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生活有辦法:【生活話題】追求性別平等,保障女性參政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生活話題】追求性別平等,保障女性參政權

本所許惠菁律師主持央廣【生活有辦法】,

中國國家人大會議中,習近平以全票連任中國國家主席。

從會議現場的畫面可以看出男性仍是佔大多數,女性比例相對少數。

本週許律師將與聽眾朋友從比較法的觀點,比較臺灣和中國,在保障婦女參政權上看有什麼不同。


raw-image



本集重點

  1. 聯合國1979年制定《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2. 「性別不平等指數」(GII),從「生殖健康」、「賦權」和「勞動市場」三大面向分別判斷各國性別平等的情況,其中婦女參政的權利,也是判斷一個國家是否達到性別平等的重要指標之一。
  3. 從GII看臺灣與中國的排名:2019年臺灣排名全球第9名,2020年則進步到排名全球第6名;中國在2017年排名35,2018年排名39,2020年排名退後至40名。
  4. 在中國的政權下,婦女的地位變化:從1970年中國紀錄片《愚公移山》,中共在創黨之初,就已意識到「婦女」的議題。
  5. 習近平時代,雖承諾加大培養選拔女幹部。但實際運作的結果是女性角色在決策階級中嚴重失衡:二十大中,目前只有3位女性擔任副國級的領導:沈躍躍、李斌、蘇輝。
  6. 中國法制面,在婦女保障上,過去與現在的變化:最新《國家人權行動計畫(2021-2025 年)》:已不再設定明確的數據,僅說明促進婦女平等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
  7. 臺灣關於婦女參政權的保障:過去以「婦女保障名額」為主流,1990年代中期,婦女或女性靠自己當選的人數,已超過七分之一或十分之一。
  8. 婦女保障名額的反思:參選機會應該兩性平等,不該有保障當選的特權,認為它強化了女性在政治上是次等階級的刻板印象。
  9. 1999年,在修憲遊說行動中,婦女團體省思到「保障名額」的確違反民主精神,而且臺灣女性參政的進展已經超越需要「保障」的過渡期,為了實踐性別正義,便改以「性別比例原則」訴求取代「婦女保障名額」。
  10. 從兩岸的實踐,來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的內容。

收聽網址

https://www.rti.org.tw/radio/programMessagePlayer/programId/1640/id/140518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知言法律事務所的沙龍
16會員
365內容數
法律或許是嚴肅的,但法律事件裡的人與事,卻都是活生生的。 除了談「法」以外,更多時候是瞭解「人性」。 這裡是兩位執業律師的內心劇場,透過對話呈現庭內與庭外的人生百態。 許惠菁 律師 / 許健鈴 律師 知言法律事務所律師 Tel:02-2959-6686
2025/04/26
知名出版人富察(李延賀)2023年返中處理戶籍後失聯,2025年被中國以「煽動分裂國家」罪判刑3年,但審判過程未公開,引發國際關注中國司法透明問題。富察遭秘密羈押兩年,中國對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此案凸顯中共以國安名義打壓異議的操作手法,也提醒臺灣須警覺兩岸法律文化的深層差異。
Thumbnail
2025/04/26
知名出版人富察(李延賀)2023年返中處理戶籍後失聯,2025年被中國以「煽動分裂國家」罪判刑3年,但審判過程未公開,引發國際關注中國司法透明問題。富察遭秘密羈押兩年,中國對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此案凸顯中共以國安名義打壓異議的操作手法,也提醒臺灣須警覺兩岸法律文化的深層差異。
Thumbnail
2025/04/19
隨著平台經濟與「斜槓人生」興起,傳統僱傭關係與新型態勞務模式產生激烈衝突。 中國與臺灣針對外送員、直播主、代駕司機的法律關係出現分歧:中國透過指導案例逐步明確其勞動屬性;臺灣則以「從屬性判斷」檢核外送員是否受勞基法保障。 如何界定委任、承攬與僱傭關係,已成未來勞動法制改革的核心議題。
Thumbnail
2025/04/19
隨著平台經濟與「斜槓人生」興起,傳統僱傭關係與新型態勞務模式產生激烈衝突。 中國與臺灣針對外送員、直播主、代駕司機的法律關係出現分歧:中國透過指導案例逐步明確其勞動屬性;臺灣則以「從屬性判斷」檢核外送員是否受勞基法保障。 如何界定委任、承攬與僱傭關係,已成未來勞動法制改革的核心議題。
Thumbnail
2025/04/13
一對新婚夫妻簽訂婚前協議,男方承諾贈與不動產與償還房貸,並設懲罰性違約金高達五千萬元。但婚後感情破裂、協議未履行,女方訴請違約金,卻遭法院認定贈與得撤銷、違約金失效。兩岸對婚姻協議、贈與契約與財產制度的重大差異,亦反映婚姻中權利保障與情感承諾間的法理界線。許律師將從法律、社會與性別視角全方位剖析。
Thumbnail
2025/04/13
一對新婚夫妻簽訂婚前協議,男方承諾贈與不動產與償還房貸,並設懲罰性違約金高達五千萬元。但婚後感情破裂、協議未履行,女方訴請違約金,卻遭法院認定贈與得撤銷、違約金失效。兩岸對婚姻協議、贈與契約與財產制度的重大差異,亦反映婚姻中權利保障與情感承諾間的法理界線。許律師將從法律、社會與性別視角全方位剖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明天是3月8日國際婦女節,依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23年性別指數報告顯示,臺灣的性別平等表現排名亞洲第一。不過,同樣是2023年,臺灣發生#MeToo運動,從政界到媒體界,從校園到藝文界,許多案例被披露。本集許律師將討論臺灣性平三法修法後對企業雇主的影響,並比較中國對性騷擾處裡的異同。
Thumbnail
明天是3月8日國際婦女節,依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23年性別指數報告顯示,臺灣的性別平等表現排名亞洲第一。不過,同樣是2023年,臺灣發生#MeToo運動,從政界到媒體界,從校園到藝文界,許多案例被披露。本集許律師將討論臺灣性平三法修法後對企業雇主的影響,並比較中國對性騷擾處裡的異同。
Thumbnail
【央廣】兩岸新聞導報:談中共修訂立法法呈現的思維。 本所許惠菁律師接受央廣【兩岸新聞導報】採訪, 中國全國人大通過《立法法》修正案,法案當中規定未來在「緊急情形」下,可經委員逕付一讀表決通過。該修正案並未解釋何謂「緊急情形」,引發外界憂心此修正恐成濫權工具。
Thumbnail
【央廣】兩岸新聞導報:談中共修訂立法法呈現的思維。 本所許惠菁律師接受央廣【兩岸新聞導報】採訪, 中國全國人大通過《立法法》修正案,法案當中規定未來在「緊急情形」下,可經委員逕付一讀表決通過。該修正案並未解釋何謂「緊急情形」,引發外界憂心此修正恐成濫權工具。
Thumbnail
【生活話題】追求性別平等,保障女性參政權 本所許惠菁律師主持央廣【生活有辦法】, 中國國家人大會議中,習近平以全票連任中國國家主席。 從會議現場的畫面可以看出男性仍是佔大多數,女性比例相對少數。 本週許律師將與聽眾朋友從比較法的觀點,比較臺灣和中國,在保障婦女參政權上看有什麼不同。
Thumbnail
【生活話題】追求性別平等,保障女性參政權 本所許惠菁律師主持央廣【生活有辦法】, 中國國家人大會議中,習近平以全票連任中國國家主席。 從會議現場的畫面可以看出男性仍是佔大多數,女性比例相對少數。 本週許律師將與聽眾朋友從比較法的觀點,比較臺灣和中國,在保障婦女參政權上看有什麼不同。
Thumbnail
【新聞時事】中國人口60年首次負成長,新生兒人數創新低! 本所許惠菁律師主持央廣【生活有辦法】, 中國人口在今年首次出現負成長,新生兒人數創新低。 聯合國認為,印度人口數將在四月時超過中國人口數,成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 本週許律師將與聽眾朋友討論中國的生育政策,在中國不斷地推行生育政策與激勵政策
Thumbnail
【新聞時事】中國人口60年首次負成長,新生兒人數創新低! 本所許惠菁律師主持央廣【生活有辦法】, 中國人口在今年首次出現負成長,新生兒人數創新低。 聯合國認為,印度人口數將在四月時超過中國人口數,成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 本週許律師將與聽眾朋友討論中國的生育政策,在中國不斷地推行生育政策與激勵政策
Thumbnail
「婦女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可說是近幾年才開始的事。但西方卻早我們100年左右,從一開始的神權、西方的思想家發現應該是天賦人權,再到後面的天賦人權,但這一切都還不包含女權,一直到近100年,大家才開始注重女權,讓女生開始上學餐與最基本的政治活動,有些女性更是當上政治領袖,這時候的女權才開始逐漸甦醒,而
Thumbnail
「婦女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可說是近幾年才開始的事。但西方卻早我們100年左右,從一開始的神權、西方的思想家發現應該是天賦人權,再到後面的天賦人權,但這一切都還不包含女權,一直到近100年,大家才開始注重女權,讓女生開始上學餐與最基本的政治活動,有些女性更是當上政治領袖,這時候的女權才開始逐漸甦醒,而
Thumbnail
本所許惠菁律師主持央廣【生活有辦法】,節目中我們要一起搭乘時光機回到歷史上的今天。
Thumbnail
本所許惠菁律師主持央廣【生活有辦法】,節目中我們要一起搭乘時光機回到歷史上的今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