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滿週年 戰爭型態大轉變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戰爭型態」係指某一時期戰爭中,所運用之作戰方式、作戰工具與配合地理環境所綜合表現的一種外在形式。戰爭型態也是制定軍事戰略重要的考慮因素,據以設計如何打贏戰爭的戰略構想,並進而制訂未來的建軍構想及軍隊編制等備戰工作。

在一場戰爭中,武器裝備性能的提升、作戰兵力人數的擴增,或是抗敵意志的堅強等因素,皆會導致戰爭型態的改變。俄烏戰爭自去年二月二十四日爆發至今,將屆滿周年,目前雙方勝負難定,但許多跡象顯示,戰爭型態已有重大改變。

首先,由於烏國軍民團結與奮戰決心,戰爭型態已演變為「長期戰爭」。戰事初期,俄羅斯「特別軍事行動」目標是希望縮短戰爭期程,快速攻下烏克蘭,亦即以「閃電戰」取得勝利。但如今檢視,上述戰略顯然失敗。據美聯社二月十日報導,俄羅斯傭兵組織「瓦格納集團」創辦人普里格津公開預測,烏克蘭戰爭恐要打很多年,俄國要完全控制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可能需十八個月到兩年,若決定拿下聶伯河以東更多領土,可能需要三年時間。

其次,美國軍援烏克蘭武器的日益精良,已使戰場幅員日益擴大,並能打擊俄軍縱深目標。俄烏戰爭第一階段,美國因顧慮「俄中關係」、避免引發世界大戰,只提供防禦性武器,烏軍作戰範圍有限。隨著戰事激烈,俄軍展開「第二階段特別行動」後,美國開始提供攻擊性重型武器,包括無人攻擊機、M113多用途裝甲車、一五五公釐榴彈砲等。如今戰爭滿一年,據英國廣播公司」(BBC)二月三日報導,美國近期準備擴大軍援烏克蘭,總金額超過二十億美元,並將首度提供能由M142海馬斯(HIMARS)高機動多管火箭炮系統發射、射程高達150公里的「陸射小直徑炸彈」(GLSDB);五角大廈發言人賴德准將指出,此批火箭彈賦予烏軍長程火力優勢,可攻擊俄軍戰線後方並持續反攻。

第三,俄羅斯重新徵召大軍有意進行大規模攻勢,但此舉也將使其戰場隱蔽愈形困難。媒體報導,俄羅斯今年的國防開支增長百分之五十,達到了四點九八兆盧布,武裝部隊人數亦增加了百分之三十。尤其一月普廷政府再徵召三十萬至五十萬軍人,並動員一千八百輛坦克投入戰場。以上訊息顯示,俄軍已經開始加大戰鬥模式,亦即將發動更大進攻,以便奪取烏克蘭更多土地。但上述俄國大型部隊的戰場調動,也易被美國的衛星偵蒐到蹤跡,而未來被烏軍突擊的機率亦會大增。

總而言之,當前俄烏戰爭尚看不見盡頭,在雙方陣營皆急於求勝的壓力下,更多兵力,各種更為精良、射程遠、準確度和殺傷力高的武器,陸續投入戰場,使作戰領域呈現多維化,擴及陸、海、空、電磁、網路及太空等空間,造成戰爭型態改變。研判資訊科技、人工智慧、先進武器與軍隊士氣,未來將主導戰爭,也將成為俄烏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台大法學博士姚中原教授專欄文章
14會員
82內容數
台灣四面環海,以美國全球戰略佈局來看,台灣地緣具有下列特性:(一)中共海上交通的扼制點;(二)東亞海上的戰略位置;(三)軍事島鏈的中央位置。
2025/04/30
世界先進民主國家在國防組織轉型與軍事事務變革中,都非常重視軍事人才與國防文官的培養。  因此我國國防部未來對於軍事人員或文職人員的培育、養成、運用,也必須要有前瞻性想法和革新作為。  「國防二法」實施後「國防文官」的運用效益顯然不若預期,不論是文官的訓練培養、功能發揮、未來發展等
Thumbnail
2025/04/30
世界先進民主國家在國防組織轉型與軍事事務變革中,都非常重視軍事人才與國防文官的培養。  因此我國國防部未來對於軍事人員或文職人員的培育、養成、運用,也必須要有前瞻性想法和革新作為。  「國防二法」實施後「國防文官」的運用效益顯然不若預期,不論是文官的訓練培養、功能發揮、未來發展等
Thumbnail
2025/04/06
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政府對於中國武力犯台的可能日漸擔憂,為強化西南區域的防衛體制,正考慮在九州的兩個地方部署長程飛彈,預訂在今年2025年12月開始進行部署作業。
Thumbnail
2025/04/06
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政府對於中國武力犯台的可能日漸擔憂,為強化西南區域的防衛體制,正考慮在九州的兩個地方部署長程飛彈,預訂在今年2025年12月開始進行部署作業。
Thumbnail
2025/03/17
媒體報導,美國防部次長提名人柯伯吉日前在國會參議院的人事聽證會表示,台灣軍費遠遠不足,他未來目標是避免台灣與北京不必要的軍事衝突,柯並提到,台灣國會刪減軍費的動作讓他「深感不安」。   此外美國參議員沙利文日前也對台灣立法院刪減國防預算表達疑慮,更批評台灣在野黨是在玩「危險遊戲」
Thumbnail
2025/03/17
媒體報導,美國防部次長提名人柯伯吉日前在國會參議院的人事聽證會表示,台灣軍費遠遠不足,他未來目標是避免台灣與北京不必要的軍事衝突,柯並提到,台灣國會刪減軍費的動作讓他「深感不安」。   此外美國參議員沙利文日前也對台灣立法院刪減國防預算表達疑慮,更批評台灣在野黨是在玩「危險遊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戰爭型態」係指某一時期戰爭中,所運用之作戰方式、作戰工具與配合地理環境所綜合表現的一種外在形式。戰爭型態也是制定軍事戰略重要的考慮因素,據以設計如何打贏戰爭的戰略構想,並進而制訂未來的建軍構想及軍隊編制等備戰工作。
Thumbnail
「戰爭型態」係指某一時期戰爭中,所運用之作戰方式、作戰工具與配合地理環境所綜合表現的一種外在形式。戰爭型態也是制定軍事戰略重要的考慮因素,據以設計如何打贏戰爭的戰略構想,並進而制訂未來的建軍構想及軍隊編制等備戰工作。
Thumbnail
12月21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訪美,美國也於同日宣佈對烏援助愛國者導彈,顯見戰事仍將繼續。
Thumbnail
12月21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訪美,美國也於同日宣佈對烏援助愛國者導彈,顯見戰事仍將繼續。
Thumbnail
烏克蘭被攻擊不過兩個月,第一階段戰事結束後,大家來盤整用量,就知道犯下一戰的錯誤:彈藥準備太少。這不是軍事準備錯誤,同樣是政治問題,因為多數歐陸政治家都不認為烏克蘭可以撐,戰爭不到幾周就會解決。
Thumbnail
烏克蘭被攻擊不過兩個月,第一階段戰事結束後,大家來盤整用量,就知道犯下一戰的錯誤:彈藥準備太少。這不是軍事準備錯誤,同樣是政治問題,因為多數歐陸政治家都不認為烏克蘭可以撐,戰爭不到幾周就會解決。
Thumbnail
近9個月來,美國積極介入「俄烏戰爭」,是因其背後涉及國際政治、地緣戰略、區域安全、經濟利益和人道主義等全球重要議題。為了自身利益與維護國際秩序,美國當前大戰略的作法,即是聯合全球民主力量,擴大對俄國的經濟制裁,並以盟國援助烏國的統合軍力壓制俄軍!
Thumbnail
近9個月來,美國積極介入「俄烏戰爭」,是因其背後涉及國際政治、地緣戰略、區域安全、經濟利益和人道主義等全球重要議題。為了自身利益與維護國際秩序,美國當前大戰略的作法,即是聯合全球民主力量,擴大對俄國的經濟制裁,並以盟國援助烏國的統合軍力壓制俄軍!
Thumbnail
在戰爭場合,武器裝備與性能的提升,將能改變作戰方式和兵力運用,也會影響軍事戰略的調整,進而導致整個戰爭型態的改變,俄烏戰爭便是最好的例子。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九月十三日公開宣布,烏國軍隊已從俄軍收復了東部和南部八千平方公里的國土,我們正進一步推動攻勢。
Thumbnail
在戰爭場合,武器裝備與性能的提升,將能改變作戰方式和兵力運用,也會影響軍事戰略的調整,進而導致整個戰爭型態的改變,俄烏戰爭便是最好的例子。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九月十三日公開宣布,烏國軍隊已從俄軍收復了東部和南部八千平方公里的國土,我們正進一步推動攻勢。
Thumbnail
以下分成三個篇來簡要說明並推估未來可能的烏俄戰爭走向,此為第三篇: 1.戰事簡述 2.外交面博弈 3.幾種可能的走向與應對
Thumbnail
以下分成三個篇來簡要說明並推估未來可能的烏俄戰爭走向,此為第三篇: 1.戰事簡述 2.外交面博弈 3.幾種可能的走向與應對
Thumbnail
許多投資人在構想投資策略時,也許會假設烏克蘭戰爭應該是短期現象,那麼現在要重新思考了。我認為,俄烏戰爭會犧牲烏克蘭,以拖垮俄國。 我從一開始就有預感,烏克蘭戰爭不會三個月到半年就解決,而是會拖下去,甚至長期化。不過,美國仍然有收穫,至少在短期內,中共將沒有力氣在西太平洋這裡有什麼大動作。
Thumbnail
許多投資人在構想投資策略時,也許會假設烏克蘭戰爭應該是短期現象,那麼現在要重新思考了。我認為,俄烏戰爭會犧牲烏克蘭,以拖垮俄國。 我從一開始就有預感,烏克蘭戰爭不會三個月到半年就解決,而是會拖下去,甚至長期化。不過,美國仍然有收穫,至少在短期內,中共將沒有力氣在西太平洋這裡有什麼大動作。
Thumbnail
許多投資人在構想投資策略時,也許會假設烏克蘭戰爭應該是短期現象,那麼現在要重新思考了。我認為,俄烏戰爭會犧牲烏克蘭,以拖垮俄國。我從一開始就有預感,烏克蘭戰爭不會三個月到半年就解決,而是會拖下去,甚至長期化。不過,美國仍然有收穫,至少在短期內,中共將沒有力氣在西太平洋這裡有什麼大動作。。。
Thumbnail
許多投資人在構想投資策略時,也許會假設烏克蘭戰爭應該是短期現象,那麼現在要重新思考了。我認為,俄烏戰爭會犧牲烏克蘭,以拖垮俄國。我從一開始就有預感,烏克蘭戰爭不會三個月到半年就解決,而是會拖下去,甚至長期化。不過,美國仍然有收穫,至少在短期內,中共將沒有力氣在西太平洋這裡有什麼大動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