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那些旅行社不愛排的地方系列||隈研吾:人生中「失落的十年」,卻也是大轉彎的十年(1):檮原町與森舞台

2023/03/25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我想用聽的之~podcast說書版
1964年,東京作為亞洲第一個承辦奧運的都市,因而在城市中大興土木,那一年,隈研吾10歲,當他的爸爸帶著他來到國立代代木競技館時,隈研吾被競技館的曲面屋頂以及其間流洩而下的光線所吸引,隈研吾問爸爸:「這棟建築是誰設計的呢?」。隈爸爸說:「這是丹下健三所設計的喔~」,自此之後,小小的隈研吾便立下了志願,未來要成為一位建築師。同時,也為了想要在那光線下游泳,常常在夏天特地從橫濱搭電車來到代代木競技場。
代代木競技館/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長大後的隈研吾,如願成為了一位建築師,也開設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並搭上了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列車,當時,即便是建築業的新人,也有機會可以接到不少案子。但相對地,這樣的幸運,也隨著1990年代的經濟泡沫化而瞬間消失,尤其是在上次我們提過的「M2(位於東京世田谷區的馬自達汽車展示門市)」這個備受爭議的案子之後,隈研吾幾乎無法在東京接到任何CASE。
隨之而來的十年(約1990~2000年)之間,隈研吾從一開始「被迫」走出東京,進而因為各種因緣際會來到了日本各地的鄉下城鎮;慢慢地,他在這些里山地區(人類生活與自然森林的交界之地)有了許多新的發現與發想;同時,在面臨各種場域、經費等限制與挑戰之下,反而激發出過去他在都市中從來不曾有過的靈感。因此,這段被稱為是人生中「失落的十年」,同時也可說是改變他設計理念的關鍵十年,這一次,我們就來看看隈研吾在他人生「轉捩點」的關鍵期間,到底在日本各地的里山地區中,有著甚麼樣的相遇與精彩作品吧。

1.四國高知縣檮原町

隈研吾木造建築的原點

出生長大都在關東地區的隈研吾,原本應該跟「檮原(ゆすはら)町」這個遠在四國高知縣的這個小城鎮八竿子都打不著關係;1987年,在某次偶然的機會之下,他因受邀參與當地的檮原座(檮原公民館,1948年建的木造歌舞伎座)保存運動而與其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他應該也沒有預期到這個人口不到4000人的小小鄉鎮,將來會是大大改變他未來的關鍵之地,也成為了他大量使用木構作為建築設計的契機。
檮原町位於四國高知縣的西部山區裡,海拔約1455公尺,町內有九成的面積都是森林,如果你是開車來到這裡,必須穿越好幾個隧道,而町內居民也僅能在有限的區域內耕種,因此梯田便成為這裡隨處可見的景觀之一。因為曾經參與檮原座保存運動而與這裡結下緣分的隈研吾,這次受到的委託是在這裡建造一間飯店(雲の上のホテル/雲之上飯店),開著車來到檮原町的隈研吾,在穿過了長長的隧道之後,映入他眼簾的畫面,是一面在雲霧裊繞之下的梯田景觀。於是隈研吾將雲朵的意象設計成飯店入口處的屋頂,而層層錯落相疊的梯田,則化身成餐廳前的一面水池,同時,他也將檮原町所擁有的豐富森林資源運用於飯店內裝中。
檮原町茶堂/照片來源:網頁資訊
除了當地木構建材的使用之外,隈研吾也注意到散落在檮原町巷弄間的茶堂建築(註1),茶堂上頭的茅草屋頂,早期在許多日本鄉村聚落中可說是隨處可見的建築樣式,像我們大家都爾孰能詳的白川鄉合掌屋就是大型的茅草屋頂建築聚落。但隨著時代的演進,科技進步與建築型式的轉變,這樣的茅草屋頂建築早已逐漸式微,如此一來,熟知茅草屋頂製作與維護的職人也將越來越少(因為沒有工作機會了),久而久之,這樣的傳統技能必將面臨失傳的危機。有鑑於此,隈研吾嘗試著將茅草屋頂放到雲之上飯店的別館外牆上,而內裝則是大量使用檮原町當地的木材,建築的二樓以上為飯店別館的住宿設施,一樓的空間則作為道之驛(當地物產的展售中心、旅人休憩交流的場所)。這樣的設計,遠遠看起來就像是一座放大版的茶堂,而室內的空間使用,在某種涵義上也與以往提供過路人喝茶、吃菓子的功能相似。如此一來,不僅未來在建築維護保養時,可以讓職人的技藝得以傳承之外;就空間的外觀上與內部意涵,也保留了當地過往的歷史,讓建築本身除了具有實際物理的功能之外,也多了一層心理上的慰藉。

全世界隈研吾建築最密集的城鎮

自1994年的雲之上飯店落成之後,隈研吾也應邀相繼幫檮原町設計了檮原町總和廳舍(梼原町総合庁舎/2006年)、雲之上藝廊(雲の上のギャラリー/2010年)、雲之上飯店別館兼道之驛「yusuhara」(まちの駅「ゆすはら」/2010年)、檮原町複合福祉中心(梼原町複合福祉施設 YURURIゆすはら/2018年)、雲之上圖書館(雲の上の図書館/2018年)...等,這些建築儼然讓檮原町成為了全世界隈研吾建築最密集的城鎮。以前,檮原町多以坂本龍馬脫籓之路來做觀光宣傳(凡是只要能跟坂本龍馬沾上一點邊,好像都能拿來用一下XD);現在,最讓他們引以為傲的已經從坂本龍馬變成了「那個設計新國立競技場的隈研吾先生」了。
相對地,隈研吾也很感謝在那段失落的期間,能與檮原町相遇,正是因為上述這一連串的建築委託,才得以讓他有機會好好地思索,並逐步將他的木構建築理念化為實際的建築;在這一連串的實驗與試誤的累積之下,也才讓他更確信像木構造這樣對於環境與自然友善的負建築建材,將會是未來的建築趨勢。所以現在隈研吾在許多的演講當中,還是會常常把檮原町的作品拿出來講,他也說檮原町是啟發他開始使用木構造作為建材的原點。因此,如果你/妳是隈研吾的粉絲,一定要找個機會來這裡走走。(隈研吾在這裡的第一個作品「雲之上飯店」現在正在整修重建中,預計2024年會重新開幕)
隈研吾在檮原町的作品們

2.宮城縣登米市伝統芸能伝承館(森舞台)

森舞台/照片來源:網頁資訊
暨檮原町的委託之後,這次(1996年)找上隈研吾的又是另一個遠在天邊的小鎮,位於宮城縣登米市,當地的有志團體為了傳承當地的傳統能樂技藝(登米能),長期以來都是借用當地中學的中庭來進行表演。為了擁有表演能樂專屬的能舞台,他們好不容易籌措了一億八千萬日幣的資金,並委託了隈研吾來幫他們設計。由於這是隈研吾第一次接手能舞台的設計案,他天真地以為這樣的成本應該夠了吧,於是就接下了這份工作。沒想到,等真的開始著手設計之後才發現,若想要建造出現代普遍流行的、位於室內的能樂堂(就像我們之前在MOA美術館中提到的能舞台那樣),哪怕是採用最便宜的木材,依照最一般的「慣例」來設計,預算如果不到五億日圓,是不可能做出來的。

因為預算有限,而激發出的創意無限

既然無法在預算內依照「慣例」來設計,隈研吾在幾經思索之後,決定不如跳脫「慣例」的框架,盡可能採用「既有的、垂手可得的」資源來設計這座能樂堂吧。其中最直覺的當然就是把包覆能樂堂的外框建築拿掉,直接打造一個在戶外的能樂舞台,讓舞台周遭的森林景觀作為天然的布景,如此一來不僅可以省下外框建築的費用,也可省下空調設備的成本。其實,以前最傳統的能舞台,本來就是搭建在大自然的森林中,用以表演給神明看的野舞台;反之,我們現在常見的那種把有屋頂的能舞台包進建築物中的近代能樂堂,反而是很奇怪的建築呢。
除此之外,隈研吾也在各種細節中發揮創意,用以節省經費,例如:
(1)用以搭建能舞台的木材,就直接採用當地有木節、但比較耐久且抗白蟻的檜木種「ヒバ」(通常設計師在美觀考量上,傾向於使用較為美觀的「ヒノキ(檜)」,而非有木節的ヒバ);
(2)仿造海上能舞台,把舞台的「腰(位於舞台與橋掛底下的一小片牆面)」給拿掉,如此一來便能省下將近百萬日圓的預算;
沒有腰的橋掛通道、用以象徵海洋而鋪滿黑色碎石的庭園空間/照片來源:NANA濕婦
(3)將原本在能舞台前鋪設的白色碎石子改為黑色碎石子,如此一來不僅能讓沒有「腰」的能舞台有種浮在海上的錯覺,同時又能節省成本(黑色的比較便宜);
(4)多用途空間:能舞台的後台空間,在有表演時當然是作為能劇演員們準備出場前的預備空間;但在沒有表演時,則可當作排練室與資料展示空間,像這樣一個空間多種用途的設計,也為這個案子省下不少預算。
就這樣,在這個案子中隈研吾不僅成功挑戰了業主的低預算,更體驗到如何在一定限制的情況下,運用創意與智慧來設計出具有美感的建築,對他本人來說一定是一段痛苦並快樂的經歷(笑)。殊不知,後頭還有「更有挑戰性」的案子正等著他呢XD。

<NANA濕婦碎念後記>

關於這個位於超級他媽無敵難抵達的能舞台,其實除了隈研吾之外,他們還很有sense地請來藝術家千住博幫他們畫鏡板上的松與竹、請來原研哉幫他們做展示室的視覺設計。我猜他們的成員中,一定有非常熱愛建築與藝術的人在裏頭。但由於這裡是隈研吾非常早期的作品,所以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從來沒有任何老師安排過這個點,因此NANA濕婦只好在自己的小旅行中,費盡千辛萬苦地轉車再轉車,好不容易才得以造訪,那也是我在疫情前的最後一趟旅行。當時是2020年初,東京奧運的新國立競技館已經確定改由隈研吾接手設計,因此資料館中的隈研吾介紹牌也已更新,我相信,這對當地居民來說,一定是一種與有榮焉的驕傲感。
隈研吾介紹牌/照片來源:NANA濕婦
註1:茶堂:所謂的茶堂是一個上頭鋪設有茅草屋頂,內部放置有木造或石造佛像的開放式木造建築,除了祭祀之外,也時常提供茶水、菓子給過路人享用。這種樸素的茶堂建築,自從400多年前流傳至今,一直以來都是當地民眾的信仰、情感交流與休憩的重要場域,在明治時期還有53棟,但至今已經剩下18棟(1963年)了。
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想聽NANA用白話文,說說與濃縮日本的小故事,非常歡迎您投零錢到我的小貓撲滿裡,給予NANA更多的鼓勵喔。
<參考資料>
1.梼原町役場官方網站(梼原町*隈研吾建築):http://www.town.yusuhara.kochi.jp/kanko/kuma-kengo/
2.ゆすはら雲の上観光協会:https://yusuhara-kumonoue-kanko.jp/kumakengo/
177會員
169內容數
我是NANA濕婦 熱愛日本、建築、偏鄉、心理學與貓的日本線導遊、通譯案內士 擅長在巴士上分享一堆有的沒的催眠大家 喜歡在正經的場合不正經 常常看似瘋癲卻很感性、也很哲學 在這裡 我希望能以自己的步調 從領路人的角度出發 用說故事的方式 帶著每一個對日本有興趣的你/妳 瞭解藏在景點與現象背後的趣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