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7 (24/09/22) 建築
宛如指揮的建築師需要意匠設計、結構設計與環境設計三組設計團隊,後面兩者通常被稱爲工程師。
隈研吾在海外的第一個建案,2000年落成的中國的「竹之屋」學到:配合當地的施工水準,再決定選材與細節處理。(日本是世界第一的施工水準)
雖然昨天我似乎是爲他說話,但基本上對這位在中國大獲長勝的建築師,仍保留觀望。
他是否在大量接中國的建案後,有實踐維持親自到基地的態度,還是已把全中國的混亂粗糙的施工當成標準?不需要再審慎評估,對於建築的熱情呢?
以上疑問在我進一步閱讀後得到部份的解答。東京事務所有231位,28種國籍,100位外國人。
還持續接小型建案企劃,看到有潛能具未來性的建案,不管虧本也會接。
還有,對於新冠疫情帶來的箱型建築棄絕的因應思考。
我覺得童年與年輕時的親身體驗,奠定隈研吾對自然鄉野的興趣愛好,工匠居民的直接對話,也提供他養份。他用小型建案與任用外籍員工來防範僵化陳腐。
他也說他是預見大眾未來心理的「乖僻者」。
想到人一生的價值觀性格養成的奠基很重要。
反叛性保持覺察在面對社會世俗的考驗是異常關鍵。
Day 6 (24/09/21) 建築
隈研吾提到建築師像長跑選手。正是他生涯的幾次別人眼中的失敗,造就他的獨特魅力。他也說沒工作時,才能找到自己的方法,自己的建築。
(1954年8月8日出生,已超越一般獅子座)
也想到昨晚看了打磨1880年代麵包切割機重現於世的影片。通常覺得影片速度太慢的我,不僅沒有快轉,還很享受整個拆裝安裝打磨清潔上色的歷程。
東京沒有工作的10年,他在鄉野接到一些工作,讓他聽到真心話,感受自然環境。
現在很多看到他的成功的人,批評嘲諷他的形式等等。把他當成泛泛僥倖之徒,不清楚他的失敗挫折,他的超越克服與自我提昇。是錯看小看了做爲一個人翻轉打磨自己的韌性與哲學。
一個人能反觀挫折,找到獨特哲學,每日踏實地做他選擇的事。不管是「我的完美日常」的清潔人員,還是隈研吾,真人也❤️!
只有無盡的石材與供差遣的石匠,零預算的「石造美術館」,在五年完工後某天得到「國際石造建築賞」。
是接到提議後,隔天才回覆可接案。莫非也是Human Design中情緒中心爲權威者,睡一覺後靈感滿滿,哈。
建築師就像長跑者,孤獨,夢想的未來卻依然不斷被隈研吾實踐著。
Day 5 (24/09/20) 建築
簡單提一下,現代建築主義三大大師之一的法蘭克·洛伊·萊特說出如果沒有「茶之書」的岡倉天心與浮世繪代表歌川廣重的相遇,他的建築作品不會誕生。
甚至覺得他想做的事,書裡都寫了。
我覺得頗神奇。有點想找「茶之書」來看。但覺得暫時不要分心,先擱著。
已經讀到第六章的一半,很快這本書就會結束,歸還圖書館。
把握時機。
Ps:目前我只買了Kuma Kengo的建築圖鑑。
Day4 (24/09/19) 建築
書同前。
設計的工作分爲三:
*基本設計-決定空間配置(平面圖),確認建築物本體
*實施設計-將平面圖展開做細部繪製施工圖,標明建物ㄘㄞ料、搭建細節。計算建物耐震、強風對策的細部結構設計團隊,及🈳調排給💦照明。估工程費
*現場監工-檢查是否依圖面施工。
對隈研吾來說,他覺得現場監工像運動。
跟去非洲撒哈拉沙漠之旅參觀調查部落之旅一樣。
大腦與身體的運動都鍛練了,下一部該轉變了。明天再續。
Day3(9/18)
沒看建築的書,看老建築。新竹舊警察宿舍,改裝成蔬食餐酒館-「新竹窟」。
去吃飯,很享受。看建築,還停在看熱鬧的程度。
Day2(24/09/17)
書:隈研吾-成爲夢想的實踐者
三位偉大老師的相遇
*木造建築樂趣-內田祥哉
日本組合屋住宅的始祖;在來工法的恢復與提倡-建築物的增建、改建或改變外觀;便宜、平易近人;工法變化多樣、容易操作。
隈研吾認爲具極高的設計自由度,是對未來自然環境最友善的工法。
10.5cm*10.5cm的細木材是基本單位。間伐材,既不浪費森林資源,也能維持森林體系循環。
這一點使我要繼續思考在台灣在世界建造綠建築,是否也能應用呢?
*建築史-鈴木博之。
主張建築保存再生。也提美術工藝運動。
*怪胎老師-原廣司。
完全脫離「你給我去做什麼」的一般人被規定的人生模式。
使之領悟:「若自己不找點事做,誰都沒辦法爲你做任何事。」
Day1 (24/09/16)
書:隈研吾-成爲夢想的實踐者
*家庭設計會議,延續到事務所。
*建築反映/帶領社會問題與潮流。
補充:建築師的穿著
夾克內搭T-shirt.
冷的時候在中間加件毛衣或是輕薄羽絨外套。完全省略大衣。應付跨越北南半球的出差。原則是帶著肩背包就能旅行。
剛好9/16晚餐聽到美國小兒外科醫生來台演講,也是個沒有拖運行李的旅行者。
*建築師的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