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步步進逼,把大部份鄭國領土據為己有,而鄭莊公卻非常鎮定,彷彿不知道事態嚴重。
現在段把城牆修築穩固、糧食準備充足,兵器磨得銳利、裝甲穿得整齊、步兵和戰車都訓練有素。古時軍隊前進要打鼓,退兵要敲鑼,有敲鑼打鼓的便是明刀明槍的行軍。現在段要攻打鄭國首都,完成他篡位的最後一步了,段所率領的軍隊卻不打鼓也不敲鑼,以偷襲的方式進攻首都,而且段還聯絡了母親武姜為內應,等軍隊到達首都外圍,武姜便會派人打開城門,迎接段的叛軍。
以前段雖然慢慢擴張勢力,但沒有明目張膽地叛變,段又是鄭莊公的弟弟,莊公很難理直氣壯地討伐段。現在莊公聽聞段要襲擊首都,便認為時機成熟了,於是下令公子呂先以兩百輛快速戰車突襲京城,京城的人民看見國君的軍隊,立刻與段劃清界線,表示不會與段一起叛變。段率領的軍隊還沒有到達首都,便失去了根據地。現在全國都知道段要叛變,而莊公則明正言順地討伐叛軍,叛軍很快就潰散了。
段的根據地京城本來在鄭國首都的西北面,京城被公子呂收復後,段無法回到京城去,只好一路向東南方逃跑。段逃到鄢城,莊公也帶兵追到鄢城,搜捕嚴密,段無處藏身,只好離開鄭國國境,流亡到共國。古時諸侯們不會輕易離開國境,莊公見弟弟離開鄭國,也就不再追捕了。
莊公怨恨母親武姜,從他小時候就偏愛弟弟,長大後還要幫助弟弟發動政變,所以就把武姜趕走,安置在潁城,並且起誓說:「不到黃泉不相見!」意思是不死就永不相見。
這件事在《春秋經》中記錄為「鄭伯克段于鄢」,這句話可以分成幾部份來理解:「鄭」是鄭國,是春秋時期的諸侯國之一;「伯」是爵位,鄭國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中的「伯」,一般稱為「鄭莊公」、「齊桓公」都是通稱時用「公」,不代表實際爵位;「克」是制服、打敗,專門用於兩者實力接近的情況;「段」是莊公的弟弟。「于鄢」,代表莊公在鄢地把段打敗。
「鄭伯克段于鄢」顯示莊公和段在這件事上就像兩個陌生人一樣,哥哥和弟弟都沒盡自己的責任。莊公身為哥哥,沒有在一開始好好教導弟弟,反而放手讓事情漸漸惡化。段身為弟弟,卻背叛哥哥,最後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兩人雖有兄弟的血緣關係,卻沒有相應的手足之情,既可悲又可惜。
【原文依據】
《春秋經.隱公元年》:
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
《春秋左氏傳.隱公元年》: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書曰:「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