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與家人的最後一程做好準備:《瀕死的慰藉》

2023/08/0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很多人無時無刻都在思考,該如何活得更好;

卻很少人提早思索,怎麼樣可以不要死得那麼糟。

過去傳統讓人們避諱談論死亡,而隨著家庭規模不斷縮小,曾目睹過一個人從病重到死亡的人也越來越少,家中一旦有一個人患了絕症,總是全家驚慌失措,由於缺乏經驗,生物臨終前的自然進程,看起來都是那麼陌生,那麼令人手足無措,因此即便已經幾乎沒有痊癒可能,這些生命之火即將熄滅的病人依然一次又一次地被送入醫院,接受著意義不明確的藥物及管灌飲食。而在醫療環境每況愈下的現在,只有部分幸運的人能到安寧或一般病房,其他人只能在慌亂嘈雜的急診室嚥下最後一口氣,我想不可能有人在意識清醒時,會親口表示最希望的離世地點是這種地方,但這樣的劇情就是急診的日常。

如果有人讀到這裡,認為絕不能讓自己或家人的最後一哩路這麼狼狽,這本《瀕死的慰藉》很適合作為起步改變的第一本書。

作者簡介

本書作者玉置妙憂,畢業於日本專門大學法律系,後來因為兒子過敏症嚴重的關係轉職護理師,之後又在陪伴罹癌的丈夫走完人生最後一程後,決定剃度出家成為僧侶。欽佩台灣臨床宗教師制度的她,現在主要在安寧病房從事護理工作及靈性照護活動,同時也擔任「大慈學苑」的代表人。

精華內容

書的前三分之一大致在說明臨終的知識與經驗,也是對一般人來說最有幫助的部分。以癌症或其他大致可預期的不治之症來說,平均在死亡前三個月時就能看到病人的一些轉變,比如說「對於外界失去興趣」,畢竟人生已快到盡頭,世界末日又如何?他們通常會比較愛聊關於自己的事情,常常回憶當年勇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作者建議家人不要硬要求病人出外散心,或是對於同樣的話題感到不耐煩,盡量尊重並包容病人真實的渴望。

接下來會逐漸食慾降低,畢竟肉體來日不多,攝取再多營養也是徒然,食量下降與身形逐漸消瘦都是很合理且常見的狀況,但現在還是很多家人擔心病患「餓死」,一直要求病患進食,或帶來醫院想打營養針、鼻胃管灌食、或是做胃腸造口。到了這個階段就算再怎麼積極給予營養,情況也很難「好轉」,太積極要求病患進食往往只是徒增壓力,現代人應該努力破除過往的迷信。

嗜睡的狀況也會越來越頻繁,就想老人常常一天要睡好幾次一樣,臨終前更是會不斷入睡又醒來,有些人也很常做夢。這個階段能睡著應該是是幸福的,若不是做惡夢,大多數的夢境應該也比醒來更快樂,夢到往事通常也能洋溢幸福感,就連健康的人有時也想活在夢中,來日無多的人每天沉浸美夢不也是一種救贖?

大概剩一個月時,生命徵象會比較不穩定,心跳和血壓可能會高高低低,大多有認真記錄血壓數據的家人,都會在此時叫救護車把病人送醫。然而很多時候,到急診檢查後也找不到什麼明確原因,重病患者本來一些數據就有異常,此時的檢查報告也不見得相差太多,生命徵象不穩定就只是臨終前的正常現象而已。可惜還是很大部分的家屬出於擔心會要求住院,醫生通常也不會拒絕這樣的要求,而其中一些人住院後就再也沒有回家的機會。

生命剩一兩周時,有時會發現痰音變得很大聲的狀況,除了真的被病菌感染外,有時候只是因為氣管纖毛運動減弱,痰沒辦法順利排出的關係,若病人並沒有太明顯痛苦的神情,不見得需要頻繁抽痰或是送醫,很有機會在數日後又逐漸改善,反而有時候住院打點滴又提供了更多水分可以送到氣管,徒增抽痰的頻率與痛苦。

到了最後幾天,有些病人會產生一些幻覺,也有人的精神會突然好轉,前者可能會被緊張的家屬再次送醫,後者則讓一些家人誤以為病情即將好轉。其實這大都只是生命尾聲的常見現象,身為家人反而可以考慮把這樣的情況,視為即將過世的訊號,將一些事情提前作準備,或讓想來探望的親友盡早抽空前來。而等到看見眼睛半開、潰嘆式呼吸、無尿或是失禁,就真的是時候到了,還有想說的話就快把握機會說出口吧。

上述的內容,或許醫療業同行不見得能全盤接受,但考量到醫學本身就充滿不確定性,台灣與日本的醫療系統也有很顯著的差異,應該沒有太值得批評的內容或建議。並且,在疾病已無法治癒、或是老化已無法逆轉的時刻,我們能做的事本該轉為支持病人與家屬的心靈,只要離開的人能少點痛苦、留下來的人能少些遺憾,我認為都相當具有價值。

其他也值得一讀的部分

書的後三分之二,則記錄了她走向這條道路的前因後果,及陪伴罹癌丈夫到最後的點滴種種,並探討日本與台灣在臨終療護這一塊的異同等等,也都是很值得一讀的內容。

 

《瀕死的慰藉》,推薦給大家。

少鋒
少鋒
急診醫師,人稱鋒哥|"這書,有讀"粉專版主|分享每一本完全讀畢的閱讀心得與書籍介紹,希望能讓時間有限的愛書朋友有一點收穫,也更容易挑到自己感興趣的作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