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國中都開始辦理「體驗活動」,但基本上都是單向展示既定的「校園生活」,小學生只能被動地認識、瞭解與接受。如果我們是讓孩子自己描繪未來,而老師是跟著學呢?
「去中心化」落實到學習,首先就是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簡單說,學習應該起於「孩子想學什麼?」,而不是「老師想教什麼!」。當然,這不可能一夕逆轉,但師生要開始「教學易位」,卻不是高遠的理念,而是現實生存法則;因為人工智能將讓「教師」工作消失。
「次世代教育」學校的課程規劃,依照功能大概會有三大類:
一、 基礎課程:厚植基礎學科專業,包括華文世界(經典語文)、人因智能(程式自造)、數學邏輯、國際關連(CBI英文)。
二、 發展課程:跨域統整深度探究,包括美感探索(人與自己)、社會科學(人與社會)、地球系統科學(人與自然)等。
三、 行動課程:鼓勵社會創新實踐,包括共創沙盒、社團生活、班級社會企業等。
而不管哪類課程,都要賦予孩子更多的學習權力與責任,關鍵技術就是導入「三合一的PBL」:讓學生從現象(Phenomenon)取材,透過問題(Problem)導向的學習,進行專案(Project)任務評量。老師開始不再「教知識」,而是一直「丟問題」;甚至逐漸也不在前面「導」,而是跟在孩子後面;從「轉教為導」到「反教為學」。
這樣的學習,除了符應108課綱,輕易跨越國中會考,我們還要孩子能回答考卷以外的問題。因此有行動課程鼓勵學生自創社團:可以全班是一個「社會企業」,或是兩三好友的NPO,或是個人的「地方創生」。放學後的「共創沙盒」,則提供社會創新與社企經營的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