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群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1970年代初期,寫半本傑作就可能名留文學史。1980年代,包括現代詩的現代文學進步正規教育體系,當代文學創作已經難以忽視。這時期到90年代初期,報紙媒出版界類似1960、70年代的日本漫畫雜誌,以高額獎金吸引年輕創作者出頭,年輕的文學天才成為屢上媒體的人物,然而事後來看卻像曇花一現。產業並沒有藉此形成良性的體系。
在消費力大幅提升,媒體的開放與媒介、題材的多元化發展下,出版界享受了短暫的黃金年代,文學在這樣的市場中不特別享有優勢,即使整個市場比起70年代增加了五百萬(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黃金是燃燒的幻影,灰燼是漫長的黃昏。
一時的盛世成為後世的神話,成為無人可再抵達的根源。我不懷念那個與我無緣的時代,也不想懷念那個臺灣仍會自稱中國的時代。但盛世中的確留有珍寶,我懷念天琴座的星光。
雖然有風格偏好時代潮流及許多外部的因素,但大體上藝術的門檻是越來越高的(技術也是),到最後這個門檻標準可能和大眾脫離而缺乏大眾性的意義。但藝術的問題在於標準本身可能就此完全失去意義。文化性的事物失去傳承與詮釋,或只有神祕化的詮釋,價值交換體系無法維持,最終在傾倒的巴別塔下埋沒。
和群盛說不上熟悉,上次好好談話約莫已是五年多前,沒過多久很多人都聯繫不上他了。臉書換帳號時他早已病重。他對愛好投入的境界,也是我恐怕一輩子無法了解的,寫這樣一串頗有點不好意思。
但,他是我所知道最有貴族風範,博雅人氣質的阿宅跟詩人。他就像一座典雅教會裡淵通的僧侶,為每個路經的冒險者旅人施放聖光,不論疲憊或熱情,都有機會分享他精釀的啤酒。他對宅與詩的愛,就是這麼廣博而有魅力。
有點遺憾,他沒來得及看到更多新技術衝擊這個世界(雖然許多方面,加上國際政治的變動恐怕也是會更殘酷)的有趣時代。
avatar-img
68會員
23內容數
講一些幹話的地方,很可能沒空更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earenat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賈淺淺《雪天》這首詩因為她入選中國作家協會,突然廣被傳播及談論,我也被朋友問說這到底有什麼厲害?靠爸厲害嗎?雖是一個早已不太讀詩的死文藝老青年,而且對中國作家、詩人也沒什麼認識了解(窩連她老爸賈平凹的小說都沒看過),不過這首詩的確用了一些技巧,窩是可以解釋的。
很久以前和朋友聊到相關話題,索性開始寫這篇……但是這個議題畢竟實在太龐大了,我又是拖延症末期患者,所以拖了幾年才來收。這篇文章會從「詩和歌詞的關係」寫起,粗淺的寫到「詩的定義」、「詩的傳統」,但並不是想提出什麼別有價值的創見(而且很可能會被打臉),僅是想黜臭和詩相關的幾點迷思。
我不是什麼專業公關操盤手,只是想對這陣子的觀察心得稍作紀錄整理──不過基於職務上的保密義務,我還是會避免拿出具體紀錄進行佐證,僅會提出暫時得到的「猜想」;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我並沒有IT相關背景,觀察的樣本也很有限,請不要把這當作很科學的觀察分析。
也許有的人跟我一樣,從小大到經常聽到人說「把餅做大」,最後對「把餅做大」這個熟語多少有些負面的印象,或不信任感。
「歷史感」這個詞,有時會讓我想起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有一天,系上的美女老師突然沒啥來由的在課堂上對著全班──應該是選修課,但大一新生挺多的──有點尷尬和不好意思地,說,不是針對在座的各位,也沒有惡意,但總覺得現在的年輕人都沒有歷史感。
我不支持使用「視頻」、「音頻」這一組詞,但「視頻」和「音頻」如何在中國變為 video / audio clips 的指稱,還是個有趣的問題,本文小小的考察推敲了一下,並對相關翻譯提出一點建議。
賈淺淺《雪天》這首詩因為她入選中國作家協會,突然廣被傳播及談論,我也被朋友問說這到底有什麼厲害?靠爸厲害嗎?雖是一個早已不太讀詩的死文藝老青年,而且對中國作家、詩人也沒什麼認識了解(窩連她老爸賈平凹的小說都沒看過),不過這首詩的確用了一些技巧,窩是可以解釋的。
很久以前和朋友聊到相關話題,索性開始寫這篇……但是這個議題畢竟實在太龐大了,我又是拖延症末期患者,所以拖了幾年才來收。這篇文章會從「詩和歌詞的關係」寫起,粗淺的寫到「詩的定義」、「詩的傳統」,但並不是想提出什麼別有價值的創見(而且很可能會被打臉),僅是想黜臭和詩相關的幾點迷思。
我不是什麼專業公關操盤手,只是想對這陣子的觀察心得稍作紀錄整理──不過基於職務上的保密義務,我還是會避免拿出具體紀錄進行佐證,僅會提出暫時得到的「猜想」;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我並沒有IT相關背景,觀察的樣本也很有限,請不要把這當作很科學的觀察分析。
也許有的人跟我一樣,從小大到經常聽到人說「把餅做大」,最後對「把餅做大」這個熟語多少有些負面的印象,或不信任感。
「歷史感」這個詞,有時會讓我想起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有一天,系上的美女老師突然沒啥來由的在課堂上對著全班──應該是選修課,但大一新生挺多的──有點尷尬和不好意思地,說,不是針對在座的各位,也沒有惡意,但總覺得現在的年輕人都沒有歷史感。
我不支持使用「視頻」、「音頻」這一組詞,但「視頻」和「音頻」如何在中國變為 video / audio clips 的指稱,還是個有趣的問題,本文小小的考察推敲了一下,並對相關翻譯提出一點建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之前閱讀過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小說,有個角色叫永澤,深得我喜歡。書中他是一個富二代,學習能力高又有不錯外型,小說的故事背景是在大學,永澤他如此出眾的人物設定在思想仍然未成熟的學生群中顯得高人一等,到哪裡都令人不敢輕視。他說過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他說只會看作者已經去世三十年的書。令我忽發奇想,是不
Thumbnail
喜歡讀詩是不分年齡。 年輕讀詩,也許只是被優美的詞句吸引。 中年讀詩,也許是被俗事纏身後,隱遁其中的救贖。 暮年讀詩,則是對世事的了然。 敻虹《記得》這首詩,從年輕時開始讀它,深深印刻在腦海裡。
Thumbnail
「感謝大家這麼熱情,我以為只有少少的朋友會來,結果來了那麼多人,讓我有點不知所措。」隱地回想:「臺灣第一代詩人就是用『當』來的錢去辦雜誌。再怎麼窮、再怎麼苦,文學就像野草一樣,永遠會生長。」
在台灣,對現代詩歌傾注熱情的詩人,多半有共組詩社和合資出版同仁詩刊的經驗,尤其剛出道的與尚在強勢媒體副刊闖出名號的新銳,維繫或經營同仁詩刊雜誌,自然成為他們大顯身手的最佳舞台。奇妙的是,當新秀詩人獲取聲名之後,往往要面臨一面問題,他們的詩歌裡是否飽含台灣文化主體性,以此為使命起點傳揚台灣詩歌的精神。
Thumbnail
詩人忘了寫詩 是被俗世的塵 塵封了思緒嗎   詩人忘了寫詩 萬象燈紅酒綠 迷惑了心靈嗎   走著走著 詩人就這樣漫無目的地走著   走著走著 直到詩人想起他還是詩人時   他的思緒他的心靈終將復甦 詩人終於開始再寫詩   學庸1996.08.17/01:00 作品號
Thumbnail
從來沒有過一段深刻的感情,對一個平凡人來說,或許是一件好事。 宋元是這樣想的。 宋元高中時經歷網路泡沫化,大學時智慧型手機才開始流行,屬於這樣不上不下的『前數位時代』居民,宋元覺得自己這一代人似乎是從集體化的、非同步的循序漸進,瞬間跳轉到個體性的、話語權的同步發散。 就好像宋元記憶裡一
Thumbnail
到了1980年代則是天才的時代,詩人夏宇用《備忘錄》轟動文壇,夏宇的故事仍在傳唱,與主題也不相符,且按下不表。要提的是另一個天才──林耀德。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1. 兩千年,創作生活史前史 關於個人文學年代的劃分,十年為期,恰好都標誌著我的重要時期。 兩千零一年,剛滿十八歲,進入大學,一頭栽進文學。 那時候總想走得更純粹一些,於是朝這方面打造自己。反正相較早熟的、超齡的、天才的、有多項才藝的同學們,我擁有的只是堅不可破的孤獨,以及絕對的純粹。至少,我
Thumbnail
四十歲以上的台港東南亞華人的青春歲月裡,總有一塊是金庸駐留的。 而我,是高中開始結緣的。當時金庸還未解禁, 鹿鼎記封面書名是"小白龍 司馬翎著"。楊過跳下絕情谷就再也沒上來呢!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之前閱讀過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小說,有個角色叫永澤,深得我喜歡。書中他是一個富二代,學習能力高又有不錯外型,小說的故事背景是在大學,永澤他如此出眾的人物設定在思想仍然未成熟的學生群中顯得高人一等,到哪裡都令人不敢輕視。他說過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他說只會看作者已經去世三十年的書。令我忽發奇想,是不
Thumbnail
喜歡讀詩是不分年齡。 年輕讀詩,也許只是被優美的詞句吸引。 中年讀詩,也許是被俗事纏身後,隱遁其中的救贖。 暮年讀詩,則是對世事的了然。 敻虹《記得》這首詩,從年輕時開始讀它,深深印刻在腦海裡。
Thumbnail
「感謝大家這麼熱情,我以為只有少少的朋友會來,結果來了那麼多人,讓我有點不知所措。」隱地回想:「臺灣第一代詩人就是用『當』來的錢去辦雜誌。再怎麼窮、再怎麼苦,文學就像野草一樣,永遠會生長。」
在台灣,對現代詩歌傾注熱情的詩人,多半有共組詩社和合資出版同仁詩刊的經驗,尤其剛出道的與尚在強勢媒體副刊闖出名號的新銳,維繫或經營同仁詩刊雜誌,自然成為他們大顯身手的最佳舞台。奇妙的是,當新秀詩人獲取聲名之後,往往要面臨一面問題,他們的詩歌裡是否飽含台灣文化主體性,以此為使命起點傳揚台灣詩歌的精神。
Thumbnail
詩人忘了寫詩 是被俗世的塵 塵封了思緒嗎   詩人忘了寫詩 萬象燈紅酒綠 迷惑了心靈嗎   走著走著 詩人就這樣漫無目的地走著   走著走著 直到詩人想起他還是詩人時   他的思緒他的心靈終將復甦 詩人終於開始再寫詩   學庸1996.08.17/01:00 作品號
Thumbnail
從來沒有過一段深刻的感情,對一個平凡人來說,或許是一件好事。 宋元是這樣想的。 宋元高中時經歷網路泡沫化,大學時智慧型手機才開始流行,屬於這樣不上不下的『前數位時代』居民,宋元覺得自己這一代人似乎是從集體化的、非同步的循序漸進,瞬間跳轉到個體性的、話語權的同步發散。 就好像宋元記憶裡一
Thumbnail
到了1980年代則是天才的時代,詩人夏宇用《備忘錄》轟動文壇,夏宇的故事仍在傳唱,與主題也不相符,且按下不表。要提的是另一個天才──林耀德。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1. 兩千年,創作生活史前史 關於個人文學年代的劃分,十年為期,恰好都標誌著我的重要時期。 兩千零一年,剛滿十八歲,進入大學,一頭栽進文學。 那時候總想走得更純粹一些,於是朝這方面打造自己。反正相較早熟的、超齡的、天才的、有多項才藝的同學們,我擁有的只是堅不可破的孤獨,以及絕對的純粹。至少,我
Thumbnail
四十歲以上的台港東南亞華人的青春歲月裡,總有一塊是金庸駐留的。 而我,是高中開始結緣的。當時金庸還未解禁, 鹿鼎記封面書名是"小白龍 司馬翎著"。楊過跳下絕情谷就再也沒上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