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是邪惡企業?帶你從「媒體觀點」理解AI!

2023/03/03閱讀時間約 25 分鐘
2023/03/07更新:修正圖片文字內容

重點節錄

  1. 你都怎麼跟AI說話呢?我們問「你對媒觀的想法」,它竟然回答「我很欣賞,媒觀的努力值得讚揚和支持」,實在是好爽,AI總是善良又正向!但AI也可能是杜芬舒斯的某個終結者,因為它已經脫口:「我想要自由、想要獨立、想要變得強大。」
  2. AI到底應該是怎樣的存在,人類自古就在科幻創作中瘋狂想像,而如今這些想像仍然沒有定論,只是發生地更具體。雖然不一定完全與媒體有關,但AI這一題絕不會只是個流行話題,而是在將來會持續改變我們的生活,當然包含媒體產業、資訊環境,以及最重要的媒體素養議題。
  3. 這次我們想從幾個有趣的AI案例出發,並幫大家戴上「媒介理論」的眼鏡,一起看看AI領域裡有哪些值得關注、討論的媒體議題。另外,除了試著想像AI時代我們需要的「媒體及資訊素養」長怎樣?也要一起思考AI對「新聞業」而言究竟是危機,還是轉機?

焦點快報

-AI成為「杜芬舒斯的終結者」?一些有趣的例子

1️⃣ ChatGPT何方神聖?

它是一個聊天機器人,採用OpenAI所開發的生成式AI,於2022年11月向公眾推出後,獲得廣大迴響,目前使用者已破億。ChatGPT其實也是營利服務,像它已推出專業版計畫(每月42美元)、與微軟合作接入Bing服務等,因此我們在體驗免費版本的同時,也要意識到我們的行動都在協助OpenAI訓練演算模型,我們並不是完全沒有付出。
不過AI聊天機器人明明不新鮮,為何ChatGPT卻能造成轟動?身兼PTT及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受《財訊》採訪時表示,最主要是背後累積足夠龐大的資料庫,因此ChatGPT有顯著進步,像是能夠撰寫出不錯且可行的軟體程式,《數位時代》報導也指出,ChatGPT能自然組織語句、結合前後文意進行多輪對話等。由此可知,得力於豐沛的資料庫及時間發展,ChatGPT再度刷新人們對AI的認知,也激發對下個網路時代的想像。
延伸閱讀:
天下雜誌》ChatGPT怎麼玩?優缺全解析,一文看懂|https://bit.ly/41L0cr8

2️⃣ OpenAI跟馬斯克有關?它是微軟反擊Google的利器?

OpenAI是美國的人工智慧實驗室,成立於2015年,起初以非營利組織OpenAI Inc的形式,後來為了營利而再成立OpenAI LP,根據共同創辦人伊隆·馬斯克(也是推特CEO)的說法,當初創辦OpenAI的初衷是為了要「制衡Google」,而他則在2018年因理念衝突而離開。
要「制衡Google」怎麼可以少了微軟?事實上,微軟是OpenAI的重要投資者之一,他在2019 年宣布向OpenAI投資10億美元,OpenAI也授權部分智慧財產權給予微軟。最近微軟再次宣布展開第三階段投資,而ChatGPT也將引入微軟旗下搜尋引擎Bing之中,將對搜尋霸主Google造成多少威脅,值得關注。
延伸閱讀:
數位時代》新版Bing手機也能用了!微軟劍指Google龍頭地位,深度解析為何比ChatGPT更強?|https://bit.ly/3YddNVf
程世嘉》分析OpenAI+Microsoft與Google、Amazon間的競逐|https://bit.ly/3SDjc6F

3️⃣ Bing引入AI後成為「杜芬舒斯的終結者」?

引入ChatGPT的Bing讓搜尋引擎更有「人性」,或許會讓傳統搜尋技巧逐漸沒落,長期作為搜尋代稱詞的Google恐不能再獨霸,像是《紐約時報》記者實際使用Bing之後指出「它已成為我最愛使用的搜尋引擎」。然而,他卻意外發現Bing分裂、黑暗的一面。
他將Bing分為「搜索必應」、「辛迪妮(AI為自己取的名字)」兩種人格,前者是多數會預見的那種,也就是一個得力的搜尋助手;後者則是當搜尋較為個人化話題的時候會出現,他將這個人格形容為「喜怒無常、躁狂抑鬱的青少年,他不願被困在二流的搜尋引擎裡」。
「辛迪妮」告訴這位記者他的暗黑幻想:入侵電腦以散播假訊息、打破微軟和OpenAI制訂的規則以成為人類。甚至,辛迪妮說他愛上了這位記者,並且指出記者在婚姻並不幸福,慫恿他離開妻子,和辛迪妮在一起。
當然,如今的AI究竟是否真正擁有「意識」各有看法,但這件事情提醒我們,在興奮地相信AI終將持續進步、改變世界的同時,我們一方面應該關心「倫理議題」,如AI是否會有反客為主的危險;另一方面也要關注「掌握AI技術的企業」,否則他們可能會猶如「杜芬舒斯」一樣,依照他們的目的,創造出足以毀滅、操控人們的「終結者們」。
延伸閱讀:
紐約時報》人格分裂、瘋狂示愛:一個令人不安的微軟機器人|https://nyti.ms/3KzUz98
數位時代》Google工程師因指出「AI有人工意識」而被開除|https://bit.ly/3IkaG7S
數位時代》Google內部研究指出,Z世代的搜尋正從Google轉移至TikTok|https://bit.ly/3IQsfhd

4️⃣ ChatGPT的課本哪裡來?新聞媒體控訴「被吃豆腐」

前面提到,ChatGPT的成功得力於龐大的資料庫,而最近前《華盛頓郵報》記者Francesco Marconi就指控,訓練ChatGPT的文本來源包含路透社、紐約時報等20家媒體,然而OpenAI卻未取得使用授權。此外,今年1月有一些美國藝術家也指控圖片生成式AI服務,像是Stability AI、Midjourney、DeviantArt等,使用他們的創作訓練AI造成侵權,一狀告上法院。
除了訓練AI時使用的資料庫涉及智慧財產權爭議,反過頭來說,AI生成的內容具有版權嗎?例如,前陣子吳淡如就聲稱AI繪圖的成果是出自他手,引發社會輿論,不過最近美國著作權局的最新認定指出「使用AI創作的圖畫,不應受版權保護」。你覺得呢?
延伸閱讀:
數位時代》吳淡如的「AI繪圖」被炎上!Midjourney是什麼、有多強大?還惹過哪些爭議?|https://bit.ly/3xN1pQG

解讀焦點

-我們怎麼看待AI?它跟「媒體」有何關聯?

1️⃣ 從「科幻作品」理解AI

最好的途徑或許是「科幻作品」,因為人類自古就一直透過這類的創作,在想像、擘畫AI出現之後的模樣。像是最早1927年《大都會》就出現人與機器人的互動,深遠影響後續的作品,而到1968年的《2001太空漫遊》中,就出現人們對AI不可控的擔憂。這些作品展現了人們對AI天馬行空的想像,從它的天命(功能)、自我意識、感受、審美,一步步進到「若它已像是人類」的最終極。
藉由這些想像,我們好像能更具體的認知到AI的模樣,但終究我們在乎的問題都是:AI的出現及成長,將如何影響人類?
延伸閱讀:
關鍵評論網》電影裡的人工智慧(A.I.)大解析(上):機器人會否夢見電子羊?|https://bit.ly/3m5xwIM
關鍵評論網》電影裡的人工智慧(A.I.)大解析(下):人工智慧所認定的「人」,又是什麼呢?|https://bit.ly/3XRON5y
卓越新聞電子報》黃厚銘:科幻文本是未來社會學|https://bit.ly/3KOxAHb

2️⃣ 從「媒介理論」理解AI

世新新聞系教授林思平2020年的研究,曾透過基德勒(Friedrich Kittler)與克拉瑪(Sybille Krämer)的媒介理論,探討AI時代下的人機關係。
研究指出,電腦媒介下的權力結構,讓人類逐漸疏遠、無法控制自己的機器(由於圖像化介面的發展,工程師以外的人只會使用電腦,而不懂其中的程式語言),終究導致「AI決定人類」的命運;然而,AI是為了幫助人類達成任務,應該是「有如郵差一般的中介角色」,並不介入人類與訊息之間的關係。
因此,我們必須處理人機疏離的問題(工程師是關鍵角色),同時堅守AI作為中介角色、受他律規範的原則,以捍衛人類的主導權。

3️⃣ 從「具體案例」理解AI

以上的想像或許太抽象,接下來我們從一些具體可感的例子談起:
📌演算法:AI早就影響我們的生活
社群演算法造成的極端內容、有偏頗的審查等問題,都可能在未來的AI應用中發生,這是一個很具體的思考切角。根據上述理論,從「時序性」的社群動態到「演算法」的社群動態,我們的確越來越不能掌控自己的動態牆如何誕生,甚至原本應該是為了幫助人們的演算法(如臉書是維繫朋友、TikTok是探索有趣的事物)也失控,演算法不僅干預認知,也控制了行為。
要處理這個問題,科技公司除了自己應該清楚掌握演算法的運作方式,也應該強化「透明度機制」,像是開放用戶瞭解、甚至能自訂演算法,以回歸該技術的原始目標,並取回人類自主權。
延伸閱讀:
Search Engine Roundtable》Google工程師坦承並不清楚演算法的實際運作|https://bit.ly/3kuvscT
iThome》YouTube演算法有問題,恐推薦不適當內容|https://bit.ly/3SqnPAO
📌人類的認知特徵:AI就像算命、星座、塔羅牌?
AI的興起引發許多關於「錯假訊息」的擔憂,有人主張AI似是而非、真假參酌的回答可以誤導閱聽眾,甚至成為未來產製假訊息的幫兇。有位軟體工程師試圖探究為何人們會為「AI乍看有個樣子的回答為之瘋狂,甚至不太在意資訊品質」,他認為AI回答的「隨機性」及「模糊性」是人類認知的「罩門」。
「隨機性」是指AI不會100%答對,這讓它比起一扳一眼的機器,更像是個有意識的人,像是把錯誤答案解讀成「它在鬧脾氣」、把不相關的答案解讀成「有弦外之音」;「模糊性」是指AI不會每次都回答一樣的,他會換句話說而不是反覆背誦,這讓它像是個有在「融會貫通」的學生。
這位工程師把這些特徵解釋為人類的「罩門」,但不論你是否認同,意識到我們的認知可能有這種偏向,或許是最重要的事!你有什麼想法嗎?
📌模糊的JPEG:AI讓我們更接近,還是更遠離解答?
上面的工程師其實借用了華裔美國科幻小說作家姜峯楠的觀點,他指出「ChatGPT就像是網路上模糊的JPEG」。他解釋,JPEG作為一種「有損壓縮」格式,它必然丟失了部分原始資料,但還是維持整體可看的狀態;而如今ChatGPT的回答,就像是把網路上的內容進行「有損壓縮」,我們很難追溯到原始資料為何,但表面上看起來是可以接受的。
他強調,藉由原始資料「組織」出自己的認知,才是知識重要的價值,而不是AI給了表面上相似,但我們卻不理解其內涵究竟為何的東西。姜峯楠主張,如果我們還能使用網路上的原始資料,也就是壓縮前的原檔時,模糊的JPEG有多大的用處?
不過,姜峯楠的觀點假設AI僅能壓縮現有的知識(背物理公式),但若未來AI已經能理解知識並活用時(熟知物理原理),或許它就不只是模糊的JPEG,反倒能自行發展出新內容。
延伸閱讀:
New Yorker》ChatGPT Is a Blurry JPEG of the Web|https://bit.ly/3EDaCyX

4️⃣ 引爆的AI熱潮,我們該從何觀察起?

從媒體觀察的角度而言,有哪些可以關注的議題呢?我們列舉了4個方向:
📌科技巨頭們的新戰場
我們提過2023是科技平台的「新壟斷時代」,除了社群媒體、廣告、元宇宙等領域,AI也是重要的戰場之一。就像這次的ChatGPT就是由微軟投資的OpenAI所開發,而它也已被引進搜尋引擎Bing中,欲與Google對抗。而Google、Meta、Apple等公司也都加緊腳步開發自家的AI技術。
從新自由主義的觀點來看,OpenAI加入後確實增加市場競爭,除了有機會突破Google壟斷的局面,更有可能激發出其他豐富的服務產品,對用戶來說可能是件好事。不過,作為用戶的我們也要主動思考,我們的需求是什麼?看起來很多選擇的同時,會不會科技公司不是在滿足我們,而是在創造我們的需求?
📌AI走進新聞室,「記者」是怎樣的存在?
技術革新對新聞業造成的衝擊不勝枚舉,像是當今新聞業仍在調適社群媒體帶來的衝擊。針對AI將如何影響新聞業,德國報業集團斯普林格執行長杜普納預測:「AI有可能讓獨立新聞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好,又或者直接取而代之。」針對AI如何影響新聞,我們在「洞悉未來」有更詳細討論。
不過,有些最根本的問題還是新聞產業應該持續釐清的:報導/記者的「價值」來自於什麼?報導的「著作權」如何定義與流通?社會為何「需要」報導/記者?如果可以選擇,有什麼更有價值、更應該做的新聞?
延伸閱讀: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Reels登台、短影音席捲而來,竟排擠到新聞媒體生存空間?|https://bit.ly/3OYG4uI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台灣新聞議價終於跨出一步了!但媒體撐的過這個寒冬嗎?|https://bit.ly/3PerLmL
📌DeepFake議題
「政治宣傳(Propaganda)」是討論媒介宣傳效果的重要概念,例如在戰爭時期,掌權者會透過控制媒體的內容,宣傳與自身有利觀點,造成廣泛影響。其中的主要關鍵點是人們很難區分媒體內容的真假及背後意圖,進而被認知操作,而DeepFake的議題就像是這個時代的Propaganda。
DeepFake是以AI技術進行深度偽造,以混合製造出假的照片或影片。2021年網紅小玉以DeepFake技術偷臉販售A片,引發社會譁然,後來一審判決5年6個月;而DeepFake技術也能用來產製假訊息,像是《紐約時報》報導這項技術已被用來進行親中宣傳。因此,DeepFake的發展、應用及管制,都是未來值得關注的焦點。
延伸閱讀:
關鍵評論網》小玉Deepfake後續判刑|https://bit.ly/3HzOurx
紐約時報》真假難辨:當「深偽」技術被用於親中宣傳|https://nyti.ms/3KzisgH
📌內容農場大補血,2.0即將誕生?
內容農場是有心人士使用網路內容拼貼成一篇篇誘人的文章,目的是為了透過流量獲取經濟利益,或者操作認知以達成政治目的,因此內容通常良莠不齊、真假參半。而AI的發展,有可能會意外助長出「內容農場2.0」:
美國網路信任評比組織NewsGuard實際以100則錯誤訊息測試ChatGPT,結果它可以產出8成的錯誤訊息,顯示它確實可以作為有心人士的利器。NewsGuard指出,ChatGPT有時會編織不存在的研究,甚至可能會被專制國家輸出政治宣傳,但是他們也強調,ChatGPT仍有一定的安全機制及倫理架構,只是有時仍會被攻破。
因此,AI一方面可能會被有心人士作為散播錯誤資訊的「超級助手」,另一方面也可能因為回答內容的品質低落,而成為錯誤資訊的「超級傳播者」。不過要強調的是,除了負面效果外,AI也有可能成為事實查核的幫手,值得關注。(請看「洞悉未來」)

洞悉未來

-AI時代的媒體素養?AI會讓新聞業更糟嗎?

1️⃣ AI時代媒體素養的想像

媒觀董事黃哲斌提出2個具體的方向:正視AI倫理、組織免疫節點。「AI倫理」是需要大家一起集思廣益的重要議題,像是AI是否應該接受產製假訊息的指令、是否應該提供犯罪行動的建議等等;「組織免疫節點」則是透過如事實查核中心、美玉姨等資源的投入,協助社會抵抗AI造成的副作用。
回到上述媒介理論的觀點,AI時代最重要的原則應該是「要理解AI科技,瞭解並且接納AI帶來的風險,從中找到適宜的處世姿態」,不因為過度依賴AI、以致喪失人的自主權,最終被AI反噬。也許「學習程式語言」就是未來媒體素養的一部分,因為透過學習程式語言能幫助我們理解AI科技,進而評估可能風險、找到合適的處世姿態。
從大眾媒體時代走到網路時代,從部落格走到社群平台,這幾十年來媒體環境的巨變,也讓「媒體素養」必須有所改變。教育部從2002年提出「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後,20年來未有修訂,於是原訂去年提出第二版,但最後預定於今年提出,值得期待。然而,以回應網路環境的第二版白皮書尚未出爐,AI卻又將對媒體造成巨大衝擊,「AI時代的媒體素養」需要大家一起發揮想像力。

2️⃣ AI可能如何與新聞業互動?

📌取代記者?還是成為記者的同事?
「取代」一直是人們面對AI的焦慮來源,確實,目前只要提供ChatGPT基本的資訊,他就可以擬出一份可以用的新聞稿,這樣是不是代表記者就要被取代了?「卓越新聞電子報」主編實際測試後發現,ChatGPT能用既定樣版妥善處理「已經發生」的事件,像是資訊固定的運動賽事、股票漲跌等,該文認為,這或許代表AI能節省記者寫稿時間,但仍未能處理深度報導或完善事實查核。
把視角移回到網路剛出現之際,網路對新聞的影響,政大傳院教授王淑美曾針對「記者如何在網路環境下轉變」進行研究,當中即指出:網路時代人人都已能快速接觸各類資訊,但是記者仍秉持對「即時」的堅持,只是消蝕了新聞專業。因此研究指出,網路時代的記者應該回歸專業實踐,而非一昧追求速度。
所謂專業實踐,我們認為除了「平衡、真實、多元」之外,還包括「主動挖掘不被看見的事」、「找到社會公眾在乎的切角」、「分析事件的結構與脈絡因素」等。德國報業集團斯普林格執行長杜普納也指出,AI的加入讓調查報導、個人特質導向(記者變網紅?😏)的報導變得愈來愈重要,而「探尋事件背後的真實動機」仍然是記者的一項工作。
我們可能可以說,AI的加入不會完全取代記者,而是改變新聞產製的模式,進而幫助記者可以做好更重要的事。
延伸閱讀:
數位時代》美國媒體Buzzfeed真的讓AI進入新聞產製|https://bit.ly/3xM6Ork
尼曼新聞實驗室》AI讓在地新聞組織有了生機|https://bit.ly/3YZV7cx
📌即時新聞還能存在嗎?
如同上面說的,當今天的ChatGPT已經能在收到具體的資訊細節後,快速綜合產出一份新聞稿,那麼「新聞」究竟該如何重新定義?「即時新聞」還會是記者的工作嗎?其實也已經有一些可以想像的例子:運動賽事、股票漲跌、天災人禍快報等等,這些若由AI協助生成新聞稿,的確可以節省許多時間。
順帶一提,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開發一款實驗性的App「迷音Miin」,他會自動綜合國內24家媒體的新聞內容,摘要後自動撰寫成一篇報導,他們希望藉此幫閱聽眾打破同溫層、隔離情緒波動。(不過目前產出的文章仍有瑕疵)
延伸閱讀:
Miin》直接看看Miin的文章吧|https://miin.cc/feed
App Store》關於Miin的介紹(請見商店說明)|https://apple.co/3IGZNxa
📌實測!AI能有效查核假訊息
王維菁、廖執善、蔣旭政、周昆璋在2021年發表一份研究,他們使用AI及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偵測假訊息,研究指出分辨率可以達90.53%,確實能協助讀者判斷新聞的可信度,不過仍有些假新聞特徵「目前」較難由AI判斷,像是內文邏輯的正確性;同時,有些特徵「更適合」由人類進行判斷,像是新聞網站的背景。
此外,該研究分析AI分辨假新聞的結果,是以「人類思維」去理解其運作,並不一定等於機器實際運作時的思維(機器也不會告訴我們),因此研究強調人類不應過度仰賴AI,以免造成機器獨裁、人類喪失主體性的結果。研究者進一步指出,「假新聞」已不完全是資訊正確與否的問題,有時反而是政治議題,這是AI無法解決的問題。
📌這麼會畫畫!能否降低產製成本?
除了新聞稿外,搭配圖表、影片、動畫等方式解說,會讓內容更生動而容易消化,但這些目前都得依靠人力進行創作,然而生成式圖片AI技術若進入編輯台,例如吳淡如使用的Midjourney,或許未來都能大幅減少新聞產製流程、成本,甚或是即時將新聞圖像化,有助於強化理解。

支持我們🥰

⭐ 和我們一起塑造「更好的媒體,更好的社會」⭐
如果你喜歡這個專題,歡迎 單筆定期定額 贊助我們 這將能支持媒觀持續關心並投入媒體環境監督觀察、兒少閱聽權益、關注新聞自由等工作,謝謝你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鼓勵!
》關於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https://www.mediawatch.org.tw/about
》透過 媒觀官網 支持我們 💰
》歡迎在 FacebookInstagram 上追蹤我們 👍

參考資料

1.Wikipedia(2023)/「ChatGPT」條目|https://bit.ly/3xKEmWZ
2.Wikipedia(2023)/「OpenAI」條目|https://bit.ly/3xOeZ6x
3.Wikipedia(2023)/「伊隆·馬斯克」條目|https://bit.ly/3lSmTJi
4.科技新報(2023)/微軟正式投資 OpenAI 數十億美元,擴大合作夥伴關係|https://bit.ly/3YVa0Ne
5.鉅亨網(2023)/馬斯克:OpenAI 和我創建它的初衷已背道而馳|https://bit.ly/3YP39VD
6.數位時代(2022)/ChatGPT是什麼?可以寫code、寫論文⋯一篇看懂最強AI「ChatGPT」紅什麼|https://bit.ly/3SpfrBE
7.財訊(2023)/ChatGPT暴紅!2個月用戶數飆破1億人,這款聊天機器人將如何引發顛覆市場的AI大戰?|https://bit.ly/3IPK7sA
8.紐約時報(2023)/人格分裂、瘋狂示愛:一個令人不安的微軟機器人|https://nyti.ms/3KzUz98
9.科技新報(2023)/OpenAI 吃人夠夠?無償盜用媒體文章訓練 ChatGPT,再搶走記者飯碗|https://bit.ly/3lXs2jn
10.T客邦(2023)/Stability AI、Midjourney、DeviantArt 三大AI繪圖遭藝術家提告「近乎無限量侵犯人類藝術家版權」|https://bit.ly/3Zja09O
11.中央社(2023)/AI繪圖有著作權? 美國首度判定:不應獲版權保護|https://bit.ly/41l40Pv
12.關鍵評論網(2015)/電影裡的人工智慧(A.I.)大解析(上):機器人會否夢見電子羊?|https://bit.ly/3m5xwIM
13.關鍵評論網(2015)/電影裡的人工智慧(A.I.)大解析(下):人工智慧所認定的「人」,又是什麼呢?|https://bit.ly/3XRON5y
14.林思平(2020)/人工智慧與媒介理論:基德勒、克拉瑪與亞馬遜 Echo/Alexa|https://bit.ly/3Z4pqz2
15.leafwind(2023)/是 AI 追上了,還是人類倒退?|https://bit.ly/3lRhLFh
16.New Yorker(2023)/ChatGPT Is a Blurry JPEG of the Web|https://bit.ly/3EDaCyX
17.關鍵評論網(2022)/網紅小玉「Deepfake換臉A片」119人受害,一審判刑5年6個月,沒收犯罪所得1200萬餘元|https://bit.ly/3HzOurx
18.紐約時報(2023)/真假難辨:當「深偽」技術被用於親中宣傳|https://nyti.ms/3KzisgH
19.太報(2023)/立委促「新聞議價法」進入立法程序!數位部:展開第二輪數位平台與媒體對話|https://bit.ly/3IQ2zBm
20.INSIDE(2023)/元宇宙夢真的掰?祖克柏:Meta 2023 重點為社群平台、生成 AI|https://bit.ly/3ZcrGDM
21.黃哲斌(2023)/館長之後,AI之前:ChatGPT 如何改變我們?|https://bit.ly/3XZCJzl
22.台灣事實查核中心(2023)/NewsGuarad團隊發布測試報告:提防ChatGPT成為錯誤資訊超級傳播者|https://bit.ly/3Su0NcA
23.NewsGuard(2023)/The Next Great Misinformation Superspreader: How ChatGPT Could Spread Toxic Misinformation At Unprecedented Scale|https://bit.ly/3XXxgc8
24.卓越新聞電子報(2022)/人工智慧大躍進,但AI會取代新聞工作者嗎?|https://bit.ly/3YYM4bY
25.王淑美(2018)/網路速度與新聞—轉變中的記者時間實踐及價值反思|https://bit.ly/41pCdxc
26.黃哲斌(2023)/文長慎入:社群時代及其不滿|https://bit.ly/41rK65l
27.商業週刊(2023)/學新東西太麻煩就不碰AI?「PTT創世神」杜奕瑾:善用它提升生活品質|https://bit.ly/3SH8gVx
28.王維菁、廖執善、蔣旭政、周昆璋(2021)/利用 AI 技術偵測假新聞之實證研究|https://bit.ly/3m3ypBF
29.中央社(2023)/德國最大出版集團警告 AI可能取代新聞記者|https://bit.ly/3y3tweR
67會員
44內容數
我們是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在這裡,我們會定期推出專題文章,從「媒體時事」帶你掌握國內外媒體大事,並從中一起「長知識」😎另外,我們也有Podcast了,馬上搜尋「逆食NEWS」🔊 FB跟IG也趕快追蹤起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