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回家的路有多遠?新竹馬偕安寧團隊伴他返鄉長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撰文/編輯部.攝影/陳材元.照片提供/新竹馬偕紀念醫院

有一群人,他們的日常是陪伴生命末期的病人「回家」。

從新竹馬偕醫院出發, 上台68線快速公路,25分鐘後抵達竹東;竹東為起點向山延伸,在122縣道山路蜿蜒約半小時後,當「注意落石」告示牌接續出現,代表即將抵達目的地——五峰或尖石原鄉部落。

有一群人,他們的日常是陪伴生命末期的病人「回家」。

有一群人,他們的日常是陪伴生命末期的病人「回家」。

這群人是由醫師和護理師組成的「安寧療護團隊」,來自新竹馬偕醫院。五峰鄉122縣道旁,幾個穿著紫色polo衫、手拖行李箱的醫療人員,正準備進入泰雅族老先生家,協助家屬一同為臨終的父親洗頭、洗澡和離世環境整備。

新竹馬偕安寧團隊至五峰鄉照護臨終病友。照片提供:新竹馬偕紀念醫院

新竹馬偕安寧團隊至五峰鄉照護臨終病友。照片提供:新竹馬偕紀念醫院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離開醫院,不計人力、車資成本,翻山越嶺而來?讓我們回到這項行動的本質,關於安寧療護。

安寧:步下人生舞台前的旅行

全人類不分年齡都公平地面對兩件事:出生和死亡。然而,死亡前夕其實還有一段「旅程」,旅程啟動的條件是——任何治癒性治療皆無反應且生命長度剩不到一年,即所謂的末期病人。

面對人生最後一哩路,如何走得舒適、平安且有尊嚴?正是「安寧療護」存在的用意。安寧療護團隊人員協助緩解末期病人各種不適,像是疼痛紓緩、喘息問題和症狀控制等,不強制介入無效急救或治療,讓體內器官自然地逐漸關機,同時陪伴家屬降低憂慮迎向平安。

「邱醫師,你們當醫師是救人,結果每個病人都走了,還有什麼成就感?」新竹馬偕癌症中心主任邱世哲,作為安寧療護小組負責人,曾在社區做安寧照護宣導時被民眾提問。邱醫師回應「末期病人的離世,其實是預期中的事。」比起生命長度,生命質量才是安寧照護是否妥適的衡量指標。

邱世哲醫師(右),新竹馬偕癌症中心主任,安寧療護小組負責人。

邱世哲醫師(右),新竹馬偕癌症中心主任,安寧療護小組負責人。

安寧照護還有一個重要概念是「尊重病人的意願。」邱醫師坦言「我父親末期回家,是我自己幫他拔管的。」深耕安寧醫療二十多年的他,深知活著的意義在於能和周遭有所連結、互動,而非呆滯於一個空間的個體,故也常安慰病人或家屬「死亡,有時候不是敵人,而是病人的朋友。」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通過的《病人自主權利法》讓病人的重大醫療決定受法律保障。而更多末期病友渴望的還有,在宅善終。

2019年通過的《病人自主權利法》讓病人的重大醫療決定受法律保障。而更多末期病友渴望的還有,在宅善終。

2019年通過的《病人自主權利法》讓病人的重大醫療決定受法律保障。而更多末期病友渴望的還有,在宅善終。

回家:當落葉歸根的心願成真

然而,「回家」的路有多遠?安寧團隊需克服的困難就有多大。對五峰鄉和尖石鄉末期病人而言,縱使政策和健保支援了大部分照護經費,然新竹馬偕至五峰鄉部落單程就50公里路,即便團隊沒有在山區迷路,單純車程來回也要兩小時,故家屬需給付給醫療團隊的計程車費每趟高達約2000元,對部分經濟弱勢的原鄉家庭而言返家更難。

面對交通問題和城鄉資源不均,許雅芬護理長提出解決辦法就是「我們自己開車去!」醫師、護理長和護理師至少三人扛起所有物資入山,將至少1/2的車費移轉至醫院;院內還有社福課可申請補助,盡力減輕返鄉安寧家屬的負擔。縱然服務上不敷成本,還得克服文化差異,這樣的決策仍舊得到「馬偕醫院的支持。」

面對交通問題和城鄉資源不均,許雅芬護理長提出解決辦法就是「我們自己開車去!」照片提供:新竹馬偕紀念醫院

面對交通問題和城鄉資源不均,許雅芬護理長提出解決辦法就是「我們自己開車去!」照片提供:新竹馬偕紀念醫院

安寧團隊定期上山看診,下山後療程也不會因此中斷。因為早在2003年,新竹馬偕就於五峰鄉桃山村設置了醫療站,站內有護理師為山區民眾提供基礎照護,以及24小時的緊急狀況協助。當然最終還是希望國家政策能提供更友善的環境,鼓勵在地醫院或基層單位深入末期照護,並重新考量基層院所的備藥管理限制,縮短病主或家屬下山領藥的距離。

安寧團隊定期上山看診,下山後療程也不會因此中斷。

安寧團隊定期上山看診,下山後療程也不會因此中斷。

但家屬憂心的還有,當護理人員不在家時,他們該如何照護病人?邱醫師談到「我們花很多時間在做家庭會議溝通,從他們擔心的角度去提供照護。」最常見的就是疼痛症狀控制和喘不過氣,也提醒家人再多醫療處置都無法改變病人會走的事實。加上出院前,有專業護理師會先替病人做整體評估、規劃,例如返家後需要的人力、氣墊床、抽痰機和衛教指導等,結合長照政策協助家屬事先做好準備。

離院前的萬全預備,加上新竹馬偕安寧團隊親自入山原鄉,如今,「回家」對末期病人來說不是空談或夢想,而是一個又一個終能實現的心願,落葉歸根。

「回家」對原鄉末期病人來說不是空談或夢想,而是落葉歸根的心願終能實現。

「回家」對原鄉末期病人來說不是空談或夢想,而是落葉歸根的心願終能實現。


更多故事請見:〈特別焦點|新竹馬偕護理長許雅芬 翻山越嶺也要陪他回家〉。


參考資料:

  1. 劉芊葳、洪志秀、楊婉萍 (2019).居家安寧療護的挑戰—在宅善終.護理雜誌,66 (6),74-81。
  2. 社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如果還有明天》,天下生活,2022。
  3.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210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新竹日常 Wind Read
21會員
25內容數
《新竹日常》Wind Read 是你的——風城閱讀器。我們採集新竹生活小驚喜、挖掘小人物大故事,製作成一份禮物送給你。這份禮物你將摸得到生活、歷史、文化、記憶,以及新竹長出來的職人。
新竹日常 Wind Read的其他內容
2023/05/23
回家,常吸附在節慶裡,從過年相聚、清明祭祖到中秋團圓。若將國定節日自行事曆上刪除,什麼理由令你想「回家」?
Thumbnail
2023/05/23
回家,常吸附在節慶裡,從過年相聚、清明祭祖到中秋團圓。若將國定節日自行事曆上刪除,什麼理由令你想「回家」?
Thumbnail
2023/05/23
我喜歡回家,正確來說,我喜歡哪裡都不去單純賴在家。五年多前,內心暗自歡喜歷經童年父母離異四處租屋漂泊後,總算抵達可以賴著不走的家。然而,近半年來,廚房和後陽台冒出的廢棄物惡臭,經常瀰漫整個室內,只好硬著頭皮執行一次又一次的「逃家」計畫......。
Thumbnail
2023/05/23
我喜歡回家,正確來說,我喜歡哪裡都不去單純賴在家。五年多前,內心暗自歡喜歷經童年父母離異四處租屋漂泊後,總算抵達可以賴著不走的家。然而,近半年來,廚房和後陽台冒出的廢棄物惡臭,經常瀰漫整個室內,只好硬著頭皮執行一次又一次的「逃家」計畫......。
Thumbnail
2023/01/17
「疫情、烏俄戰爭、台積電海內外佈局的衝擊……」這些字眼每日在新聞、產經報導裡漫佈。特別是「台灣矽谷」從大新竹合併議題、選後的政治社會轉變,讓日常生活壓力層疊膨脹。這時,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舒適家裡是基本的渴望。
Thumbnail
2023/01/17
「疫情、烏俄戰爭、台積電海內外佈局的衝擊……」這些字眼每日在新聞、產經報導裡漫佈。特別是「台灣矽谷」從大新竹合併議題、選後的政治社會轉變,讓日常生活壓力層疊膨脹。這時,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舒適家裡是基本的渴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就是死別,也得有漫漫經歷 或老或病或意外 有那麼一天從天而降的 在苦痛中看見黃泉入口 照顧者是親人 就得在陪診進手術房日夜攙扶的過程裡 又是不捨又是累的 心力交瘁
Thumbnail
就是死別,也得有漫漫經歷 或老或病或意外 有那麼一天從天而降的 在苦痛中看見黃泉入口 照顧者是親人 就得在陪診進手術房日夜攙扶的過程裡 又是不捨又是累的 心力交瘁
Thumbnail
很多人無時無刻都在思考,該如何活得更好; 卻很少人提早思索,怎麼樣可以不要死得那麼糟。 如果你認為絕不能讓自己或家人的最後一哩路這麼狼狽,這本《瀕死的慰藉》很適合作為起步改變的第一本書。
Thumbnail
很多人無時無刻都在思考,該如何活得更好; 卻很少人提早思索,怎麼樣可以不要死得那麼糟。 如果你認為絕不能讓自己或家人的最後一哩路這麼狼狽,這本《瀕死的慰藉》很適合作為起步改變的第一本書。
Thumbnail
今天公司補假上班...好多同仁都沒上班   看了這篇新聞 『機器人奶奶」孤獨躺4年 哪時能解脫 』    好多網友回應. 所以趁此機會將回應的也寫在部落格 我也問過家人(婆婆.老公.爸爸.媽媽)是否在意外或疾病的到來.是否要急救.答案是不要的.甚至連同土葬還是火化都要講清楚~ 以前公公走時都沒問過他
Thumbnail
今天公司補假上班...好多同仁都沒上班   看了這篇新聞 『機器人奶奶」孤獨躺4年 哪時能解脫 』    好多網友回應. 所以趁此機會將回應的也寫在部落格 我也問過家人(婆婆.老公.爸爸.媽媽)是否在意外或疾病的到來.是否要急救.答案是不要的.甚至連同土葬還是火化都要講清楚~ 以前公公走時都沒問過他
Thumbnail
這些年在醫院的安寧病房,會看到穿著袈裟的法師跟著醫療團隊查房,他們不是到醫院化緣、作法事,更不是來傳教的,而是安寧醫療團隊的成員,協助臨終病人探索生命與死亡的靈性層面,思索生命的意義,同時也引導病人進行瀕死的準備,讓他們能無所畏懼的面對死亡,產生內在的生命力量,進而學習超越生死障礙的能力。 佛教臨床
Thumbnail
這些年在醫院的安寧病房,會看到穿著袈裟的法師跟著醫療團隊查房,他們不是到醫院化緣、作法事,更不是來傳教的,而是安寧醫療團隊的成員,協助臨終病人探索生命與死亡的靈性層面,思索生命的意義,同時也引導病人進行瀕死的準備,讓他們能無所畏懼的面對死亡,產生內在的生命力量,進而學習超越生死障礙的能力。 佛教臨床
Thumbnail
是人的話,總有一死! 人心還很複雜,面對死亡,恐懼、無助、拚命想活下去的希冀,或者乾脆一死了之更痛快;大家會想選哪樣呢?
Thumbnail
是人的話,總有一死! 人心還很複雜,面對死亡,恐懼、無助、拚命想活下去的希冀,或者乾脆一死了之更痛快;大家會想選哪樣呢?
Thumbnail
有一群人,他們的日常是陪伴生命末期的病人「回家」。從新竹馬偕醫院出發, 上台68線快速公路,25分鐘後抵達竹東;竹東為起點向山延伸,在122縣道山路蜿蜒約半小時後,當「注意落石」告示牌接續出現,代表即將抵達目的地——五峰或尖石原鄉部落。
Thumbnail
有一群人,他們的日常是陪伴生命末期的病人「回家」。從新竹馬偕醫院出發, 上台68線快速公路,25分鐘後抵達竹東;竹東為起點向山延伸,在122縣道山路蜿蜒約半小時後,當「注意落石」告示牌接續出現,代表即將抵達目的地——五峰或尖石原鄉部落。
Thumbnail
「對他們而言,回家的路,真的好遠。」—— 許雅芬,新竹馬偕社區健康中心護理長。學生時期想念「服裝系」,因母親一席話,轉彎栽進「護理系」。如今,無常與死亡教會她很多事,例如和先生吵架前先掐自己大腿忍住,倘若沒有明天了,這麼做才不會後悔。
Thumbnail
「對他們而言,回家的路,真的好遠。」—— 許雅芬,新竹馬偕社區健康中心護理長。學生時期想念「服裝系」,因母親一席話,轉彎栽進「護理系」。如今,無常與死亡教會她很多事,例如和先生吵架前先掐自己大腿忍住,倘若沒有明天了,這麼做才不會後悔。
Thumbnail
生命的最後一段日子,你想在哪裡度過呢?最後的願望又是什麼呢?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也會對一個人造成很大的影響,你是否想像過自己變老的時候,你會有什麼樣的心境呢?在知道自己所剩不多的日子裡,你又會如何安排自己的臨終,你相信有面帶微笑、不留遺憾的告別嗎?
Thumbnail
生命的最後一段日子,你想在哪裡度過呢?最後的願望又是什麼呢?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也會對一個人造成很大的影響,你是否想像過自己變老的時候,你會有什麼樣的心境呢?在知道自己所剩不多的日子裡,你又會如何安排自己的臨終,你相信有面帶微笑、不留遺憾的告別嗎?
Thumbnail
如果可以選擇離開的方式,你會希望被怎麼樣對待呢? 陪伴爸爸的最後這段時間,居家安寧真的給我對死亡有不同的看法 也將這段路程,與大家分享。
Thumbnail
如果可以選擇離開的方式,你會希望被怎麼樣對待呢? 陪伴爸爸的最後這段時間,居家安寧真的給我對死亡有不同的看法 也將這段路程,與大家分享。
Thumbnail
當最後一哩路的主人         當長壽已經隨醫療的進步不再是最主要的目標時,善終的議題開始在生命後期重複浮現中,身為生命主體的我們是否擁有最後一哩路的決定權!         面對目前晚婚、晚生育以及少子化的七、八年級生現況,當這群七、八年級生逐漸邁入需要照顧的八旬老人階段,可以預見的是一群沒有
Thumbnail
當最後一哩路的主人         當長壽已經隨醫療的進步不再是最主要的目標時,善終的議題開始在生命後期重複浮現中,身為生命主體的我們是否擁有最後一哩路的決定權!         面對目前晚婚、晚生育以及少子化的七、八年級生現況,當這群七、八年級生逐漸邁入需要照顧的八旬老人階段,可以預見的是一群沒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