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肉食喜形於色?——探討人類喜愛吃肉的因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撰文:施宜蓁
天花板上高雅的水晶吊燈映照在純白的絲綢桌布上,隨著幾道前菜上桌,專屬於牛肉的誘人香氣撲鼻而來,刀子切下烤得焦脆的酥皮,令人驚喜的是,粉嫩肌理中還帶著些許血色,恰如其分的熟度惹人饞涎欲滴。又或是在某個失眠的凌晨,動身前往離住家最近的一家鹽酥雞店,裹了粉的雞肉塊如機械般的自動化流程接連下鍋,噗滋噗滋的聲響一直持續到老闆熟稔的起鍋、調味、裝袋,隔著紙袋依然能感受到熱騰騰的溫度於手中擴散,伴隨著迸發在嘴裡的香氣與軟嫩的肉質。
為什麼人類天生就對肉如此癡迷?為什麼肉類對我們的吸引力如此之大?本篇將以人類演化與社會文化發展之進程的角度試著解析其緣由。
我們的祖先相較於肉食其實更常吃素
人類是靈長類動物,我們的第一個靈長類祖先大約出現在6500~8000萬年前,居住在樹上,以水果和樹葉為主食,那個時期的靈長類體型約一個巴掌大小,只吃水果和樹葉就已經能夠支撐身體的運作了。
最接近人類祖先的類人猿以草食為主,人類學者推測,大約在400~500萬年前出現的人類,其飲食型態應該與其他類人猿相似。觀察同一時期出土的臼齒與深長的顎骨化石,可推測出他們當時吃了許多需要大量咀嚼的食物,是草食動物的典型特徵之一。
另一方面,採集不會移動的植物當作食物,不需要擬定複雜的策略,所以也不怎麼需要用腦袋。反之,若想捕食會移動的動物──不論是狩獵或撿拾腐肉——就必須想出更加高明的計畫才行。科學家測量早期人類的頭顱,發現與現在的黑猩猩腦袋容量相去不遠,這個事實同樣可以支持早期人類以草食為主的假設。
既然早期人類以植物為主食,那麼經常在漫畫中看到的「原始人手持石斧追捕野獸」是如何發生的?
環境的劇烈變動成為契機
大約從260萬年前開始,一直到至1萬2千年前的這段更新世(Pleistocene)時期,非洲大陸的氣候變得越來越乾燥,森林也陸續凋零,取而代之的是大片草原。動物之間得激烈競爭才能獲取植物性食物,這種情況對早期人類來說相當不利。早期人類只有小小牙齒,無法大量咀嚼像是樹皮及植物根部這般如此堅韌的植物,既然找不到植物吃,勢必得轉向吃肉才能生存下去,然而以當時成人人類的身高(平均不到一百公分),要狩獵草原上兇猛的野獸,無疑是天方夜譚。因此,人類想到一個策略,只要等獅子、禿鷹、鬣狗這些競爭者通通吃飽喝足之後,再去吃剩餘的殘渣就行了。而那個殘渣就是骨頭。
骨頭中含有骨髓、在顱骨內還有腦髓,這些都是純粹的脂肪,營養十分豐富。但骨頭的質地相當堅硬,尤其是四肢的骨頭,人類光用牙齒是無法咬碎的,因此找來了石頭敲碎,以便取得骨髓。在肯亞北部的卡拉里(Karari),一個歷史約150萬年的考古發掘點,科學家找到很多史前人類製造的石片,以及許多碎骨頭,骨頭上發現了石片劃割的痕跡,說明曾被人類「光顧」過。另外還有一些大骨頭被石頭砸成碎片,很可能是為了取得富含營養的骨髓。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
由於長期攝取高脂肪含量的食物,人類的腦袋慢慢長得越來越大。在400~500萬年前,早期人類的腦容量與現代的黑猩猩差不多,約450毫升;到了200~300萬年前出現了巧人,其腦容量已增加至750毫升,但體型仍偏瘦小,身高一百公分左右;直到200萬年前出現了直立人,其腦容量不僅已增加至接近1000毫升,身高也同樣長高至一百七十公分左右,於是擁有高大體型與碩大腦袋的人類祖先就此誕生。而現代人類的腦容量約在1200毫升以上,其中腦內的神經元耗能非常厲害,安靜不動時,大腦就消耗人體能量的20%至25%。換句話說,大腦是個很「燒油」的器官,必須要找到高質量的食物才能供應得起高耗能的大腦。
減少身體其他部位的耗能也是增加大腦供能的一個辦法。人類學家萊斯利.艾洛(Leslie Aiello)和彼得.惠勒(Peter Wheeler)比較了人和其他動物的內臟的體積差異。人的心、肝和腎都和同等身材的哺乳動物差不多大,但腸和胃只有普通動物的40%。內臟也是一個耗能很大的器官,腸胃小就能節省下許多能量,因此,人類雖然頂著一個大腦袋,整體耗能卻不算很多,但這同時也限制了我們的消化能力,不能像其他猿猴那樣以吃草維生,只能處理一些易消化且營養豐富的食物。
從上述兩種歸因來看,人類的祖先放棄了粗糙的草食,選擇更容易消化、能量密度更高的肉,和植物當中比較「精細」的部分,如果子、塊根等,以養得起我們強大的大腦。如此一來,大腦強大的認知能力才能夠成為演化上的優勢,幫助我們在弱肉強食中取勝。
火的發明形成社群紐帶
無論是生肉,抑或是植物的塊根、塊莖,將其經過燒烤之後質量都會提升至另一個等級。烹調不僅改善口味,也把生肉和生菜軟化,變得更容易消化、更營養,對於我們軟弱的嘴巴和消化系統來說,是再好不過了。
而為了保護珍貴的火種,原始人類必須分工。女人負責採集植物性食物、燒烤塊莖以及防備火焰熄滅,男人狩獵大型動物,隨後將獵物帶回營地。於是,火堆把人群聯繫在一起,圍繞著烤肉,社會和家庭的雛形便誕生了。因為學會用火,人類開始圍著火堆進食,成為同飲共食文化的濫觴。用火烹調賦予食物更大價值,這使得食物不再只是可食的東西,它開啟了許多可能性:餐食成為筵席及儀式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食物帶來營養,烹調革命使人有更多東西可以吃,也讓食物較易消化,從而擴大了滋養的效果;食物帶來享樂,烹調使享樂感更添幾分;食物打造了社會,烹調更提供了社會的中心焦點和結構。換言之,火的發明將肉食的重要性,提升到另一層次。
階級財力象徵
遠古時代,有些人開始掌握比別人多的食物資源,這時食物便成為區分社會的機制,可以顯示人的階級、衡量人的地位。從許多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埋骨處看得出來,人的營養程度和階級息息相關,食物區分了社會階級。
古羅馬人吃飯重的是「感覺」,感覺奢華,菜就好吃。一場得體的宴會怎能沒有肉?而羅馬人最常吃的就是豬肉。不過身為有錢人,光是吃肉不稀奇,還必須要吃最不尋常的部位。舉例來說,豬的子宮在當時便是只有貴族才能享用的珍貴食材。除了華麗的珍饈之外,奇珍異食也是顯現自身階級的方式之一。當時端上桌的禽類,還包括孔雀跟天鵝,吃起來如何可能無從得知,但是一隻孔雀端上桌,視覺效果肯定相當驚人。
人們傾向吃自己能負擔的最好食物,而富人愛吃的食物遂成為某種準則,顯現出整個社會的風氣。就好比西班牙小說《小癩子》(Lazarillo de Tormes)中的窮騎士,他嘴裡叼著一根牙籤四處遊蕩,只為了表示自己剛吃了肉,自己有能力吃肉,肉食成為了財富的象徵。
儘管對有錢人華而不實的餐桌嗤之以鼻,從另一角度來看,富人的餐桌卻是財富分配機制的一部份。他們的需求使食物供應不絕,他們浪費的食物餵養了窮人,食物分配鏈聯繫了社會,創造了互相依存的關係。
結語:飲食與歷史
從古而今的歷史縱觀來看,飲食與人類文明密不可分,兩者相輔相成又互相影響著。食物是生存的基本要素,在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是最基本、最必須先被滿足的需求層次。而隨著各式各樣的環境因素變動,人們的飲食也逐漸跟著改變。為了因應氣候的劇烈變化與生理因素,人類的飲食取向漸漸趨向柔軟且高熱量的肉類;有了「火」這項加成因素,使肉類更加營養,並且「飲食」被賦予了更深一層的社群連結;到了近代,肉食則逐漸演變成階級財富之象徵。
了解了飲食對人類的重要性之後,也不難想像「食物宗教戰爭」會在網路上掀起熱烈討論的原因。面對各式各樣不同的飲食習慣,甚至是不同國家間的飲食文化差異,理解、尊重與包容每個人獨特的喜好,是身處於兼容並蓄的現代社會中,最佳的因應之道。
參考資料
  1. 李相僖、尹信榮,《人類的起源》,2018
  2. 陶雨晴,《生物演化的45堂公開課:從不可思議到原來如此》,2019
  3. 費利佩·斐迪南-阿梅斯托(Felipe Fernandez Armesto),《食物的歷史:透視人類的飲食與文明》,2012
  4. 岡瑟‧希爾施費爾德(Gunther Hirschfelder),《歐洲飲食文化》,2004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40會員
573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撰文:魯汶的袋熊先生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淡水河上飄來一葉扁舟。船上一群人頂著醺酡的醉顏,吃著咕嚕冒泡的火鍋,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藍芽喇叭裡播放著久石讓的《太陽照常升起》,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喧嘩的駛過關渡大橋,往紅毛城前進。
撰文:廖宥甯 墨西哥諺語說過:「美國太近,天堂太遠」,如果依照臺灣目前的處境照樣造句,大概可以改成:「中國太近,天堂太遠」。筆者的中國史教授曾在課堂上提起,過去研究中國史時,都會問自己:「中國究竟該何去何從?」,「但現在我們只希望他們不要跨過臺海中線就好了。」教授的自問自答獲得滿堂笑聲。
撰文:王中富 去年下半年,我以學測考生的身分度過。已經兩年未曾認真碰觸課本知識,忽回首,決定生涯走向的大考就俟在半年後,再加上模擬考不斷超乎複習進度地來訪,日子就在徬徨無措中揮發。是在這樣令人焦躁的時節,我們得知高看推出年度企劃:療癒感。
撰文:李心喬 斯賓諾莎的上帝 一隻煩人的蒼蠅縈繞在我的眼前,我揮手將它趕走。但如果我將牠放大百倍凝視,會發現牠的身體構造之精微、腦神經之複雜,甚至能將身體參考之感覺輸入轉化為世界參考之信號,那麼我可能在這隻蒼蠅身上看見牠與我的相似性、甚至是牠的神性。
撰文:施宜蓁 一位和大多數同學沒有太大差別的高中生,過著學校和家裡兩點一線的枯燥生活,結束了無新意又令人疲憊的一天後,他抒發這些壓力的方式就是坐在電腦桌前打電動,彷彿精神時光屋,幾乎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等回過神來才驚覺原來已經接近凌晨了。
撰文:魯汶的袋熊先生 2.3 自我異化和服喪勞動 在理解療癒感與生存本能的關係後,問題來了,這種負面落差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後現代的集體失落來自何方?
撰文:魯汶的袋熊先生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淡水河上飄來一葉扁舟。船上一群人頂著醺酡的醉顏,吃著咕嚕冒泡的火鍋,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藍芽喇叭裡播放著久石讓的《太陽照常升起》,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喧嘩的駛過關渡大橋,往紅毛城前進。
撰文:廖宥甯 墨西哥諺語說過:「美國太近,天堂太遠」,如果依照臺灣目前的處境照樣造句,大概可以改成:「中國太近,天堂太遠」。筆者的中國史教授曾在課堂上提起,過去研究中國史時,都會問自己:「中國究竟該何去何從?」,「但現在我們只希望他們不要跨過臺海中線就好了。」教授的自問自答獲得滿堂笑聲。
撰文:王中富 去年下半年,我以學測考生的身分度過。已經兩年未曾認真碰觸課本知識,忽回首,決定生涯走向的大考就俟在半年後,再加上模擬考不斷超乎複習進度地來訪,日子就在徬徨無措中揮發。是在這樣令人焦躁的時節,我們得知高看推出年度企劃:療癒感。
撰文:李心喬 斯賓諾莎的上帝 一隻煩人的蒼蠅縈繞在我的眼前,我揮手將它趕走。但如果我將牠放大百倍凝視,會發現牠的身體構造之精微、腦神經之複雜,甚至能將身體參考之感覺輸入轉化為世界參考之信號,那麼我可能在這隻蒼蠅身上看見牠與我的相似性、甚至是牠的神性。
撰文:施宜蓁 一位和大多數同學沒有太大差別的高中生,過著學校和家裡兩點一線的枯燥生活,結束了無新意又令人疲憊的一天後,他抒發這些壓力的方式就是坐在電腦桌前打電動,彷彿精神時光屋,幾乎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等回過神來才驚覺原來已經接近凌晨了。
撰文:魯汶的袋熊先生 2.3 自我異化和服喪勞動 在理解療癒感與生存本能的關係後,問題來了,這種負面落差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後現代的集體失落來自何方?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烤肉,是人類最古老的烹飪方式之一,早在遠古時代,人類就懂得利用火來燒烤食物。這種烹調方式不僅能將生食轉化為熟食,更能賦予食物獨特的風味。時至今日,烤肉不僅是一種烹飪方式,更演變成一種社交活動,親朋好友齊聚一堂,在炭火的裊裊煙霧中,共享美食與歡樂。 烤肉的歷史與文化 烤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的
Thumbnail
打破舊規則就容易改變,並且一次就有感覺!鍛鍊肌肉也是先破壞重構才有壯大的可能,脂肪(混沌不明)永遠包裹在瘦肉(真相)外面,我們必須把那些層層的舊習(脂肪)給清除掉,才能看見那形狀的美麗。會發現原來我們的本質就是簡單、輕盈並充滿無限可能。
Thumbnail
第二章 : 人類的微生物群:最近發現的器官 過往發現微生物作用的學者,讓大家知道避免接觸並殺死微生物,就能避免某些疾病,因此開始想要消除微生物,並建立的許多措施,雖帶來健康,卻也讓「細菌」開始惡名昭彰,直接與疾病畫上等號。但如此卻忽略一個事實:「我們的身體必須在充滿微生物的環境下,才能發展完
Thumbnail
大腦演化的因素複雜,慕尼黑大學生物學家珊卓拉·赫爾德斯塔布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在於飲食的改變。人類約在200多萬年前首次發明石器用於打獵,開始食用肉類,而肉類比漿果或草含有更多熱量。約在80萬年前,人類發明火,比起生食,胃更能夠分解熟食的營養成分;食用熟食獲得足夠的熱量,也因此演化出更大的腦部。
Thumbnail
尾巴對於許多脊椎動物在行動上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靈長類也不例外。猴子在樹上攀爬時仰賴尾巴提供平衡,有的甚至將尾巴作為第五肢捉住樹枝或食物。人猿總科(包含長臂猿、猩猩、人類等)自2千5百萬年前與舊世界猴分道揚鑣時起就失去了這條尾巴......
殺生吃肉的果報(2)    淨空法師講述 我今天有同學給我一個資料,是0八年的。這有個數據,0八年這一年,人類吃掉這些動物,有五百八十億,這根據調查統計。吃得最多的是雞,五百八十億裡頭有五百一十億是雞,五百一十億隻雞被殺了、被吃了。三十五億的鴨、鵝跟火雞,這三樣東西有三十五億。還有三十
Thumbnail
寵物鮮食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人們開始意識到為動物提供多樣化和營養均衡的飲食對於寵物的健康和幸福至關重要。 以下是寵物鮮食起源的一些主要點:  古代的寵物飲食: 古代人類與動物的互動歷史悠久,最早的家犬和家貓很可能是依賴人類提供的食物生活。古人們可能會將剩餘的食物和食材餵養給他們的寵物。     
Thumbnail
人類文明的演進與軌跡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最初是由打獵和採集開始。隨著人群的聚集,人們逐漸開始「定居」,建立部落。社會學在日本稱為「群學」。人類文化的傳承主要來自於文字的發明和書寫的開始。在歐洲,城邦逐漸興起。隨後,隨著人類資源的有限性,大航海時代開啟了第二次文明的高峰期。這主要歸因於國際貿易
Thumbnail
肥胖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人類仍未進化到適合目前的生活所導致,以及肥胖對於生活的不方便以及疾病。
這篇文章探討了對死亡與存在的思考,從宇宙與人類的起源開始,到轉化與觀點的改變,表達了對生死與轉世的理解。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烤肉,是人類最古老的烹飪方式之一,早在遠古時代,人類就懂得利用火來燒烤食物。這種烹調方式不僅能將生食轉化為熟食,更能賦予食物獨特的風味。時至今日,烤肉不僅是一種烹飪方式,更演變成一種社交活動,親朋好友齊聚一堂,在炭火的裊裊煙霧中,共享美食與歡樂。 烤肉的歷史與文化 烤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的
Thumbnail
打破舊規則就容易改變,並且一次就有感覺!鍛鍊肌肉也是先破壞重構才有壯大的可能,脂肪(混沌不明)永遠包裹在瘦肉(真相)外面,我們必須把那些層層的舊習(脂肪)給清除掉,才能看見那形狀的美麗。會發現原來我們的本質就是簡單、輕盈並充滿無限可能。
Thumbnail
第二章 : 人類的微生物群:最近發現的器官 過往發現微生物作用的學者,讓大家知道避免接觸並殺死微生物,就能避免某些疾病,因此開始想要消除微生物,並建立的許多措施,雖帶來健康,卻也讓「細菌」開始惡名昭彰,直接與疾病畫上等號。但如此卻忽略一個事實:「我們的身體必須在充滿微生物的環境下,才能發展完
Thumbnail
大腦演化的因素複雜,慕尼黑大學生物學家珊卓拉·赫爾德斯塔布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在於飲食的改變。人類約在200多萬年前首次發明石器用於打獵,開始食用肉類,而肉類比漿果或草含有更多熱量。約在80萬年前,人類發明火,比起生食,胃更能夠分解熟食的營養成分;食用熟食獲得足夠的熱量,也因此演化出更大的腦部。
Thumbnail
尾巴對於許多脊椎動物在行動上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靈長類也不例外。猴子在樹上攀爬時仰賴尾巴提供平衡,有的甚至將尾巴作為第五肢捉住樹枝或食物。人猿總科(包含長臂猿、猩猩、人類等)自2千5百萬年前與舊世界猴分道揚鑣時起就失去了這條尾巴......
殺生吃肉的果報(2)    淨空法師講述 我今天有同學給我一個資料,是0八年的。這有個數據,0八年這一年,人類吃掉這些動物,有五百八十億,這根據調查統計。吃得最多的是雞,五百八十億裡頭有五百一十億是雞,五百一十億隻雞被殺了、被吃了。三十五億的鴨、鵝跟火雞,這三樣東西有三十五億。還有三十
Thumbnail
寵物鮮食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人們開始意識到為動物提供多樣化和營養均衡的飲食對於寵物的健康和幸福至關重要。 以下是寵物鮮食起源的一些主要點:  古代的寵物飲食: 古代人類與動物的互動歷史悠久,最早的家犬和家貓很可能是依賴人類提供的食物生活。古人們可能會將剩餘的食物和食材餵養給他們的寵物。     
Thumbnail
人類文明的演進與軌跡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最初是由打獵和採集開始。隨著人群的聚集,人們逐漸開始「定居」,建立部落。社會學在日本稱為「群學」。人類文化的傳承主要來自於文字的發明和書寫的開始。在歐洲,城邦逐漸興起。隨後,隨著人類資源的有限性,大航海時代開啟了第二次文明的高峰期。這主要歸因於國際貿易
Thumbnail
肥胖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人類仍未進化到適合目前的生活所導致,以及肥胖對於生活的不方便以及疾病。
這篇文章探討了對死亡與存在的思考,從宇宙與人類的起源開始,到轉化與觀點的改變,表達了對生死與轉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