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石壕吏〉與「三吏三別」:小人物的戰爭敘事

2021/11/28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提到高中國文「戰爭」主題,三吏三別是名篇。杜甫有詩史之稱,也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見證人,他筆下戰爭敘事的動人力量,是回到一個「人」的立場,看見生命的掙扎。對於一個「人」而言,戰爭中唯一重要的莫過於活著,然而這簡單心願卻成了遙不可及的夢。

目標

  • 人的行動與代價
  • 戰爭中的兩難抉擇
  • 個人苦難到集體敘事

〈石壕吏〉

課本選錄〈石壕吏〉,在於這首詩最能反映小人物的生存處境。故事講述杜甫就職途中投宿石壕村,目睹官兵夜裡捉人徵兵,故事圍繞在村裡一戶人家: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譯:傍晚投宿石壕村,看見差役夜里徵兵。老翁翻墻逃跑,老婦則出門查看。差役大呼小叫多麼憤怒啊!老婦哭得多苦啊!(我)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都去鄴城服役,其中一個捎信回來,說另外二個兒子剛戰死。活著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遠消逝了!我家再沒有其他人可以去當兵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孫子,他母親還沒離去,窮苦到身上沒有一件完好的衣服。老婦我雖年老力衰,但請讓我跟你連夜趕回軍營吧。現在過去服役,還能準備明日的早餐。」夜深,老婦說話聲漸消失,隱約聽到低微斷續的哭聲。天亮後我繼續趕路,獨自與返家歸來的老翁告別。
杜甫(敘事者)在外圍觀察這場徵兵事件,行動的主要角色有:吏(來抓人)、老翁(逃兵)、老婦(苦主)、媳婦(帶小孩),他們構成故事的中心。

戰爭下的「生存」

吏來徵兵的時候,這戶人家的角色分別採取什麼行動?
戰爭中,活著是唯一目標。老翁一旦被捉,應該沒命回來了,直覺反應當然拔腿狂奔,由老婦出面和官兵周旋,為丈夫爭取緩衝時間。媳婦抱著嬰兒躲在屋內,根本不敢吱聲。官吏大呼小叫來抓人,這家盡是老弱婦孺、貧窮飢寒,也顧不得往後了,只能拖一時算一時,「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是戰爭中小人物的心聲。
為什麼是老婦負責交涉──老翁自己跑掉不會很不負責任嗎,再不然由較年輕的媳婦出面不是更合理嘛?
體驗過《這是我的戰爭》就會知道,既然要活,就要想如何增加存活率,糧食和安全是遊戲中玩家首要顧及的目標,而這需要勞動力來達成。如果我們把這戶人家丟進遊戲設定,非要犧牲一個,玩家恐怕都會派出老婦──這很殘忍,但作為男性的老翁和較年輕的媳婦都是必須優先保全的勞動力(且媳婦要帶小孩延續血脈),保他們,也可以確保家裡更多成員的存活。
他們或許也以為吏不至於太刁難老婦吧,畢竟她又不能當兵,但老翁出面一定會直接被抓,而讓年輕媳婦出面實在太危險了──記得《這是我的戰爭》廢棄超市那一幕嗎,誰知道有權的人在戰爭中會做出什麼?所以老婦特地說媳婦「出入無完裙」,暗示他們生活夠慘了,媳婦不便見客,不讓吏有機會見到她。

小人物的「兩難」

老婦訴苦二個兒子已經戰死,剩一個還不知道能不能活著回來。吏會不會因此放過他們?
當然不會。這家人不是唯一,整座村恐怕都這樣,都通融就不用徵兵啦,「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雖突顯官方粗暴,卻不難想像,一路走來他不知已經聽了多少殘破家庭哭哭啼啼了!時間有限,徵兵急迫,若不趕快抓人搞不好大家都跟老翁一樣跑了。最後竟然缺役缺到連老婦都被帶走,可說始料未及,反映戰況多麼吃緊。
在這個徵兵事件中,這些角色面臨的兩難是什麼?
生存這個微小心願,在戰爭中卻要付出慘痛代價──首要條件是活下去,老翁作為一家之主只能沒尊嚴地逃亡,媳婦要保全自己顧不上孝道,他們都被迫先卸下「身分」責任,從人際網絡中抽離出來,退回到一個人,一個求生的卑微位置。老婦比較特別,她也想活,但為了家人,這個最不具勞動力的角色只好犧牲打。站在對立面、看起來最可惡的吏呢?他未嘗沒有良心,可是放跑這家人,無法交差,活不下去的就會是自己。

戰爭真正的「代價」

在戰爭中,每個人都面對著自己的道德譴責,為了生存卻得先壓抑下去,而這些都會在戰爭「之後」成為「代價」反撲而來──假如有天戰火結束,他們要如何面對此時的選擇?如果被抓走交差的老婦一去不返,老翁與媳婦的後半生能面對自己嗎?如果戰爭結束,僅存的兒子沒有活著回來,這戶人家如何安生?戰爭最深層的破壞是,明明只求活著,卻要活得那麼委屈,任何行動都蒼白無力。
杜甫作為敘事者,交代這個故事的立場是什麼?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顯示他同情這家人,徹夜難眠。同為官職,他當然明白吏的難處,深知實在是戰況告急才這麼做,卻無法忽視官方的粗暴,「夜捉人」是非常不正當的手段,而杜甫也身為官的其中一員,對自己也帶著良心譴責。他的兩難是必須站在「國家」的角度思考,為了終止分裂勢必得迎戰,然而目睹官方對人民壓迫卻無力阻止,杜甫對自己仍有罪咎感。不論作為一個「官」或一個「人」,都無法改變這種結果,因此詩人拋出的探問是:
  • 官方以師出有名的「正義」去壓迫人民,真的合理嗎?
  • 國家的角色應該是什麼?號召兵力,是為維繫政權更長遠的穩定,但長治久安的目的不正是為了帶給人民保障嗎,如果人民的生活已被破壞到難以恢復,最終又有誰「贏」?
  • 戰爭帶來的傷害,以及付出的真正「代價」是什麼?
這是杜甫,透過紀錄一戶人家的故事,反映亂離人民的集體記憶,稱詩史。他的詩兼有抒情性與敘事性,風格沉鬱頓挫,面對發生在自身的悲苦時,還能念及這是戰爭中全民的普遍經歷,悲天憫人的襟懷而有詩聖之名,尤其詩裡拋出的深層扣問,可以看出他最動人、具有力量的部分。

寫作腳本:三別遊戲DLC

課程主題是「小人物的戰爭敘事」,《這是我的戰爭》體現一般人在戰爭中的處境,值得一提的是這款遊戲已經正式納入波蘭教材囉。
《這是我的戰爭》把人的掙扎演繹到極致,我們就以這款遊戲為藍圖,為寫盡人物兩難的三吏三別設計遊戲腳本。三吏除了〈石壕吏〉之外,〈新安吏〉刻劃戰況告急、死傷慘重,徵兵徵到最後抓孩子上前線的故事,〈潼關吏〉則是凝視駐防士兵的圖像。我覺得三別劇情比較容易聚焦在特定人物,所以就讓學生從〈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選一篇安排腳本,先簡介故事主線,再聚焦選取其中一個劇情片段,設定場景、人物、事件。示範〈無家別〉:

《這是我的戰爭》遊戲畫面
  1. 故事主線:士兵戰敗從鄴城返鄉,發現村里成為廢墟、舉目無親,剛住下沒多久卻又被徵召服役。這裡聚焦士兵被徵召後回家收拾行李的劇情。
  2. 人物:返鄉士兵(負傷)、(回憶中的)重病母親
  3. 場景:士兵家中(空蕩,有很多廢土堆沒整理,廢土堆後面有祖先牌位,點選會觸發回憶)
  4. 事件:士兵回到空蕩的家中,喃喃自語:「要去服役嗎?還是逃跑?」「可是我又能逃到哪裡去呢?」「應該與家人好好道別......」→環顧家中,可以操作士兵去挖廢土堆,會找到散落的牌位→陷入與上戰場前重病母親的相處回憶......
(可以鼓勵學生畫出場景和遊戲符號,《這是我的戰爭》有很多有廢墟圖可以找靈感,要畫出代表有物資可以撿和觸發調查的符號。)
我自己對〈無家別〉最有感,士兵經歷戰火以為終於回返家鄉,結果根本找不到人,類似〈父親的承諾〉那種張力,一路找孩子辛苦走到教堂才發現孩子早已死去!〈無家別〉強烈的跌宕是在你以為故事結束的時候,接到官方一紙命令,又得遠離家鄉,想找人道別,都找不到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陳姿含 Zina
陳姿含 Zina
帶學生創作和閱讀,招牌課程是「超實用寫作」,也打造各種客製課程,斜槓文字與教學。我相信《小王子》那段話:「沙漠之所以這麼美,是因為在某個角落裡,藏著一口井。星星好美,是因為一朵我們看不見的花。房子、星星、或是沙漠,他們的美麗都是因為看不見的東西。」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