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 《美國女孩》:日常堆疊的衝突與脆弱,互相傷害、卻又互相深愛的一家人。

2022/03/0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美國女孩》是導演阮鳳儀的自傳性作品,整部電影細膩的描述了家庭的日常,以及面對衝突之間不同家庭角色之間的情緒應對。我喜歡這部片的畫面有一種沈靜的美,沒有太多的配樂,反而更能靜下來感受角色的心境,而片中角色面對事情的態度和情緒用語,其實也呼應了多數台灣家庭的日常。
圖片引用自電影劇照
劇情描述原先在美國生活的王莉莉(林嘉欣 飾)因癌症而帶著兩個女兒梁芳儀(方郁婷 飾)、梁芳安(林品彤 飾)從 LA 回到台灣治療,也與丈夫梁宗輝(莊凱勛飾)重新團聚一起生活。台美兩地完全不同的生活經驗、在外地久而生疏的家庭關係,因為這場重聚而有了新的碰撞衝突。
卸除美國女孩身份的芳儀,開始要面對嶄新且陌生的女校生活,種種需要適應的文化讓他的生活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台灣的教育文化、女校的嚴謹拘束、同學的歧視和不理解、填鴨式的教育和成績至上的升學制度...,以及每天回家面對罹癌的莉莉,母親的情緒總是不穩定,凡事總想得悲觀,都一再讓芳儀對於自我認同感到迷惘和憤怒。
而這樣的情緒其實在不少人的原生家庭很常見,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課題,但往往話說出口總會不小心傷害到最親近的人。這樣的情緒來自互相的不理解,以及自以為是為對方好,卻反倒是紮紮實實的情緒勒索。亞洲人習慣把自己的情緒隱藏起來,用憤怒和帶刺的言語去掩飾自己的不安、藉以逃避問題。
和些許朋友聊過家庭,發現人們對於原生家庭多少有些埋怨和不愉快,不論是自小就不被理解的想法,抑或是不被家人所認同的價值觀,這些衝突都讓他們急著想搬離家庭、自己生活。因與家人過多的接觸,時常讓自己和對方都遍體鱗傷,久而久之這些衝突也難以化解,已成了一個個結痂的瘡疤,不是忘記了,只是再也不想碰觸了。
《美國女孩》中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自己的壓力和身份要扛,一邊努力著適應、一邊努力著找尋自我認同,而此時家人是每天都會面對到的存在,脆弱的一面也好、霸道蠻橫的一面也罷,彼此的真實模樣是看得最清楚的...。維繫一個家庭的氣氛實在不容易,大家想法太不同了,尤是在孩子尚未完全成熟、父母也尚未準備好面對問題的情況下,衝突就是會自然而然的發生。
而在這衝突發生之後,其實最重要的是面對,唯有正視這些傷痛,才能好好療傷。莉莉的疾病、芳安的肺炎、芳儀的叛逆...,這一切情緒的堆疊,都在 SARS 事件大爆發的時,所有家庭成員都爆炸了。這一刻,只有全家人平安健康是最重要的,那些其餘的紛爭算什麼呢?再如何平凡的日常,都是組成今日我們的養分啊...!
互相傷害卻又互相深愛,是所有家庭的日常吧!嘗試理解對方的感受霎時變成最重要的事,唯有理解彼此才能一起找到解法。人生很難,路程中會遇到成長的挑戰、疾病、外在環境等各種壓力,但回過頭來家人永遠是你的山,保護你、守護你。看完這部電影,真的要記得家人永遠是愛你的,帶著這樣的信念共存,《美國女孩》在哪裡都能找到歸屬感。
** 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點個愛心或留言交流唷~謝謝你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6會員
101內容數
所有喜歡的電影,我都想分享給你。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