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戰略學進階──攻勢與守勢戰略(1)

2022/06/28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戰略學上,在談論攻勢跟守勢時,非常難以區分,畢竟沒有一個現代國家在公布戰略時,會明擺著要侵略他國領土,或是明言重訂國際規則的。所以,我們就無法看出,其戰略的布局是攻勢還是守勢?那絕對不是這樣。
要區分一個國家的戰略布局是攻勢還是守勢,必須要懂兩點。這個國家的歷史發展,以及實際建軍的狀況。將兩者綜合在一起,研判其意圖是否有超過現狀的基礎,才能評論其攻守狀態。
其次,即便是攻勢,也可能是左邊攻勢右邊守勢,對A進攻向著B防守,沒有全面進攻或是防守這種事,因為資源極可能不足,超越自身後勤負擔的軍事力量,絕對會招致災難。
那萬一超過了呢?只能對外輸出了,因為軍事武器的損耗,最快的就是對外作戰,再也沒有比打掉更能合理的消耗資源,提供國內工業生產的藉口。
只不過,時至今日,除非要翻掉整個國際秩序,不然這麼做的理由通常不高就是。
總之,這一單元要來大致介紹,攻勢戰略跟守勢戰略的區分。

從背景脈絡看戰略意圖

說來話長的東西,我們現在就有一個現成案例,就是台灣自己。就短期歷史來說,國共內戰失利後的國民黨軍,來台蓄積力量,規劃反攻大陸的戰略,本質上就是一種攻勢,直到後期政黨輪替,在意圖上徹底消滅,才轉為守勢。
這該怎麼說?
國民黨來台時,陸軍非常的弱小,裝備不齊、訓練欠缺,雖說有少數精銳,但要說是殘兵敗將並不為過,相比中國人民解放軍而言確是如此。但就海空軍來說就完全相反,得到美國協助的國府,在海空兩軍的質與量,一直都遠遠超過解放軍,即便有蘇聯的協助,也不能相提並論。
此時無法反攻大陸,最主要還是陸地作戰的理由。即使有夠多的艦艇,但登陸能量不夠,與金馬的十萬大軍相隔一水,解放軍就駐紮了數倍的軍力,在其他沿岸地區亦同,想要發起兩棲登陸,國軍可以運送的數量就是不足,跟解放軍今日想要侵略台灣的問題之一相同。海空軍強力歸強力,並沒有深入中國內陸支援的能力,這也是整套反攻計畫窒礙難行的地方。
以歷史因素來看,國民政府來台後的早期,建軍規畫皆是如此,以強化陸軍為主,期待世界局勢有變,認為美蘇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會是反攻的機會。
相對於此,中國也擔心國民政府的反攻,不停加強沿海防守力量,建立防空與海防能力,所以國軍並不能一直保持絕對的海空優勢。這直到86海戰後,國民政府才算是比較能夠正視,絕對制海權的時代已經結束,反攻大陸的戰略計畫,從實際規劃中慢慢退出,轉為防守為主的概念。
但概念歸概念,政策上的轉彎並沒那麼快,經歷民主轉型跟政黨輪替後,台灣徹底放棄反攻中國大陸的想法,才在歷史因素上切斷了攻勢戰略的想法,全面轉向固守防禦的守勢戰略。
中國方面到近年,偶而仍有一些「台灣擁有攻擊性武器,是一種侵略性意圖」的說法,基本上就是秉承過去的遺緒,會被記者訕笑。但難道我們不能說,可以從台灣擁有強大武裝的情況來看,去解釋為攻勢戰略嗎?
不行。
因為守勢戰略也有一種「進攻性防守」的概念,也就是我們說的決戰境外、防禦固守。畢竟武器就是武器,如果我們發現解放軍集結十萬大軍跟百艘船隻打算渡海攻擊,難道我們就真的只能在全世界媒體注視下,等到人家全部上船出發,甚至開了第一槍後才能反擊?

攻勢與守勢意圖,反映在建軍規劃與現狀

解釋所謂的攻勢、守勢戰略,意圖是非常重要的,台灣完全沒有反攻大陸的打算,現階段也沒有想過侵略福建省取得土地,那麼要將武器解釋成為進攻性用途,就沒有說服力。
換句話說,要解釋攻勢跟守勢,我們要先了解「現狀」,台海兩邊的現狀就是互不隸屬,各自有自己的軍力,無論用什麼主權還是政府去繞口令,事實就是兩邊沒主權關係。在此之下,台灣沒有想要改變現狀的打算,其戰略本質就會是守勢,中國想要改變,那麼規劃上就會是攻勢戰略。
除非,中國在規劃對台的戰略上,使用的所有技術、武器,主要都只是固守本土,那麼才能判定他們沒有攻勢的打算。
這反過來說,中國跟台灣,在南海的態度上,都宣稱擁有南海所有主權,九段跟十一段線都好,難道不能解釋為,兩岸對南海與周邊國家,都具有攻勢戰略的意圖與規劃?
1947年中華民國政府繪製的南海諸島位置與十一段線圖。
這個講法,勉強可以說的,是台灣有一點意圖,但完全沒有規劃與想法,中國倒是意圖與做法兼具。
在政治上,南海對台灣有重大利益,目前在太平島有駐軍,就不能說完全無關係。但現實軍力來說,台灣的海空軍與陸戰隊,要全力攻打非中國的其他小島,要拿下是沒問題,只是幾十年來都沒這樣做,連演習之類的都沒有做。所以在判斷上,可以說台灣想要保留在南海說話的權力,以及軍隊可調度的自由權,但並不想直接介入現在有爭端的地方,徒耗國力。
也因此,南海周邊國家很清楚,台灣是不可能去爭奪此區霸權,而要逐出台灣擁有的太平島,反倒會有其他問題。首先是美國不會同意改變現狀,另一個重點是,用流血逐出台灣的南海駐軍,勢必引發一定程度的報復,而台灣現在有跟南海周邊國家具有不可調解的衝突嗎?顯然是沒有。
若台灣摸著鼻子離開,以中國的立場來說,必定全力攻下太平島來宣示,對台灣來說立場也難看。說白了就是換一個更麻煩的對手來,既然如此不如留著,還可以讓台灣在南海保留一個跟中國角力的點。留梗日後他用的意思。
那麼,中國為何就是攻勢戰略無誤?

實際作為再清楚不過

在公開政策與意圖上,中國的南海領海劃分幾乎是畫到每一個國家的家門口,要被接受是不可能的。而現狀來說,中國填海造礁,擴大每一個島礁的範圍,增建設施與部署各式軍隊,佔著不走的意思太明顯。對內,中國的說法當然是此區主權自古屬於中國,在自家領土上蓋什麼,別人無權置喙。
但歷史上來說,南海一直都是無主地,宣稱跟實際擁有是兩件事,二戰後才開始有國家陸續去實際佔領。也就是南海的實際狀態,至少在20世紀後半,還比較像是戰國時代搶來搶去。在這種狀態下,要說自己沒有攻勢戰略的成分,大概只有台灣在21世紀後可以算。
香港海事博物館收藏的清代繪卷,描繪南海海盜與清軍武力衝突。triotriotrio@Commons (CC BY-SA 3.0)
也就是,宣稱的跟實際作為無關,就真的完全沒有染指南海全域的打算。其他國家則是宣稱自己的領海,同時也慢慢建設海軍,沒有放棄的打算,故並非是中國才有攻勢意圖,南海周邊國家可以說在此區都是攻勢戰略。
因為,中國正在拿到歷史上沒有的地方,並且在自己宣稱的範圍內,持續窺伺其他國家擁有的島嶼。而周邊國家則是在宣稱的領海內,固守自己的,並對中國拿走的虎視眈眈,只是礙於實力沒法武力奪回罷了。
故我們在看待攻勢守勢時,第一個要件就是,先從歷史判斷其意圖,第二個是現狀的擁有狀況如何,第三則是有沒實際作為,想要或是準備想要得到某些地方,或只是固守既有的區域。
以現在的情況來說,國際的判斷標準都是現狀的準備,像是中國宣稱自己對南海沒有擴張野心,只是固守領海,也沒有破壞西太平洋現狀的想法。那麼建設大海軍的意義本就不存在,理應保有在海防程度即可,畢竟周邊海洋國家,唯一在歷史上有進攻意圖的就台灣,而現在並沒有。
既然沒有面對攻勢戰略的國家,那麼擺出攻勢戰略才需要的軍隊,其意圖就非常明顯。不然換作地中海,除了希臘、土耳其、塞浦路斯等地,周邊國家關係良好的,根本就不會發展過度的海空軍。至少在實際的建軍上,並不會將鄰國當成假想敵。

編按:歷史上從1856年《巴黎宣言》(Paris Declaration Respecting Maritime Law)開始,領海概念才開始訴諸文字條約化,當時擁有遠洋海軍的國家仍以歐洲列強為主,各國對於廣大的海洋無法像領土一樣管理。
直到二戰後《領海及鄰接區公約》等訂定,國際上才有正式的領海規範,領海的利益及資源潛力浮上檯面,南海周邊步入現代化的國家也才有能力以及意圖去佔領島礁。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3.9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