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生為金湯匙嗎?
出生決定命運,在這個世代顯得如此殘酷。有些論調認為人定勝天,卻忘了幸存者偏差。因此到處都是有毒的雞湯,彷彿人們失敗就是因為不夠努力。
在長幼階級觀念當道;以美行兇,不夠美就被中傷鄙視的大韓民國,還有一道更深的傷痕,那就是生來貧富。出生土湯匙還是金湯匙,就成為了李承天和黃泰勇。
大韓民國的土湯匙李承天使用金湯匙換了父母。李承天這個角色很有趣,他看似猶豫又在一次又一次的壓迫下,做了這個選擇。和金湯匙黃泰勇換了身份後,他沒有遺忘自己原本的父母,為他加添了不少好人色彩。他有三次機會,在金土湯匙之間切換。
李承天經歷過掙扎,他在社會上求生,卻又捨不得自己的父母。在那個家裡,他有溫暖也有痛恨,他擁有愛護自己的父母,卻對爸爸恨鐵不成鋼。他受夠了因為貧窮而無法過活和失去尊嚴,也離不開父母給予的那碗湯。
在這個故事中,金湯匙黃泰勇缺乏的和李承天相反,他從小就失去母親,在父親那裡也得不到愛護,甚至乎他害怕自己的父親。渴望親情的黃泰勇發現被換掉了父母,質問搶走他人生的李承天。
在這裡是劇中一個關鍵點,李承天認定所有人都會為了金錢,而選擇換父母。然而他面對的黃泰勇卻不是,他選擇留在土湯匙父母身邊,享受他渴求的親情。
面對同一事件,而作出不同行為。美國心理學家Albert Ellis(艾利斯)提出ABC理論(ABC Theory of Emotion)。一般認為,情緒或行為是由事件誘發,也就是事件直接導致情緒和行為。然而Albert Ellis認為在情緒或行為出現之前,還有一個階段。A (Activating event)指事件;B (Belief)指人遇到事件後出現的信念,也就是對該事件的想法和解釋;C (Consequence)指該事件之下,所導致的情緒或行為結果。
對於金湯匙和土湯匙的選擇,就有點ABC理論的意思了。不同人的渴望不同,就引發了對金湯匙的情緒和行為的不同。就李承天的選擇而言,可說是可圈可點。他和毫不猶豫換父母的吳如真相比,有了站在天秤般的兩難。
首先,李承天天資聰穎,他身於貧窮,仍然考上了一所人人稱羨的學校。也擁有一個關係融洽的家庭氛圍,然而天秤的另一邊,是社會上最重要的東西,也就是金錢。在李承天被欺凌時,有一個情節讓人心有餘悸,他握緊的拳頭不能揮出去,不是因為他懦弱所以不敢,而是因為他窮所以他不能,他賠不起這拳頭的金錢重量。因此他沒有尊嚴,在同學之間,在父親下跪求學校之間,他也沒有尊嚴。
A事件引發出B信念,李承天所遭遇的不是單一事件,而是這整個世界的階級觀念,引發了他對貧窮的痛恨,以及對金錢的無限渴求。他把這個觀念納入了自己的信念,最終導致他選擇了C的行為,也就是使用金湯匙。這裡的關鍵就在於B信念,李承天的信念裡,就是那份恨和求。
金湯匙黃泰勇的立場就不太一樣了。天子驕子的黃泰勇,在一群富二代當中,是一個頂級的位置。就像金字塔一樣,他的父親的財團權力凌駕於其他富人之上,因此其他富一代也要仰仗黃泰勇父親。連帶優待,黃泰勇也被視為高於所有人一等。
黃泰勇雖不刻意欺凌,卻無心向學。害怕父親,卻喜歡父親所不讚同的漫畫。他仍有自傲,顯露於他對待吳如真的態度上,有那麼一點的瞧不起人的俯視角度。如果單純說他不換回來,是因為不戀求錢財,選擇了可貴親情,那就有點太淺白了。
黃泰勇曾有機會把父母換回來,但他沒有,因為他想要李承天拋棄了的家庭。在那裡他有溫暖的媽媽煮給他的飯,那是他本身求而不得的。也有畫漫畫的爸爸理解他對漫畫的愛,縱使一開始不希望他走自己的舊路,仍然寬容地接納兒子選擇。這些都是原本的黃泰勇渴求的東西。
把身份父母換回來是A事件,因為家庭溫暖的感受是B信念,選擇不換回來是C行為。我並不認同黃泰勇比李承天高尚,他的選擇只是反映了他的渴求。黃泰勇未曾嘗試過從小到大的貧窮,未曾領略到三番四次的欺凌,雖然他有陰影,但無法否認他的童年是富足的。這個劇情設計有些極端放大,使人陷入一種有錢家庭沒有溫暖,貧窮家庭雖窮但溫暖的偏見當中。兩者並非一定對立,比如富裕的羅珠熙雖然沒有好哥哥,但他有個親近的父親。
如果要比較,那就只能讓李承天和他一樣地位的人相比,而非找一個享受了富足帶來好處,沒有窮過整個童年,又極度渴求家庭溫暖的黃泰勇。那樣的信念肯定不同,做出的行為也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