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喝咖啡的人越來越多,從連鎖的 starbucks 、路易莎,到各種手沖或精品咖啡店,餐飲業者們紛紛加入這場黑金挖掘的行列。
根據國際咖啡組織(ICO)統計,台灣人 2021 年共消費 72.5 萬包咖啡(每包 60 kg),全年咖啡消費總數約 28.5 億杯,平均每人每年約喝 122 杯,自 2018 年起每年增加 1.6 %。2022 年,台灣佔了全球咖啡消費量的 0.45 %。根據統計,台灣僅有 14.8 %的人口完全不喝咖啡,也就是說約莫有八成以上民眾有喝咖啡的習慣,而飲茶人口只有 1200 萬人,大概是總人口數的五成。
台灣作為一個產茶,同時受到歷史影響,而有著悠久飲茶習慣的國家,到底是什麼改變了現狀?
1.功能性
喝咖啡可以提神,很多社畜以及社畜預備役(學生)們,熬夜加班更是咖啡不離手。咖啡裡的咖啡因含量較茶飲高,功效也就更快、更顯著,連沖泡過程也比茶來的簡單快速。尤其在追求快速、簡潔的現在,更加符合消費者的功能需求。晚睡、熬夜成常態的現代,咖啡更是如必需品一樣的存在。
2.象徵性
想到咖啡,可能想到的是小巷內的手沖咖啡店,或是 starbucks 那種放鬆的氛圍,或是笑臉迎人的便利商店店員。那茶呢?除了公園阿公邊下棋邊泡茶,可能就是每家喝起來都一樣的早餐店紅茶,或是各種手搖飲了。不過手搖飲又是一個新的範圍,所以我們先把範圍限縮在手搖飲中的純茶類。在我有限的經驗裡,但凡喝過的幾家純茶都很可怕,又甜又苦,不倫不類,讓我只能以「大腦需要糖」和「不浪費食物」將它們喝完,至於茶所象徵「沈靜」的手法和文化底蘊,倒是沒喝出來多少。
3.感覺性
也許對台灣人來說,外國的月亮總是比較圓,而外國的咖啡也總是比台灣茶來得高級。加上廣告影響而深植於心的知性、文青形象,使得許多網美咖啡廳紛紛開展,彷彿一張自己在喝咖啡限時動態就能顯示自己知書達禮的一面。咖啡讓民眾感知到自己正在潮流上,並且感覺到文靜優雅的氛圍,這種既時尚又典雅的風格,暫時是飲茶無法讓民眾感受到的。
上述分析能夠得知,從功能性來強調茶飲是行不通的,反而可以使用象徵性或感覺性的方式進行推廣。
舉例來說,不論是茶藝或擂茶,在每一個細小的動作裡,都潛藏著特殊的禮節或是當地風俗,輔之茶藝師的雙手所給予的溫度,一杯茶,也許沒有像咖啡那麼的流行,但確實親切地讓人回想起家鄉的味道,回憶起午後那段家中長輩擺開茶具、燒水泡功夫茶的時光。
也許飲茶本身,不需要像手搖飲那麼強調快速與效率,而光是重現記憶中喝茶聊天的熱鬧情景,就足以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