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癒」或「致鬱」?(下)——要如何快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撰文:施宜蓁

一位和大多數同學沒有太大差別的高中生,過著學校和家裡兩點一線的枯燥生活,結束了無新意又令人疲憊的一天後,他抒發這些壓力的方式就是坐在電腦桌前打電動,彷彿精神時光屋,幾乎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等回過神來才驚覺原來已經接近凌晨了。

每當心情好、心情不好時,大腦就會自動反應,身體也不知不覺就回到了這個無比熟悉的地方,像毒品一般令人上癮,遊戲裡的世界就是他的一切。但其實他的理性也知道,這不是長久之計,沉迷在虛擬的遊戲裡並不會幫他改變他現在的生活。他很困惑,要怎麼做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

快樂有公式?

人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快樂的方法,就算是已經活過大半輩子的成人,也不一定能透徹領悟。每個人都在找尋屬於自己的解答。使用搜尋引擎進行搜尋,能找到許多文章和影片資料,教導如何做、做什麼才能讓我們快樂,但悲傷焦慮的人們彷彿絲毫沒有減少。而這個命題過於巨大和廣泛,並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因此本篇文章僅提供一些線索或靈感,希望能為對幸福感到迷茫與困惑的讀者們帶來一點啟發。

什麼是快樂?如何能定義快樂呢?

事實上,快樂對每個人來說都不盡相同。但如果要描述快樂,通常我們都會使用正向積極的詞彙,如:笑容、愉悅、歡樂等,是一種與悲傷、難過相對的情緒。正向心理學之父,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在他的著作《真實的快樂》中,提出了快樂的公式。快樂被分成了「暫時性快樂」與「持久性快樂」,顧名思義,「暫時性快樂」是一種即時滿足的快樂,獲得如金錢、美食、商品等,當下會立即感受到快樂,與「外在動機」相對應,而這種快樂卻容易消退;與之相對的「持久性快樂」,則是在創造與尋找意義的過程中得到的,像是學習、挑戰、承受等,當下不一定會感到快樂,可一旦完成便會獲得持久的幸福感,與「內在動機」相呼應。若兩種類型的快樂達到平衡,人們便能獲得長期的快樂。

H=S+C+V,H指的是長期的快樂,S描述快樂的範圍,馬汀認為快樂有「天生基值」,不論是情緒上升或下降,過一段時間便會回復到此值,且每個人的天生基值不大相同。S占比50%,表示在影響我們快不快樂的因素中,有50%是已經被決定好了,人們很難改變它,只能接受並了解到「天生悲觀並不是我的錯」;C指的是外在影響快樂的因素,如:金錢、健康、人際關係等。在缺乏此條件下,必然很難得到快樂(例如每天為了三餐愁苦時),但在擁有基本生活條件下,對快樂的影響不大,只占比10%;而真正重要的是V,足足占了40%。與C相對,V指的是內在影響快樂,具體可以專注於「對過去釋懷」、「對現在知足」,以及「對未來樂觀」,將內心的不快樂變成快樂。

整體環境所帶來的無力感

整篇文章花了這麼多的篇幅來說明快樂,但多數人其實都知道遵循內在價值,會帶來美好生活。當被問到什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通常會在前二名。即使如此,這個已經被垃圾價值觀所綁架的社會,並不會讓人們用能呼應內在價值的方式過著有質感的生活、工作、參與經濟活動與社區,而明明了解卻無法實現的無力感使人們更加沮喪。

因此,人們轉往更加輕鬆、易取得的快樂,也衍生了許多的新時代文明病,如酒精使用障礙、物質成癮障礙……等,且已被列入《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中。藉由外在因素獲得即時性的滿足,在其退潮之前趕緊再次獲得快樂,如此循環下去,變成了壞掉的快樂。到最後,尋求快樂的目的遂成了阻止不快樂的發生。

我們對快樂有常見的謬誤,認為解決不快樂就等於得到了快樂,其實不然。當煩惱暫時被解決了,大腦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種不快樂被降低的感覺,於是以為是提高了快樂。如果想獲得真正的快樂,就必須察覺到此刻的自己是否身處於這種假象的快樂之中。

通往幸福之道

納森‧鄧肯(Nathan Dungan),一位美國中年男子,從事金融業多年,為客戶提供投資意見。某一天,他與一位中學教師聊天,對方談及其學生家庭不算富裕,但這些孩子卻熱切地想購買並擁有一些物品,他問納森能不能與孩子聊聊金錢觀念。但納森此時更好奇的是,為什麼青少年渴望這些東西?有Nike勾勾的運動鞋和一般鞋子究竟有什麼差別?為何這些差異會大到讓孩子產生焦慮呢?既然青少年如此,那成人呢?

為了尋找答案,他開始一項進行研究,與共60位的青少年和其家長展開一場討論。開始時,納森發下一張試卷,上面有一串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只希望受試者思考這些問題。當對話持續深入探討時,大家很快就發現消費通常與購買物件本身無關,而是某種會讓人開心的心理狀態:渴望與期待。其中的兩個問題:「你的錢都花在哪裡?」與「你真正珍惜的是什麼?」在討論過程中,大家明顯地看到了答案的落差,並開始思考,為什麼人們累積金錢,但卻不是花在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東西上?

到此為止,活動目的是為了讓受試者質疑長期被餵養的垃圾價值觀,接下來才是最重要的部分。納森向受試者說明了外在與內在價值的差異,並請他們列出屬於他們的內在價值,也就是其認為重要的事——重要的原因在其本身,而不是可以從中獲得什麼。接著他又問:如果依循這些價值,生活會有什麼不同?受試者們開始討論,他們現在有空間,可以想想人生真正想要什麼,以及如何達成目標。

他們會聊如何減少工時,多陪小孩,或如何重新彈奏某個樂器、拾筆寫作等。原因無他,當做這些事時會讓人們覺得自我縮小了,單純地活在當下。科學已證實,心流狀態(flow states)能帶來極大的愉悅。所謂的心流狀態是指全然沉浸在喜愛的事物中,並在當下被引領著,它證明了我們能保有孩提玩耍時的純粹內在動機。

經過這長達三個月的討論後,受試者的物質欲望大幅度降低,也變得更加肯定自我。納森了解到,內在動機一直存在,只是潛伏著,而現在見了光。人們並沒有受困在那些讓人長期不開心的價值觀中,藉由與人合作、深入思考、重新與真正重要的事物建立連結,就能到達內心,重返有意義的價值觀。

結語:幸福提案

人人都有某些內在需求,如:需要感覺與他人有聯繫、需要感覺受到重視、需要感覺自己的存在能讓世界有所不同、需要擁有自主權、需要覺得自己有專長等。強調物質的人會比較不快樂,是因為他們所追求的生活方式並無法滿足這些需求。我們或許可以自問:我是否計畫好我的人生,能讓我有機會實現內在價值?

而知行合一才是最困難的。找到快樂的方法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將其實踐在生活上。以學生為例,為了上好大學而每日淹沒於教科書海中,明明課外活動或社團是高中生們唯一得以喘息的空間,現在卻還必須擔心這些經歷能不能成為一份好的學習歷程,如此功利的眼光,使生活成為重擔,好奇心與熱忱早已被殺死。此時唯一的解方即是認知到升學並不是唯一,並找到一件因為課業而塵封或不敢嘗試的興趣或活動,排除干擾全心投入,進入心流狀態,於其中的每個小目標中獲得成就感與長期的快樂。

參考資料

  1. 約翰.海利(Johann Hari),《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重新與世界連結 走出藍色深海》,2019
  2. 為何現在人都不快樂了?獲得快樂的3個方法!–維思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BB 嚕嗶啵的嗶嗶啵啵
447會員
574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2023/02/02
撰文:魯汶的袋熊先生 2.3 自我異化和服喪勞動 在理解療癒感與生存本能的關係後,問題來了,這種負面落差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後現代的集體失落來自何方?
Thumbnail
2023/02/02
撰文:魯汶的袋熊先生 2.3 自我異化和服喪勞動 在理解療癒感與生存本能的關係後,問題來了,這種負面落差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後現代的集體失落來自何方?
Thumbnail
2023/02/01
撰文:魯汶的袋熊先生 2.4 在顛倒的世界裡尋找療癒 卻騎黃鶴橫空去,今夕垂虹醉月明。 療癒是紓壓,更是找回主體性的過程。因此只有在馬克思面前,我們才更能聽懂《小情歌》,才能理解為什麼就算大雨讓這座城市顛倒,我會給你懷抱。
Thumbnail
2023/02/01
撰文:魯汶的袋熊先生 2.4 在顛倒的世界裡尋找療癒 卻騎黃鶴橫空去,今夕垂虹醉月明。 療癒是紓壓,更是找回主體性的過程。因此只有在馬克思面前,我們才更能聽懂《小情歌》,才能理解為什麼就算大雨讓這座城市顛倒,我會給你懷抱。
Thumbnail
2023/02/01
撰文:魯汶的袋熊先生 導言 唐肅宋上元二年,安史之亂的硝煙輕輕散去,兵燹初熄,在成都浣花溪的草堂邊,坐著一個呆愣愣的詩人。
Thumbnail
2023/02/01
撰文:魯汶的袋熊先生 導言 唐肅宋上元二年,安史之亂的硝煙輕輕散去,兵燹初熄,在成都浣花溪的草堂邊,坐著一個呆愣愣的詩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你快樂嗎?如果不是,為什麼?哈佛大學教授帶你解析!
Thumbnail
你快樂嗎?如果不是,為什麼?哈佛大學教授帶你解析!
Thumbnail
現代的我們比起過去 有更多的娛樂方式 但我們卻更加不快樂 問題出在比較程度被放大了 更強大的娛樂 讓我們期待更大的快樂 但結果卻是失去幸福感 影片當中提供幾種方式 幫助各位找回快樂和幸福感 希望大家都能夠過得快樂 找回自己的幸福~~
Thumbnail
現代的我們比起過去 有更多的娛樂方式 但我們卻更加不快樂 問題出在比較程度被放大了 更強大的娛樂 讓我們期待更大的快樂 但結果卻是失去幸福感 影片當中提供幾種方式 幫助各位找回快樂和幸福感 希望大家都能夠過得快樂 找回自己的幸福~~
Thumbnail
那麼究竟要如何才能讓自己間接追求到快樂呢?我覺得除了學習放下追尋各種人、事、物的執著心,也要明白且接受我們之所以練習讓自己變得更快樂,並非代表我們會一直處於情緒的高潮,我們並不會從此變得不再感到憂傷、嫉妒或憤怒。學習擁抱情緒在我們生活中的正常來去,反而能讓人們更加接近快樂的真諦!
Thumbnail
那麼究竟要如何才能讓自己間接追求到快樂呢?我覺得除了學習放下追尋各種人、事、物的執著心,也要明白且接受我們之所以練習讓自己變得更快樂,並非代表我們會一直處於情緒的高潮,我們並不會從此變得不再感到憂傷、嫉妒或憤怒。學習擁抱情緒在我們生活中的正常來去,反而能讓人們更加接近快樂的真諦!
Thumbnail
撰文:施宜蓁 一位和大多數同學沒有太大差別的高中生,過著學校和家裡兩點一線的枯燥生活,結束了無新意又令人疲憊的一天後,他抒發這些壓力的方式就是坐在電腦桌前打電動,彷彿精神時光屋,幾乎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等回過神來才驚覺原來已經接近凌晨了。
Thumbnail
撰文:施宜蓁 一位和大多數同學沒有太大差別的高中生,過著學校和家裡兩點一線的枯燥生活,結束了無新意又令人疲憊的一天後,他抒發這些壓力的方式就是坐在電腦桌前打電動,彷彿精神時光屋,幾乎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等回過神來才驚覺原來已經接近凌晨了。
Thumbnail
我在研究"快樂"是什麼? 人為什麼不快樂? 不快樂的後遺症有什麼呢? 要如何快樂,甚至更快樂? 人生最终目標是"圓滿 "。什麼是" 圓滿"呢? 又要如何達到此境界? 為了快樂這議題,我讀了六本書。四本是西方心理學者所著,一本是東方佛家人所著,一本則從運動角度產生快樂。
Thumbnail
我在研究"快樂"是什麼? 人為什麼不快樂? 不快樂的後遺症有什麼呢? 要如何快樂,甚至更快樂? 人生最终目標是"圓滿 "。什麼是" 圓滿"呢? 又要如何達到此境界? 為了快樂這議題,我讀了六本書。四本是西方心理學者所著,一本是東方佛家人所著,一本則從運動角度產生快樂。
Thumbnail
「快樂源於痛苦」此話怎講?這看似兩個相反的詞語,又怎麼會被我放在一起,甚至產生因果關係?在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渾渾噩噩過日子,自己的夢想、追求似乎也在日復一日的機械工作中迷失了?我們要如何重拾快樂?蟲是那個自信的自己?
Thumbnail
「快樂源於痛苦」此話怎講?這看似兩個相反的詞語,又怎麼會被我放在一起,甚至產生因果關係?在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渾渾噩噩過日子,自己的夢想、追求似乎也在日復一日的機械工作中迷失了?我們要如何重拾快樂?蟲是那個自信的自己?
Thumbnail
曾經,我一直在追逐快樂。但快樂是什麼?對每個人來說,答案不盡相同。若你上網查釋義,多半會查到快樂是愉悅、喜樂之意。那與我理解及感知到的,關於這世代的快樂,有種說不上的微妙差異。
Thumbnail
曾經,我一直在追逐快樂。但快樂是什麼?對每個人來說,答案不盡相同。若你上網查釋義,多半會查到快樂是愉悅、喜樂之意。那與我理解及感知到的,關於這世代的快樂,有種說不上的微妙差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