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強哲學,有分成 東方、西方兩本,我特別偏愛東方哲學的這本。
過去看過非常多的哲學書,但始終沒有特別深入研究特定的哲學家理論。
曾經很害怕自己成為半桶水的哲學閱讀者,在這個資訊碎片化的時代,太淺薄的見解,更容易形成偏見,最後只是一個被流行訊息操縱的魁儡。
所以我對這種一本書,概括了一堆哲學家的書,一開始有些排斥,但是剛好我的電子書單鬧書荒,就給它一個嘗試。
結果出乎意料,這本書給我了全新的觀點,不過那個觀點,要等下一篇文章,才會談到
每一個哲學家的篇幅大概落在 5~10頁之間,對於他們的理論可能過於化約,但作者對於哲學家們的理論連結、關聯性寫的很好,如同看了一齣哲學史。
而東方哲學最有趣的點,除了中間穿插了一點,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理論,整本書幾乎就是在談論佛教從起源地,傳遞到日本的發展史(畢竟作者是日本人)。
接下來的內容,參雜許多我個人的想法,歡迎討論與指教~
【梵我合一】
最開頭,從古印度奧義書的大學者"耶耆尼伐爾克",主張"梵我合一"。藉由否定,來談論 "我" 這個概念。
無法說 "我"是什麼,只能夠知道,"我"不是什麼
"我"是感知的主體,但"我"並不存在,無法感知到 "我"這個主體,"我"這個主體無法破壞
原文在"我"的用詞不一樣,但意思差不多,第一眼都看不太懂XD
古印度非常重視辯論,這是我最近看一堆說書影片的印象,釋迦摩尼也是在這樣的背景,領悟真理,創立了佛教,而他的領悟,能夠延伸說明前面的梵我合一。
而這也是本書,提到的出場即巔峰,東方哲學在釋迦摩尼的頓悟抵達真理的終點,“無我”,而後世所做的,主要是將佛教的理論世俗化,幫助宗教的傳播。
【無我】
無我主要被解讀成兩個方向
這兩點一開始可能會覺得矛盾,但我自己的理解,以上兩點都成立。
我不存在,因為我這個意識,只是大腦運作下的一個投影,我的一切思想都是被動產生的,所以我不存在。
而“我”這個意識投影,始終不可能被感知。這個概念,可以連結到 康德的真理不可知,我們談論的只是人類感知到的 "真理"。
- 而"我"是什麼? 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可以算東西方哲學家,所追求的終極真理。
再回到開頭的"梵我合一",梵可以理解為宇宙、萬物,這句話,我理解為: 這個被"我" 感知到的世界,和"我"是同一個東西。
- "我"這個意識是真實"我"的投影,所以意識感知到的世界,和意識本身一樣都是投影出來的,無!
由於釋迦摩尼領悟的無我真的太高深了,加上他認為,要開悟,必須靠體驗,他本人沒有留下著作,靠後來弟子們把傳道的過程,紀錄成經文,而徒弟們後來也因為理念分成兩派。
- 大乘佛教: 寬鬆戒律
- 小乘佛教: 嚴格戒律
大乘佛教後來出現一位大師,更詳細解釋釋迦摩尼的理念,龍樹。
龍樹有兩個很重要的概念:
【空】
我們所認知的一切萬物,皆是集合,永遠無法窺見本質,所以萬物都是空。
萬物都是觀點,由"我"這個觀察者產生的,沒有觀察者,萬物也不復存在。
【無分別智】
是相對於分別智: 指的是把萬物進行分類,才能夠理解。
無分別智:指的是接受觀點(事物)本身,而非拆解。
例如: 我們對於善惡的判斷,是分類造成的,應該是去接受我們觀察的那個事物本身,而非以善惡看待。
這次的內容非常燒腦,寫文章時,我發現看不太懂我簡短的筆記XD,重新再查找一下網路資料,不過卻讓我異常有共鳴,我一直自認為樂觀的虛無主義,不過要和人解釋非常困難,加上我的觀念也是慢慢成長。
看了書,才發覺,佛教的理論,和我的中心思想無比的接近,而書的後半段也藉由佛教一路的向東傳至日本,給我對於宗教儀式、戒律的新看法,這個就要等下篇文好好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