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一年總檢討(9):晶片,冷戰的再啟與成因

2023/04/23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現在扣除美國等技術最先端國,大部分的光、電、機、奈米製程的零組件,都沒有什麼完全國產這回事。號稱可以做到的俄國、中國一樣都沒有,差別只是透過正規管道取得,或是走商業流程購買半成品回去加工。很多彎道超車的成果都是這樣來的,但若您沒有對軍武有興趣,或是對產業鏈有追蹤習慣,真的就會不知道。
經濟財政的分析在短時間的軍事角度成立,長期預估都要回歸技術,一個認為俄國可以自產ABCDE的甲分析師,與知道俄國只能自產ACE,要跟台灣買工具機才能生產BD的乙分析師,兩者算出俄國能支撐的長期結果,也必定不相同。
這道理就跟某些小粉紅認為留島不留人,反正中國人超級聰明,血洗台灣後中國人進來工廠直接生產,高規格晶片一樣能源源不絕產出一樣,稍有常識者都會對此感到不可置信。
那為何放到軍事工業上的長期分析,卻又覺得只看GDP這些就夠了?

精密元件斷貨,俄軍的軍工優勢不再

其實放到長期,沒人能算得出來,筆者自己身為鍍膜訓練出身,奈米材料略有研究的小咖,去看產業生產鏈整體分布都頭大如斗。現代產業已經複雜到沒人可以自己看出所有變化,唯一能知道的就是可以給出「單一數據篤定論」者絕對有問題。
上一篇提到一些成像問題,鍍膜技術跟調整參數有很大的關係,不是買了相同一台機器,就可以產出一樣的東西。尤其是奈米級的光學薄膜,到武器等級需求時,差那一點點,結果就是看得到跟看不到兩個。用戰場上的說法,這些光、電、熱各種感測裝備,就是讓你可以提早500公尺看到敵人。
別說500,坦克射手可以早100公尺發現敵軍,就能及早進入良好的側面位置,調整炮口等人上門。生產流程只要差一些些,觀測角就能差10度,以坦克來說就是能跑到敵軍看不到的位置去伏擊,更別說障礙物對靈敏度的影響。以上這些東西,每一個細項都足夠讓一名理工科學生拿到博士學位。
筆者要說的只是現代戰爭的複雜度,不是要說只有理工人才能談戰爭,更不是說文組人都紙上談兵。
這些複雜度會讓所有的分析都只有短期靜態的效力,時間拉長就會出問題。像是俄國如果取得不了最新的熱像儀,中國提供的跟美國人給烏克蘭的,會有10%以上的差距,那就是戰場上的耗損,俄軍會遠遠高過烏軍。不明就裡者,會堅持認為俄國得到中國支援,「軍武生產將會一切正常」。
實際上?別鬧了。
換成帳本,超乎預想的損失,會累積成如同指數性的成長,脫離早期的預測。俄國的戰爭潛力,會消失得比正常預估要快很多。

不是俄羅斯廢,是開戰前全世界都想不到

其實從美國與歐洲幾個國家,近幾個月的動作(尤其是美中開始半導體大戰後),很多細節都可看出,政府領導階層,「花時間去研究戰爭需求」後,一路上追到生產技術細節,確實開始理解這些。動作雖慢,卻是一刀刀砍在俄國在軍武科技上的優勢,這到最後就會抹平俄國原本的戰力高度,變成真的跟烏克蘭消耗到底。
這點不僅僅是俄國,對西方國家來說也是一樣。
先進武器的打擊雖然精準無比,一發精準打擊摧毀俄國彈藥站,就能有效拖延進攻一天。但很顯然的,美國也沒想到,中型以上的國家戰爭,先進彈藥的耗費量如此之大,大到得回歸檢驗傳統武器的儲備量。例如烏克蘭急需重火炮,並不是海馬斯(HIMARS)打不到俄軍後方,而是面對軍力總量較高的俄軍進攻,又不計犧牲的前進,需要的是廣泛面的打擊,確實消滅有生軍力(animating force;按:軍事用語,指有戰鬥力的部隊)。
這就是烏克蘭開打到今天,越來越多人覺得回到一次大戰,各國在開戰後才發現彈藥儲備不足以支持消耗的窘境。當年的政客與將軍們,也是覺得自己有工業優勢,在先進武器的攻擊下,敵軍很快就會喪失戰鬥意志。
若敵軍不投降呢?就是今天看到的情況。前線要突破就得要每天數千發的砲擊,而這麼恐怖的火力,激烈的前線也僅能造成敵軍數十到上百人傷亡。各位有沒發現,烏克蘭要求的是155mm等自走砲,俄軍調集的重砲也都是大口徑。

武器非生活必需品,難因戰時需求大量增產

為何?給各位讀者一個概念。
像是台灣積極想要購買的M777榴彈砲,砲彈155mm,射程可達24公里。
同樣155mm的M109自走砲射程也差不多。台灣舊型的小型火砲射程有的僅十多公里。烏克蘭舊型蘇制品如152mm口徑,射程還不到20公里。
固定火炮移動困難,射程如果短,就很可能進入敵方長程砲火打擊範圍,要轉移陣地也不容易。自走砲能移動,戰場生存性高,射程越遠也越安全,可以在後方穩穩打擊敵軍前線。
然而,即便歐洲諸國大力支援,烏克蘭的砲彈發射量已經超過生產能力,去年底的新聞,美國155mm砲彈產能一個月有1萬多枚,烏克蘭兩天就可以打掉這個數字。俄國更是每天兩三萬枚在打,就算號稱每個月破十萬的產能,各位算算看就知道,也不可能撐到底。
財政預估困難的理由之一就在此,平時誰會想到囤積砲彈?砲彈要有良好的儲存環境,不然沒一年半載就不能用。要符合現在俄國戰爭需求,當每天2萬發射擊量好了,一個月就是60萬發,打半年就是360萬,去哪裡生出這麼多砲彈儲藏設施?
砲彈又不能輕易回收利用,歐美國家也都一樣,要臨時增加產能也有限,擴增工廠則要考慮戰後。砲彈工廠又不是車輛廠,還有一些共通零件能民用,難不成通通拿去做菜刀嗎?為了打贏戰爭,臨時加蓋了10座砲彈工廠,每個月可以供應百萬量給烏克蘭用,一路推回邊界打贏戰爭。戰後歐洲要怎麼處理這10座工廠?

全球戰略理論已在調整,走向終止全球化與晶片戰爭

然而,現在各國也都發現,如果先進武器的數量跟品質,面對俄國或中國這類大型國家,完全不能構成阻止戰爭的威脅,那就只能繼續增加數量了。然而先進製程的武器非常昂貴,提高產能10倍則是天文數字,美國都吃不起為了中國增產10倍的負擔。
再說,先進武器的打擊理論,很多來自於波灣戰爭後,針對敵軍指管通情、後方重要軍工設施的打擊。概念類似,打瞎你雙眼,接著就可以揍死你,不想被揍死就投降。而敵人擺明要跟你粉身碎骨拚到死,那又該怎麼辦?中大型國家可不是塞爾維亞,美國跟西方全員都做不到徹底封鎖失血到死。
這等於要更新整套戰略理論,以談判為主的國際關係論點要修正,全球化甚至要中止,重新建立冷戰期間壁壘分明的生產鏈,避免戰爭的技術節點被敵人掌握。
來源:Readmoo讀墨電子書
十幾年前,若有人跟你說,半導體上鍍膜差幾奈米,會影響戰爭勝負,絕大多數的人都會當你神經病。
現在呢?全球領導人都曉得,差那1奈米製程,真的就是飛彈打到跟打不到之差,幾百萬美金的先進飛彈與垃圾,一線之隔而已。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3.9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