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分享─公視主題之夜 SHOW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紀錄片:《為什麼你沒有為了我留下?》
除了大眾看見的自殺事實,一起瞭解自殺者遺族是如何經歷親友自殺的發生,又如何重新適應沒有他們的生活。
歡迎同步收看~
➡公視13頻道、 YT同步直播
➡公視+同步上架限時免費看(4/21-7/21)
➡https://www.ptsplus.tv/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讀的書是《你值得好好悲傷 我們都是自殺者遺族》,它用了很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了自殺者遺族究竟是什麼。一開始我以為書名所說的「我們都是自殺者遺族」是為了給予因為周圍親朋好友的自殺而感到難過的人們一種認同感,但其實只要接收到某人因為自殺而身亡的訊息,那麼在接收到訊息的那刻我就成為了自殺者遺族。
這本書整體來說是很平淡的,作者對於自己雙親的離開並沒有用很繁麗的形容詞去描述,就如同日常對話般很直接地說出來,書中更多的是作者對於自己父親的責怪、無奈及感到不公;對自己母親的心疼、內疚和想念。 「但也因為如此,我失去了一些曾經尖銳的感受,那直抵心門的切膚之痛。」-卸殼:給母親的道歉信
面對那些無止境地說:「早知道…..或許….」的遺族,我們能做的是無止境的傾聽。不要對著遺族說:加油!趕快振作起來,他們連傷心難過都來不及了,要帶著此種情緒繼續裝沒事過正常人的生活,一邊安慰自己一邊把事情放在腦後,假裝任何事都沒發生,繼續工作。似乎現實世界把這些傷心欲絕的人逼得無法休息。
找到「生死兩相安」的關係是親屬重要的任務。願所有遺族都能在這段辛苦的經驗中,都能找到「安身立命」之處。
-當愛的人選擇離開,哀悼的旅程就開始了。 作者在書中提到自殺者遺族擁有悲傷的權利,期盼著如果能讓自殺者遺族感受到「悲傷也沒關係」,並願意開始說出自己的故事,那這本書便有了意義。 期盼在閱讀的過程中文字能代替擁抱陪伴在悲傷路途中行走的人們,溫暖相隨。
自殺者遺族指的是因為自殺事件的發生,而遭受痛苦及悲傷之人,因此遺族包含親人、朋友,甚至是專業助人者們。 因此如何適當地陪伴自殺者遺族,以下提供參考
我讀的書是《你值得好好悲傷 我們都是自殺者遺族》,它用了很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了自殺者遺族究竟是什麼。一開始我以為書名所說的「我們都是自殺者遺族」是為了給予因為周圍親朋好友的自殺而感到難過的人們一種認同感,但其實只要接收到某人因為自殺而身亡的訊息,那麼在接收到訊息的那刻我就成為了自殺者遺族。
這本書整體來說是很平淡的,作者對於自己雙親的離開並沒有用很繁麗的形容詞去描述,就如同日常對話般很直接地說出來,書中更多的是作者對於自己父親的責怪、無奈及感到不公;對自己母親的心疼、內疚和想念。 「但也因為如此,我失去了一些曾經尖銳的感受,那直抵心門的切膚之痛。」-卸殼:給母親的道歉信
面對那些無止境地說:「早知道…..或許….」的遺族,我們能做的是無止境的傾聽。不要對著遺族說:加油!趕快振作起來,他們連傷心難過都來不及了,要帶著此種情緒繼續裝沒事過正常人的生活,一邊安慰自己一邊把事情放在腦後,假裝任何事都沒發生,繼續工作。似乎現實世界把這些傷心欲絕的人逼得無法休息。
找到「生死兩相安」的關係是親屬重要的任務。願所有遺族都能在這段辛苦的經驗中,都能找到「安身立命」之處。
-當愛的人選擇離開,哀悼的旅程就開始了。 作者在書中提到自殺者遺族擁有悲傷的權利,期盼著如果能讓自殺者遺族感受到「悲傷也沒關係」,並願意開始說出自己的故事,那這本書便有了意義。 期盼在閱讀的過程中文字能代替擁抱陪伴在悲傷路途中行走的人們,溫暖相隨。
自殺者遺族指的是因為自殺事件的發生,而遭受痛苦及悲傷之人,因此遺族包含親人、朋友,甚至是專業助人者們。 因此如何適當地陪伴自殺者遺族,以下提供參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真正體會!不要去評斷自殺的人~你不知道他們經歷了什麼?你有什麼資格去評斷他人?請尊重死者的選擇!並為他們祝福!
誰都沒有資格去評斷他"人"想要自殺,不管他是什麼物種~!因為你不知道對方到底經歷了什麼?人們通常會說:自殺的人是弱者懦夫是逃避現實...你到底是憑什麼說出這樣的話?你有深入去觀察過他(她)的生活及際遇嗎?還是你和他(她)曾一起去經歷過同樣的事?我不相信那種說法─>什麼自殺後的罪更重每天都要重複自殺一
Thumbnail
日本的公共電視NHK在2010年播出「無緣社會」的紀錄片後,引起廣大迴響,「無緣死」及「孤獨死」就成為普遍的流行用語。 無緣死指的是死後沒有人認領遺體,也沒有親人朋友為逝者舉辦喪禮,也就是這個社會沒有人為他送終,有點蓋棺論定的形容,這個人跟社會是沒有緣分的。
Thumbnail
自殺防治不好談,但從電影我們能學到更多。2024 年度心動系電影《我在這裡等你》描述了一位失意的香港作家天宇在臺北與一名街頭混混阿翔相遇,展開尋找通往天堂的鯨逝灣的旅程。本文涵蓋了自殺防治等心理議題。
Thumbnail
鍘刀鍘不在自己頭上,所以過一天算一天這種事,就從收入滲透到人際觀來了嗎。
Thumbnail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輔導者在面對自殺個案時的回應與感受,分析個案的情緒與心理狀態,探討如何建立信任的關係與情感連結。文章強調理解個案的痛苦、孤獨和過去經歷的重要性,並提出多種真誠的回應方式,以幫助個案走出心理陰霾,並尋找生活的意義。透過誠懇的交流,輔導者能夠更有效地支持自殺風險者,進而達成更好的輔導。
Thumbnail
「活著比死亡更需要勇氣」-- 《誰是被害者》無疑為台劇製作創下一個新里程碑,除了張孝全、許瑋甯與李沐在劇中精湛且觸動心弦的演出外,此劇大膽將「自殺議題」搬上螢幕,透過劇中角色真實呈現精神疾病的不同角面,引領觀眾探尋光亮背後的黑暗與脆弱。
Thumbnail
《客製化自殺》中的終點線宗旨: 1. 只要不受強制、不傷及無辜,任何人都有權活下去—也有權決定自己如何死亡。 2. 我們絕對尊重求助者結束生命的自主選擇,不會試圖勸阻。 3. 若當事人做出這個選擇,志工依據教育訓練提供的情緒工具行事。我們聆聽卻不介入。
我正想講你提到的話題,一個人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應該是實在沒有辦法的最後選擇吧。最近兩單知名人士自殺,聽說是叫微笑抑鬱。 對人歡喜背人愁,這些人應該活得真的很痛苦,不能表露自己脆弱的一面。做一個對人愁背人也愁的人,內心可能會更加強大一些。 這種決定都是一念之差,就那麼一刻過不了就選擇不過了。 我
Thumbnail
我總是拼了命的不讓身邊的人難過,卻不知道,最難受的人是自己。 人們或許會說: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卻不知,對於想要了解生命的人而言,那是他們當下唯一能解決事情的辦法。我從小就被人說太過敏感,不管是特別有同理心或是愛哭這點,我身邊的人都受不了我的情緒,高三那年被診斷罹患憂鬱症,這不是結束,而是惡夢的開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真正體會!不要去評斷自殺的人~你不知道他們經歷了什麼?你有什麼資格去評斷他人?請尊重死者的選擇!並為他們祝福!
誰都沒有資格去評斷他"人"想要自殺,不管他是什麼物種~!因為你不知道對方到底經歷了什麼?人們通常會說:自殺的人是弱者懦夫是逃避現實...你到底是憑什麼說出這樣的話?你有深入去觀察過他(她)的生活及際遇嗎?還是你和他(她)曾一起去經歷過同樣的事?我不相信那種說法─>什麼自殺後的罪更重每天都要重複自殺一
Thumbnail
日本的公共電視NHK在2010年播出「無緣社會」的紀錄片後,引起廣大迴響,「無緣死」及「孤獨死」就成為普遍的流行用語。 無緣死指的是死後沒有人認領遺體,也沒有親人朋友為逝者舉辦喪禮,也就是這個社會沒有人為他送終,有點蓋棺論定的形容,這個人跟社會是沒有緣分的。
Thumbnail
自殺防治不好談,但從電影我們能學到更多。2024 年度心動系電影《我在這裡等你》描述了一位失意的香港作家天宇在臺北與一名街頭混混阿翔相遇,展開尋找通往天堂的鯨逝灣的旅程。本文涵蓋了自殺防治等心理議題。
Thumbnail
鍘刀鍘不在自己頭上,所以過一天算一天這種事,就從收入滲透到人際觀來了嗎。
Thumbnail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輔導者在面對自殺個案時的回應與感受,分析個案的情緒與心理狀態,探討如何建立信任的關係與情感連結。文章強調理解個案的痛苦、孤獨和過去經歷的重要性,並提出多種真誠的回應方式,以幫助個案走出心理陰霾,並尋找生活的意義。透過誠懇的交流,輔導者能夠更有效地支持自殺風險者,進而達成更好的輔導。
Thumbnail
「活著比死亡更需要勇氣」-- 《誰是被害者》無疑為台劇製作創下一個新里程碑,除了張孝全、許瑋甯與李沐在劇中精湛且觸動心弦的演出外,此劇大膽將「自殺議題」搬上螢幕,透過劇中角色真實呈現精神疾病的不同角面,引領觀眾探尋光亮背後的黑暗與脆弱。
Thumbnail
《客製化自殺》中的終點線宗旨: 1. 只要不受強制、不傷及無辜,任何人都有權活下去—也有權決定自己如何死亡。 2. 我們絕對尊重求助者結束生命的自主選擇,不會試圖勸阻。 3. 若當事人做出這個選擇,志工依據教育訓練提供的情緒工具行事。我們聆聽卻不介入。
我正想講你提到的話題,一個人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應該是實在沒有辦法的最後選擇吧。最近兩單知名人士自殺,聽說是叫微笑抑鬱。 對人歡喜背人愁,這些人應該活得真的很痛苦,不能表露自己脆弱的一面。做一個對人愁背人也愁的人,內心可能會更加強大一些。 這種決定都是一念之差,就那麼一刻過不了就選擇不過了。 我
Thumbnail
我總是拼了命的不讓身邊的人難過,卻不知道,最難受的人是自己。 人們或許會說: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卻不知,對於想要了解生命的人而言,那是他們當下唯一能解決事情的辦法。我從小就被人說太過敏感,不管是特別有同理心或是愛哭這點,我身邊的人都受不了我的情緒,高三那年被診斷罹患憂鬱症,這不是結束,而是惡夢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