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與家人的最後一程做好準備:《瀕死的慰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很多人無時無刻都在思考,該如何活得更好;

卻很少人提早思索,怎麼樣可以不要死得那麼糟。

過去傳統讓人們避諱談論死亡,而隨著家庭規模不斷縮小,曾目睹過一個人從病重到死亡的人也越來越少,家中一旦有一個人患了絕症,總是全家驚慌失措,由於缺乏經驗,生物臨終前的自然進程,看起來都是那麼陌生,那麼令人手足無措,因此即便已經幾乎沒有痊癒可能,這些生命之火即將熄滅的病人依然一次又一次地被送入醫院,接受著意義不明確的藥物及管灌飲食。而在醫療環境每況愈下的現在,只有部分幸運的人能到安寧或一般病房,其他人只能在慌亂嘈雜的急診室嚥下最後一口氣,我想不可能有人在意識清醒時,會親口表示最希望的離世地點是這種地方,但這樣的劇情就是急診的日常。

如果有人讀到這裡,認為絕不能讓自己或家人的最後一哩路這麼狼狽,這本《瀕死的慰藉》很適合作為起步改變的第一本書。

作者簡介

本書作者玉置妙憂,畢業於日本專門大學法律系,後來因為兒子過敏症嚴重的關係轉職護理師,之後又在陪伴罹癌的丈夫走完人生最後一程後,決定剃度出家成為僧侶。欽佩台灣臨床宗教師制度的她,現在主要在安寧病房從事護理工作及靈性照護活動,同時也擔任「大慈學苑」的代表人。

精華內容

書的前三分之一大致在說明臨終的知識與經驗,也是對一般人來說最有幫助的部分。以癌症或其他大致可預期的不治之症來說,平均在死亡前三個月時就能看到病人的一些轉變,比如說「對於外界失去興趣」,畢竟人生已快到盡頭,世界末日又如何?他們通常會比較愛聊關於自己的事情,常常回憶當年勇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作者建議家人不要硬要求病人出外散心,或是對於同樣的話題感到不耐煩,盡量尊重並包容病人真實的渴望。

接下來會逐漸食慾降低,畢竟肉體來日不多,攝取再多營養也是徒然,食量下降與身形逐漸消瘦都是很合理且常見的狀況,但現在還是很多家人擔心病患「餓死」,一直要求病患進食,或帶來醫院想打營養針、鼻胃管灌食、或是做胃腸造口。到了這個階段就算再怎麼積極給予營養,情況也很難「好轉」,太積極要求病患進食往往只是徒增壓力,現代人應該努力破除過往的迷信。

嗜睡的狀況也會越來越頻繁,就想老人常常一天要睡好幾次一樣,臨終前更是會不斷入睡又醒來,有些人也很常做夢。這個階段能睡著應該是是幸福的,若不是做惡夢,大多數的夢境應該也比醒來更快樂,夢到往事通常也能洋溢幸福感,就連健康的人有時也想活在夢中,來日無多的人每天沉浸美夢不也是一種救贖?

大概剩一個月時,生命徵象會比較不穩定,心跳和血壓可能會高高低低,大多有認真記錄血壓數據的家人,都會在此時叫救護車把病人送醫。然而很多時候,到急診檢查後也找不到什麼明確原因,重病患者本來一些數據就有異常,此時的檢查報告也不見得相差太多,生命徵象不穩定就只是臨終前的正常現象而已。可惜還是很大部分的家屬出於擔心會要求住院,醫生通常也不會拒絕這樣的要求,而其中一些人住院後就再也沒有回家的機會。

生命剩一兩周時,有時會發現痰音變得很大聲的狀況,除了真的被病菌感染外,有時候只是因為氣管纖毛運動減弱,痰沒辦法順利排出的關係,若病人並沒有太明顯痛苦的神情,不見得需要頻繁抽痰或是送醫,很有機會在數日後又逐漸改善,反而有時候住院打點滴又提供了更多水分可以送到氣管,徒增抽痰的頻率與痛苦。

到了最後幾天,有些病人會產生一些幻覺,也有人的精神會突然好轉,前者可能會被緊張的家屬再次送醫,後者則讓一些家人誤以為病情即將好轉。其實這大都只是生命尾聲的常見現象,身為家人反而可以考慮把這樣的情況,視為即將過世的訊號,將一些事情提前作準備,或讓想來探望的親友盡早抽空前來。而等到看見眼睛半開、潰嘆式呼吸、無尿或是失禁,就真的是時候到了,還有想說的話就快把握機會說出口吧。

上述的內容,或許醫療業同行不見得能全盤接受,但考量到醫學本身就充滿不確定性,台灣與日本的醫療系統也有很顯著的差異,應該沒有太值得批評的內容或建議。並且,在疾病已無法治癒、或是老化已無法逆轉的時刻,我們能做的事本該轉為支持病人與家屬的心靈,只要離開的人能少點痛苦、留下來的人能少些遺憾,我認為都相當具有價值。

其他也值得一讀的部分

書的後三分之二,則記錄了她走向這條道路的前因後果,及陪伴罹癌丈夫到最後的點滴種種,並探討日本與台灣在臨終療護這一塊的異同等等,也都是很值得一讀的內容。

 

《瀕死的慰藉》,推薦給大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少鋒的沙龍
45會員
120內容數
每個月精選至少六本各種領域的書籍,完整讀完後的心得分享與作品介紹,內容也同時發布於Facebook粉專《這書,有讀》,以及instagram ID: ialreadyreadthisbook
少鋒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0/08
身為一個時常認為末日終將來到的人,不免會被這本書的標題吸引,想多提醒自己,應該還有什麼能做得更好的地方,即使這類的書有時候稍嫌乏味,或是沒有太新穎的見解。 但這本《三十九種拯救地球的方法》是很出乎意料的作品
Thumbnail
2023/10/08
身為一個時常認為末日終將來到的人,不免會被這本書的標題吸引,想多提醒自己,應該還有什麼能做得更好的地方,即使這類的書有時候稍嫌乏味,或是沒有太新穎的見解。 但這本《三十九種拯救地球的方法》是很出乎意料的作品
Thumbnail
2023/09/27
自從去年底ChatGPT橫空出世,AI的話題一直沒有少過,有些人開始積極利用這些工具,增加自己的工作效率;有些人則陷入焦慮,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能撐到哪一天。在許多人不斷地思考自己的職涯該如何應對AI浪潮時,似乎有點忽略了一件事:「現在還是學生的孩子,該如何為了未來做出改變?」   作者Eral D
Thumbnail
2023/09/27
自從去年底ChatGPT橫空出世,AI的話題一直沒有少過,有些人開始積極利用這些工具,增加自己的工作效率;有些人則陷入焦慮,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能撐到哪一天。在許多人不斷地思考自己的職涯該如何應對AI浪潮時,似乎有點忽略了一件事:「現在還是學生的孩子,該如何為了未來做出改變?」   作者Eral D
Thumbnail
2023/09/19
在中國的頂尖中學(等同台灣的高中)中,學生大致上有四個階級,由下而上分別是:學弱、學渣、學霸、以及學神。
Thumbnail
2023/09/19
在中國的頂尖中學(等同台灣的高中)中,學生大致上有四個階級,由下而上分別是:學弱、學渣、學霸、以及學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一個標題超長的續集,說的是上一本斷食善終之後,更詳細的個案介紹、部分國家的狀況以及相關概念的澄清。這本書少了上一本書主要談母親斷食往生經歷的親屬情緒,多的是醫師專業、更細緻的步驟以及部分家屬的經驗集結。奶奶也到了高齡,身體各個器官開始退化,即便自己對這樣的死亡歷程並不反對排斥,但死亡這個禁忌話題,確
Thumbnail
一個標題超長的續集,說的是上一本斷食善終之後,更詳細的個案介紹、部分國家的狀況以及相關概念的澄清。這本書少了上一本書主要談母親斷食往生經歷的親屬情緒,多的是醫師專業、更細緻的步驟以及部分家屬的經驗集結。奶奶也到了高齡,身體各個器官開始退化,即便自己對這樣的死亡歷程並不反對排斥,但死亡這個禁忌話題,確
Thumbnail
很多人無時無刻都在思考,該如何活得更好; 卻很少人提早思索,怎麼樣可以不要死得那麼糟。 如果你認為絕不能讓自己或家人的最後一哩路這麼狼狽,這本《瀕死的慰藉》很適合作為起步改變的第一本書。
Thumbnail
很多人無時無刻都在思考,該如何活得更好; 卻很少人提早思索,怎麼樣可以不要死得那麼糟。 如果你認為絕不能讓自己或家人的最後一哩路這麼狼狽,這本《瀕死的慰藉》很適合作為起步改變的第一本書。
Thumbnail
死亡是生命最終的目的,死亡也是生命最好的重生,死亡更是讓我們再次擁有生命的天使。 本書是日本緩和醫療(類似台灣的安臨病房)醫師-大津秀一,從1000臨終病患告訴你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總結出25件死前會後悔的事,希望對我們有所啟發。 1. 身體與心靈 人們都知道死亡終會到來,但看到這條終點線
Thumbnail
死亡是生命最終的目的,死亡也是生命最好的重生,死亡更是讓我們再次擁有生命的天使。 本書是日本緩和醫療(類似台灣的安臨病房)醫師-大津秀一,從1000臨終病患告訴你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總結出25件死前會後悔的事,希望對我們有所啟發。 1. 身體與心靈 人們都知道死亡終會到來,但看到這條終點線
Thumbnail
上兩代的爺爺奶奶曾說過,能夠在睡夢中過世是一種好命的象徵。而什麼才叫做活著?隨著醫療的進步,卻被痛苦的各項管子所禁錮,終究應該要面對的,斷食善終讓我看見一個完整且不一樣的選擇。 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 作者:畢柳鶯 麥田出版 談談小時候因為害怕過胖被控制只能吃一碗飯的我,奶奶就疼
Thumbnail
上兩代的爺爺奶奶曾說過,能夠在睡夢中過世是一種好命的象徵。而什麼才叫做活著?隨著醫療的進步,卻被痛苦的各項管子所禁錮,終究應該要面對的,斷食善終讓我看見一個完整且不一樣的選擇。 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 作者:畢柳鶯 麥田出版 談談小時候因為害怕過胖被控制只能吃一碗飯的我,奶奶就疼
Thumbnail
是人的話,總有一死! 人心還很複雜,面對死亡,恐懼、無助、拚命想活下去的希冀,或者乾脆一死了之更痛快;大家會想選哪樣呢?
Thumbnail
是人的話,總有一死! 人心還很複雜,面對死亡,恐懼、無助、拚命想活下去的希冀,或者乾脆一死了之更痛快;大家會想選哪樣呢?
Thumbnail
生離死別果真是人生必然卻又禁忌萬分的話題,說的都是別人的經驗,但也明知有一天自己或成主角。漸漸不再年輕,也不太好意思使用青年之類的詞,知老死將至,但卻又不知從何準備起,甚至有點手足無措,而這些真實而平凡的反應,恐怕是多數讀者的寫照。 透過24位名人分享身邊至親死亡的經驗,甚至自己罹患疾病進而對死亡產
Thumbnail
生離死別果真是人生必然卻又禁忌萬分的話題,說的都是別人的經驗,但也明知有一天自己或成主角。漸漸不再年輕,也不太好意思使用青年之類的詞,知老死將至,但卻又不知從何準備起,甚至有點手足無措,而這些真實而平凡的反應,恐怕是多數讀者的寫照。 透過24位名人分享身邊至親死亡的經驗,甚至自己罹患疾病進而對死亡產
Thumbnail
你有思考過當死亡來臨時,你要做什麼嗎? 在這個重視職涯、生涯規劃的時代,我們會開始提早規劃要念什麼學校科系、要做什麼工作、要過怎樣的生活,卻從沒有人說過要規劃自己的死亡,因為死亡感覺離年輕的我們好遙遠,但這卻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可能一場車禍或疾病,就讓我們「突然」離開原先規劃的生活。
Thumbnail
你有思考過當死亡來臨時,你要做什麼嗎? 在這個重視職涯、生涯規劃的時代,我們會開始提早規劃要念什麼學校科系、要做什麼工作、要過怎樣的生活,卻從沒有人說過要規劃自己的死亡,因為死亡感覺離年輕的我們好遙遠,但這卻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可能一場車禍或疾病,就讓我們「突然」離開原先規劃的生活。
Thumbnail
生命的最後一段日子,你想在哪裡度過呢?最後的願望又是什麼呢?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也會對一個人造成很大的影響,你是否想像過自己變老的時候,你會有什麼樣的心境呢?在知道自己所剩不多的日子裡,你又會如何安排自己的臨終,你相信有面帶微笑、不留遺憾的告別嗎?
Thumbnail
生命的最後一段日子,你想在哪裡度過呢?最後的願望又是什麼呢?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也會對一個人造成很大的影響,你是否想像過自己變老的時候,你會有什麼樣的心境呢?在知道自己所剩不多的日子裡,你又會如何安排自己的臨終,你相信有面帶微笑、不留遺憾的告別嗎?
Thumbnail
一個人一生中的最後幾天,可以稱為末期時期或瀕死階段。 每個人的死亡經歷都不盡相同,可能很難知道一個人何時到達生命的最後幾天。但仍有一些常見的跡象,可以幫助您跟瀕死者,好好的説話... 最後的溝通 即使一個人患有絕症,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即使到達生命的最後幾天時,他們也會恐懼和焦慮。與對方,以及對
Thumbnail
一個人一生中的最後幾天,可以稱為末期時期或瀕死階段。 每個人的死亡經歷都不盡相同,可能很難知道一個人何時到達生命的最後幾天。但仍有一些常見的跡象,可以幫助您跟瀕死者,好好的説話... 最後的溝通 即使一個人患有絕症,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即使到達生命的最後幾天時,他們也會恐懼和焦慮。與對方,以及對
Thumbnail
人終究一死,所以,你我一定會死,大部分平常都以為自己不會死? 死亡的,都是老人,都會是別人,大家好像瞬間忘了,自己的祖先也死了,不就是會輪到自己會死嗎? 我在臨床上,看太多了!也說太多了,大家都要凖備好,自己隨時會死,大部分都會聽聽而已。 臨床上,有一群,人一定知道,什至感受到,我所說的話,那就
Thumbnail
人終究一死,所以,你我一定會死,大部分平常都以為自己不會死? 死亡的,都是老人,都會是別人,大家好像瞬間忘了,自己的祖先也死了,不就是會輪到自己會死嗎? 我在臨床上,看太多了!也說太多了,大家都要凖備好,自己隨時會死,大部分都會聽聽而已。 臨床上,有一群,人一定知道,什至感受到,我所說的話,那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