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遇見45歲更好的自己

2022/05/19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圖片來源:免費圖庫相片 · Pexels
前些日子閱讀了鳩津良智先生的著作-《為了遇見40歲更好的自己》,覺得挺適合40歲上下的中壯年族群閱讀。而即將邁入45歲的自己,體力、精力、智力都如同負斜率曲線般逐年下降。在這個年齡族群的朋友,做任何事情,都應量力而為,尤其是職涯的規劃、工作跑道的轉換,甚至是創業的夢想。同時也應思考著,這個決定是否能為自己帶來實質效益,以避免在時間、體力、金錢上產生無謂的浪費。
45歲後的自己的確需要改變一下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尤其是做任何事可以「重來」的觀念,跌倒了,再站起來就是了;但殊不知,自己已經沒有年輕的本錢,尤其在時間上更是寶貴無法浪費,跌倒後的傷口也不易復原。
所以適度的改變作法,也有降低失敗風險的用意。就像是迄今仍活耀於日本足壇的名將-三浦知良,他擁有變化對應力,主要是落實在以下:
「從不排斥捨棄過去的自己」「定期自我檢討,不斷地求新求變」等兩項。
鳩津良智先生-《為了遇見40歲更好的自己》全書分為五個章節,分別是
第一章 勇於捨棄,提升人生的品質。
第二章 習慣改變,行動自然改變
第三章 透過選擇於集中,提升工作成長
第四章 調整時間分配,改變成長速度
第五章 和真正重要的人,建立人脈關係
光看這五個章節的標題,就覺得這本書有可看性。因為都是自己曾想探索的問題。所以希望在書中能找到一些答案,進而參酌相關作法,改變目前不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經研讀反芻之後,轉換為自己的想法,也提供給準備遇見45歲的自己及讀者們參考。
一、確認自己的目標,思考對應的策略。
(一)對於自己目前的狀態,基本上沒有不滿意的地方,甚至,因為還算滿意,便有點不滿足現況,想再做一些突破。但常不小心忘記自己已是中年大叔了,做任何的決定,不能像是小伙子一樣,衝就對了。應該把時間、精力、金錢,放在適當的地方。自發性的改變固然是件好事,但不需為了跟上時代,每件事都要力求改變,這樣會有點辛苦。所以可以聚焦在想發揮的專業領域上(或是想再開發的新技能),跳脫當下的舒適圈,強化與建立可被評估、量化、計價的專業能力。另外就是要掌握時代的潮流,當某些專業領域已慢慢被淘汰時,就不需要死忠的抱著它,該捨棄的時候就大膽地放開。在賞味期過去之前,學習或強化一項新的技能,彷彿金蟬脫殼,蛻變成一個嶄新的自己。
(二)如果你是一個學習愛好者,相信常會碰到一個狀況,就是剛開始時一頭熱,但往往還沒到一定的成果就放棄了。一個三分鐘熱度的狀態。45歲的自己應該要捨棄不必要的學習,書中所提有三個理由,包含1.沒有把講座的know-how,轉變成自已的know-how。2.牽扯到人的因素。3.學習後沒有任何行動。學習之前必須投入一定的費用,請先自我評估一下。投入後,也一定要有一些產出,這樣的學習才有價值。
(三)45歲的自己,在學歷或是證照的表現上,應該有一定的成果了,此時我認為的學習,應該要與興趣相結合,發展出所謂的職志。老黑(田臨斌)先生在《45歲退休你準備好了?》對職志下了一個定義:會做、喜歡做、有意義。職志與才能、興趣緊密結合的人最幸福了。職志可以說是一項你很想做、但是目前還不是很會,未來希望能成為自己主要的工作,當然還可以幫助到別人。學習的項目可環繞於此,目的就是要讓自己夢想中的職志,可以變成更加專精。
(四)定期檢視多餘的東西,並且捨棄它。我太太就是不喜歡堆積東西的人,所以我們居住了10年的透天宅,基本上沒太多雜物。而我近期開始從書房裡書櫃中的書著手,捨棄一些用不到的擺飾及不太看的書,還有習慣購買3C產品後,保固期內先保留下來的外盒...每次整理完畢之後,看到清爽的空間,就有說不上的快感。另外,斷捨離有時不見得是有形的物質,一些讓自己困擾的想法,甚至是不必要的學習皆是。定期清理一下自己的資料庫非常重要,太多東西會影響思考,也容易煩躁。所以彼得杜拉克說:不捨棄昨日的種種,就無法創造明日。
二、適時微調自己的目標,為的是減少損害。
(一)我習慣在年初訂下年度目標,然後參照了艾利森.路易斯所著《從1%的選擇開始,去做你真正渴望的事》這本書所提到的,建立90天的目標實踐計畫,重點是要逐步達成年度所訂下的目標。在終極目標不變的前提下,可以適度調整90天的目標實踐計畫;比如說...職涯規劃是自己的職志,取得「CDA國際職涯諮詢顧問」是階段目標。但在準備的過程中,你突然發現「就業服務士乙級證照」或許更需要先取得,因為這張證照可以對我們國家的就業市場、相關法令更加熟悉。所以調整為今年就必須先獲得,我認為也不無不可。
(二)改變習慣,行動自然也會跟個改變。改變以往讀書的習慣,讀書必然要有所產出。鳩津良智使用追隨式讀書方法,就是一邊讀書一邊思考,這段文字若是運用在公司經營會....如何。而我的方式則為,第一次可以先瀏覽一遍,第二次可以邊讀邊作筆記(畫線),同時將重點記錄在evernote軟體上(作為撰寫文章的草稿)。第三次則將畫線部分,轉騰到自己的資料庫裡(excel表,方便搜尋)。如果一本書無法讓自己看過三遍,書本沒有貼上一堆標籤標示重點。那這本書很快就會進到二手書店了。斷捨棄之後,留下來的就是真正需要的東西。
(三)書中提到一個論點,我也覺得很有共鳴。從想像中「放棄也無所謂的事情」,就大膽地把他捨棄吧。比如說,不打高爾夫球,對你的生活也不會有太多影響,就不需花時間再去打擊場練習了。也不需要為了一種快感,而改變了原來的習慣。比如說,看到人使用Apple Mac筆電覺得很時髦,而打算放棄使用20年的微軟系統,但重新適應新的作業系統需要花非常多的時間,如果無法融入生活,工作上也不能結合,那就沒有更換的必要了。所以做每個決定,先在腦海中清楚勾勒,再採取行動。
三、選擇與集中,提升工作成果。
鳩津良智先生在工作上,倡導選擇與集中,才能有效提升工作成成果。這讓我聯想到戰爭十大原則中,集中原則與節約。集中與節約,乃一體兩面,應在一定時間與空間內,將最大戰力投於決勝點上,以發揮絕對優勢之功效。《左傳·莊公十年》也有提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氣,把時間及資源放在最效益之處,方收最大的成果。
另外,鳩津良智先生也提出了天職判斷的六項的六項準則:
1.我喜歡這份工作嗎?
2.我擅長這份工作嗎?
3.我享受這份工作嗎?
4.這份工作對人有益嗎
5.這件事是否符合社會正義
6.這份工作可以獲得經濟上的報酬嗎?
六項準則符合六項,可以稱為天職,符合五項算是適職,符合三至四項屬於勞動,符合兩項含以下,應該立刻辭職。
這跟前面田臨斌先生所提的職志更加具體,可以做為選擇工作的準據,配分的權重。同時善用80/20法則,把自己80%的時間,用在20% 真正重要的事。
四、和真正重要的人建立關係
曾經為了擴展人脈,擔任了某個線上讀書會的志工。讀書會是免費參加的,每個月辦一次,邀請一些學有專精的講者分享。設置的立意良善。單純當一個聽眾還不錯,擔任志工就不一樣了。擔任志工會被賦予一些工作,工作之餘還要處理那一些瑣事。某次因為要辦實體讀書會,邀請的講者希望藉由此次讀書會順便賣書。我被賦予製作活動的文案,但因跟社長的想法不太相同,辛苦製作的文案被嫌得一文不值,那種不被認同的態度,是在現實的世界裡都不曾被對待過的。當然,最後就不歡而散了。在決定離開時,自己有思考了一段時間,若釋放出這種帶有負氣的情緒,會不會有甚麼影響?但最後我還是忍不住,並覺得和這些在網路上認識的志工群(約五個人)斷了線也沒關係,在真實的世界一點影響都沒有。換而言之,經營人脈之前,應先在投資的角度思考一下。增加與適合經營與投資的對象相處的時間,結識可以讓自己人生比現在更好的人。而不是勉強搭接一條自以為不錯的人脈線,結果接踵而來的是負擔與麻煩,就是一種沒有益處的連結。
最後期許即將遇見45歲的自已,日子會過得越來越好。45歲以前習慣用加法的生活,45歲以後慢慢適應減法的生活吧~生活簡單,其實更能專注去達成自己的目標喔。
    Jerry哥的文字庫
    Jerry哥的文字庫
    比較熟的朋友都稱呼我Jerry哥。本身是科技公司專案經理。在工作領域以外,閱讀、探索職涯發展,是自己很有興趣的一個領域,也希望能在職涯發展領域廣泛接觸、深入學習,並提出自己的見解。我將持續、用心書寫、用心分享。把寫作當成一項職志,把畢生經驗轉換為文字,希望能與同樣在探索職涯發展的您,一起進步與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