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一切法都是生滅,變化無常的。而且一切法中,都沒有一個真實、有主宰性的主體存在。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這都是觀察四諦中的苦諦。因為世間萬法都是變化的、無常的,無論外境還是身心中,都沒有一個有主宰性的「我」的存在,而我們卻一直被這些幻覺所欺騙,被無常帶來的不安所逼迫,這就是苦諦。
這是觀察集諦。「集」是一種招感性,也就是我們內心的煩惱(惑),以及因煩惱所造的業(業)。惑、業會招感到當下乃至未來的苦,因此稱之為「集」。
此理真實不虛,並非佛陀發明,而是宇宙當中的真理,佛陀只是為我們宣說,稱之為「諦」。
惑、業是招感一切惡法的源頭。因此破除集—惑、業,是佛法修行的重點。
我們檢驗自己學佛到底有沒有上路,不是看自己一天做多少功課、學了多少經論,這些都只是外相。一個人到底有沒有與佛法相應,關鍵就看他是否真正能夠理解「一切煩惱來自於內心」,因此以調服內心的煩惱為下手處,這是學佛最基本的知見。一切往內心求,觀察一切煩惱來自於內心,學佛才是真的上路了。
如果還是在追求外在的形象,拜多少佛、讀多少經、學多少理論,卻仍然不重視「心為業主」、「心是惡源」,而只是一味的向外馳求的話,那即使學佛十年、二十年,仍是門外漢,這是非常可惜的。
記得我剛出家的時候,煩惱也是很重,也不懂得這些道理。有時候起煩惱,老法師就會提醒我說:「良因師啊!你要知道,一切煩惱都來自於內心,與外境沒有關係」。聽老法師這樣講,自己回去思惟思惟,很有道理,就暫時過關了。
但剛開始這個法還不是我的。過一陣子又起煩惱了,老法師再次提醒:「良因師啊!煩惱來自於內心,跟外境無關。」自己迴光返照,確實如此!又過關了。兩次、三次、五次、十次……不斷地提醒後,慢慢自己也學會去迴光返照「一切煩惱來自於內心,跟外境無關」,慢慢地,這個法就變成我們心中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以後再碰到煩惱時,慢慢也能提醒自己:「煩惱來自於內心,跟外境無關。」這就是佛法的正思維。
我們怎樣才能安住身心?首先要看自己的心為什麼不安?要看清煩惱的形相。
當我們問一個修行人:「你最粗重的煩惱是什麼?」如果他說:「我最粗重的煩惱就是貪瞋癡啊!」那他修行還沒有上路。一個修行上路的人,應該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心中最粗重的煩惱在哪裡,那樣才有辦法對治。因為知道之後要對治,都要經過幾十年長年累月的努力,才有辦法慢慢地對治,何況是不知道!
不知道自己的煩惱在哪裡,就會像一般佛教徒,對佛法仍然停留在信仰階段,整天趕法會、趕聽經……;而事實上,內心仍舊不安。所以「心是惡源」,要知道心出了什麼問題。
就像一個人如果生病了,他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是感冒?還是肚子痛?是上火了?還是太寒了?才能應病予藥。修行也是一樣,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病在哪兒,方能針對性的對治。
「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形」就是身體,「藪」就是根源、聚集,這個身體是我們造惡業的源頭。
我們為什麼會造惡業?往往是因為貪染這個色身。例如:為什麼要殺雞來吃?就是為了長養這個色身,使它茁壯;為什麼會偷盜?也是為了盜取財物以長養色身,使它舒適快樂;為什麼做邪淫?也是為了讓這個色身快樂……所以,一切的罪業,都是為了保護、長養這個色身而造。
老子云:「吾有大患,為吾有身。」
我們最大的過患,就是對這個色身的執著,這就是集諦。
當我們看清楚了自己的煩惱「病」之後,要怎樣對治呢?
就是要:「如是觀察」。觀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觀察苦集滅道這四諦的道理。只有不斷地觀察這些道理,才能慢慢離開生死苦惱的境界。所以面對境界的時候,我們要用這正見來觀察世間。世間的本質就是這樣的。
這就是八種覺悟的第一個:「無常無我覺」。說明世間的本質是苦、空、無常、無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