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住身心 04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raw-image
raw-image
<經文>:生滅變異,虛偽無主。

一切法都是生滅,變化無常的。而且一切法中,都沒有一個真實、有主宰性的主體存在。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這都是觀察四諦中的苦諦。因為世間萬法都是變化的、無常的,無論外境還是身心中,都沒有一個有主宰性的「我」的存在,而我們卻一直被這些幻覺所欺騙,被無常帶來的不安所逼迫,這就是苦諦。

raw-image
<經文> :心是惡源,形為罪藪。

這是觀察集諦。「集」是一種招感性,也就是我們內心的煩惱(惑),以及因煩惱所造的業(業)。惑、業會招感到當下乃至未來的苦,因此稱之為「集」。

此理真實不虛,並非佛陀發明,而是宇宙當中的真理,佛陀只是為我們宣說,稱之為「諦」。

惑、業是招感一切惡法的源頭。因此破除集—惑、業,是佛法修行的重點。

我們檢驗自己學佛到底有沒有上路,不是看自己一天做多少功課、學了多少經論,這些都只是外相。一個人到底有沒有與佛法相應,關鍵就看他是否真正能夠理解「一切煩惱來自於內心」,因此以調服內心的煩惱為下手處,這是學佛最基本的知見。一切往內心求,觀察一切煩惱來自於內心,學佛才是真的上路了。
如果還是在追求外在的形象,拜多少佛、讀多少經、學多少理論,卻仍然不重視「心為業主」、「心是惡源」,而只是一味的向外馳求的話,那即使學佛十年、二十年,仍是門外漢,這是非常可惜的。

記得我剛出家的時候,煩惱也是很重,也不懂得這些道理。有時候起煩惱,老法師就會提醒我說:「良因師啊!你要知道,一切煩惱都來自於內心,與外境沒有關係」。聽老法師這樣講,自己回去思惟思惟,很有道理,就暫時過關了。

但剛開始這個法還不是我的。過一陣子又起煩惱了,老法師再次提醒:「良因師啊!煩惱來自於內心,跟外境無關。」自己迴光返照,確實如此!又過關了。兩次、三次、五次、十次……不斷地提醒後,慢慢自己也學會去迴光返照「一切煩惱來自於內心,跟外境無關」,慢慢地,這個法就變成我們心中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以後再碰到煩惱時,慢慢也能提醒自己:「煩惱來自於內心,跟外境無關。」這就是佛法的正思維。

raw-image

我們怎樣才能安住身心?首先要看自己的心為什麼不安?要看清煩惱的形相。

當我們問一個修行人:「你最粗重的煩惱是什麼?」如果他說:「我最粗重的煩惱就是貪瞋癡啊!」那他修行還沒有上路。一個修行上路的人,應該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心中最粗重的煩惱在哪裡,那樣才有辦法對治。因為知道之後要對治,都要經過幾十年長年累月的努力,才有辦法慢慢地對治,何況是不知道!

不知道自己的煩惱在哪裡,就會像一般佛教徒,對佛法仍然停留在信仰階段,整天趕法會、趕聽經……;而事實上,內心仍舊不安。所以「心是惡源」,要知道心出了什麼問題。

就像一個人如果生病了,他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是感冒?還是肚子痛?是上火了?還是太寒了?才能應病予藥。修行也是一樣,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病在哪兒,方能針對性的對治。

「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形」就是身體,「藪」就是根源、聚集,這個身體是我們造惡業的源頭。

我們為什麼會造惡業?往往是因為貪染這個色身。例如:為什麼要殺雞來吃?就是為了長養這個色身,使它茁壯;為什麼會偷盜?也是為了盜取財物以長養色身,使它舒適快樂;為什麼做邪淫?也是為了讓這個色身快樂……所以,一切的罪業,都是為了保護、長養這個色身而造。

老子云:「吾有大患,為吾有身。」
我們最大的過患,就是對這個色身的執著,這就是集諦。

raw-image
<經文>: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當我們看清楚了自己的煩惱「病」之後,要怎樣對治呢?

就是要:「如是觀察」。觀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觀察苦集滅道這四諦的道理。只有不斷地觀察這些道理,才能慢慢離開生死苦惱的境界。所以面對境界的時候,我們要用這正見來觀察世間。世間的本質就是這樣的。

這就是八種覺悟的第一個:「無常無我覺」。說明世間的本質是苦、空、無常、無我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鋼骨佛心的沙龍
77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鋼骨佛心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0/19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開示:「那些隨順自己自由意識生活的人,往往會失敗;不會作卻裝會的,也會失敗。」 「自以為是,從文字般若上去學佛而不躬行的人,終為文字所縛,心不得解脫。」 「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它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若還有其它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預知時至。」
Thumbnail
2022/10/19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開示:「那些隨順自己自由意識生活的人,往往會失敗;不會作卻裝會的,也會失敗。」 「自以為是,從文字般若上去學佛而不躬行的人,終為文字所縛,心不得解脫。」 「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它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若還有其它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預知時至。」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對某某師開示:「學佛要具足信、願、行,僅有信還不夠,還須要有成佛度眾生的願力,這樣遇到業障逆境時,才有辦法以這個願力來堅定自己, 不致退心。 只有信念而無願力的人,遇到逆境很容易就退失道心的。遇到逆境時要以念佛來克服它。」 老和尚對信徒開示:「用齋時默念:『願斷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對某某師開示:「學佛要具足信、願、行,僅有信還不夠,還須要有成佛度眾生的願力,這樣遇到業障逆境時,才有辦法以這個願力來堅定自己, 不致退心。 只有信念而無願力的人,遇到逆境很容易就退失道心的。遇到逆境時要以念佛來克服它。」 老和尚對信徒開示:「用齋時默念:『願斷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苦行 「念佛是最簡便的,不像持咒還須費腦筋, 無論做什麼事,心內默念佛號, 有念像沒念似的,恒常如此,才能有成就, 念佛是最基本的,密宗也要念佛。」 寺裡某某師到客堂來,吐訴一些人事煩惱,人去後,老和尚便對某某師開示說:「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裡不要亂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苦行 「念佛是最簡便的,不像持咒還須費腦筋, 無論做什麼事,心內默念佛號, 有念像沒念似的,恒常如此,才能有成就, 念佛是最基本的,密宗也要念佛。」 寺裡某某師到客堂來,吐訴一些人事煩惱,人去後,老和尚便對某某師開示說:「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裡不要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要調伏煩惱,首先便要先看到生起煩惱的根源──「心」。 不然,縱然佛法研究再深入,也只是流於世間哲理的層次,與解脫無關。 因此,在上述的文中, 尊者很直截地告訴我們,要了解「心」, 就從他的作用處去找。 當我們領納外境,並生起 「善」、「惡」、「美」、「醜」等分別時, 心就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要調伏煩惱,首先便要先看到生起煩惱的根源──「心」。 不然,縱然佛法研究再深入,也只是流於世間哲理的層次,與解脫無關。 因此,在上述的文中, 尊者很直截地告訴我們,要了解「心」, 就從他的作用處去找。 當我們領納外境,並生起 「善」、「惡」、「美」、「醜」等分別時, 心就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行、住、坐、臥,不斷地修行,以「念」來觀照和守護心,這就是「三摩地」和智慧。它們兩者是同一個東西,可是卻有不同的相貌。 為何苦不再生起呢?因為我們已經找出苦因了(samudaya,集)。 你不需要再超越這點,只要這樣就夠了,在你自己的心理思惟這點。 良因曰 :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行、住、坐、臥,不斷地修行,以「念」來觀照和守護心,這就是「三摩地」和智慧。它們兩者是同一個東西,可是卻有不同的相貌。 為何苦不再生起呢?因為我們已經找出苦因了(samudaya,集)。 你不需要再超越這點,只要這樣就夠了,在你自己的心理思惟這點。 良因曰 :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心,是個常變化的東西;身,也是變遷不定的。 它們同樣都是無常,都是痛苦的來源,都是「無我」。 這就是佛陀所指出的:身和心既不是眾生,也不是個人,也不是自我、靈魂、我們、他們。它們僅僅是元素——地、水、火、風,四大元素而已! 願你們永遠記得這些教法! 祝福你們健康快樂!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心,是個常變化的東西;身,也是變遷不定的。 它們同樣都是無常,都是痛苦的來源,都是「無我」。 這就是佛陀所指出的:身和心既不是眾生,也不是個人,也不是自我、靈魂、我們、他們。它們僅僅是元素——地、水、火、風,四大元素而已! 願你們永遠記得這些教法! 祝福你們健康快樂!
Thumbnail
2022/0705 良因法師 著 要調伏煩惱,首先便要先看到生起煩惱的根源「心」。 不然,縱然佛法研究再深入,也只是流於世間哲理的層次,與解脫無關。 正如上懺下雲老和尚曾深深地感觸:「三生有幸,今生為僧。 」 更如一位住山四十多年的老喇嘛說:「修行是最幸福的事情。」
Thumbnail
2022/0705 良因法師 著 要調伏煩惱,首先便要先看到生起煩惱的根源「心」。 不然,縱然佛法研究再深入,也只是流於世間哲理的層次,與解脫無關。 正如上懺下雲老和尚曾深深地感觸:「三生有幸,今生為僧。 」 更如一位住山四十多年的老喇嘛說:「修行是最幸福的事情。」
Thumbnail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五覺悟: 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這是第五:多聞智慧覺。我們前面說過,要常常生起智慧的觀照,並安住在佛法的正念中,才是真正的精進。而智慧的培養,必須要假借多聞。
Thumbnail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五覺悟: 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這是第五:多聞智慧覺。我們前面說過,要常常生起智慧的觀照,並安住在佛法的正念中,才是真正的精進。而智慧的培養,必須要假借多聞。
Thumbnail
禪林寶訓 2014.6.20 良因法師 隨筆 遠公謂演首座曰: 「心為一身之主,萬行之本。 心不妙悟,妄情自生。 妄情既生,見理不明;見理不明,是非謬亂。 所以治心須求妙悟,悟則神和氣靜,容敬色莊,妄想情慮皆融為真心矣。 以此治心,心自靈妙,然後導物指迷,孰不從化?」 《浮山實錄》 【演蓮法師譯文】
Thumbnail
禪林寶訓 2014.6.20 良因法師 隨筆 遠公謂演首座曰: 「心為一身之主,萬行之本。 心不妙悟,妄情自生。 妄情既生,見理不明;見理不明,是非謬亂。 所以治心須求妙悟,悟則神和氣靜,容敬色莊,妄想情慮皆融為真心矣。 以此治心,心自靈妙,然後導物指迷,孰不從化?」 《浮山實錄》 【演蓮法師譯文】
Thumbnail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生滅變異,虛偽無主。 一切法都是生滅,變化無常的。而且一切法中,都沒有一個真實、有主宰性的主體存在。 <經文> :心是惡源,形為罪藪。 此理真實不虛,並非佛陀發明,而是宇宙當中的真理,佛陀只是為我們宣說,稱之為「
Thumbnail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生滅變異,虛偽無主。 一切法都是生滅,變化無常的。而且一切法中,都沒有一個真實、有主宰性的主體存在。 <經文> :心是惡源,形為罪藪。 此理真實不虛,並非佛陀發明,而是宇宙當中的真理,佛陀只是為我們宣說,稱之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