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大自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般若心經》說「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因為無罣礙,也就「無有恐怖」,也就「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首先談心無罣礙。我們的心罣礙太多,因為罣礙太多、負擔太重,所以感到很苦。
人生有很多的毛病,從哪裡來?從掛礙來的,掛礙會讓人生病。平常我們講疑心病,疑心會讓人生病,嫉妒心也會讓人生病。我們若能心無掛礙,也就無有恐怖了。
人還有一個毛病,就是「恐怖」,怕沒有錢,怕沒有地位,怕丈夫不愛我,怕兒女不孝順,怕錢財給人家倒閉,怕貨幣貶值,存到銀行也不放心。有一天恐怖也會成為病。
但是只要我們心直,就不怕鬼,平日不作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站在船頭穩,不怕浪來顛。
多不如一,一個空、一個無,就很好了,我們的人生不要貪多。
人都活在語言、思維、慣性的顛倒妄想裡,循環不已,漂溺苦惱,唯有心無顛倒,才能究竟涅槃。所謂「究竟涅槃」,「涅槃」又叫作「滅度」。滅,是滅兩種障礙,一滅「煩惱障」,二滅「所知障」;度,是度兩種生死,一度「分段生死」,二度「變異生死」。
眾生的煩惱很多,要把煩惱障滅了才能涅槃。我們現在雖然在求知識,但是等到我們有了般若智慧,一定也要把這個分別的知識去了、滅了,不然知識也是障礙。
人的心性「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都有我的身影,十方世界東西南北,都是我的,都有我的身影。我現在慢慢尋找,找到我這個東西,讓我明白,原來人都是我心上人,世界都是我心上的世界。這虛空所有都是我的,我和你沒有分別,我們不是對立的,我們是一體的,我們都是在這緣起性空裡面,都是在般若法性裡面。
所以懂得《般若心經》以後要「心無罣礙」,就沒有顛倒夢想,就沒有錯誤的執著,沒有人我的對立,沒有鬥爭。
—摘錄《般若心經的生活觀》〈心的大自由〉
【延伸閱讀】
《般若心經的生活觀》〈心的大自由〉
人間最永恆的那顆星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關心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勵志、激勵人心的正能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三障除了講煩惱障、業障、報障之外,瑜伽大教王經講三種重障,是我慢、嫉妒、貪欲。學佛的人要知道,佛教我們作佛,佛就是得大圓滿、大自在,世界上最完美,沒有一絲毫缺陷的人。千經萬論,無非教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大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頓斷煩惱,一斷一切斷,一悟一切悟,這是上上根人,稀有難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學佛都知道「於可瞋境,不起瞋心。」這個人講話汙辱、對待我,實在是可氣,學佛的人要能夠忍得住,還不起瞋心。大家都會講,經典也念很多(但)做不到。貪、瞋、痴、慢、疑種種的緣境忍不住、修不好,所以,大部分百分之七十以上,人死都做鬼,都是「心」沒有撥轉過來。
Thumbnail
我們無始劫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業。業有淨有染,染業有善有惡。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報,是福是罪報,不離六道輪迴,自作自受。佛教人了解明白因果報應後,就不敢再造惡業;不但不敢,警覺性高的連惡的念頭都不敢想。所以第一等大善大智慧,就是把我們的心換成阿彌陀佛。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
Thumbnail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每個人都想得到自由,其實能不被煩惱束縛,才是生命的最大自由! 讓內心徹底從無明中醒覺,就像從惡夢中醒來,得到一種完全清晰無謬的認知。 切斷煩惱的根本及其習氣,心靈才得以擺脫重擔,行到彼岸,自由飛翔。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我在之前文章中說過,《楞嚴經》中說:純想即飛,純情即墮,情多想少要墮入三惡道,而人道則是處在情想平衡的狀態。 因此,一旦你此生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情多想少的狀態,來世必墮入三惡道,根據你的惡業報,重則投生地獄道,輕則投生畜牲道。 相對的,你此生大部分時間處於情少想多的狀態,甚至能在禪定中進入純想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
Thumbnail
三障除了講煩惱障、業障、報障之外,瑜伽大教王經講三種重障,是我慢、嫉妒、貪欲。學佛的人要知道,佛教我們作佛,佛就是得大圓滿、大自在,世界上最完美,沒有一絲毫缺陷的人。千經萬論,無非教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大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頓斷煩惱,一斷一切斷,一悟一切悟,這是上上根人,稀有難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學佛都知道「於可瞋境,不起瞋心。」這個人講話汙辱、對待我,實在是可氣,學佛的人要能夠忍得住,還不起瞋心。大家都會講,經典也念很多(但)做不到。貪、瞋、痴、慢、疑種種的緣境忍不住、修不好,所以,大部分百分之七十以上,人死都做鬼,都是「心」沒有撥轉過來。
Thumbnail
我們無始劫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業。業有淨有染,染業有善有惡。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報,是福是罪報,不離六道輪迴,自作自受。佛教人了解明白因果報應後,就不敢再造惡業;不但不敢,警覺性高的連惡的念頭都不敢想。所以第一等大善大智慧,就是把我們的心換成阿彌陀佛。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
Thumbnail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每個人都想得到自由,其實能不被煩惱束縛,才是生命的最大自由! 讓內心徹底從無明中醒覺,就像從惡夢中醒來,得到一種完全清晰無謬的認知。 切斷煩惱的根本及其習氣,心靈才得以擺脫重擔,行到彼岸,自由飛翔。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我在之前文章中說過,《楞嚴經》中說:純想即飛,純情即墮,情多想少要墮入三惡道,而人道則是處在情想平衡的狀態。 因此,一旦你此生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情多想少的狀態,來世必墮入三惡道,根據你的惡業報,重則投生地獄道,輕則投生畜牲道。 相對的,你此生大部分時間處於情少想多的狀態,甚至能在禪定中進入純想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