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眼中的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022年下半,自己的內心樣貌改變了很多種

我的細胞村

對自己內心樣貌的勾勒,我想是來自看了柔美的細胞小將,從柔美村子裡細胞們的互動,覺得非常可愛,因此也開始思考自己的內心世界會住著哪些細胞,發生事情時哪些細胞正在工作。看了劇,我想最重要的一點是我理解到不論是哪種細胞,都是在為了保護自己而努力,就算是那些常被視為負向的情緒,憤怒哀傷攻擊等等,都是自我保護的方式。我學會內心裡的細胞們說聲謝謝,謝謝理性細胞讓我好好的對外正常運作,謝謝感性細胞讓我感受到情感起伏,謝謝懶惰細胞讓我好好休息(?)
細胞村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意象是感知情緒,每種情緒出現時都像一道洪流,流過細胞村,無論高興、興奮、悲傷、憤怒等正向或負向的情緒。所有的情緒都應該要讓它流過,不然都會有潰堤吞噬細胞村的可能。透過這樣的意象,我更可以放下想留住某些快樂和開心的瞬間,讓情緒在滋養旁邊內心的土地後,慢慢流過,回歸平靜。

尖刺脫落的內心樹木

再來比較清晰有感的,是自己的內心像是一個圓,中間長了一棵樹木,而這棵樹木最高的枝幹上長了一根很尖很尖的刺,不斷戳著包裹著它的外層圓。那根刺,就像不斷批評自己的聲音,無時無刻很用力地刺,刺到自己的內心受傷流血,卻無法控制不讓尖刺繼續戳。在六月解人類圖之前,某天下班騎車回家的路上,突然領悟自己並不再需要不斷地批評自己,那根尖刺就像是過季老化該脫落讓新芽長出來的枯葉,剝落了。那時候突然感到內心一陣平和,原來我真的不再需要那根不斷批評自我的尖刺了。儘管其它的枝幹上,還是長出了一些細細小小的尖刺,但至少已不再會讓內心產生很深的傷口。

平衡木兩端的我

九月底開始上了一門人際歷程取向的課程,對自己內心的運作又有了新的感知與詮釋。過去我常覺得自己站在一根平衡木的最兩端,高興的時候是一端,憤怒的時候又會瞬間移動到另一端,無法理解中間的中庸是怎麼回事,也無法想像中間平衡的樣貌,應該說那種站在中間的感覺常常一瞬而過,很快就又向著另一個極端衝去。這帶給我的困擾是自己的想法會變得很極端,常感覺到自己是危險的,因為一不小心,站在平衡木最邊緣的我彷彿隨時都會掉下去,就如同從懸崖掉下去一般,自己會崩潰碎裂,掉入深淵而無法爬上來,因此只能又朝著另一個極端奔去。而好像在慢慢感知道自己的情緒並學習讓它流過之後,慢慢能朝著平衡木的中間靠近,當有外在事件來襲時,也不再會一衝就衝到邊緣,左右移動的幅度變小了,也感受到自己的內心比過去平穩多了。

理想我與現實我的戰鬥

在課程中有一些觀念是不斷重複,然而我在整個課程中不斷思考自己和體驗自己才慢慢開始懂。
拿掉那些「應該」。
這個比起轉念更加具體。當內心出現一些話語的時候,把那些「應該」改成「可能、也許」,其實就是轉念的一種。
過去當我某些事件是我表現得不如預期,我常會懊惱地覺得我應該可以更好,當時的我應該要怎樣怎樣。而我發現,當下我的內心有個理想我和現實我正在吵架。在不如預期和有懊悔的時候,理想我會率先指責現實我,為什麼達不到理想中的成果,然後開始哭泣,覺得很懊惱,而當下理想我會先凍住,看著理想我而不知所措,然後也會委屈地大哭,抱怨理想我只會畫大餅,設定不切實際的理想,無奈和無助地表示就是辦不到,設這種理想幹嘛等等。過去我可能就停在這裡,理想我和現實我兩個都很無助與無奈,但也無法解決,不斷相互指責,無法達成和解,即使和解,似乎也就只是無奈的妥協。現在我看懂了理想我背後貼著很多的「應該」:我應該是怎樣的人、我應該有怎樣的表現、我應該被別人稱讚......;現實我背後貼著各種防衛機制和慣用模式,當事情無法順利進行時,就會出現逃避、攻擊等無效的行為。
看懂之後,我從改變那些理想我的應該開始,把「我應該要表現得很好」改為「我也許可以表現得更好」,突然那個牢不可破的框框就解除了,理想我不再需要因為那個縮緊自己的框框而感受到逃不出的壓迫,反而可以更坦然去面對現實我的表現,而現實我也能更實際去評價自己的狀況和能達成的程度,因此能降低使用防衛機制和慣用模式的頻率,而去採用更有效率和直接的方式來應對。理想我和現實我不再是完全的敵對,而是可以兩方都抒發自己的情緒和期望,再務實地坐下來討論怎麼做更符合現實。

朋友看我的變化

這陣子的我反而內心好像不常出現某些很具體的畫面,某些事件發生時,不用具象化就能夠化解,讓自己的內心重回平靜。雖然偶爾某些內心的指導語還是必須要有意識地去改變和修正,但似乎能用比以往少很多的時間和力氣去穩住自己。這是去年最大的進步了吧!
當我與朋友分享某些自我發現時,朋友給的反應是她覺得我說的和她認識的我差不多,認為我其實沒有什麼改變,做事方式沒有什麼改變,不過看事情的方式也許有些改變。室友說或許是因為外在我本來表現的都一樣,只是過去的我內外比較不一致,她能感受得到。
或許吧~內心的改變不如外在改變得明顯,旁人的感受不深,只有自己沾沾自己覺得又跨出了一大步,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自己長得很慢,無法得到旁人的稱讚,所以沒有什麼成就感。這也大概表示過去得我假裝得還不錯,但這也說明了背後的我花了多少時間和心力在內心爭鬥、自相矛盾......
隨著這兩三年的緩慢改變,剛好在去年下半有了比較整合性的體悟和在日常中經驗,大概就像是這兩三年一個階段性的總結。認識自己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只能慢慢地體驗,和在日常中實踐。
avatar-img
5會員
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YT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去年三月,在室友介紹的契機之下解了星盤 今年六月,腦衝在網路上預約了人類圖解讀 如果星盤是個察覺的開端,那人類圖就是察覺後的思考與行動。
自從三月底開始捲入語意錯誤的漩渦之後,就一直躺在坑底,掙扎著想要爬出坑但卻屢屢再次滑回坑底。
第一篇文章的內容要寫些什麼,讓我猶豫了好久 在我的時區,我的日常就是這樣,充滿各種想法、衝動、糾結...... 願今天的我們都好。
去年三月,在室友介紹的契機之下解了星盤 今年六月,腦衝在網路上預約了人類圖解讀 如果星盤是個察覺的開端,那人類圖就是察覺後的思考與行動。
自從三月底開始捲入語意錯誤的漩渦之後,就一直躺在坑底,掙扎著想要爬出坑但卻屢屢再次滑回坑底。
第一篇文章的內容要寫些什麼,讓我猶豫了好久 在我的時區,我的日常就是這樣,充滿各種想法、衝動、糾結...... 願今天的我們都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隨著中年的來臨,照顧的責任日益增加,如何在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間建立正向關係成為重要課題。本文探討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互動、情緒調整以及如何保持獨立自我,以避免照顧過程中的壓力與失落,並建立健康的照顧關係。這些觀念不僅有助於照顧者自身成長,亦讓被照顧者感受到尊重與關懷。
這個平台上的寫作小房間,我沒有在其他社群網站公開,對我來說是個隱密的樹洞,安放那些我還不確定、害怕、脆弱的心情。 今年初重新在這邊寫作時,是想要練習將內心的很多想法,用文字表達出來,想要有個固定的釋放和輸出空間,而不是情緒積累到某個「不得不寫出來發洩」的時候,才終於用筆記本寫。
Thumbnail
腦筋急轉彎2(Inside Out 2) 樂樂:「你們知道要隨時保持正向思考,有多困難嗎?」 在面對複雜的環境和自我認同掙扎時,每種情緒都是重要的。成長的過程中,情緒會不斷地塑造自己的人格,每個階段的情緒都將成就一個獨特的自己。
Thumbnail
視覺故事+比喻=不無聊 描述惡性通膨: 人們把一夕之間失去價值的現金裝袋,堆上推車,卻只能在當地銀行換來一小搓的新貨幣。 公司的會計錯誤導致虧損: 就好像名車經銷商,每個月讓一名試乘客人免費開走一輛豪車不歸還一樣。 醫療死亡人數: 想想一個棒球場有多少座位就好,這些人數整座棒球場都容不下。
Thumbnail
你把情緒關在身體裡了嗎? 我們活在「身體就是我」的錯覺中,這個錯覺會衍生恐懼,使我們與根源之愛分離。我們總是將「我想被愛」的想法,壓抑在潛意識中。 想法是流動的,每個想法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越是壓抑自己的想法,這個「無法被愛的我」的人格便會逐漸穩固。 鏡子靜心是藉由根源之愛回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變數和挑戰的世界裡,我們常常被外界的風吹草動所影響,心情起伏不定。然而,一個內心強大、深諳自我之人,卻能在風雨中巋然不動。我們不禁要問: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答案在於內心的成長與心靈的鍛鍊。只有當你真正喜歡自己、了解自己,你才能在任何環境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安全感。 一、了解自己:走
Thumbnail
除了眼睛看得見的高矮胖瘦之外,其實聲音也透露非常多的訊息,我們從小學習說話,也在不自覺中吸納背後的文化和家族特性,並且還能觀察生活中與他人相處互動與自我表達的狀態,另外也會與你分享迪士尼動畫電影《元素方程式》與主角產生共鳴的地方,進一步反思覺察與拆解情緒的經驗分享。
Thumbnail
生活中,當我們遇見令人感到無比可悲,卻又讓人忍不住憎惡的某個人時,如果細心去觀察那個人的言行和神情,在他的背後,往往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可憐因素。有些人可能是曾經受過嚴重的傷害,並將這些造成傷害的記憶烙印在他們的心底,始終没有復原,最後硬化成刀,不斷地揮砍著自己的靈魂。
Thumbnail
距離上次演出已有7年,張學友將於5月31日至6月9日在台北舉辦名為「TOYOTA 張學友60+巡迴演唱會 台北站」的6場演唱會。這是自2017年「A CLASSIC TOUR 學友・經典」世界巡迴演唱會之後,他再次在台灣舉辦演唱會。
Thumbnail
我不是我,我的想法不代表真正的我 不知道為什麼,人總是有一正一負的念頭在打架,負面念頭不停的在詆毀自己,另一個念頭則是在鼓勵,而我總是被詆毀的念頭攻擊的體無完膚,記得從第二份工作開始,或許受到主管影響,我被詆毀自己的念頭攻擊的很疲憊,除了自己的念頭,工作上的不被認同,甚至到主管的言語,我開始服藥才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隨著中年的來臨,照顧的責任日益增加,如何在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間建立正向關係成為重要課題。本文探討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互動、情緒調整以及如何保持獨立自我,以避免照顧過程中的壓力與失落,並建立健康的照顧關係。這些觀念不僅有助於照顧者自身成長,亦讓被照顧者感受到尊重與關懷。
這個平台上的寫作小房間,我沒有在其他社群網站公開,對我來說是個隱密的樹洞,安放那些我還不確定、害怕、脆弱的心情。 今年初重新在這邊寫作時,是想要練習將內心的很多想法,用文字表達出來,想要有個固定的釋放和輸出空間,而不是情緒積累到某個「不得不寫出來發洩」的時候,才終於用筆記本寫。
Thumbnail
腦筋急轉彎2(Inside Out 2) 樂樂:「你們知道要隨時保持正向思考,有多困難嗎?」 在面對複雜的環境和自我認同掙扎時,每種情緒都是重要的。成長的過程中,情緒會不斷地塑造自己的人格,每個階段的情緒都將成就一個獨特的自己。
Thumbnail
視覺故事+比喻=不無聊 描述惡性通膨: 人們把一夕之間失去價值的現金裝袋,堆上推車,卻只能在當地銀行換來一小搓的新貨幣。 公司的會計錯誤導致虧損: 就好像名車經銷商,每個月讓一名試乘客人免費開走一輛豪車不歸還一樣。 醫療死亡人數: 想想一個棒球場有多少座位就好,這些人數整座棒球場都容不下。
Thumbnail
你把情緒關在身體裡了嗎? 我們活在「身體就是我」的錯覺中,這個錯覺會衍生恐懼,使我們與根源之愛分離。我們總是將「我想被愛」的想法,壓抑在潛意識中。 想法是流動的,每個想法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越是壓抑自己的想法,這個「無法被愛的我」的人格便會逐漸穩固。 鏡子靜心是藉由根源之愛回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變數和挑戰的世界裡,我們常常被外界的風吹草動所影響,心情起伏不定。然而,一個內心強大、深諳自我之人,卻能在風雨中巋然不動。我們不禁要問: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答案在於內心的成長與心靈的鍛鍊。只有當你真正喜歡自己、了解自己,你才能在任何環境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安全感。 一、了解自己:走
Thumbnail
除了眼睛看得見的高矮胖瘦之外,其實聲音也透露非常多的訊息,我們從小學習說話,也在不自覺中吸納背後的文化和家族特性,並且還能觀察生活中與他人相處互動與自我表達的狀態,另外也會與你分享迪士尼動畫電影《元素方程式》與主角產生共鳴的地方,進一步反思覺察與拆解情緒的經驗分享。
Thumbnail
生活中,當我們遇見令人感到無比可悲,卻又讓人忍不住憎惡的某個人時,如果細心去觀察那個人的言行和神情,在他的背後,往往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可憐因素。有些人可能是曾經受過嚴重的傷害,並將這些造成傷害的記憶烙印在他們的心底,始終没有復原,最後硬化成刀,不斷地揮砍著自己的靈魂。
Thumbnail
距離上次演出已有7年,張學友將於5月31日至6月9日在台北舉辦名為「TOYOTA 張學友60+巡迴演唱會 台北站」的6場演唱會。這是自2017年「A CLASSIC TOUR 學友・經典」世界巡迴演唱會之後,他再次在台灣舉辦演唱會。
Thumbnail
我不是我,我的想法不代表真正的我 不知道為什麼,人總是有一正一負的念頭在打架,負面念頭不停的在詆毀自己,另一個念頭則是在鼓勵,而我總是被詆毀的念頭攻擊的體無完膚,記得從第二份工作開始,或許受到主管影響,我被詆毀自己的念頭攻擊的很疲憊,除了自己的念頭,工作上的不被認同,甚至到主管的言語,我開始服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