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悲情城市》:失去觀影的「純粹性」是必然的結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對盟軍投降,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基隆田寮港的林氏家族經營名為「小上海」的酒家,老大文雄努力維持家業,老二前往南洋呂宋島擔任軍醫、下落不明,老三文良在二戰時期擔任日軍翻譯,戰後以漢奸罪入獄,釋回後精神受創、神智不清,老四文清在八歲那年失去聽力,平日以攝影維生。自從國民政府來台,物價高漲,外省人佔去本省人工作,民怨漸深;1947 年爆發二二八事件,政府宣布戒嚴,島內緊張情勢升高,異議份子遭到逮補,文清也成為被監控的對象⋯⋯

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在台上映時,創下出色的票房成績,一方面得利於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加持效應──這是台灣電影首度在世界級影展奪得最高榮譽,觀眾倍感好奇,之後台灣電影也踴躍參與國際影展,盼能獲獎以拉抬影片聲勢;另一方面是題材的特殊性:1987 年台灣解嚴,《悲情城市》於 1989 年推出,當時二二八仍是禁忌話題,侯孝賢導演觸碰敏感題材,還受到國際影壇的矚目與肯定,更引起群眾的好奇心。

所有影視作品的評價,皆會受到時空背景(政治氛圍)所影響,《悲情城市》亦不例外。2023 年的台灣社會已能談論二二八事件,輿論風向也比 89 年更加地多元開放,然而電影上映至今超過三十年,《悲情城市》是否忠於二二八歷史的討論未曾停歇,而創作者的政治立場,也增加電影額外的負擔。

raw-image

《悲情城市》重映的消息傳出後,社群媒體出現多種聲音:有人疾呼台灣人都該看過這部片,也有人認為這部片的內容大有問題。一部片在推出三十年後,依然沒能從政治風暴中脫身,說明台灣政治環境的特殊性:無論是對中國採取強硬或溫和的態度,或是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的轉型正義等,皆未能取得共識,島內意見分歧,也讓《悲情城市》的歷史評價變得模糊不清。

在我成長的年代,侯孝賢導演的《戀戀風塵》或《童年往事》,皆是名聲響亮之作。年幼的我租了《童年往事》回家觀賞,看完後一頭霧水,受不了冗長的鏡頭,也不懂電影在演什麼,「侯孝賢」三個字成了我的看片雷區,只要是侯導作品,先避再說。多年後,偶然在「春暉電影台」看到《悲情城市》,原本只打算看個五分鐘,了解一下能獲得金獅獎肯定的作品長什麼模樣,沒想到這部有著畫外音、字卡、台日粵語夾雜、敘事緩慢的作品,竟牢牢地將我的目光給吸引住。

《悲情城市》意外治癒了我對侯導電影的焦慮症,至少讓我不再「害怕」觀賞他的作品。多年後重溫《童年往事》,才愛上片中的人文情懷,以及看似鬆散實則精準的敘事節奏;《南國再見南國》一段在蜿蜒山路騎乘摩托車的長鏡頭畫面,搭配上雷光夏的音樂,美得過火,魔幻又詩意。

raw-image

說回《悲情城市》,它有有荒謬的喜感。酒館內,眾人聊起日本國旗白底紅日,上下顛倒掛都沒問題。但國民政府的旗子,太陽該要位於上方還是下方,傻傻分不清。旗子掛反,是對新環境(局勢)不熟悉的笑話,也是對新時代的徬徨與茫然。國民政府接收台灣,未來是會陽光普照(日昇)或陷入黑暗(日落),沒人能夠預知。

《悲情城市》有鬥爭的恐怖。港灣山城,上演權力爭奪戰,不同族群派系的人,檯面上答應和平相處,檯面下暴力頻傳。一座城市為了權與利,死傷慘重。若換成政黨與國家作為單位,也是相近的戲碼。《悲情城市》的商場與地盤之爭,儼然是中國內鬥情勢的翻版,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夾雜在強權之間的小人物,繼續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是認命,也是無可奈何。

「東西都在漲價,厝邊頭尾都在說日子很難過,可能我比較不會想,因為我只要看到文清和阿謙都在身邊,就感覺日子很好,很幸福。」──寬美

《悲情城市》有語言的雙面性。寬美書寫的日記,紀錄眼中所見的景緻之美。文清與他人溝通,一字一句寫下內心的想法,試著讓自己能被他者所理解。然而,語言卻也在仇恨與貪婪中,展現出它黑暗的一面。一如文清被憤怒的群眾逼問,你是哪裡人?文清用台語勉強說出:「我是⋯台灣人。」對方接著用日文質問文清同一個問題,進一步確認他的身份,聽不見的文清一臉驚慌,不知道該如何回應。語言原本是要用作溝通的工具,卻成了判斷敵我的武器。文清的無法理解,暗示在盛怒(仇恨)之下,人與人的溝通失能與非理性。

raw-image

《悲情城市》有身份認同的悲傷。文雄在片中恨恨地說:「咱本島人最可憐,一會日本人,一會中國人,眾人吃,眾人騎,卻沒人疼。」漫長的殖民歷史造成身份認同的錯亂,彼時台灣,現時台灣,這樣的錯亂依然沒有結束。

《悲情城市》也有詩意的鏡頭語言。文雄在一次爭執中遭到槍殺身亡,鏡頭從狹小的室內空間,切換成在空中翱翔的老鷹畫面。當年在小小的電視螢光幕上看到這一幕,印象深刻,原來無需使用煽情的配樂或是死者痛苦的神情,也能演繹出死亡的沉重與輕盈。景緻的變化,既是文雄肉身解放的意象,亦是哀悼貪婪讓人們只看得見眼前的利益(侷限),看不見外在的廣闊空間(共存的可能性)。

《悲情城市》拓寬了我對電影的想像:簡單的鏡頭切換,便能產生出既悲愴又寧靜的奇異感受;抒情文藝的敘事,便能帶出濃烈且哀傷的情感。《悲情城市》讓我看見電影的不同可能性(當年的我只熟悉好萊塢電影通俗且戲劇性的敘事手法),無關政治、歷史、國族情感,純粹是對「電影」本身感到讚嘆。

raw-image

然而,失去這份觀影的「純粹性」,似乎是必然的結果。年紀越長,在乎與在意的事變得愈發明確,一部電影不再只是一部電影,同時涵蓋了我們對人與事的想法與信念。一如多年後重溫《悲情城市》,對於影片以口頭描述國民政府的惡,卻花上不少篇幅紀錄憤怒的本省人大肆攻擊外省人的場面有些敏感。或許在當年的政治氛圍下,難以拍出真正的二二八場面;或許電影追求平衡敘事,兩個族群都要批判;或許導演呈現暴動場面與文清的困境,是要勾勒當時混亂的情境,甚或覺得國民政府的惡不能轉嫁給所有外省人?

一部電影難以(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悲情城市》的幸與不幸是在過去的三十年間,它是談及二二八事件的作品中,名聲最大的一部。影片的美學成就有目共睹,技術面幾無失手,藝術面(時代氛圍的呈現)也讓人著迷。《悲情城市》乘載了大量的讚賞光環,也就無可避免會引來更認真的檢視。我們或要思考的是:為何除了《悲情城市》外,鮮少有創作者繼續深入探究這個題材?禁止討論二二八仍是一種不能說的默契?抑或,台灣人民已經選擇放下?

raw-image

《悲情城市》是一部以二二八為背景的影片,但它不該是這類型作品的唯一代表,當年侯導更關注的是「人」在時代中的位置,事件本身並非電影的重點。也許當台灣能夠拍出更多的二二八影劇,能夠用更為多樣、不同的角度去檢視歷史,人們才有可能以平常心去面對《悲情城市》這部作品吧。

全文劇照提供:牽猴子

raw-image

沒有陰影,只有驕傲──悲情城市專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從《少年吔,安啦!》做到《悲情城市》,褚明仁不知哭了幾回,「這樣做才有意義,電影是有生命的。」這也呼應侯孝賢在第 57 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時,在台上所說的「對電影的一種堅持,感動別人,先感動自己。」
Thumbnail
從《少年吔,安啦!》做到《悲情城市》,褚明仁不知哭了幾回,「這樣做才有意義,電影是有生命的。」這也呼應侯孝賢在第 57 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時,在台上所說的「對電影的一種堅持,感動別人,先感動自己。」
Thumbnail
長時間停留的鏡頭、緩慢的劇情推進,加上不直接呈現而是以口述帶過的情節,在在都不符合近年來追求緊湊、爆點的市場口味,但也正是這樣的風格,精確地刻劃出了1980年代仍對於二二八事件曖昧、忌諱的氛圍,加上眾多大咖影星構成的卡司,讓它足以獲得4.5顆星的好評。
Thumbnail
長時間停留的鏡頭、緩慢的劇情推進,加上不直接呈現而是以口述帶過的情節,在在都不符合近年來追求緊湊、爆點的市場口味,但也正是這樣的風格,精確地刻劃出了1980年代仍對於二二八事件曖昧、忌諱的氛圍,加上眾多大咖影星構成的卡司,讓它足以獲得4.5顆星的好評。
Thumbnail
看完電影以後,一直遲遲無法下筆,不知道要怎麼描述自己看完的感想,一直覺得自己的文筆很淺,沒辦法像很多影評人文章的詞藻華麗,分析各種拍攝技術,或是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去推薦,幾經煩惱之下,我擔心再不寫悲情城市就要下檔,就失去了我希望更多人看到這部片的意義。於是,我想我就用我剛看完的心情,以及隔天很興奮想推
Thumbnail
看完電影以後,一直遲遲無法下筆,不知道要怎麼描述自己看完的感想,一直覺得自己的文筆很淺,沒辦法像很多影評人文章的詞藻華麗,分析各種拍攝技術,或是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去推薦,幾經煩惱之下,我擔心再不寫悲情城市就要下檔,就失去了我希望更多人看到這部片的意義。於是,我想我就用我剛看完的心情,以及隔天很興奮想推
Thumbnail
本文主要從觀影的發現與感受切入這部電影。本來看到侯孝賢導演作品有點害怕太過沉悶,結論來說非常值得一看。 (1)演員:懷舊的同學會 (2)主題:哪裡都是悲情城市 (3)橋段:四個橋段分享 (4)導演:有別於刺客聶隱娘的觀影體驗
Thumbnail
本文主要從觀影的發現與感受切入這部電影。本來看到侯孝賢導演作品有點害怕太過沉悶,結論來說非常值得一看。 (1)演員:懷舊的同學會 (2)主題:哪裡都是悲情城市 (3)橋段:四個橋段分享 (4)導演:有別於刺客聶隱娘的觀影體驗
Thumbnail
連續假期最末一天,我進了戲院看了「悲情城市」,當年上映時我並沒有去看這部隱約訴說著台灣曾經發生過的悲情故事,但因此片重新繁榮的「九份」倒是去了無數回。 印象中當時台灣有幾部刻畫著九份,金瓜石一代的國片,「戀戀風塵」「多桑」都有進戲院觀賞,唯獨此片感覺訴說著「悲情」而望之
Thumbnail
連續假期最末一天,我進了戲院看了「悲情城市」,當年上映時我並沒有去看這部隱約訴說著台灣曾經發生過的悲情故事,但因此片重新繁榮的「九份」倒是去了無數回。 印象中當時台灣有幾部刻畫著九份,金瓜石一代的國片,「戀戀風塵」「多桑」都有進戲院觀賞,唯獨此片感覺訴說著「悲情」而望之
Thumbnail
一部電影難以(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悲情城市》的幸與不幸是在過去的三十年間,它是談及二二八事件的作品中,名聲最大的一部。影片的美學成就有目共睹,技術面幾無失手,藝術面(時代氛圍的呈現)也讓人著迷。《悲情城市》乘載了大量的讚賞光環,也就無可避免會引來更認真的檢視。
Thumbnail
一部電影難以(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悲情城市》的幸與不幸是在過去的三十年間,它是談及二二八事件的作品中,名聲最大的一部。影片的美學成就有目共睹,技術面幾無失手,藝術面(時代氛圍的呈現)也讓人著迷。《悲情城市》乘載了大量的讚賞光環,也就無可避免會引來更認真的檢視。
Thumbnail
1989年上映即轟動一時的電影《悲情城市》,憑藉著其獨特的視覺風格、政治歷史觀點和技術革新力,榮獲第46屆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成為臺灣首部於世界三大影展獲獎之國片,不僅開啟國片在全球各大影展引領風騷的美好年代,也鼓舞後續更多臺灣電影的創作者們,前仆後繼地在國際影展上名留青史。 在所有人的引頸期
Thumbnail
1989年上映即轟動一時的電影《悲情城市》,憑藉著其獨特的視覺風格、政治歷史觀點和技術革新力,榮獲第46屆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成為臺灣首部於世界三大影展獲獎之國片,不僅開啟國片在全球各大影展引領風騷的美好年代,也鼓舞後續更多臺灣電影的創作者們,前仆後繼地在國際影展上名留青史。 在所有人的引頸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