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為了遇見40歲更好的自己:停止過度的學習,只要做對5項,人生就會開始改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本書作者為島津良智,於2016年在台出版。
在書中,以許多實例,分享40代的人,或許可以嘗試做五件事,讓自己的生命、生活更輕盈:
1.「勇於捨棄」,提升人生的品質
2.「習慣」改變,行動自然改變
3.透過「選擇與集中」,提升工作的成果
4.調整「時間分配」,改變成長速度
5.和「真正重要的人」建立人際關係
而且適用於家庭、職場、生涯等各種場合及關係。
「行動一定可以改變結果」是作者一再強調的,所以作者要我們停止過度學習,更要把學習到的,實際去執行,否則就是浪費時間而已,不如不要浪費時間去學習。
40代是個夾層的世代,「上有老母(父),下有妻小(夫小)」,我們要做好孝順父母、好好教養下一代,還要為公司賣命、為五斗米折腰........不論為了什麼,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罷了,只是絕大部份是不得已、不得不的選擇!
我們常常覺得自己是廉價勞工,怨同事、怨老闆、怨公司,怨天怨地,或許曾想改變,但每天睜開眼後,還是面對一樣的人事物,周而復始皆未變;這一切,都源自於我們天生的保護機制,所以會害怕改變(意即所謂的舒適圈)。
心理學上有許多的實驗,都證明了生物容易被制約,也容易因為害怕而寧願接受現況。
多年前,在台灣曾有一起少年綁架案,警察破門找到被綁的少年時,他的雙眼被矇著,身體被綑綁。少年一聽見警察的聲音,立刻驚慌的大喊:「不要靠近我,也別動我,我身上有炸彈!」但警察並未在少年的身上發現任何炸彈;原來是綁匪為了控制少年,才會恐嚇少年身上綁著炸彈,只要掙扎亂動就會爆炸。少年信以為真,所以只能害怕的流著淚水待在角落裡,不敢亂動的等著時間流逝。
這個例子或許有點太極端,但人在未知的情況下,真的容易自己嚇自己,所以弄清楚即將面臨的危機,並衡量自己是否可以承受風險,是讓自己不盲目害怕的首務。
又曾經有一個案子,是一位少女遭歹徒囚禁,這位少女始終保持冷靜,試著與歹徒間和平相處(其實也不能算和平相處,而是先示弱求全),並仔細觀察紀錄歹徒的作息,某一天有了機會,少女便趁隙逃出,並報警處理,才獲得新生。
作者說,我們可以試著勇敢一點,只要有6成的勝算,就去改變!相信自己非常重要!那怕每天一點點的改變都好,試著做做看吧!
然而,持續也很難,更要時刻的提醒並鼓勵自己,做自己最佳的戰友!
戰鬥本來就需要勇氣,而且也別想著不受傷,重點是,受傷了之後能復原,能再站起來,能夠給予自己更多的力量。然後別再怕受傷,也別再把傷只當成傷。
avatar-img
22會員
7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emy的享念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看著別人的生活都很羨慕,殊不知,她們本人或許不滿足於自己的生活,這是為什麼呢?「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當我們在羨慕或批評別人的生活之時,更應該反求諸己,才能讓自己更好。
即使是沒有上台表演的幕後人員,都是一齣成功話劇不可或缺的角色。 社會上本來就不該是每個人都是主角。 比賽的輸贏,也能訓練孩子的受挫心,面對輸贏的的勇氣,比什麼都重要
孩子怕受罰,會假裝懂事,但他們卻不知道自己真正錯在哪裡,才會在出了少年院後,又犯了一樣的錯誤。
總而言之,那位充滿疲憊的母親,頭髮微微的散亂,看起來雖像個上班族,但顯然是操勞過度的模樣,除了細緻的詢問相關規定,還要時不時提醒他那四處走動的兒子要自己過來注意聽。 這位孩子躲在媽媽的背後,是不是想著,就算我無法解決事情,媽媽仍舊可以這樣為我挺身而出。 不懂不解也不捨,同樣身為母親的我,只能默默希望
岬洋介是個不折不扣的鋼琴天才,但卻是位超直男,鷹村亮也在不知不覺中,被他這種超直男的個性所吸引,僅管在一開始時,鷹村亮嫉妒岬洋介的鋼琴天份和受女孩子歡迎,因而討厭岬洋介。 但在相後之後,慢慢了解岬洋介的真實性格:「直男」「幼稚園等級的情感表現」之後,鷹村亮開始有了想保護岬洋介的念頭(我覺得作者有點在
當然,退而不休這件事有許多背後的原因,外人無從得知;也或許他是想從繼續工作這件事上,更加豐富自己的生命。也或許,他的生活開銷,如果沒有月入十萬,也負擔不起。總之,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旁人無法置喙。 只想記錄這一段,時時提醒自己,所謂的退休準備,究竟是什麼?
我們看著別人的生活都很羨慕,殊不知,她們本人或許不滿足於自己的生活,這是為什麼呢?「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當我們在羨慕或批評別人的生活之時,更應該反求諸己,才能讓自己更好。
即使是沒有上台表演的幕後人員,都是一齣成功話劇不可或缺的角色。 社會上本來就不該是每個人都是主角。 比賽的輸贏,也能訓練孩子的受挫心,面對輸贏的的勇氣,比什麼都重要
孩子怕受罰,會假裝懂事,但他們卻不知道自己真正錯在哪裡,才會在出了少年院後,又犯了一樣的錯誤。
總而言之,那位充滿疲憊的母親,頭髮微微的散亂,看起來雖像個上班族,但顯然是操勞過度的模樣,除了細緻的詢問相關規定,還要時不時提醒他那四處走動的兒子要自己過來注意聽。 這位孩子躲在媽媽的背後,是不是想著,就算我無法解決事情,媽媽仍舊可以這樣為我挺身而出。 不懂不解也不捨,同樣身為母親的我,只能默默希望
岬洋介是個不折不扣的鋼琴天才,但卻是位超直男,鷹村亮也在不知不覺中,被他這種超直男的個性所吸引,僅管在一開始時,鷹村亮嫉妒岬洋介的鋼琴天份和受女孩子歡迎,因而討厭岬洋介。 但在相後之後,慢慢了解岬洋介的真實性格:「直男」「幼稚園等級的情感表現」之後,鷹村亮開始有了想保護岬洋介的念頭(我覺得作者有點在
當然,退而不休這件事有許多背後的原因,外人無從得知;也或許他是想從繼續工作這件事上,更加豐富自己的生命。也或許,他的生活開銷,如果沒有月入十萬,也負擔不起。總之,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旁人無法置喙。 只想記錄這一段,時時提醒自己,所謂的退休準備,究竟是什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幽暗灰泥門廊裡的臥室裡醒來,在身旁的,有堆成山的催繳單、還沒喝完的罐裝飲料以及排成列的那些前些日子跟朋友出門打混時夾來的娃娃。望向窗外,叫醒的不是太陽,是為那隨時可能離去的平凡生活而起床奮鬥著。這是書中作者採訪最久的人物: 土豆 的故事。而他的故事只是存在於全臺灣多達三萬戶高風險家庭裡的孩子的日常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父母與青春期孩子之間溝通的重要性,並從心理學與行為學的角度分析青少年情緒波動的原因。文章強調通過認真辯論與開放的交流,父母能更有效地陪伴孩子成長,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和思考能力。揭示了青少年的獨特需求,以及父母應保持的支持性角色,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探索自我,最終促進健康的親子關係。
Thumbnail
之所以重拾《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學齡前兒童篇》這本書,原因這本書早在兩年前就買回家,而我的老大都已經五歲了、幾乎不算是學齡前了,若不再趕緊看完,深怕書中有用的資訊來不及用上。
Thumbnail
通往改變的旅程 我們都渴望改變,無論是自身的不良習慣,還是希望身邊的人能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例如孩子、配偶或同事。我們渴望蛻變,渴望進步,這份渴望驅使著我們不斷探索行為改變的有效方法。本文將分享一項引人入勝的研究,揭示了人們行為改變背後的關鍵因素,並挑戰傳統的威脅恐嚇策略,引領我們走向更
Thumbnail
「不要把任何人的話視為真理,因為每個大人也只活過一種人生。 這本書是前陣子邂逅今年最愛之「成為自由人」,同一位作者李惠貞老師去年的著作。作者會想要寫這本書,是因為覺得社會上太多普遍的想法,並非事實而是出於恐懼,藉此想要和年輕的孩子們說說話。
Thumbnail
明白每個人的心靈都有「復原力」,好好增強感受著個部分並學習如何妥善利用「後設認知」,能夠幫助我們在工作、學習、人際關係、自我探索上達到更高程度的發展,以及更舒服的順應在這些關係裡。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本適合青少年與成年人一起閱讀的書籍,以漫畫與插畫圖文書的形式交叉排版,引出不同分章,一段段討論工作的不同話題。 此外,書中收集了各種真實的職場人士心聲,分享不同的工作觀點與態度,並針對當代工作趨勢進行了分析。
Thumbnail
深度關係:武志紅老師帶你瞭解自己的全能感,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面對人際關係。瞭解全能自戀的各種表現,並探討如何將全能感轉化為生活中的能量。對於全能自戀的療癒方法、書中的範例及個人成長的心路歷程都是我們可以從書中瞭解到的。讓我們以和平柔軟的態度,進一步理解他人,提升自己的人際關係。
網路上有一篇文章:40歲後,如何度過中年危機?心理學家榮格說真正的治癒是成為自己。這是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只是我們世俗上的貪嗔癡讓自己迷失了,所以還不知道成為自己的真義在哪裡?   常常碰到40歲以後的同事朋友都會很緊張擔心自己以後老了的生活,當然也會有一些人根本不擔心,這是每一個人在這
Thumbnail
當你要求別人「千萬不要怎麼做。。。」通常很難成功,反而會導致更多人想拚命跟你唱反調! 為什麼呢? 因為人們喜歡自由與自主權,不喜歡受人擺佈。傳統的要求別人照我的想法進行的方法包括哄騙、說服、鼓勵、推、再推、更用力推,但這些老套路,基本很難改變一個人!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幽暗灰泥門廊裡的臥室裡醒來,在身旁的,有堆成山的催繳單、還沒喝完的罐裝飲料以及排成列的那些前些日子跟朋友出門打混時夾來的娃娃。望向窗外,叫醒的不是太陽,是為那隨時可能離去的平凡生活而起床奮鬥著。這是書中作者採訪最久的人物: 土豆 的故事。而他的故事只是存在於全臺灣多達三萬戶高風險家庭裡的孩子的日常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父母與青春期孩子之間溝通的重要性,並從心理學與行為學的角度分析青少年情緒波動的原因。文章強調通過認真辯論與開放的交流,父母能更有效地陪伴孩子成長,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和思考能力。揭示了青少年的獨特需求,以及父母應保持的支持性角色,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探索自我,最終促進健康的親子關係。
Thumbnail
之所以重拾《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學齡前兒童篇》這本書,原因這本書早在兩年前就買回家,而我的老大都已經五歲了、幾乎不算是學齡前了,若不再趕緊看完,深怕書中有用的資訊來不及用上。
Thumbnail
通往改變的旅程 我們都渴望改變,無論是自身的不良習慣,還是希望身邊的人能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例如孩子、配偶或同事。我們渴望蛻變,渴望進步,這份渴望驅使著我們不斷探索行為改變的有效方法。本文將分享一項引人入勝的研究,揭示了人們行為改變背後的關鍵因素,並挑戰傳統的威脅恐嚇策略,引領我們走向更
Thumbnail
「不要把任何人的話視為真理,因為每個大人也只活過一種人生。 這本書是前陣子邂逅今年最愛之「成為自由人」,同一位作者李惠貞老師去年的著作。作者會想要寫這本書,是因為覺得社會上太多普遍的想法,並非事實而是出於恐懼,藉此想要和年輕的孩子們說說話。
Thumbnail
明白每個人的心靈都有「復原力」,好好增強感受著個部分並學習如何妥善利用「後設認知」,能夠幫助我們在工作、學習、人際關係、自我探索上達到更高程度的發展,以及更舒服的順應在這些關係裡。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本適合青少年與成年人一起閱讀的書籍,以漫畫與插畫圖文書的形式交叉排版,引出不同分章,一段段討論工作的不同話題。 此外,書中收集了各種真實的職場人士心聲,分享不同的工作觀點與態度,並針對當代工作趨勢進行了分析。
Thumbnail
深度關係:武志紅老師帶你瞭解自己的全能感,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面對人際關係。瞭解全能自戀的各種表現,並探討如何將全能感轉化為生活中的能量。對於全能自戀的療癒方法、書中的範例及個人成長的心路歷程都是我們可以從書中瞭解到的。讓我們以和平柔軟的態度,進一步理解他人,提升自己的人際關係。
網路上有一篇文章:40歲後,如何度過中年危機?心理學家榮格說真正的治癒是成為自己。這是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只是我們世俗上的貪嗔癡讓自己迷失了,所以還不知道成為自己的真義在哪裡?   常常碰到40歲以後的同事朋友都會很緊張擔心自己以後老了的生活,當然也會有一些人根本不擔心,這是每一個人在這
Thumbnail
當你要求別人「千萬不要怎麼做。。。」通常很難成功,反而會導致更多人想拚命跟你唱反調! 為什麼呢? 因為人們喜歡自由與自主權,不喜歡受人擺佈。傳統的要求別人照我的想法進行的方法包括哄騙、說服、鼓勵、推、再推、更用力推,但這些老套路,基本很難改變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