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一種經驗,看了一個東西覺得很心動,馬上購買後回家發現,這個產品並沒有想像中的實用⋯或是另一種經驗,評估後沒有馬上下單,結果決定繞回去買時,東西已經賣完了。如果只是小錢小事,惋惜感可能還好,但如果涉及到一間房子,一個工作,甚至是一個人,這種心情該會是怎麼樣子起伏?
在經歷連續四個月找房看房與房仲房東斡旋的過程裡,終於找到一間適合自己狀態的房子,會這樣說是因為找房的條件很多,又要孝親房,又要有電梯,還要能養寵物,更期望符合租金期待,種種條件加起來符合條件的物件真的少之又少,而這天下午看的房子幾乎符合我們的需求,租金也在預計之中,當下有閃過是否直接付訂金表示意願,但總覺得激情下可能會有考量不夠周全之處,跟屋主表示晚餐後會回覆,屋主也說如果有人表示有意願承租,他們會先知會我們因為我們是第一順位。
反覆思考就在晚餐過後決定表達意願時,屋主來訊房子已經出租,當下有如晴天霹靂,構思好下一步搬家的行動計畫完全在一條簡訊下整個被轟炸的體無完膚,我的腦袋閃過一個念頭:「原來人的諾言如此輕易被金錢綁架」,而先生苦笑著說,他再也不相信人類了。
是我們太過思考決策速度不夠快,還是這當中我們漏掉哪些應注意而未注意的地方?這個「陰影」不斷在我們的腦中盤旋,直到下一回合的租屋看房,我跟先生心裡想的都是同樣的一件事:不能讓上次的事件再次發生。
很快的我們看到了另一間大樓,符合我們的需求之外也快速跟房東預約看房的時間,看完之後先生使了一個眼神給我,我拋出了一樣的問題:
「我們目前有意願承租,如果後面的客人有意承租,請問你的做法?」
「以你們為第一優先。」
「如果當下他也有意願承租,並且支付訂金,你會怎麼處理?」
「我會先打給你們確認意願,因為你們先來看房。」
先生後面接著回答:「我們上次也遇到一樣的狀況,結果房子就被租走了,我想先支付定金保留我們的資格。」
房東好像有點被我們的行動與回覆給嚇著,表示他以前也是房仲,再者,沒有先收人家的錢來強迫房客預留資格,他要我們再思考一下,而我與先生在短暫的溝通後決定承租,並向房東表達我們的想法並支付訂金,終於這件事塵埃落定。
整個租屋的過程我反覆思考著這些租屋的瑣事,一環一環的我也在無殼蝸牛中被社會風氣給影響並深受其害:
房東市場
租屋的過程,很明顯讓人有「比較」感受。房東會先面試房客,你的工作是什麼,家庭的組成為何?對於房東而言,租金是越高越好,對於房客,則在日漸高漲的租金裡找到可以生存的條件。房東有權決定是否租房、房子的整修、格局的調整...等,甚至也有房東根本不整理房子,凌亂之際出租就罷了,還用房客能否幫忙整理雜物作為房租談判的空間;或者因為你的身份是「外籍勞工」,就算前面的條件都談攏了,身份無法改變,房子說不租就不租的事也是大有人在。
房價堆疊
儘管大環境常說房價從去年年底開始就會崩跌,但看著廣告看板的價格我仍存著極大的懷疑。從看房的過程我們經歷了預售屋、新成屋、中古屋,不管是承租也好,購買也好,新大樓的房價不是破千,就是租金幾乎等於一個人的基本薪資。我不禁懷疑,對於一個剛出社會,甚至已經工作幾十年的上班族而言,什麼樣的狀態才能夠買得起一間房子?就連租房子可能都是阻礙。儘管政府的政策希望遏止投資行為,但在資本主義的市場裡高獲利是其宗旨的話,有賺錢的機會又有誰不想要呢?
信任與利益
人與人之間到底是信任優先,還是利益優先?在這個時刻我有點難以區分。也許在沒有任何信任的基礎下,信任終究只是一句話而已,但利益卻能在沒有信任基礎下被優先採納。從這幾次的經驗下來,在任何合作關係下信任與利益需要雙管齊下,至少兩個面向都努力了,達成自己所想的機率也會高一點。
深深吐了一口氣,這一回合算是暫時告一個段落,打包與整理是接下來的任務。透過找房的經歷我想也是自己生命經驗的大躍進,也能在下一回合預備購屋的過程中,避開更多地雷。而更多時候,是自己內心的修煉,畢竟在這個時代裡,再奇怪的事都不覺得奇怪了。
#2023日更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