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對 FIRE 的實戰操作很有興趣
- 4% 提領率真的可靠嗎?
- 退休金真的花不完嗎?
- 遇到熊市怎麼辦?
- 要怎麼把資產變成現金流?
坦白說,我自己也是第一次退休 ( XD 以後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就是了…),但我可以提供實際的操作經驗跟你分享與討論。這個系列文應該每兩個月檢討一次,等穩定之後會改為半年發表一篇文章,如果你有任何問題,歡迎在下方留言,我會儘量回答或跟你一起找答案。
2023 熊市反彈
我是 2022 年九月開始我的 FIRE 之旅,如上表,當時的總資產是 1,000 元。
沒有固定收入的第一個月就遇到 2022 年最兇猛的下跌,但該花的錢還是要花,總資產也在一個月內下跌 5%,不禁讓人懷疑 4% 提領法則與永遠花不完的退休金公式是否真的管用?
還好十一月的股市適時反彈,稍微補了一點血;2023 年一月及二月初全球股市開啟了另一波中級反彈,有人說聯準會升息快到尾聲了,甚至有人說今年就有機會降息,我卻覺得這可能是「死貓反彈」(dead cat bounce),後面可能還有最後一波的下跌(甚至持續數月到數年…);我們能做的就是心存最好的希望,但做最壞的打算。
感謝這次的反彈,股市的總資產價值稍稍超越了去年九月剛退休時;前幾天看到新聞說道瓊指數在二月最後兩星期把年初以來的漲幅全吐光了,可能是我投資的標的是全美國股市 (VTI),所以今年以來還有些許的漲幅。另外,台股可能是跌太深了,所以反彈也多一些,今年以來竟然還有將近 10% 的漲幅。
整體而言,FIRE 五個月之後,手上的現金沒有少太多(下一節會提到),整體資產還微幅上漲了 3%,算是平安度過了 2022 的熊市(讓我們期待下一次熊市吧 ?!)。
現金的補充
退休族最關心的話題之一,是如何把手上的資產轉換成日常的現金流?
我在離職之前就已經準備了一整年所需的現金,並且存放在銀行的定存裡,每個月到期一筆定存,就像每個月領到一筆固定的薪資,給自己一點時間去習慣沒有固定收入的生活。一轉眼五個月過去,銀行的定存也慢慢變少,到了需要補充現金的時候。
我的現金流主要來自兩方面:0050 的股利和美國股票的股利,如果不夠,可以再賣掉一些債券或是股票。
0050 上半年每股配息 2.6元 (去年同期配息 3.2 元,上半年殖利率通常在 2~3% 之間),除息日是 1/30,但股利發放日是 3/7,為了讓數字之間可互相比較,表格中的 TW 0050 股票價值已經扣除 2.6 元股利,但 cash 裡也包含了即將領到的股利 (所以三月份不會有股利收入)。
需要特別提到的是美國股票的股利,在過去的十幾年裡,我一直都將股利再投入購買原股票,所以沒有任何現金可以匯回台灣。今年是我
第一次從 Firstrade 匯美金回台灣,中間還特別在台灣的銀行開了聯名帳戶才順利達成任務。平心而論,撇開聯名帳戶造成的問題,匯美金回台灣其實很順利,沒有想像中困難,整個申請過程大概只需要幾分鐘,剩下的就是2~3 天的匯款作業(手續費只有 10 鎂 + 400 台幣)。
資產再平衡
從去年就一直提醒自己應該做兩件事:
- 賣出 0050 以降低台股的實際佔比
- 買進債券以提高債券的比例
但這兩件事的進度緩慢,主要的原因有二:
第一,賣出 0050 轉進債券,代表必須把台幣換成美金,再”錢”進 Firstrade 去買債券(或是美股),而我一直覺得美金現在很貴 (我還一直停留在 27~28 的成本概念),所以遲遲不願去買美金。
第二,最佳的做法應該是賣台股來補充每年所需的現金,不要從美國券商出金(把原本該出金的部位拿去買債券);偏偏我今年一定要確認從美國券商出金的可行性,所以資產再平衡的計劃一延再延。
因此,資產再平衡的計劃應該會花幾個月,甚至 1~2 年的時間慢慢完成。
另外,今年還特別研究了另一支投資台灣五十指數的 ETF,006208,發現它
比 0050 要優秀一點 (雖然只有一點,但長期下來仍然很可觀),所以我會視情況慢慢把 0050 轉換成 006208,兩者應該會併存很長一段時間,所以之後只用 TW 來代表台股的部位。
結論
2022 是個特殊的一年,不僅股市下跌,債券也下跌,導致股債資產平衡配置的效果不大,但相較於投資個股 (特別是科技股) 動輒七、八成的下跌,資產配置仍舊是個相對穩健的組合。2023 年也會是個特殊的一年(是不是每一年都很特殊啊 XD),特殊點在於,美國聯準會應該會維持高利率很長一段時間,在資金的行情退去之後,股市是否仍能保持 7% 以上的年化報酬?長期表現是否依舊能夠擊敗債券?
另外,2023 年是會一路震盪向上?還是像 2000 年的科技泡沫,會有另一波最終的大幅下跌?我沒有水晶球可以預知未來,只能針對各種狀況做好準備。請繫好你的安全帶,跟我一起大步前進吧。
相關文章
原文同步刊登於 ask-j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