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石壕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杜甫〈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踰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語譯:
我黃昏時來到石壕村,看見有官員在晚上捉拿百姓。老先生跨越圍牆逃跑,老太太來應門。官員的言辭多麽兇狠嚴厲,老太太的哀啼又是多麼淒苦!我聽見老太太對官員說:「我三個兒子都已經被徵調到鄴城服役,其中一個兒子寫信回來,說另外兩兄弟剛剛在戰場喪命。我希望還活著的兒子能保住性命回來,因為死去的人再也不能回來了。我家中已經沒有其他男人了,只有還在吃奶的孫兒。孫兒的媽媽因此還不能離開這個家,而且她也沒有完整的衣衫了。我這個老太太雖然老了、氣力不如年輕時了,但請讓我連夜跟著你去服兵役吧!聽說河陽那邊軍情緊急、人手短缺,我連夜趕去或者來得及為士兵預備早餐。」夜深了,我聽不見談話的聲音,卻聽見了斷斷續續的哭泣聲。我到天亮時離開石壕村,只有老先生跟我告別。
杜甫,字子美,與李白同為中華文化中知名度最高的詩人。杜甫一生經歷唐朝由盛世到戰亂,由戰亂到衰敗的過程。杜甫的作品常反映戰亂破壞、憐憫人民疾苦、揭露統治腐敗,因此獲得「詩聖」、「詩史」的尊稱。
北宋王洙、王琪收集杜甫作品,編成《杜工部集》,共二十卷。後來很多人為杜甫的作品作註解,這種盛況稱為「千家註杜」,至今仍有兩百多種杜甫詩註本流傳。上海古籍出版社在2015年出版《杜甫集校注》七册,可供參考。
解析:
〈石壕吏〉記杜甫路經河南石壕鎮時,遇見官員捉人上戰場打仗的事。
杜甫在首兩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即呈現緊張氣氛,也是全詩的主題。徵兵已達到要用「捉」的程度,可見百姓抗拒戰爭、逃避兵役,或者各地已沒有適合當兵的人,但官府要求一定數量的人來當兵,基層官員只能用抓捕的方式來徵兵,「老翁踰牆走」正是對付「捉」的方法。「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有因果關係,官員的嚴厲兇惡,更展現老婦並非無病呻吟,老婦的淒苦正源自徵兵命令的嚴苛與戰爭的無情逼害。
由「三男鄴城戍」開始,是老婦對官員的哭訴內容,並可從中推知官員「捉人」時的逼問語句。官員最先問「家中還有沒有可以當兵的人」,老婦回答三個兒子都上戰場,其中兩個已經戰死。官員再問「家中難道沒有男人嗎」,老婦為掩護逃跑的老翁,因此說家中已經沒有男人,只剩下還在吃奶的孫兒和他的母親,為孫兒餵奶的母親連完好的衣服都沒有了,如何能去從軍呢?官員再三逼問,似乎不從這房子中「捉」一個人就不能罷休。老婦只好提出自己前往服役,或許能幫士兵煮飯,還「體貼」軍情緊急,自願連夜趕往戰場,為的是儘快打發這位官員,希望他放過家裏的母子和已逃掉的老翁。
官員因為能「捉」一個老婦而放過這個家庭,所以「夜久語聲絕」,可是「語聲絕」之前,還有多少家庭遭殃呢?還有多少老婦被「捉」呢?「如聞泣幽咽」緊接在「夜久」之後,又在「天明」之前,暗示這低泣嗚咽持續了一整夜。低泣的人很可能就是孫兒的母親,丈夫已在戰場上,堅強的婆婆已被抓去,剩下只會逃跑的公公,這位母親要獨力支撐整個家庭。要是又有官員來徵兵,下一次被「捉」的便是自己了。上文「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不是老婦自我解脫的言詞,反而可視為杜甫對戰爭的控訴,死者一去不返,倖存者苟且偷生,戰爭使人民活得不像人,一去不返會否也是老婦的命運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5會員
167內容數
以儒學、古文字、武俠評論以及書法為主的文化普及工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稽古齋 的其他內容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無論中外,現代研究書法書道書體、致力篆刻治印雕鈕者比比皆是,但其中知聖人之言、明經書通義理者屈指可數⋯⋯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無論中外,現代研究書法書道書體、致力篆刻治印雕鈕者比比皆是,但其中知聖人之言、明經書通義理者屈指可數⋯⋯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時間是1983年4月1日,東京電視台播出了不屬於愚人節卻荒謬的寫實機械人作品、裝甲騎兵VOTOMS。 鋼鐵的人形棺材中,沉默寡言的少年兵胸中,熊熊燃起向大宇宙的意志的反抗─那是身處高位、遠離戰場煙硝充滿算記者所未能感受,超越會計、彈藥數字、兵員人數與地圖名字以外的「東西」,其名生命。
對於傷痛的過去,該忘掉,還是記得,才能好好的繼續往前走?為什麼,有人會做損己利人的事情?看完《讀報人》之後,會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多的思考,理性上,人應該是會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然而,如果某些人,如電影中的基德,做的事情看起來是違反常理的,那麼,或許他的心中,有比我們眼中世俗價值更大的東西。
大四時的通識課堂中,老師給所有學生發了一份問卷,裡面有幾道題目令筆者印象深刻,題目大意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會更堅定,還是愈加不相信宗教? 這近乎哲學詰問的問題著實難倒許多人,正反兩面答案都各有擁護者,筆者看見題目,腦中便浮現爺爺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及八二三炮戰的經歷,以及歷史上大大
如果你是間諜,那我就是間諜之妻。   聰子是誰呢?或者說優作的妻是什麼呢?這便看完《間諜之妻》後最深刻的疑問了。如同這部以兩種角色結合而成並命名的電影,如同泰半戰爭類型電影中,以戰爭下的個人映射時代之暗面的理念起點,在「間諜」與「妻子」的意義下,企求平衡是種憨傻,那企求愛也會是嗎?
千年前的歷史榮光,透過物質遺跡被挖掘,製作、使用這些器物的人,卻早已灰飛煙滅,人類的軀體多麼脆弱不堪;歷史的長河悠遠擺盪,千年的時光,只是一瞬,個人的一生,也就更遠遠相形見絀;然而「從人類在洞穴牆上留下第一個手印開始,我們都是時間延續的一部分,人不會真正死去。」
百年前戰爭下的旅行物語,跟活在現下的普羅大眾所想像的,其實很不一樣。你的旅行當然可以因戰爭而取消,但我要在烽火漫天繼續我的行程,也實屬合理,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
時間是1983年4月1日,東京電視台播出了不屬於愚人節卻荒謬的寫實機械人作品、裝甲騎兵VOTOMS。 鋼鐵的人形棺材中,沉默寡言的少年兵胸中,熊熊燃起向大宇宙的意志的反抗─那是身處高位、遠離戰場煙硝充滿算記者所未能感受,超越會計、彈藥數字、兵員人數與地圖名字以外的「東西」,其名生命。
對於傷痛的過去,該忘掉,還是記得,才能好好的繼續往前走?為什麼,有人會做損己利人的事情?看完《讀報人》之後,會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多的思考,理性上,人應該是會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然而,如果某些人,如電影中的基德,做的事情看起來是違反常理的,那麼,或許他的心中,有比我們眼中世俗價值更大的東西。
大四時的通識課堂中,老師給所有學生發了一份問卷,裡面有幾道題目令筆者印象深刻,題目大意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會更堅定,還是愈加不相信宗教? 這近乎哲學詰問的問題著實難倒許多人,正反兩面答案都各有擁護者,筆者看見題目,腦中便浮現爺爺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及八二三炮戰的經歷,以及歷史上大大
如果你是間諜,那我就是間諜之妻。   聰子是誰呢?或者說優作的妻是什麼呢?這便看完《間諜之妻》後最深刻的疑問了。如同這部以兩種角色結合而成並命名的電影,如同泰半戰爭類型電影中,以戰爭下的個人映射時代之暗面的理念起點,在「間諜」與「妻子」的意義下,企求平衡是種憨傻,那企求愛也會是嗎?
千年前的歷史榮光,透過物質遺跡被挖掘,製作、使用這些器物的人,卻早已灰飛煙滅,人類的軀體多麼脆弱不堪;歷史的長河悠遠擺盪,千年的時光,只是一瞬,個人的一生,也就更遠遠相形見絀;然而「從人類在洞穴牆上留下第一個手印開始,我們都是時間延續的一部分,人不會真正死去。」
百年前戰爭下的旅行物語,跟活在現下的普羅大眾所想像的,其實很不一樣。你的旅行當然可以因戰爭而取消,但我要在烽火漫天繼續我的行程,也實屬合理,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致寒門草堂-詩聖杜甫 你 可曾聽見/致 子美   你 還在寫詩嗎   曾經 登高望遠 凌雲壯志 會須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只是 曾幾何時 那個致君堯舜 更使風俗淳的年輕人 早已風霜滿面 身心俱疲   朱門酒肉臭 路有凍死骨 你要寫給誰看呢   君王正在沈香亭
Thumbnail
〈登高〉寫於杜甫滯居夔州的第二個秋天,他登上高臺寫出所見江上秋色,抒發鬱積已久的情懷和旅思,非常悲憤蒼涼。
Thumbnail
    盛唐詩歌以氣象宏大取勝,李白與杜甫是盛唐時期最耀眼的兩大詩人。杜甫較之李白,更富於社會寫實精神,後人盛讚為「詩史」。杜甫終其一生未曾顯達,卻始終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其仁者襟懷、「一飯未嘗忘君」的人格特質,後世推尊為「詩聖」。整體詩風沉鬱頓挫、體制完備,詩論家盛讚為「集大成者」。
Thumbnail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 床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
Thumbnail
《思舊賦》是白先勇的短篇小說,描述了一位忠心的老僕人和一位老婦人對談,講述他們曾經主人家的變故。故事描述了李家的前世今生,寫得很有意境。故事充滿了遺憾,讓人回味。
Thumbnail
徵人怨 / 徵怨 唐代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抒發了一位長期駐守邊境的戰士的怨恨之情。詩中沒有用「怨」字,只是客觀地描述了戰士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戰鬥生活,描繪了邊疆荒涼寒冷的景象,隱含著戰士深深的怨恨。全詩語言優美,
Thumbnail
籤詩告訴我們,重要的是瞭解自己,並在適合的位置發揮所長。這篇文章講述詩聖杜甫的故事,以及他在官場中的遭遇。在職場中求異於眾,也需要尊重他人的差異,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擅長之處。只有瞭解自己,才能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Thumbnail
東漢末年,政局紊亂,朝中有外戚宧官當政,軍閥起事;社會有盜匪興起,四處流竄;整個社會貧富不均,民不聊生。樂府古辭《東門行》,就產生在這樣的背景。 這首詩被收錄在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相和歌辭·瑟調曲》之中,是一首雜言體樂府詩。主題在敍述一個男子,陷於貧窮的絶境,已打算為非作歹。
Thumbnail
宿府 唐代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 這是一幅描寫離別、流離失所和孤獨情懷的古體詩。透過《清秋》《梧寒》《獨宿》《殘炬》等象,營造出蕭條冷清的秋夜舞蹈。月色」則突顯了詩人淒涼的心理狀態。
Thumbnail
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兩句詩是杜甫詩歌中具有代表性的名句,展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懷。詩人以秦漢盛世為背景,對比現世的戰亂紛爭,抒發了對和平的渴望和對強大領導者的期盼。詩中所蘊含的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精神,至今仍具有強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致寒門草堂-詩聖杜甫 你 可曾聽見/致 子美   你 還在寫詩嗎   曾經 登高望遠 凌雲壯志 會須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只是 曾幾何時 那個致君堯舜 更使風俗淳的年輕人 早已風霜滿面 身心俱疲   朱門酒肉臭 路有凍死骨 你要寫給誰看呢   君王正在沈香亭
Thumbnail
〈登高〉寫於杜甫滯居夔州的第二個秋天,他登上高臺寫出所見江上秋色,抒發鬱積已久的情懷和旅思,非常悲憤蒼涼。
Thumbnail
    盛唐詩歌以氣象宏大取勝,李白與杜甫是盛唐時期最耀眼的兩大詩人。杜甫較之李白,更富於社會寫實精神,後人盛讚為「詩史」。杜甫終其一生未曾顯達,卻始終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其仁者襟懷、「一飯未嘗忘君」的人格特質,後世推尊為「詩聖」。整體詩風沉鬱頓挫、體制完備,詩論家盛讚為「集大成者」。
Thumbnail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 床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
Thumbnail
《思舊賦》是白先勇的短篇小說,描述了一位忠心的老僕人和一位老婦人對談,講述他們曾經主人家的變故。故事描述了李家的前世今生,寫得很有意境。故事充滿了遺憾,讓人回味。
Thumbnail
徵人怨 / 徵怨 唐代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抒發了一位長期駐守邊境的戰士的怨恨之情。詩中沒有用「怨」字,只是客觀地描述了戰士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戰鬥生活,描繪了邊疆荒涼寒冷的景象,隱含著戰士深深的怨恨。全詩語言優美,
Thumbnail
籤詩告訴我們,重要的是瞭解自己,並在適合的位置發揮所長。這篇文章講述詩聖杜甫的故事,以及他在官場中的遭遇。在職場中求異於眾,也需要尊重他人的差異,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擅長之處。只有瞭解自己,才能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Thumbnail
東漢末年,政局紊亂,朝中有外戚宧官當政,軍閥起事;社會有盜匪興起,四處流竄;整個社會貧富不均,民不聊生。樂府古辭《東門行》,就產生在這樣的背景。 這首詩被收錄在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相和歌辭·瑟調曲》之中,是一首雜言體樂府詩。主題在敍述一個男子,陷於貧窮的絶境,已打算為非作歹。
Thumbnail
宿府 唐代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 這是一幅描寫離別、流離失所和孤獨情懷的古體詩。透過《清秋》《梧寒》《獨宿》《殘炬》等象,營造出蕭條冷清的秋夜舞蹈。月色」則突顯了詩人淒涼的心理狀態。
Thumbnail
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兩句詩是杜甫詩歌中具有代表性的名句,展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懷。詩人以秦漢盛世為背景,對比現世的戰亂紛爭,抒發了對和平的渴望和對強大領導者的期盼。詩中所蘊含的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精神,至今仍具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