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戰期間美國的反戰運動

2023/02/25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鮮爲人知的鬥爭策略及其來源

還有沒有人記得那個用支票支付工資的年代。在工資支票的底部那條綫上,寫著雇主的名字,而在頂部那條線上的名字是雇員。只要雇員繼續按照雇主的要求履行工作職責,雇員就會繼續獲得工資支票。 當雇員因各種原因離職而停止履行職責時,雇主就不再簽發支票了。越南戰爭處於1950—1970年代,那個時候美國政府和公立大學之間的關鍵就類似於雇主和雇員。
事實上,很大一部分反政府、反越戰的抗議者來自美國的各個公立大學校園。這些學校大部分的日常財政是由大學生們奮力抗議的政府資助的。雖然反戰運動聲浪浩大、如火如荼,可是人們發現聯邦政府對大學的資助仍在繼續。 換句話說,雇員(學校)生產的產品(反戰抗議者)并沒有惹惱雇主(聯邦政府),雇主仍然認爲雇員在正常的履行工作職責生產大學生。是不是很詭異?就好像產品并沒有給雇主帶來任何損失一樣,雇主還在簽署工資支票。
有人會說,你不是説過嗎?在共和體制中,少數派是有自由的,佔人口比例極少數的反戰大學生們自由表達觀點的權利恰恰是政府要保障的吧?確實如此,但這不是我要講的重點。還記得我在《論政府》一文中所説,美國政府大約在1850年代以後就偏離了開國先賢們所期待的樣子了。
越戰中的美國士兵背影
我在探討一種可能性。有沒有可能政府作為“來自上層的壓力”,其實是有意資助學校,希望這些學校培養出反政府的異議分子,也就是“來自下層的壓力”?政府的目的是否可能是為了延長戰爭? 這有可能是美國人民經過洗腦之後習慣了的支持美國參戰的“戰爭無贏家”的戰略嗎?這不就是“鉗子運動”(Pincers movement)嗎?我在《論政府》一文中描述過“鉗子運動”,在這跟大家再分享一遍。
1957年,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書記處的書記揚·科扎克(Jan Kozak)大言不慚的在一本名為《議會如何在向社會主義過渡中發揮革命性作用以及人民群眾的作用》一書中闡述了將民主顛覆為獨裁的技巧。這本書甚至在美國得以出版,名爲《一槍未發,共產主義顛覆代議制政府的策略》。科扎克描述了所謂的“鉗子運動”,即陰謀者可以利用議會——來自上層的壓力、和暴民——來自下層的壓力,將民主轉變為獨裁。來看看他怎麽説的:
進行根本性的社會變革並使議會有可能被用於將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先決條件是:
  1. 爭取在議會中獲得穩固的多數席位,這將確保和發展強大的“來自上層的壓力”,以及
  2. 確保這個堅定的議會多數應該依靠廣大勞動群眾的革命活動施加“來自下方的壓力”。
科扎克也詳細描述了奪取政府控制權的5個關鍵步驟:
  1. 讓陰謀集團自己的人滲入政府(來自上層的壓力);
  2. 製造真實或虛假的不滿,通常是指責政府的某些行動或其未能採取的某些行動;
  3. 讓一群由這些不滿情緒所製造的暴民要求政府採取行動(來自下層的壓力);
  4. 讓滲透入政府的陰謀者通過一些壓迫性立法來糾正不滿情緒的來源;
  5. 重複2-4步驟。指責政府通過的立法並不能解決問題,暴民要求越來越多的立法,直到政府在立法中擁有所有權力而在本質上成為極權政府。
還有一個概念要講一下,就是我剛提到的“戰爭無贏家”。至少在朝鮮戰爭之前,美國人民都認為他們的政府應該首先避免戰爭,但當戰事無法避免的時候,政府則應該或者說必須戰而勝之然後光榮的離開,也被稱爲“戰必勝”。但是很遺憾,後來的政府變了,起碼在越南戰爭這件事上,他們的戰略從來都不是為了取勝,而是想方設法延長戰爭,而反戰抗議者正是為此目的而產生的。好像很矛盾對不對?先來看看他們具體怎麽做的。
反戰游行中V字手勢
策略其實很簡單。打了鷄血(也可能是錢)的主流媒體們(mainstream media)對任何只要超過兩個人的反戰示威活動都進行報導,報導的重點是這些示威都很“反美”,缺乏美國人的精神。抗議者極盡所能的侮辱美國國旗、國家和軍隊。為此,他們焚燒國旗,使用污言穢語,並高舉越共的旗幟到處晃。所有這些活動都是為了告訴美國人民,戰爭只有兩個選擇:
  1. 支持你的政府在戰爭中可能採取的任何行動; 或者
  2. 與抗議者一起通過焚燒旗幟、使用髒話和舉起敵方旗幟來反對戰爭。
當時還有一句非常流行的口號:你的國家,愛它或離開!(Your country: love it or leave it.)也就是説,大衆傳媒通過這些抗議者傳達給民衆一個清晰的觀點:這場戰爭對美國沒有好處,也不會有人勝利,但是只要你愛國,就必須全力支持政府。要麽你就反戰離開這個國家。而傳統意義上的“戰必勝”,則根本隻字不提。
“戰爭無贏家”這個策略很快就流行開來,在諸多具體表現中最明顯的例子是使用“和平”(peace)手勢,就是將食指和中指伸成“V”形。這個手勢最初是在二戰期間由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做出而流行起來的,他的意思是這個符號意味著“勝利”(victory),因爲勝利的第一個字母是“V”。令人費解的是,從來沒有人解釋過字母“V”與“和平”一詞有什麼關係,和平的第一個字母明明是“P”。但這並不重要,因為它的目的是讓美國人民對越戰形成條件反射,看到“V”就想到“和平”而不是“勝利” 。該策略奏效了。 美國人民允許政府各有關部門在沒有勝利目標的情況下發動戰爭並持續了大約二十年。
丘吉爾擺出V型手勢
爲什麽政府想要延長戰爭呢?一個當然是經濟利益,但最重要的是政府中的某些陰謀者要通過相關立法來獲得本不應屬於他們的政府權力(詳情參閲《論政府》)。眾所周知,在任何戰爭中取得勝利的最快和最可靠的途徑就是不讓敵人獲得發動戰爭所需的物資。1970年,當時可稱爲世界上最大的請願活動聚焦於反對美國向俄羅斯提供戰略軍事物資,這項請願運動得到了大約400萬美國人的簽名支持。因爲大家都知道,正是俄羅斯在向北越提供80%的戰爭物資。那些簽署請願書的人認為,如果美國不和俄羅斯做生意,俄羅斯當然沒東西援助給越南,越南戰爭必將在很短時間內結束。這可是當時世界上人數最多的一次請願活動,但竟然幾乎沒有得到任何新聞報導。是誰在阻止公衆獲得真相呢?
陰謀者最終獲得了成功,該策略奏效了。戰爭繼續進行,造成5萬多美國士兵傷亡,以及南北越雙方不計其數的軍民傷亡。美國人民不再認爲“戰必勝”是一種可能的結果,他們盲目接受了愛國就要無條件支持政府的信念。同時他們也被聒噪的反戰示威者指責為懦夫和劊子手。他們真的是發自内心的反戰還是被煽動起來反戰的呢? 反正整個反戰運動對美國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傷害,整個世界都有目共睹。共和體制被民主體制一點點蠶食。民主體制在“鉗子運動”中被陰謀者一點點扭曲成寡頭政治,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今天。
所以你問我現在的美國是什麽體制?對不起,我也不知道……
歡迎轉載,敬請注明出處,不勝感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右翼齋
右翼齋
存正念,行正事,是爲右翼。翻譯、整理、撰寫非主流的歷史類文章。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