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服不代表贏,同意也沒有輸

2023/04/1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中文的確是相對難溝通的語言,但問題不是出在語言的本身,而是教育及文化的問題。請參考以下FB轉貼文:
學生時期,曾經碰上一位嚴厲的老師,嚴格的要求那些開口閉口都是「不是」「沒有」的同學改掉這些口頭禪。雖然我沒有這樣的說話習慣,但當時看來龜毛的要求,如今回想起來卻格外有意義。那時會這樣說話的其中一位同學,如今已經是一位出色的業務。
業務是一份需要具備柔軟身段跟傾聽態度,藉由客戶的觀點去切入並解決問題的工作。如果那位同學現在還是帶有過去的說話習慣,那麼拿到的訂單應該也只是源自於同情跟施捨而已。對話的本質是建立共識的過程,可是很多人都把它想成是辯論比賽。
說話是一門藝術,其實中文詞彙中也有很多好用的工具,可以在「即使不同意也能展現誠意」的情境下適當的回覆對方,例如:「可以理解→意即:了解但不代表我同意」或者「目前不方便→意即:現在不需要但我也沒有把話說死」...等等,創造未來仍有對話的可能性與空間,而非盲目愚昧地明知已經罹患語言癌的末期卻放棄治療。
語言的掌握能力可以透過閱讀或與專業人士討論來精進,但文化卻是整個大環境的背景下造就的競爭型心態濃縮於每個單一個體的展現。除非在職務上需要跨國的對談或基於自身的興趣多與不同文化的外語人士交流,否則在心態上很難一時片刻的改變,去學會尊重與包容。
國際化不是在多少國家打過卡,也不是會流利的使用多少種語言,而是能夠保持中庸的立場,耐心且有禮的聆聽對方的聲音,並言之有理的闡述自己的觀點,讓雙方對話出更貼近事實且彼此都能接受的想法。
說服從來就不代表勝利,只不過是其中一方的觀點恰好能夠被彼此接受;同意也不意味著失敗,只不過是抱持開放的心態與對方建立起共識。成功的說服其實是雙贏,浪費時間的爭執才是雙輸。
※補充說明:FB貼文提到的日文附和語「はい」,基本上是源自於禮貌,並不一定是出於同意或接受。但至少具備了「傾聽」跟「尊重」的前提,而這已經是介於歐美的相對理性討論態度與華人文化的捂住耳朵大聲反駁之間,邁向正向溝通循環的一大步。
Bing Image Creator|1024 × 1024 jpg|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7會員
79內容數
寫一些「男生也要好好保護自己」的法律經驗,還有一些成長屬性的閱讀心得。歡迎加入討論、贊助。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