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想改變命運的人!-----了凡四訓(六)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了凡四訓】原文: 了凡先生教育兒子從心念細微處修正觀念,才是真行善!!
(積善之方)
【原文】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皆與聖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俗同取捨。凡欲積善。絕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
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愛人之心則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辯。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經書要熟讀,身體要力行。
【譯文】天地鬼神對「福善禍淫」的見解與古聖先賢相同,不同於世俗之人的看法與抉擇。凡是想要行善累積福德,絕對不可被耳目所聽到、看到的現象欺騙,隨順貪心惡念就錯了。
必須從起心動念隱密細微之處,將自己的心念洗得乾乾淨淨,絕不能讓邪惡的觀念汙染了清淨善心。全是濟世救人的心,這是端;如有一點諂媚討好世俗的心,這是曲。
全是慈悲仁愛人的心,這是端;如有一絲毫怨恨不平的心,這是曲。全是恭敬、禮敬別人的心,這是端;如有絲毫玩弄世人的心,這是曲。都要一一細細的研究了解清楚。
【原文】何謂陰陽。凡是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
【譯文】什麼是陰陽呢? 善有陰善、陽善。凡是自己做的好事完全顯露出來,人人都知道、電視、網路傳播讚揚你,這是「陽善」。而自己做的善事,無人知道,自己也不告訴任何人,這是「陰德」。
如是陰德,將來的果報殊勝而且長遠;如是陽善,人家稱讚、恭敬你,你享受好名聲,你的福報就報掉了。名聲也是福,名聲是天地鬼神都忌諱的,所以出名不是好事情。
如果名聲很高而本人卻沒有真實深厚的仁愛之德,常多會遭遇到意想不到的災禍,這是現世報;若是一個人沒有過失,行善積德卻被別人侮辱、誤會,惡名廣布,此人的子孫往往忽然之間發達了。
因此陰善、陽善的果報非常微妙,不能不加以辨別,如此我們斷惡行善、積功累德,自己就明白應該怎麼做了!
【原文】何謂是非。魯國之法。魯人有贖人臣妾於諸侯。皆受金於府。子貢贖人而不受金。孔子聞而惡之。曰。賜失之矣。
夫聖人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道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受金則為不廉。何以相贖乎。自今以後。不復贖人於諸侯矣。子路拯人於溺。其人謝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魯國多拯人於溺矣。
【譯文】什麼是「是非」呢? 魯國法律規定,魯國人在窮困時,被賣到別的國家做奴婢,如有人能把這些人贖回來,魯國政府就發獎金給他。子貢贖人回來時,不接受政府的獎金。孔夫子聽到了,責備子貢說:「你做錯了!」。
聖賢人做事有一個原則,就是決定可以移風易俗,教育感化百姓。換言之,就是可以幫助社會改正不好的風俗,並且教化百姓,給百姓做好榜樣。不可隨自己喜好,只想到自己喜歡怎麼做就怎麼做,要顧全社會大眾。
魯國現況是富有者少而貧窮者多,如果贖人接受政府獎金,好像是自己不廉潔,今後還有人敢去做贖人回來的事嗎? 從今以後,很少有人會去做贖人回國這件事了!子路某日救了一個溺水的人,那個人為答謝子路的救命之恩,送給子路一隻牛,子路接受了。孔子知道後,非常歡喜說:[ 從今以後,魯國會有很多人去拯救溺水的人了。]
( 聖人孔夫子認為子貢要是歡喜接受政府獎勵,就能鼓勵社會大眾有錢的人,去做贖人回國的好事。若是個人認為贖人接受獎金就不廉潔,對整個社會風氣來說就是做錯了。由此可知,聖人的是非標準與一般人是不同的。)
【原文】自俗眼觀之。子貢不受金為優。子路之受牛為劣。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
現行雖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現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是也。然此就一節而論之耳。他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當抉擇。(由:子路的名字。賜:子貢的名字)
【譯文】 以上二個例子,一般人的看法,認為子貢不接受獎金值得讚美,子路接受贈牛就是比不上子貢。可是孔夫子卻看法不同,他稱讚子路,責備子貢。
所以我們要知道了解人的行善,若是善的影響面廣,時間長,這是大善,這件善才叫做「是」;若是影響面小,時間短,這是小善,這件善叫做「非」。
所以影響的時間,不在一時,而在長遠;影響的層面,不在個人,而在令天下人受益。子貢所做的就是現行善,好像是善事,其實不是善,因為他留下不好的影響,阻礙人去行善。子路接受贈牛好像是不善,可是他能影響別人,聽到他接受回報的行為,能夠鼓勵他人勇敢地去救人,這才是真實的善。
這只是依據一小部分來說明而已,其他像是: 有人做錯事,當下寬恕他或是不報警懲罰他,使此人因而心生僥倖膽子更大,將來傷害更多人,這就是「非義之義」,若是當下警誡、懲罰他,令他以後不敢作奸犯科,這才是真正的義。
「禮」要有分寸,用禮貌待人是禮,若是過分恭維、讚美,使人漸漸心生傲慢,那就是「非禮」。信用很重要,人人應該守信,但也要觀察狀況,聖人顧全大信,如果顧全個人小信而失去大信,就做錯了,那是「非信之信」。
「慈」是慈愛,慈愛不能過分,過分就變成不仁慈,例如祖父母慈愛照顧孫子女,孫子做錯事往往不責備溺愛,無形中養成不必為自己行為負責之觀念,將來長大危害社會,這就是「非慈之慈」。就是佛門所說:[ 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就是用錯慈愛了。人人應當要好好仔細思考做正確的行善抉擇。
【原文】何謂偏正。昔呂文懿公初辭相位。歸故里。海內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鄉人。醉而詈之。呂公不動。謂其僕曰。醉者勿與較也。閉門謝之。
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獄。呂公始悔之曰。使當時稍與計較。送公家責治。可以小懲而大誡。吾當時只欲存心於厚。不謂養成其惡。以至於此。此以善心而行惡事者也。
又有以惡心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歲荒。窮民白晝搶粟於市。告之縣。縣不理。窮民愈肆。遂私執而困辱之。眾始定。不然。幾亂矣。故善者為正。惡者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惡事者。正中偏也。以惡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譯文】什麼是偏正呢? 過去有呂文懿公辭宰相位,告老還鄉,他雖辭相位,但是他的德行、事業都受到世人尊敬,如同仰慕泰山北斗一般。(呂文懿:名呂原,諡號文懿,明英宗正統年間宰相)
有一次遇到鄉里人,酒醉罵他,他也不因此動怒,告訴隨從:[ 此人酒醉,不必與他計較 ],然後關門趕走酒醉之人。過了一年,這人觸犯死刑,被關進監獄。
呂公聽到此事後很後悔說:「如果當時稍且與他計較一下,把他送到衙門治罪,這種小懲罰能使他心生警戒,就不至於做出更大的壞事。我當時只想心存厚道,沒想到助長養成他的大惡,以至於此。」這就是[以善心做了惡事]。
又有[以惡心而做善事]的,有次遇到飢荒年,窮人白天到一個大富人家去搶奪糧食,富者向縣府衙門告狀,縣官沒有理會,所以窮民更放肆搶奪,這個富人就將這些搶劫之人抓起來審判,綑綁懲罰他們,後來才把窮民搶劫之亂平定。
如果不如此做,這些窮民會變成暴民,敗壞社會治安。所以善為正,惡為偏,是大家都知道的。像呂公心存仁厚卻縱容他人之惡,是正中偏;而富人不施米糧救濟窮人,為自己生命安全平定搶劫之亂,是偏中正。
如果對於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了解的不夠透徹,往往我們自以為是做善事,卻未必是真善,這不可不知道。
【原文】何謂半滿。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書曰。商罪貫盈。如貯物於器。勤而積之則滿。懈而不積則不滿。此一說也。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無財。止有錢二文。捐而與之。主席者親為懺悔。及後入宮富貴。攜數千金入寺捨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
【譯文】什麼是半滿呢?《易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就名望;惡不積,就不足以敗壞聲譽。」《書經》曰:「商朝末年造的罪孽太多,所以武王起義滅了殷商。」這就如同儲藏物品在器皿中,常常累積,它很快就滿了。若是懶惰懈怠,不常常積存,就不會滿。這是半善、滿善的其中一種情況。
從前有一女子到寺廟發心想要供養,但是身上只有二文錢,就全部捐出來供養寺廟,當時主持親自為她誦經懺悔。日後這位女子被選入皇宮做了嬪妃,享受人間富貴。
她帶了數千銀兩再到佛寺來供養,主持只令寺中僧人為她誦經迴向。此女子見主持沒有親自為她回向,心有疑惑問說:[ 我之前只有供養二文錢,主持親自為我誦經迴向,而我現在帶數千銀兩供養,你只讓僧人回向,這是何原因?]
主持說:[從前你到寺廟中來拜佛,供養二文錢,你的心真誠,我不親自為你懺悔,不足以回報,今日你雖然帶很多銀兩供養,但心已經不像從前那樣真切,令人代懺就足夠了]。
( 心真誠懇切,布施雖少,得的善福是圓滿的;做了嬪妃難免貢高傲慢,心不真誠,就會損失福德,實際上供養只有半善而已。--- 摘錄自  淨空法師講記)
【原文】鍾離授丹於呂祖。點鐵為金。可以濟世。呂問曰。終變否。曰。五百年後。當復本質。呂曰。如此則害五百年後人矣。吾不願為也。曰。修仙要積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滿矣。此又一說也。
【譯文】漢鍾離要傳授呂洞賓【點鐵成金】的法術,可以救濟貧苦的窮人。呂洞賓問:[我把鐵變成金,它最後會變回成鐵嗎?]漢鍾離回答說:[五百年後會復原成鐵]。呂洞賓說:[如此會害到五百年後的人,我不願意做這樣的事]。(鍾離:是漢鍾離,八仙之一)
漢鍾離說:[ 修仙要積三千功德行,你所說的話,三千功行已經圓滿了。] 這又是其中一種情況。
(我們自己要想想,我們行善積德是半善還是滿善? 我們現前所得的果報是圓滿的,還是有欠缺的? 一般來說大部分人心地良善,可惜沒有智慧見識,所以在理論和方法上有了偏差,往往行善得的果報不圓滿,道理在此。---摘錄自  淨空法師講記)
【原文】又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於善。雖終身勤勵。止於半善而已。譬如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是謂一心清淨。則斗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鎰。福不滿也。又一說也。
【譯文】又行善而心中不執著、不去想所行之善,所做的一切善事都是圓滿的;如果心中時時刻刻常想著我做了多少善(執著),就是一生勤奮勉勵行善積善,還是半善而已。
是何原因呢?善心裡夾雜著執著,所以善功不純,只得半善。譬如以財物布施幫助他人,內心不去想有個【我】,如果一直想有個我、我的財,這個心就不真不純。外不去想有個接受布施的人,若是一直想有個受我恩惠的人,這就是妄想執著,日後可能會圖謀回報,破壞了純善之心。也不去想布施了多少財物,這就是【三輪體空】。
做再多的善事,都要忘得乾乾淨淨,這基本的道理就是【一心清淨】,一心清淨是真心,真心沒有界限,絲毫之善與宇宙虛空一樣大。所以一斗米的布施能種無量無邊的福報,一文錢的布施可以消千劫之罪。
假如沒有忘我、忘他、忘記所做的好事,雖然布施很多錢財,所得的是半福,不是滿福。這又是一種情況說法。
摘錄翻譯自《了凡四訓》講記
祝大家智慧廣開 法喜充滿!!  阿彌陀佛!!
心中確定是善就嘉勉,確定是惡就改過。然後就不再想,就是心清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5會員
134內容數
太上感應篇,相傳晉抱朴子葛淵所作。開宗明義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蓋彰善癉惡,勸誡世人,知所警惕,而有所趨避取捨! 稽之內典:[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切行事、善惡、禍福、吉凶、悔吝之間,有其果者,必有其因。施之人者,報受諸己;如形影之相隨,聲響之相應。廣宇宙自然之理,釐然不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幸福的人生 的其他內容
(積善之法) 【原文】善有真假、端曲、難易、大小、半滿,所以世人對善人、惡人的標準,與聖人恰恰相反,因為聖人是明白人,有學問、有德行、有經驗,能辨別善、惡人。以此類推,世間種種選擇、作法,沒有不錯誤、荒謬的。 所以人人應當將此段話背熟、深入研讀,為自己改變命運,才能真正實現夢想!!
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唯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學者於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汙染不上。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此精一之真傳。 了凡先生教授人都可以學習照做的改過之法,改過就是行善,同時有罪惡深重、德善深厚的驗證現象,人人都可反思自己是否過惡太多?
袁了凡先生對兒子說,一生要保持謙虛、改過的觀念、言行。 並將親身努力奉行【功過格】的心得,傳授給兒子,教授他改過、明理的方法。第一要有羞恥心;第二要有畏懼心;第三要有勇猛心。 並且勉勵兒子不要懈怠、效仿聖賢的心法、言行,方能有幸福的人生。
○ 袁了凡佛前發露懺悔,求取功名。 因將往日之罪。佛前盡情發露。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雲谷出功過格示余。令所行善事。逐日登記。善則記數。惡則退除。且教持準提咒。以期必驗。 語余曰。符籙家有云。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秘傳。只是不動念也。
這篇文章要和大家分享一位也是因為改變觀念也成功改變人生命運的真實故事---袁了凡。 袁了凡先生因為被一位算命先生算定一生功名、財富、壽命,因此灰心喪志。 之後因為福緣遇到佛門高僧 雲谷禪師,教授他改命、立命之法,了凡先生深信照做,從此人生開掛,求子得子,求官得官,心想事成,實現夢想。
素食的功德利益 古德云:「預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世人每遇到天災人禍,往往心中憤恨不平,怨天尤人,而不去深入的研究其中的道理及原因。人們應該知道,有果必有因,種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必定感召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此乃真理也。
(積善之法) 【原文】善有真假、端曲、難易、大小、半滿,所以世人對善人、惡人的標準,與聖人恰恰相反,因為聖人是明白人,有學問、有德行、有經驗,能辨別善、惡人。以此類推,世間種種選擇、作法,沒有不錯誤、荒謬的。 所以人人應當將此段話背熟、深入研讀,為自己改變命運,才能真正實現夢想!!
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唯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學者於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汙染不上。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此精一之真傳。 了凡先生教授人都可以學習照做的改過之法,改過就是行善,同時有罪惡深重、德善深厚的驗證現象,人人都可反思自己是否過惡太多?
袁了凡先生對兒子說,一生要保持謙虛、改過的觀念、言行。 並將親身努力奉行【功過格】的心得,傳授給兒子,教授他改過、明理的方法。第一要有羞恥心;第二要有畏懼心;第三要有勇猛心。 並且勉勵兒子不要懈怠、效仿聖賢的心法、言行,方能有幸福的人生。
○ 袁了凡佛前發露懺悔,求取功名。 因將往日之罪。佛前盡情發露。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雲谷出功過格示余。令所行善事。逐日登記。善則記數。惡則退除。且教持準提咒。以期必驗。 語余曰。符籙家有云。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秘傳。只是不動念也。
這篇文章要和大家分享一位也是因為改變觀念也成功改變人生命運的真實故事---袁了凡。 袁了凡先生因為被一位算命先生算定一生功名、財富、壽命,因此灰心喪志。 之後因為福緣遇到佛門高僧 雲谷禪師,教授他改命、立命之法,了凡先生深信照做,從此人生開掛,求子得子,求官得官,心想事成,實現夢想。
素食的功德利益 古德云:「預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世人每遇到天災人禍,往往心中憤恨不平,怨天尤人,而不去深入的研究其中的道理及原因。人們應該知道,有果必有因,種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必定感召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此乃真理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善惡,到底是什麼?   善意指善良,惡意志邪惡,想必這是沒有問題的,對吧? 善舉是讓他人對你尊敬,惡舉是讓他人對你唾棄。  那麼...我們來看看性惡(善)論和無惡無善、有惡有善。    性惡論是對人性的一種看法。主張人之本性趨向惡,作惡比向善要容易。 [性惡論 被譽為一代大儒的-荀子,所提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善事與惡行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們在做善事時可能走向錯誤的方向,並提出了對於宗教法會的反思。作者引用了佛教概念,探討了善惡的交錯與對社會的影響。
說文:「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段注:「此當依小徐通論作內得於己、外得於人。內得於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俗字叚德為之。」因此,當老子之時,其所用之「德」應為「悳」。 上悳 「上悳不悳,是以有悳;下悳不失悳,是以無悳。上悳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善惡,到底是什麼?   善意指善良,惡意志邪惡,想必這是沒有問題的,對吧? 善舉是讓他人對你尊敬,惡舉是讓他人對你唾棄。  那麼...我們來看看性惡(善)論和無惡無善、有惡有善。    性惡論是對人性的一種看法。主張人之本性趨向惡,作惡比向善要容易。 [性惡論 被譽為一代大儒的-荀子,所提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善事與惡行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們在做善事時可能走向錯誤的方向,並提出了對於宗教法會的反思。作者引用了佛教概念,探討了善惡的交錯與對社會的影響。
說文:「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段注:「此當依小徐通論作內得於己、外得於人。內得於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俗字叚德為之。」因此,當老子之時,其所用之「德」應為「悳」。 上悳 「上悳不悳,是以有悳;下悳不失悳,是以無悳。上悳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