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無家別〉

2023/02/1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杜甫〈無家別〉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
我里百餘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爲塵泥。
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悽,
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
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携。
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谿。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
人生無家別,何以爲蒸黎。
語譯:
天寶年間的安史之亂爆發以來,這裏就變得寂寞荒涼了,田園和房屋都因為無人打理而長滿了雜草。我的故鄉本有鄰里一百多家,現在因為局勢混亂而各散東西了。活著的人早已沒有消息沒有聯絡了,死去的人早就變成灰塵和泥土了。我因為打了大敗仗,就順著舊日的道路回來故鄉。在故鄉中走了很久,只看見一條條空巷,太陽也彷彿慘淡無光。卻有狐狸對著我發怒號叫。四面的鄰舍還剩下些什麼人呢?只有一兩個老寡婦留下來。就像歸家的鳥眷戀著住慣了的樹枝,寧願困苦地生活也不忍心離開。恰好是春天,我獨自拿起鋤頭耕種,到了太陽下山時我還在為農作物澆水。縣裏的官吏知道我回來了,又把我徵召去進行軍事訓練。雖然是在本州服役,但看看身邊竟然沒有什麼財物可以攜帶。去近的地方服役也是我獨自一個出發,沒有人為我送別,去遠的地方服役,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我應該會更迷惘吧。家鄉已經被戰火摧毀,無論去近的還是遠的地方服役,結果不會相差太遠。長年生病的母親會是我永遠的傷痛,她死去五年了,屍骨被人隨便拋棄在山澗中。母親把我生下來,卻沒有得到我的奉養,母親和兒子都終身痛苦辛酸。人生在世竟然無家可別,還怎能叫人當老百姓呢?
杜甫,字子美,與李白同為中華文化中知名度最高的詩人。杜甫一生經歷唐朝由盛世到戰亂,由戰亂到衰敗的過程。杜甫的作品常反映戰亂破壞、憐憫人民疾苦、揭露統治腐敗,因此獲得「詩聖」、「詩史」的尊稱。
北宋王洙、王琪收集杜甫作品,編成《杜工部集》,共二十卷。後來很多人為杜甫的作品作註解,這種盛況稱為「千家註杜」,至今仍有兩百多種杜甫詩註本流傳。上海古籍出版社在2015年出版《杜甫集校注》七册,可供參考。
解析:
〈無家別〉描述一位士兵戰敗返鄉後又重新被徵召的故事,全詩以這位士兵的心理和心聲作為敘述角度。
全詩可以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交代士兵戰敗返鄉、故鄉人煙稀少的荒涼景象,第二部份描寫士兵又被徵召後的心情。
開篇即以家園荒蕪為敘述重點,透過「我里百餘家」對比「世亂各東西」、「久行見空巷」、「但對狐與狸」及「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本來熱鬧的市鎮變成寂靜的廢墟。「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若非鄴城大敗、軍隊四散,恐怕將士也無法提早回家。而士兵回到故鄉,無非是「宿鳥戀本枝」,只是故鄉天翻地覆的改變,必定也使他非常震撼。「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舊時的鄰居只剩下一兩位老婦,又呼應了前文的「存者無消息,死者爲塵泥」,大概四散的居民已經不會再回來,他們往何處去也沒有人知曉。儘管如此,畢竟這裏就是士兵的「本枝」,因此他又「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開始了除草、澆灌等耕種活動,打算努力恢復舊居和整頓農田,重新過日子。
不料,平靜的日子非常短暫,忽然「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士兵又被徵召進行軍事訓練。士兵面對第二次徵召,再次被迫離開家鄉,身上卻沒有可以攜帶的財物。一般總希望選擇在離家近的地方服兵役,回家的路也比較短,可是士兵說出無論是在近處還是遠處服役都已經沒有關係了,是一種絕望的慨嘆,因為故鄉已不成故鄉,沒有所謂「離家近」的問題了。惟一令士兵終身遺憾的,是無法陪伴年邁又生病的母親,無奈生逢亂世,既不能見母親最後一面,又沒有好好安葬母親。
最後一句「人生無家別,何以爲蒸黎」,士兵唯一的親人已帶着遺憾去世,故鄉又剩下荒涼景象,他一方面是感嘆「這怎能叫我們當老百姓呢?」,同時也是質問執政者:你們不能使老百姓安居樂業,反而讓他們家破人亡,你們是怎樣治理國家的?
〈無家別〉是「三別」之中的最後一首,也是最絕望的一首,詩中已無任何的溫暖與希望,因為它們早與故鄉和家人一起,消散在無情的戰火中。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55會員
150內容數
以儒學、古文字、武俠評論以及書法為主的文化普及工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