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無家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杜甫〈無家別〉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
我里百餘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爲塵泥。
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悽,
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
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携。
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谿。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
人生無家別,何以爲蒸黎。
語譯:
天寶年間的安史之亂爆發以來,這裏就變得寂寞荒涼了,田園和房屋都因為無人打理而長滿了雜草。我的故鄉本有鄰里一百多家,現在因為局勢混亂而各散東西了。活著的人早已沒有消息沒有聯絡了,死去的人早就變成灰塵和泥土了。我因為打了大敗仗,就順著舊日的道路回來故鄉。在故鄉中走了很久,只看見一條條空巷,太陽也彷彿慘淡無光。卻有狐狸對著我發怒號叫。四面的鄰舍還剩下些什麼人呢?只有一兩個老寡婦留下來。就像歸家的鳥眷戀著住慣了的樹枝,寧願困苦地生活也不忍心離開。恰好是春天,我獨自拿起鋤頭耕種,到了太陽下山時我還在為農作物澆水。縣裏的官吏知道我回來了,又把我徵召去進行軍事訓練。雖然是在本州服役,但看看身邊竟然沒有什麼財物可以攜帶。去近的地方服役也是我獨自一個出發,沒有人為我送別,去遠的地方服役,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我應該會更迷惘吧。家鄉已經被戰火摧毀,無論去近的還是遠的地方服役,結果不會相差太遠。長年生病的母親會是我永遠的傷痛,她死去五年了,屍骨被人隨便拋棄在山澗中。母親把我生下來,卻沒有得到我的奉養,母親和兒子都終身痛苦辛酸。人生在世竟然無家可別,還怎能叫人當老百姓呢?
杜甫,字子美,與李白同為中華文化中知名度最高的詩人。杜甫一生經歷唐朝由盛世到戰亂,由戰亂到衰敗的過程。杜甫的作品常反映戰亂破壞、憐憫人民疾苦、揭露統治腐敗,因此獲得「詩聖」、「詩史」的尊稱。
北宋王洙、王琪收集杜甫作品,編成《杜工部集》,共二十卷。後來很多人為杜甫的作品作註解,這種盛況稱為「千家註杜」,至今仍有兩百多種杜甫詩註本流傳。上海古籍出版社在2015年出版《杜甫集校注》七册,可供參考。
解析:
〈無家別〉描述一位士兵戰敗返鄉後又重新被徵召的故事,全詩以這位士兵的心理和心聲作為敘述角度。
全詩可以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交代士兵戰敗返鄉、故鄉人煙稀少的荒涼景象,第二部份描寫士兵又被徵召後的心情。
開篇即以家園荒蕪為敘述重點,透過「我里百餘家」對比「世亂各東西」、「久行見空巷」、「但對狐與狸」及「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本來熱鬧的市鎮變成寂靜的廢墟。「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若非鄴城大敗、軍隊四散,恐怕將士也無法提早回家。而士兵回到故鄉,無非是「宿鳥戀本枝」,只是故鄉天翻地覆的改變,必定也使他非常震撼。「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舊時的鄰居只剩下一兩位老婦,又呼應了前文的「存者無消息,死者爲塵泥」,大概四散的居民已經不會再回來,他們往何處去也沒有人知曉。儘管如此,畢竟這裏就是士兵的「本枝」,因此他又「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開始了除草、澆灌等耕種活動,打算努力恢復舊居和整頓農田,重新過日子。
不料,平靜的日子非常短暫,忽然「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士兵又被徵召進行軍事訓練。士兵面對第二次徵召,再次被迫離開家鄉,身上卻沒有可以攜帶的財物。一般總希望選擇在離家近的地方服兵役,回家的路也比較短,可是士兵說出無論是在近處還是遠處服役都已經沒有關係了,是一種絕望的慨嘆,因為故鄉已不成故鄉,沒有所謂「離家近」的問題了。惟一令士兵終身遺憾的,是無法陪伴年邁又生病的母親,無奈生逢亂世,既不能見母親最後一面,又沒有好好安葬母親。
最後一句「人生無家別,何以爲蒸黎」,士兵唯一的親人已帶着遺憾去世,故鄉又剩下荒涼景象,他一方面是感嘆「這怎能叫我們當老百姓呢?」,同時也是質問執政者:你們不能使老百姓安居樂業,反而讓他們家破人亡,你們是怎樣治理國家的?
〈無家別〉是「三別」之中的最後一首,也是最絕望的一首,詩中已無任何的溫暖與希望,因為它們早與故鄉和家人一起,消散在無情的戰火中。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5會員
167內容數
以儒學、古文字、武俠評論以及書法為主的文化普及工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談戀愛,應該讓人快樂,而不是讓人焦慮不安。有些人愛得輕鬆自在,而有些人卻像在打一場戰爭,充滿猜忌與不安。其關鍵不在「愛」本身,而在於「我們怎麼愛」。缺乏安全感的人,容易把愛情當作全部,過度依賴對方的回應來獲取安全感,導致戀愛變得疲憊。真正健康的關係,應該是讓彼此自在,而不是用控制來確認愛。
時間是1983年4月1日,東京電視台播出了不屬於愚人節卻荒謬的寫實機械人作品、裝甲騎兵VOTOMS。 鋼鐵的人形棺材中,沉默寡言的少年兵胸中,熊熊燃起向大宇宙的意志的反抗─那是身處高位、遠離戰場煙硝充滿算記者所未能感受,超越會計、彈藥數字、兵員人數與地圖名字以外的「東西」,其名生命。
對於傷痛的過去,該忘掉,還是記得,才能好好的繼續往前走?為什麼,有人會做損己利人的事情?看完《讀報人》之後,會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多的思考,理性上,人應該是會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然而,如果某些人,如電影中的基德,做的事情看起來是違反常理的,那麼,或許他的心中,有比我們眼中世俗價值更大的東西。
大四時的通識課堂中,老師給所有學生發了一份問卷,裡面有幾道題目令筆者印象深刻,題目大意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會更堅定,還是愈加不相信宗教? 這近乎哲學詰問的問題著實難倒許多人,正反兩面答案都各有擁護者,筆者看見題目,腦中便浮現爺爺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及八二三炮戰的經歷,以及歷史上大大
如果你是間諜,那我就是間諜之妻。   聰子是誰呢?或者說優作的妻是什麼呢?這便看完《間諜之妻》後最深刻的疑問了。如同這部以兩種角色結合而成並命名的電影,如同泰半戰爭類型電影中,以戰爭下的個人映射時代之暗面的理念起點,在「間諜」與「妻子」的意義下,企求平衡是種憨傻,那企求愛也會是嗎?
千年前的歷史榮光,透過物質遺跡被挖掘,製作、使用這些器物的人,卻早已灰飛煙滅,人類的軀體多麼脆弱不堪;歷史的長河悠遠擺盪,千年的時光,只是一瞬,個人的一生,也就更遠遠相形見絀;然而「從人類在洞穴牆上留下第一個手印開始,我們都是時間延續的一部分,人不會真正死去。」
談戀愛,應該讓人快樂,而不是讓人焦慮不安。有些人愛得輕鬆自在,而有些人卻像在打一場戰爭,充滿猜忌與不安。其關鍵不在「愛」本身,而在於「我們怎麼愛」。缺乏安全感的人,容易把愛情當作全部,過度依賴對方的回應來獲取安全感,導致戀愛變得疲憊。真正健康的關係,應該是讓彼此自在,而不是用控制來確認愛。
時間是1983年4月1日,東京電視台播出了不屬於愚人節卻荒謬的寫實機械人作品、裝甲騎兵VOTOMS。 鋼鐵的人形棺材中,沉默寡言的少年兵胸中,熊熊燃起向大宇宙的意志的反抗─那是身處高位、遠離戰場煙硝充滿算記者所未能感受,超越會計、彈藥數字、兵員人數與地圖名字以外的「東西」,其名生命。
對於傷痛的過去,該忘掉,還是記得,才能好好的繼續往前走?為什麼,有人會做損己利人的事情?看完《讀報人》之後,會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多的思考,理性上,人應該是會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然而,如果某些人,如電影中的基德,做的事情看起來是違反常理的,那麼,或許他的心中,有比我們眼中世俗價值更大的東西。
大四時的通識課堂中,老師給所有學生發了一份問卷,裡面有幾道題目令筆者印象深刻,題目大意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會更堅定,還是愈加不相信宗教? 這近乎哲學詰問的問題著實難倒許多人,正反兩面答案都各有擁護者,筆者看見題目,腦中便浮現爺爺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及八二三炮戰的經歷,以及歷史上大大
如果你是間諜,那我就是間諜之妻。   聰子是誰呢?或者說優作的妻是什麼呢?這便看完《間諜之妻》後最深刻的疑問了。如同這部以兩種角色結合而成並命名的電影,如同泰半戰爭類型電影中,以戰爭下的個人映射時代之暗面的理念起點,在「間諜」與「妻子」的意義下,企求平衡是種憨傻,那企求愛也會是嗎?
千年前的歷史榮光,透過物質遺跡被挖掘,製作、使用這些器物的人,卻早已灰飛煙滅,人類的軀體多麼脆弱不堪;歷史的長河悠遠擺盪,千年的時光,只是一瞬,個人的一生,也就更遠遠相形見絀;然而「從人類在洞穴牆上留下第一個手印開始,我們都是時間延續的一部分,人不會真正死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最近因討論台灣中華郵政《麗人行》郵票,溯源至台北故宮博物院宋代畫家李公麟的《畫麗人行卷》,進而追本至詩聖杜甫的新樂府詩《麗人行》,這樣的巧合,無疑是經典的奇妙聚會。
致寒門草堂-詩聖杜甫 你 可曾聽見/致 子美   你 還在寫詩嗎   曾經 登高望遠 凌雲壯志 會須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只是 曾幾何時 那個致君堯舜 更使風俗淳的年輕人 早已風霜滿面 身心俱疲   朱門酒肉臭 路有凍死骨 你要寫給誰看呢   君王正在沈香亭
Thumbnail
勾魂鎖作為陰間傳奇神器,深入民間傳說中,成為黑無常的專屬武器。其神祕的設計與文化意義不僅是捉拿鬼魂的利器,更代表地府的秩序。本文探討勾魂鎖的製作材料、歷史背景及其在地府文化中的角色,並分析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彰顯中華鬼神文化的獨特魅力。
Thumbnail
哭喪棒,或稱哀杖,是中國傳統葬禮中重要的道具,具有深厚的文化與象徵意義。本文探討其材料選擇、製作過程及在地府文化中的角色,並揭示其作為亡靈引導工具的神祕力量。同時,文章也介紹了哭喪棒的民間傳說及其在情感表達中的重要性,反映生者對死者的哀悼與敬意。深刻解讀哭喪棒的歷史背景及其在現今社會的意義。
Thumbnail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 床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
Thumbnail
《思舊賦》是白先勇的短篇小說,描述了一位忠心的老僕人和一位老婦人對談,講述他們曾經主人家的變故。故事描述了李家的前世今生,寫得很有意境。故事充滿了遺憾,讓人回味。
Thumbnail
徵人怨 / 徵怨 唐代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抒發了一位長期駐守邊境的戰士的怨恨之情。詩中沒有用「怨」字,只是客觀地描述了戰士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戰鬥生活,描繪了邊疆荒涼寒冷的景象,隱含著戰士深深的怨恨。全詩語言優美,
  回去之時,我們沒有明顯的鄉音、也不留鬢毛。不知該喜還是該悲的事情是,村口沒有兒童在那裡笑問。兒童在補習、兒童被教育不能和陌生人說話。於是不用惶恐地說:不要問我從哪裡來。要找杜康的話,沒人會告訴你他在都更過後的杏花村。
Thumbnail
東漢末年,政局紊亂,朝中有外戚宧官當政,軍閥起事;社會有盜匪興起,四處流竄;整個社會貧富不均,民不聊生。樂府古辭《東門行》,就產生在這樣的背景。 這首詩被收錄在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相和歌辭·瑟調曲》之中,是一首雜言體樂府詩。主題在敍述一個男子,陷於貧窮的絶境,已打算為非作歹。
Thumbnail
宿府 唐代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 這是一幅描寫離別、流離失所和孤獨情懷的古體詩。透過《清秋》《梧寒》《獨宿》《殘炬》等象,營造出蕭條冷清的秋夜舞蹈。月色」則突顯了詩人淒涼的心理狀態。
Thumbnail
最近因討論台灣中華郵政《麗人行》郵票,溯源至台北故宮博物院宋代畫家李公麟的《畫麗人行卷》,進而追本至詩聖杜甫的新樂府詩《麗人行》,這樣的巧合,無疑是經典的奇妙聚會。
致寒門草堂-詩聖杜甫 你 可曾聽見/致 子美   你 還在寫詩嗎   曾經 登高望遠 凌雲壯志 會須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只是 曾幾何時 那個致君堯舜 更使風俗淳的年輕人 早已風霜滿面 身心俱疲   朱門酒肉臭 路有凍死骨 你要寫給誰看呢   君王正在沈香亭
Thumbnail
勾魂鎖作為陰間傳奇神器,深入民間傳說中,成為黑無常的專屬武器。其神祕的設計與文化意義不僅是捉拿鬼魂的利器,更代表地府的秩序。本文探討勾魂鎖的製作材料、歷史背景及其在地府文化中的角色,並分析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彰顯中華鬼神文化的獨特魅力。
Thumbnail
哭喪棒,或稱哀杖,是中國傳統葬禮中重要的道具,具有深厚的文化與象徵意義。本文探討其材料選擇、製作過程及在地府文化中的角色,並揭示其作為亡靈引導工具的神祕力量。同時,文章也介紹了哭喪棒的民間傳說及其在情感表達中的重要性,反映生者對死者的哀悼與敬意。深刻解讀哭喪棒的歷史背景及其在現今社會的意義。
Thumbnail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 床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
Thumbnail
《思舊賦》是白先勇的短篇小說,描述了一位忠心的老僕人和一位老婦人對談,講述他們曾經主人家的變故。故事描述了李家的前世今生,寫得很有意境。故事充滿了遺憾,讓人回味。
Thumbnail
徵人怨 / 徵怨 唐代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抒發了一位長期駐守邊境的戰士的怨恨之情。詩中沒有用「怨」字,只是客觀地描述了戰士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戰鬥生活,描繪了邊疆荒涼寒冷的景象,隱含著戰士深深的怨恨。全詩語言優美,
  回去之時,我們沒有明顯的鄉音、也不留鬢毛。不知該喜還是該悲的事情是,村口沒有兒童在那裡笑問。兒童在補習、兒童被教育不能和陌生人說話。於是不用惶恐地說:不要問我從哪裡來。要找杜康的話,沒人會告訴你他在都更過後的杏花村。
Thumbnail
東漢末年,政局紊亂,朝中有外戚宧官當政,軍閥起事;社會有盜匪興起,四處流竄;整個社會貧富不均,民不聊生。樂府古辭《東門行》,就產生在這樣的背景。 這首詩被收錄在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相和歌辭·瑟調曲》之中,是一首雜言體樂府詩。主題在敍述一個男子,陷於貧窮的絶境,已打算為非作歹。
Thumbnail
宿府 唐代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 這是一幅描寫離別、流離失所和孤獨情懷的古體詩。透過《清秋》《梧寒》《獨宿》《殘炬》等象,營造出蕭條冷清的秋夜舞蹈。月色」則突顯了詩人淒涼的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