好!
老公是自我價值感高的安全依附者
每次我對他使出「露式攻擊」
他從不曾反擊。
然而,
他還是不知該如何關懷多刺的我。
-
講到這裡
你會不會感到好奇:
我們的關係是怎麼開始變好的?
在海蒂老師的新書裡,我看到當時的答案:
「在教養之前,先回到夫妻吧!」
是啊,當時我和先生都很愛孩子
但我們都忽略了
在經營家庭的順序上,
夫妻關係優先於親子關係。
-
一次,我印象很深刻
那天,我難得心情好狀態好臉色好xd
老公抓緊時機跟我“聊聊天”。
他表達了關心
我也述敘了我的委屈、犧牲、和心中的不平。
老公靜靜的聽,
後來也難得的分享了他工作上的壓力。
接下來老公說的話,是改變我們關係的關鍵。
好吧,應該說,是改變「我」的關鍵。
我永遠不會忘記那天他誠懇的眼神和語氣:
「老婆,我關心的是『我們』、和『我們的家』。我想的是如何照顧好『我們』,所以我不會跟妳說我做了什麼、也不會跟妳抱怨我工作上的辛苦,但這不代表我就沒有做事、或我就不辛苦、沒有犧牲,只是因為我看重『我們』比看重『我』還多…。」
原來
老公也犧牲很多、付出很多,
只是他從來不說、不討、不計較。
「夫妻同心」和「我們」的概念,
像是一顆石子丟進來
在我心裡起了漣漪。
後來學了阿德勒再回頭看
我才明白
那時我把我和老公看成是「兩個ME」
當我還在比較誰付出得多犧牲得少的同時
老公早已調整了他的眼光,
把他自己看成是「這個家庭WE」的一個部份。
我真正意識到
自己需要重新調整,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態度,
來展現一個媽媽、妻子,
在新生家庭中應扮演的新角色了。
後來
我開始以合作的態度把老公看成是「夥伴」
而非視他為點點點的豬隊友
我們的夫妻關係,也開始回溫了。
磨合的過程中,當然還是有衝突
但我們越來越可以一起面對困難、彼此分享
愛,也重新開始暢通地在家中流動。
海蒂老師這本《教養是合作》
書名就直指了
在教養中最重要、卻一直被忽略的事。
當我們把另一伴視為隊友,而非對手,
就比較能放下連我們自己都從未意識到的
對伴侶的:指責、嫌棄、甚至敵意;
而是能夠更專注在
如何一起面對養兒育女的挑戰。
若能進一步把「合作」的概念
延伸到孩子身邊的成人:老師、公公、婆婆…
我們就能慢慢不會將孩子身邊的環境或長輩
視之為教養上,來亂的「絆腳石」
而是能夠看見
正如書名和書中說的一樣:
世上沒有一個人的觀點和做法會和我們完全相同
然而我們對孩子的愛,都是真實的。
若能明白這點,
我們便能真正地去溝通、去傾聽他人、和調整自己。
畢竟,
「教養,需要眾人來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