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選書—戰火下的文學

2023/02/24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視覺設計:慈君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宣稱要在烏克蘭東部地區發動「特別軍事行動」,原以為只是一場演習,結果軍隊無預警的全面進攻烏克蘭,爆發一場震驚全球的軍事衝突。如今時間進入2023年,俄烏戰爭屆滿一週年的時候,這場戰爭不只對俄羅斯及烏克蘭造成衝擊,死傷逾十萬人,1400萬人流離失所,對全球局勢產生巨大的影響,時至今日,戰火仍未見停歇,甚至有越演越烈的趨勢。
翻開歷史,戰爭點燃的不只是火焰與災難,帶來死亡與傷痛,許多藝術與文學於焉誕生,時刻提醒著人類戰爭浩劫的影響。在這個時刻,《藝術很有事》小編群們特地選了十本戰爭文學,看看人類史上那些戰火下的生命軌跡!人類的戰爭未歇,未來這些書也將會不同時後被人們憶起,但願人類的未來如烏克蘭現任總統澤倫斯基所說:「生命將戰勝死亡,光明將戰勝黑暗」。
小編 Sharon Ma 推薦

以無動於衷的方式表達驚駭─《第五號屠宰場》

作者:馮內果Kurt Vonnegut
譯者: 陳枻樵
出版社:麥田
「你們假裝大人來代替孩子,你們這些角色將在電影裡由法蘭克辛納屈和約翰韋恩,或其他的那些自認為迷人的,愛好戰爭的糟老頭子來扮演。戰爭的場面看起來很動人,因此我們將有更多這類的片子看,而他們打起仗來就像樓上的孩子們。」小說《第五號屠宰場》開頭,一位女士非常生氣地,對一位來拜訪她先生的作家如此質問。她的先生與作家是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勒斯登大轟炸的美軍同袍,後者想依此回憶寫成一本書。但他請那位女士放心,這本小說決不會有上述兩位明星來扮演的角色,他甚至想將這本書命名為《兒童十字軍》(「or The Children's Crusade」,即本書1969年第一版的副標原文)。
馮內果(Kurt Vonnegut,1922~2007) 的確不會這麼平鋪直敘寫下《第五號屠宰場》,他讓主角畢勒成為空難唯一生還者,因此擁有穿梭各種時空的自由,並宣稱曾被外星人綁架(?!)。將沉重戰爭的現實題材,背景置於彷彿一切都不會真實發生的天馬行空,畢勒在祖國的成長、在歐洲的從軍、在其它星球與當地人關於時間、戰爭、生死的對話等等,所以能合理化地、交織成科幻小說式的世界(≒戰爭現場)。而視野拉到浩瀚的外太空裡,更凸顯了人類戰爭的荒謬…。
好萊塢大明星八成也不會想演《第五號屠宰場》「小說中的小說」之男主角畢勒。不過本書如果真的拍成電影,馮內果已經先做好剪接師的工作,每一次時空轉換他都寫全了高明的蒙太奇式過場。此外,行文之間也常穿插非常馮內果的黑色幽默,否則若只有血淋淋的戰爭細節,保證讓讀者喘不過氣。
曾有評論者認為,《第五號屠宰場》把戰爭中的大屠殺搞成了芝麻綠豆。但馮內果表示不後悔,「這本書就是以無動於衷的方式來表達我的驚駭。」他真的到歐洲打過二戰,也實際經歷了德勒斯登屠城,後來並與倖存的戰俘一起挖掘地下屍骸。如果炸彈偏一點點,他可能就是被挖的逝者,「無法辨識無處鐫名。」馮內果其實沒有無動於衷,才誕生了《第五號屠宰場》這本文學鉅作。

看似荒謬之《好兵帥克》,背後有著更荒謬的─戰爭

作者: 雅洛斯拉夫哈謝克Jaroslav Hašek
繪者: 約瑟夫拉達
譯者: 蔣承俊, 徐耀宗
出版社:麥田
閱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的捷克小說《好兵帥克》,保證會不時笑到肚子痛。這聽起來實在沒人性,但是英國的企鵝出版集團叢書真的曾將此書列為「幽默」類。從小說一開始的「帥克干預世界大戰」章節起,就會知道該書作者哈謝克(Jaroslav Hašek,1883~1923)有多麼愛、又多麼會開大時代的玩笑。
舉個例來說,在真實歷史中,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大公於賽拉耶佛遇刺,可說是引爆一戰的導火線。但在這本虛構故事裡,主角帥克以販狗維生(不過是假造正宗血統證明之雜種狗),在小酒館對此大發議論,說他認識兩個斐迪南─一位是傭人,一位揀狗屎維生,「他倆無論誰被殺掉都不可惜。」待搞清楚原來是斐迪南大公被暗殺之後,帥克仍繼續評點此事,例如,「但他如果再胖一點也許就更好了。」意思是,如此一來大公就會因故中風、更早送命,「不就不必這樣死得丟人現眼了嗎!」當時受奧匈帝國統治的捷克平民在公開場合如此大放厥詞,到小酒館中(沒事找事)監聽的特務將他逮進警察局,也是剛好。
經醫療委員會判定帥克的精神狀態之後,帥克被關入瘋人院。但是連瘋人院都受不了,將他趕了出來。帥克這樣出人意表的瘋狂行徑貫穿全書,其實,他是愚蠢還是聰明,僅一線間。無論戰事多麼一團亂,皇室、軍隊、警局、教會、各級政府裡的官僚,說了、做了無數比帥克還無理得多的事,他都有辦法對應/自嘲/回嘴。看似你跟他說東、他跟你說西,但讀著讀著竟覺得也有道理的,開始期待下一段他還會講出哪些雖然蠢極但真實的句子──戳破這場「國王的戰爭」的句子。
這些當然是因為作者哈謝克的文學造詣創造的。他不只能寫,也的確於一戰時參加捷克軍團、遠赴俄國作戰。《好兵帥克》中的軍隊行進路線、重要人物等等,都有基本依據。那些與實情相去不遠的戰爭過程,往往荒謬得不可置信。這時再回頭看帥克,會覺得其實他一點都不荒謬了。
最後,要特別推薦《好兵帥克》的原版插畫,由捷克大畫家拉達(Josef Lada,1887~1957)繪製,此書最新的中譯本也保留部分了。拉達從不畫沒有人物的風景,幾筆簡單、素樸的黑白線條即將帥克等人立體化,與該書文字同樣具傳世與普世價值。

小編 艾莉 推薦

冒著生命危險也要保護的行李箱裝了什麼?—《班雅明先生的神秘行李箱

作者: 張蓓瑜
出版社:三民
《班雅明先生的神秘行李箱》是台灣作者張蓓瑜的繪本,也是一本用德文完成的繪本創作。
作者根據德國哲學家班雅明 (1892-1940) 躲避納粹迫害的真實故事,創作了《班雅明先生的神秘行李箱》,因為他的國家決定要把這些「擁有與眾不同想法的人」通通抓起來,於是班雅明先生尋求費特可太太的協助,展開了一場翻山越嶺的大逃亡計畫…過程中,班雅明先生堅持帶著一只沉甸甸的行李箱。
在一個不準追求真理與自由的戰亂時代,喜歡思考,腦子裡永遠充滿各式各樣超棒想法的哲學家班雅明先生,就被迫踏上流亡之路。一路上充滿勇氣與關懷,故事呈現的難民課題,以古述今也很發人深省。重點:到底班雅明先生的行李箱裡裝著什麼東西呢?為什麼他寧願冒著生命危險,也堅持要保護這個神祕的行李箱?他最後成功越過邊境,抵達自由的國度嗎?
真實世界中的班雅明,是德國重要的哲學家、作家、思想家,具有猶太裔身分。故事背景發生在 1933 年希特勒上臺後,班雅明離開德國,流亡到法國。1940 年,德軍攻陷巴黎,在納粹追捕下,他於法、西邊界服毒自殺,時年四十八歲。張蓓瑜透過剪紙與拼貼的手法,搭配色鉛筆的手繪風格,簡易重點的文字,讓孩子也能輕鬆讀懂,在無奈被迫離開家園的當下,如果你要選擇帶上最重要的東西,那會是什麼。
在這個逃亡過程中,作者以行李箱化為大家關注的重點。直到結局、班雅明先生消失後,沒有人關注或討論他這個人,反之大家只是不斷討論行李箱裡究竟裝的是什麼。班雅明先生說,「對我來說,這個箱子是世界上最最重要的東西,比我自己的生命還重要。」對你來說,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呢?

月亮無語映照著人類戰火—《基輔的月亮

作者: 賈尼羅大里 Gianni Rodari
譯者: 楊馥如
繪者: 碧翠絲阿雷馬娜Beatrice Alemagna
出版社:小山丘
在烏俄戰爭之前,我沒有去過俄羅斯,也沒有去過烏克蘭,甚至不知道基輔原來是烏克蘭的首都;我無法理解,在2022年的當下,還會發生戰爭。
我非常喜歡在任何心情下,發呆的看著月亮,無論是任何情緒,好的、不好的、憂鬱的、傷心的、甚至我會對著月亮祈禱,也會如同繪本中的孩子,對著月亮訴說著我的疑問。《基輔的月亮》是義大利國寶級童話作家羅大里1955年的作品,當烏俄戰爭爆發時,義大利出版社邀請國際知名插畫家碧翠絲阿雷馬娜配上充滿童心的插圖,以繪本形式出版。
「我在夜空中旅行,
為人們綻放光亮,
從印度到祕魯,
從台伯河到死海,
我的光芒環遊世界,
不需要護照。」
《基輔的月亮》帶領讀者從月亮的視角,公平看待身處的世界。不管多少年過去,世界依然存在著戰爭,而戰火下犧牲最多是平民和兒童,許多的士兵甚至不知為何而戰,而每一個士兵的背後也都有自己的家人。身為台灣人的我們,因為政局的動態,每一天都活在也許會發生戰爭的可能當中。我們真的能期待著世界和平、世界共好的那一天嗎?
「無論來自何方、身在何處,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月亮下。」希望在戰爭下的人們,能早日迎來和平的月光。

小編 Kay 推薦

盡現天地不仁萬物芻狗的《野豬渡河

作者: 張貴興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以文字墾植婆羅洲,挖掘的不止青春骨骸,更是歷史遺容(更多骨骸)和動植物魅影。
張貴興
砂拉越,這個位於婆羅洲西北的地方,光從名字聽來就滿是異域色彩,它是作家張貴興的故鄉,也是他寫《野豬渡河》的主場景。《野豬渡河》的書寫背景是在1941至1945三年八個月的二戰期間,日軍南向侵略東南亞,占領大片婆羅洲,並統治血洗「豬芭村」的長篇敘事。這個豐饒詭譎的熱帶叢林充滿煙硝戰火屠殺犧牲的恐怖歷史,不停上演著被不同國家殖民虐殺、不同族群角力衝突的血腥過程,而野豬這樣十分野性的在地生物,四處流竄破壞村落,更是赤裸見骨的隱喻。
張貴興以極其冷酷又華麗的筆調書寫,刀刀鋒利,閱讀起來特別目眩神迷又帶著凝重感。以「妖刀」中的一小段為例他寫著,「鬼子拔刀,刀刃朝上,刀背舔了一下頸椎骨,有如刺鳳描鸞,瞄準落刀處;刀身高舉過頭,刀刃朝下,刀光輕墜如一行腮淚,兩顆腦袋不約而同落在蝸牛屈蠕的鐵桶上,血漿從脖子噴出時絲絲之聲不絕,比一隻肺活量驚人的功雞司晨漫長,像秋風輕拂的松濤綿延不斷。吉野和山崎的笑聲驚醒了幾隻蝙蝠,牠們搧動薄翅,衝入了瀰漫樹下的血霧,盲竄到熾烈的陽光中。」
張貴興二十歲離開故鄉,到台灣唸大學並入籍長居台灣,但他的書寫卻永遠與砂拉越有關。雖然關於婆羅洲的文獻資料非常貧乏,但他認為「資料不夠完整正是小說家進場的時候」。在好奇小說家如何爬梳歷史的同時,更為他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深深折服。

大獨裁者聯手下的生靈塗炭—《血色大地:夾在希特勒與史達林之間的東歐

作者: 提摩希史奈德 Timothy Snyder
譯者: 陳榮彬, 劉維人
出版社:衛城出版
在烏俄戰爭爆發的兩個月後,《血色大地》中譯本出版了。作者是耶魯大學歷史學系講座教授Timothy Snyder (提摩西·史奈德),原文作品出版於2010年。《血色大地》書寫1933-1945年間,在東歐 (俄德之間,包括烏克蘭在內的廣大地區) 發生的大規模屠殺滅絕事件,有1400萬的平民百姓被處死殺害,揭露了希特勒和史達林主政期間,他們在這片跨國界的土地上所執行最慘絕人寰也鮮為人知的慘痛歷史。
過去對於二戰的書寫反省,相當聚焦在猶太集中營。但作者告訴我們,在蘇聯統治下受害最深的地方不在俄國境內,納粹的屠殺也都是在德國以外的地方進行。我們之所以知道集中營受害者的景況,是因為有人倖存,而更多我們不知道卻實際發生過的殺戮,卻從沒被寫進歷史。史奈德讓我們明瞭東歐在歷史上如何同時受到納粹與蘇聯的影響,他強調歷史的重要,認為「唯有歷史,而非記憶,能夠證實猶太大屠殺確實是前所未有的罪行。」
二戰和東歐,距離我們似乎非常遙遠。為什麼我們還要回看這段歷史?
就像當頭棒喝般,寫於2010年的《血色大地》早已提醒我們歷史可能重演,極權可能再度興起。就像史奈德所寫,「反猶主義跟種族主義也在越演越烈。時間再次看似所剩無幾。當時局陷入動盪,強權會不會為了搶奪資源而再次對撞?我們會選擇暴力與衝突,還是規範與科學?在任何國家裡,或在每一塊土地上,都有可能重新上演血色大地的故事。」
我們能不警惕嗎?

小編 S.C. 推薦

誠實地與孩子面對人類最黑暗的一頁《祕密計畫

作者: 喬納溫特Jonah Winter
譯者: 幸佳慧
出版社:親子天下
《祕密計畫》講述的是二次世界大戰 1945 年 7 月,美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試爆成功,並在 8 月投向日本廣島和長崎,使得日本投降、戰爭結束。這段歷史事件,一直以來我們都是從歷史課本上得知的,鮮少有童書會講到二戰的故事。
有一天,美國政府徵收了新墨西哥州的一間學校,所有學生都必須離開學校,本來歡樂活潑的校園瞬間變得鴉雀無聲,學生老師都走了,卻陸陸續續來了很多輛車,車裡載滿了很多世界頂尖的科學家。然而實驗室外的地方,大家還是過著原本的生活,只是多了一個實驗室和很多陌生人。他們絞盡腦汁想知道如何取得世界上最小的粒子 ─ 原子,並在4天之內徹底毀掉2個城市。
這不是本能輕鬆閱讀的繪本,但又不會過於恐怖或太過寫實地描繪二戰的緊繃感。一開始先被溫暖的插畫風格所吸引,但隨著一頁一頁地進入歷史的時空,對於原子彈計畫的神秘感,我從好奇的心理轉換成心底震撼:一顆原子彈的誕生等於是一個國家的毀滅;而住在新墨西哥州的居民們在被政府隱瞞的情況下,知道原來自己住的地方就是製作殺人武器的地方,又是什麼心情呢?世界因為人們貪婪的慾望而造成創傷,破了一個洞又該怎麼去彌補呢?它讓我們對於原子彈事件的認識,不再只是歷史課本上的那一頁介紹而已,而是更具親和力的方式去了解,對於還不了解的幼童,亦或是對於早有概念的大人,都是一場特別的繪本經驗。

兩個小男孩的純真友情可否戰勝殘酷的殺戮?《穿條紋衣的男孩

作者:約翰波恩John Boyne
譯者:趙丕慧
出版社:皇冠
《穿條紋衣的男孩》的主角小男孩布魯諾,是納粹司令官的兒子,因為爸爸要執行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的任務,全家被迫搬遷到離集中營較近的一間房子。爸爸卻從來沒有告訴他兒子為什麼要搬家,他的工作是什麼,為什麼阿兵哥要對圍籬另一邊的人那麼兇。而布魯諾因探險認識在圍籬另一邊的猶太人孩子舒穆爾,兩人常常聊心事,也說出他每天跟姐姐爭吵之類的抱怨,舒穆爾往往只是嘆口氣,因為生長在安全無虞家庭的布魯諾,一點也不能體會舒穆爾遭受的折磨和痛苦。
布魯諾以為他的父親有善待這些猶太人,他為了幫助舒穆爾尋找家人而換上了條紋睡衣溜進地獄,那天一群猶太人,包括布魯諾和舒穆爾,被驅趕到了一處房間,被命令脫光了衣服,有人樂觀的說,別擔心,只是洗洗澡。布魯諾也單純地認為,是在躲雨。然而卻再也沒有人從那個房間走出來。當布魯諾的父親發現自己的兒子也在毒氣室,那個他一手策劃的虐殺,發出一聲絕望地呼喚,母親撕心裂肺地痛哭起來,一切已經為時已晚,毒氣室裡永遠消失了單純的穿條紋睡衣的男孩們。
《穿條紋衣的男孩》透過一個孩子的眼睛來講述二戰中德國集中營中的情景,以一個孩子的視角來審視那個特殊的年代,質樸的文字呈現了過去歷史上這一段黑暗的過程,沒有道德上的批判,僅有兩個孩子的真誠對話與友情,以童書的方式完滿了一段殘酷的歷史。書中讓人印象深刻的章節是,布魯諾問爸爸住在圍籬裡的人是誰?爸爸輕描淡寫的說:「人?他們不是人啊!」德國人自以為是的優越感在這短短幾句話中展露無遺,書裡集中營的圍籬在二次大戰時,代表著納粹對猶太人的歧視,如果時空轉移至今,試想歧視真的消弭了嗎?各種階級、種族、性別真的平等了嗎?如果平等尊重真的存在也許就不會有烏俄戰爭的出現 ; 歷史和戰爭帶來的慘痛教訓,我們學到了什麼?在這些血淋淋的教訓背後,悲劇有可能不再上演嗎?

小編 楚大叔 推薦

一輩子的戰火創傷《我還是想你,媽媽:101個失去童年的孩子

作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Svetlana Alexandrovna Alexievich
譯者:晴朗李寒
出版社:貓頭鷹
戰爭、國家以及民族,在小孩子的心裡代表著什麼樣的意義?從書的副標題就可以知道這是一個101個小孩的成長紀錄,翻開書扉,才知道是來自戰火下失去童年的孩子。他們可能是條紋衣男孩,也可能是鐵絲網女孩,作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是白俄羅斯記者兼散文作家,201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她採訪超過五百人,收錄了101個經歷過戰爭的成年人的心情故事。這是一本報導文學,也是一本透過孩子純真目光看到戰爭殘酷真相的史實紀錄。
不同的臉孔留下同樣的淚水,在戰爭充滿煙硝味的世界,每個人都在為生存而奮戰,連應該享受童年純真生活的小孩也是,只是不同於大人,他們很多時候不知道這個世界怎麼了?無辜的靈魂,為什麼要承受大人的決定?戰火蔓延,生存成了奢侈品,「當時像我們這樣的人很多,大家都在尋找自己的父母,即便父母已經死了,他們仍會繼續尋找……」對於許多人來說,面對突來的死亡與人性的殘酷,並不是從課本學習來的,也不是爸媽的教導,那是他們血淋淋用自己的童年時光換來的。
《我還是想你,媽媽:101個失去童年的孩子》作者亞歷塞維奇說:「假如我們不去記錄,在數十年後我們會很快地忘卻,或是拒絕面對。」在以男權為主的戰爭裡,這是一本少數可以窺見兒童或女性聲音的書籍,書寫的內容跨越1917年到今日,來自101個人的親身經歷,不僅是紀實,也刻劃了恐懼與希望。在戰火下,文學從未消失,認清戰爭的殘酷,面對人性的真實,在戰火的廢墟之中,希望這本書可以帶來一點理智和懷抱著對未來的期望。

越荒謬越傷感的《企鵝的憂鬱

作者:安德烈克考夫Andrey Kurkov
譯者:穆卓芸
出版社:愛米粒
一年前,當烏俄戰爭爆發時,在某位名作家的臉書看到了他推薦《企鵝的憂鬱》,很快地,在書店看到時,這本書封面已經不同,還加了個副標「挺烏克蘭版」。《企鵝的憂鬱》是烏克蘭作家安德烈克考夫在1997年出版的小說,故事主要講述一名失業的作家維克多養了一隻企鵝米沙,這隻患有憂鬱症的企鵝總是無聲無息地存在他的生活中,維克多後來找到寫訃聞的工作,而且是寫活著的名人的訃聞,直到有天他看到了自己的訃聞,捲入一場謀殺案,他只能被逼著帶著企鵝米沙一起逃亡…
作為台灣現今少數可以讀到的烏克蘭當代小說,《企鵝的憂鬱》透過主角維克多認養一隻被解散的動物園企鵝開始,在匪夷所思的劇情開展下,反應了烏克蘭社會的不安氛圍,他的生活和遇到的人物,在在呈現出烏克蘭社會的貧困和無望,一個人一隻企鵝相依為命的在這個腐化的社會中,做出種種道德焦慮甚至是有點違法的事情。故事越是荒謬,越能呈現現實的絕望,越是可笑,越能呈現當代社會的悲哀。
曾經來台灣訪問的作者安德烈克考夫,在2022年的二月24日,在Twitter上寫道:「戰爭已經開始。希特勒在清晨4點,普丁在5點。沒有太大差別。被爆炸聲叫醒,我明白了蘇聯人在1941年6月22日的感受。」讓人想起《企鵝的憂鬱》中作家與企鵝的連結,俄羅斯與烏克蘭間無法釐清的社會歷史政經脈絡,就像書中寫道「這是個奇怪的國家、奇怪的生命,他完全不想費心去搞懂,忍受下去,如此而已,他只想忍受下去。」作品的荒謬想像只是為了呈現經歷的現實,期待安德烈克考夫更多的作品在台灣出版,特別是2021年出版的《灰色的蜂》(Grey Bees)。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