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傷之後只能停止健身嗎?-受了傷也能繼續健身的方法

2023/04/0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前言:
你有過受傷的經驗嗎?前一陣子我因為打球扭傷了右腳踝,又因為搬東西不慎拉傷了左斜方肌,頓時如同廢了一隻右腳和左手,在健身訓練的安排上變得異常尷尬,任何需要雙手、雙腳的動作都不能做,否則做完就之後患部就會異常疼痛,傷勢更加惡化,但我又不想停止健身,原因有二:一來,長久以來養成的習慣實在難以說停就停,尤其對我來說這種每週都一定會做的事情突然間不能做了,難免會產生一種自己在浪費時間的焦慮感,二來,如果長時間沒有健身,之後就得花更多的時間把原本的訓練進度補上,更遠一點來說,會不會因為休得太久而沒有動力繼續回來健身連我自己也不敢肯定,於是本著克服阻礙的健身精神,我開始思考是否有受了傷也能繼續健身的方法呢?本篇文章就是基於這段療傷期的學習和研究產生的心得分享,希望提供給同樣受傷的健身同好們參考。
對於受傷的觀念:
觀念一:勿因傷小而不醫。
也就是說,當我們的身體產生任何異樣的時候,千萬要找時間去向專業的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做諮詢,不要覺得沒有疼痛就置之不理,以我自身為例,當初扭到腳和拉傷斜方肌時雖然都有感受到肌肉異常的拉扯感,但卻自恃身強體壯沒去就醫,等到訓練強度拉高時才爆發疼痛感,這是肌肉、筋膜有受損,雖然日常生活沒有異樣,一旦訓練強度拉高時就像電腦配製跟不上遊戲畫面需求,一下就被操壞了,還得花更多的醫療費、更多的治療時間去把傷醫好,實在令我悔不當初,所以關於受傷,我的體悟就跟曹操一樣:甯殺錯,勿放過。寧可多浪費些掛號費,也不要留下麻煩的後遺症,徒增自己未來訓練的風險。
觀念二:訓練端的專業不能取代醫療端的專業。
這句話並不是在否定健身教練的專葉性,而是在強調:對於一個健身者而言,不同領域的專業應適用於不同階段,如果在身體健康的狀況下,你自然應該聽從健身教練的訓練建議,但是一旦進入傷病狀態,為了自己未來的健康著想,你應該重視醫生的建議大於健身教練的建議,也就是說如果醫生建議你休息,你就要好好休息。不要硬撐著還要像原來一樣訓練了,拜託,這裡是三次元世界,可不像二次元一樣可以靠意志戰勝一切,真的落下了什麼病根就麻煩大了。
不過受了傷之後就一定得像個廢人一樣躺在家裡嗎?倒也未必。
受傷後的階段1-休養期:
一般來說,在受傷之後醫生為了保險起見,都會建議患者停止從事健身或運動,好好休養,其目的是為了讓傷處好好休養,避免二次傷害,不過一處受傷就代表全身都不能動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不過也不代表你就能像以前一樣照表操課的訓練。這實你要做的是:明確的像你的健身教練描述傷處的情形,並請他製定受傷後的訓練課表給你,每個人的受傷情形都不一樣,訓練課表當然也就要因人而異,所以這就考驗教練對於各種替代項目的了解,以及自身的訓練經驗是否充足,不過如果傷者能夠精確的描述自己的情況,而教練又足夠專業的話,應該是能夠製定得出避開傷處、持續鍛鍊其他健康部位的訓練課表的。
以我個人為例,上半身部分因為左斜方肌受損,只能做單邊的動作,例如右側的單邊啞鈴臥推、啞鈴肩推、啞鈴划船等等,不會需要左側斜方參與的動作,而且重量也要比平時訓練還要低,以免動作控制不當初先讓左側肌肉代常發力的情況,左手部分唯一能練的就是握力,因為這完全不需要用到斜方發力,為此我還特地買了個握力器來使用。下半身因為右腳腳踝筋膜受損,任何蹲、腿推類會讓腳板受壓的動作都不能做,只能做向左腳單腳分腿蹲、單腳的RDL硬舉,右腳只能做機械式的前踢、後勾這些動作。
總而言之,休養期還要繼續訓練的邏輯就是避開那些需要傷處發力的動作,去嘗試那些與傷處完全不相干的動作,而且有一個重點要注意:一旦訓練過程中感覺傷處疼痛、或有異樣感。要立即停止那個動作,更換另一個訓練動作,以避免造成二次傷害。
受傷後的階段2-恢復期:
在經過一連串的治療(就我的經驗可能要一個月以上),你可以開始詢問醫生能不能恢復訓練,這時醫生可能會依你的情況來判斷可否恢復訓練,如果醫生說可以的話,也千萬不要立刻恢復之前的訓練模式,先用較輕的重量來測試看看傷處是否會有疼痛或是拉扯感,例如我現在的臥推可能就只能做到50公斤,做到60公斤以上斜方肌就會疼痛,那訓練課表就是臥推30、40、50公斤各六下,練完就換動作,絕不練戰,深蹲可能也只能蹲到60公斤,那就蹲40、50、60公斤各六下,如果蹲完之後發現腳踝有疼痛感,那就把動做行程在縮短,全程深蹲就改為半程的半蹲,以此來減少負荷。
這個階段其實也是最需要耐心的時期,千萬要沉住氣慢慢的嘗試自己能負荷的訓練範圍,然後緩慢的提升重量,一旦感受到疼痛就立刻下修重量,千萬不要因為自尊心作祟去嘗試壓跟以前一樣的大重量,那樣一點都不帥,反而還把之前治療的結果浪費了。
受傷後的階段3-康復期:
如果一路上都有好好配合醫生的治療,訓練上不好高騖遠,緩步的在不影響傷處恢復的情況提升重量,慢慢的總會將重量提升到原來的水平,這個時侯或許就能夠認定傷處康復了,不過有些傷真的太嚴重的話即使傷處真的恢復了,也有可能無法達到原本健康時的水準,這也是運動員不得不接受的事實,例如:職棒的王建民、NBA的阿倫艾佛森,這些原本顛峰時期表現強勁的選手,最終都還是因傷病而黯然退出賽場,這也就是我們要非常嚴肅、謹慎的對待受傷這件事的原因。
但有些時候或許真的人算不如天算,如果真的面臨了無法恢復的傷害,與其傷春悲秋的感嘆自己巔峰時期無法重來,好好的思考怎麼把剩下還健全的肢體段練到極致,我想那才是真正的健人精神的貫徹吧。
Tedd
Tedd
一個健身、拳擊與兩性知識的愛好者,每週更新一篇文章,分享自己的心得,幫助自己與他人變得更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