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石壕吏〉

2023/02/0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杜甫〈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踰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語譯:
我黃昏時來到石壕村,看見有官員在晚上捉拿百姓。老先生跨越圍牆逃跑,老太太來應門。官員的言辭多麽兇狠嚴厲,老太太的哀啼又是多麼淒苦!我聽見老太太對官員說:「我三個兒子都已經被徵調到鄴城服役,其中一個兒子寫信回來,說另外兩兄弟剛剛在戰場喪命。我希望還活著的兒子能保住性命回來,因為死去的人再也不能回來了。我家中已經沒有其他男人了,只有還在吃奶的孫兒。孫兒的媽媽因此還不能離開這個家,而且她也沒有完整的衣衫了。我這個老太太雖然老了、氣力不如年輕時了,但請讓我連夜跟著你去服兵役吧!聽說河陽那邊軍情緊急、人手短缺,我連夜趕去或者來得及為士兵預備早餐。」夜深了,我聽不見談話的聲音,卻聽見了斷斷續續的哭泣聲。我到天亮時離開石壕村,只有老先生跟我告別。
杜甫,字子美,與李白同為中華文化中知名度最高的詩人。杜甫一生經歷唐朝由盛世到戰亂,由戰亂到衰敗的過程。杜甫的作品常反映戰亂破壞、憐憫人民疾苦、揭露統治腐敗,因此獲得「詩聖」、「詩史」的尊稱。
北宋王洙、王琪收集杜甫作品,編成《杜工部集》,共二十卷。後來很多人為杜甫的作品作註解,這種盛況稱為「千家註杜」,至今仍有兩百多種杜甫詩註本流傳。上海古籍出版社在2015年出版《杜甫集校注》七册,可供參考。
解析:
〈石壕吏〉記杜甫路經河南石壕鎮時,遇見官員捉人上戰場打仗的事。
杜甫在首兩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即呈現緊張氣氛,也是全詩的主題。徵兵已達到要用「捉」的程度,可見百姓抗拒戰爭、逃避兵役,或者各地已沒有適合當兵的人,但官府要求一定數量的人來當兵,基層官員只能用抓捕的方式來徵兵,「老翁踰牆走」正是對付「捉」的方法。「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有因果關係,官員的嚴厲兇惡,更展現老婦並非無病呻吟,老婦的淒苦正源自徵兵命令的嚴苛與戰爭的無情逼害。
由「三男鄴城戍」開始,是老婦對官員的哭訴內容,並可從中推知官員「捉人」時的逼問語句。官員最先問「家中還有沒有可以當兵的人」,老婦回答三個兒子都上戰場,其中兩個已經戰死。官員再問「家中難道沒有男人嗎」,老婦為掩護逃跑的老翁,因此說家中已經沒有男人,只剩下還在吃奶的孫兒和他的母親,為孫兒餵奶的母親連完好的衣服都沒有了,如何能去從軍呢?官員再三逼問,似乎不從這房子中「捉」一個人就不能罷休。老婦只好提出自己前往服役,或許能幫士兵煮飯,還「體貼」軍情緊急,自願連夜趕往戰場,為的是儘快打發這位官員,希望他放過家裏的母子和已逃掉的老翁。
官員因為能「捉」一個老婦而放過這個家庭,所以「夜久語聲絕」,可是「語聲絕」之前,還有多少家庭遭殃呢?還有多少老婦被「捉」呢?「如聞泣幽咽」緊接在「夜久」之後,又在「天明」之前,暗示這低泣嗚咽持續了一整夜。低泣的人很可能就是孫兒的母親,丈夫已在戰場上,堅強的婆婆已被抓去,剩下只會逃跑的公公,這位母親要獨力支撐整個家庭。要是又有官員來徵兵,下一次被「捉」的便是自己了。上文「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不是老婦自我解脫的言詞,反而可視為杜甫對戰爭的控訴,死者一去不返,倖存者苟且偷生,戰爭使人民活得不像人,一去不返會否也是老婦的命運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55會員
150內容數
以儒學、古文字、武俠評論以及書法為主的文化普及工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