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釀影評|金馬 58|《美國女孩》:痛楚與創傷,陰翳與明暗之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今年五月看到一則新聞,是在網路流傳的 IG 限動:今年的應屆高中畢業生,說自己這一代是「生於 SARS,畢業於 COVID,悲慘的一屆」。

當然,每個世代要面對的問題及社會考驗都不太相同,不過,在成長或讀書的幾個重要階段,剛好碰上了沒有人能預料的疫情,我若是這屆的畢業生,大概也會難忘這樣的巧合經歷。但我更相信,經歷過《美國女孩》描寫的「這一代」,也許會更強烈也說不定:2003 年的國中生,如今的 30 歲左右。

不是比誰慘的意思(也不是說您的年紀不在這個級距,就會對電影無感),而是,夾在兩場疫情中間的我們,除了在自己的青聰歲月裡,對「疫情」這兩字稍微留下一小塊奇異感受,更明顯的是,這群當年的國中生,現在,大約都走到人生 30 歲之際的關口。

raw-image

也許,你的年紀到了、已經跨過去了,或是你正在門前徘徊著,但《美國女孩》描寫的這一代,如今都已在社會上翻滾過一些、經歷過一些,在去年今年的各種悲喜痛苦裡,又「再一次」經歷疫情,像是一場捲土重來又全面席捲而來的怪異經歷,除了舊記憶,又多了新感受。

這種「悶」,可能會比這屆的畢業生更加強烈。

因為,從校園到社會,從歡欣又惆悵的青春期,到你也許還在努力尋找自己定位、對於自己人生感到迷惘或困頓的這時候,伴隨著生理上被口罩罩住的悶(想必你在電影院看《美國女孩》時是戴口罩的),加上內心感受的另一種悶,悶上加悶,都快結成塊了,那是用力咳也咳不出的悶。

raw-image

很古怪,《美國女孩》這時在臺灣上映,對於電影描寫的「這一代」(儘管導演阮鳳儀未明說,因為她只是在講述自身經歷),是一種天時地利人和,摻雜了悲與喜的天時地利人和。

不過,更應該要說:如果你跟今年 31 歲的導演阮鳳儀(上個世代的大人總會擅自將她分類到七年級生末)在類似的環境成長過,你大概可以懂得,她想講什麼、她想拍出什麼畫面:那是 2003 年的冬天。

濕度總是降不下來似的,臺北的天空,總是灰撲撲的。

在有各種小團體,考試不及格,老師會少一分打一下的學校讀書。

家庭裡,發生了不是自己能控制的變化,以及各種你束手無策的波瀾。

raw-image

阮鳳儀在《美國女孩》要講的事情,其實很簡單,簡單到有一種不取巧的直率感。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七年級及八年級生的《俗女養成記》。

《美國女孩》的樸素,誠懇得像是蹲在你旁邊平淡平靜地,講述自己的過往事、身邊事、2003 年的回憶。那簡單又複雜的惆悵,簡單又複雜的悶。

在美國住了五年的芳儀,因媽媽患了癌症回來臺灣治療,她與妹妹也一起回臺灣讀書,從東邊的遼闊大陸回到小島,在校園這個有各種小圈圈的環境,因為跟別人不一樣而被同學戲稱「美國女孩」的她,已經擅自被人分類了。

raw-image

原本在美國成績名列前矛,回到臺灣反而一落千丈的芳儀,心念著住在美國的朋友,晚上偷偷起床撥接上網,用 MSN 留訊息給在美國時間的好友,而她的房間,貼滿了大大小小關於馬的照片,那是她在美國最快樂最喜歡的事物。可是,回到臺北老公寓,從陽台望出去,只有臺灣的日常景緻:像犯人一樣關在鐵窗裡。

從一頭美麗編髮,被迫剪成清湯掛麵,在美國奔放自由的馬兒,如今待在這個佛像觀音及耶穌十字架並存的中西合併老公寓,只能從縫隙看到天空。

半夜數據機發出的撥接訊號聲總是特別大,金石堂與網咖播著當時最紅的雙 J 歌曲,在還沒賣給奇摩的無名小站上寫網誌發洩鬱悶心情,吃零食要配當時剛開始流行的珍珠奶茶(挑個吹毛求疵的龜毛:芳儀喝的好像是五十嵐,可惜不是當年臺北最多的休閒小站或快可立),去漫畫店還有大然版的《玩偶遊戲》,那時剛演完《MVP情人》還不是游亞魚的孫協志正當紅──以及,從西側大陸傳來的「SARS」準備變成全臺危機。

raw-image

透過大量的佈景細節,《美國女孩》讓觀眾回到那個在記憶裡、天空總是灰撲撲的 2003 年。但這僅僅只是舞台,《美國女孩》要讓觀眾同感芳儀當時的人生:夢想、友情、學業、自我認同也都通通結成一團──特別是「親情」。

《美國女孩》裡飾演媽媽的林嘉欣,以她擅長的生活化演技,表現各種焦慮:

她覺得,自己人生不成功,所以焦慮投射在兩個女兒身上。

在痛苦的化療過程中,覺得自己活不久,於是跟被外派中國出差的丈夫不斷爭吵。

raw-image

芳儀感受到了,媽媽的軟弱使她軟弱,媽媽的恐懼使她恐懼,芳儀認為媽媽不是個好媽媽,「這個世界上,我最不想成為的人,就是我的母親。」她一定可以做得更好,但是同學問她:「如果這已經是她的最好呢?」芳儀沒有回答。

一個人一種命,每個人走在自己的人生上,沒有人是為了失敗而行。我們這一生大多數的決定,背後動力都是為了「想成功」,但機緣難求,機會稍縱即逝,沒抓住那瞬間,我們就會用上許多時間去後悔,後悔自己為什麼這麼傻這麼痴,沒有抓住那瞬間?

越想越苦,越陷越深。媽媽也許沒有親口對芳儀道出這些後悔,但芳儀感受到了。

「我是為妳好」這句情緒勒索典型台詞,在楊雅喆的電影聽來危險,但在阮鳳儀的電影裡,伴隨著餐後吵雜的果汁機聲,淡淡地,多了幾分彆扭,多了幾分無奈。

raw-image

《美國女孩》細緻地拍出一個家庭的縮影(甚至提到國家的認同:去東邊美國發展是成功象徵,2003 年則是去西邊中國才有錢途),但《美國女孩》的細緻,重點不在給予答案,而是透過細節堆疊,誠實地表達出一種狀態。在 2003 年照出現在的樣子,然後產生共鳴,看到自己。

《美國女孩》甚至沒有家庭電影常見的,讓觀眾舒緩心情開心走出電影院的 happy ending「和解」畫面。芳儀的家庭,仍在一個我們不知未來還有多少苦痛的狀態,兩人的爭吵也像是短暫的停戰,如同 SARS 之後,無人能預料到十八年後另一場疫情,將再次席捲而來。

raw-image

《美國女孩》不替誰解釋些什麼,拍出母女關係裡那種細微難解的無力感,那對彼此都沒辦法、但彼此都很清楚「這就是她愛我的方式」的親密關係,時近時遠。

生活,就是在各種悲喜痛苦裡不斷交織,無論過去的記憶、現在的當下,未知的未來,也許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這條路上,一邊撿拾那樣的情感,然後帶著它,在同一片灰撲撲的天空之下,繼續往前走。

全文劇照提供:ifilm 傳影互動

raw-image

>>> 釀電影《瀑布》專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那就是一層很炫麗的泡泡, 雖然身處在同一個時代下,但泡泡裡面的人跟外面的人卻是在不同的世界。
Thumbnail
那就是一層很炫麗的泡泡, 雖然身處在同一個時代下,但泡泡裡面的人跟外面的人卻是在不同的世界。
Thumbnail
2021 年 12 月正式上映,榮獲金馬 58 最佳新演員、最佳新導演、最佳攝影獎的台灣電影《美國女孩》,內容改編自阮鳳儀導演的真實生命故事。描述從美國回台的女孩,如何在文化與生活經驗衝擊之下,找到家人間的相處之道。用女孩、女人的視角一窺傳統華人家庭中的糾結與真心。
Thumbnail
2021 年 12 月正式上映,榮獲金馬 58 最佳新演員、最佳新導演、最佳攝影獎的台灣電影《美國女孩》,內容改編自阮鳳儀導演的真實生命故事。描述從美國回台的女孩,如何在文化與生活經驗衝擊之下,找到家人間的相處之道。用女孩、女人的視角一窺傳統華人家庭中的糾結與真心。
Thumbnail
《美國女孩》對我來說,幾乎是太私密,也太過靠近。溫和且平穩的語氣,反復無常的相處困境,電影裡我窺見昔日的模樣。那個還沒長大,青春期,家庭慢慢失能的模樣。
Thumbnail
《美國女孩》對我來說,幾乎是太私密,也太過靠近。溫和且平穩的語氣,反復無常的相處困境,電影裡我窺見昔日的模樣。那個還沒長大,青春期,家庭慢慢失能的模樣。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一套我看得相當感觸的電影,大概因為我也是某個母親的女兒(笑)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一套我看得相當感觸的電影,大概因為我也是某個母親的女兒(笑)
Thumbnail
思婷:「你到底在氣你媽什麼?」 芳儀:「我只是覺得她可以做得更好。」 思婷:「如果這已經是她的最好呢?」 同理了那些對愛期待落空的生氣、炸鍋爭吵憤怒背後的恐懼、想要表達愛卻沒有適切的方式……。也溫柔提醒了是不是太過努力忘了放過自己、身心俱疲而失去愛人的能力?
Thumbnail
思婷:「你到底在氣你媽什麼?」 芳儀:「我只是覺得她可以做得更好。」 思婷:「如果這已經是她的最好呢?」 同理了那些對愛期待落空的生氣、炸鍋爭吵憤怒背後的恐懼、想要表達愛卻沒有適切的方式……。也溫柔提醒了是不是太過努力忘了放過自己、身心俱疲而失去愛人的能力?
Thumbnail
《美國女孩》賣的是一種台灣90年代進入千禧年之際的記憶共感;故事藉由一位女孩隨著母親和妹妹從原本移民美國的生活,回到台灣與父親團圓,並重新適應台灣生活的過程,描繪出有關「家」與「夢碎」的故事,十分動人。
Thumbnail
《美國女孩》賣的是一種台灣90年代進入千禧年之際的記憶共感;故事藉由一位女孩隨著母親和妹妹從原本移民美國的生活,回到台灣與父親團圓,並重新適應台灣生活的過程,描繪出有關「家」與「夢碎」的故事,十分動人。
Thumbnail
《美國女孩》不替誰解釋些什麼,拍出母女關係裡那種細微難解的無力感,那對彼此都沒辦法、但彼此都很清楚「這就是她愛我的方式」的親密關係,時近時遠。生活,就是在各種悲喜痛苦裡不斷交織,無論過去的記憶、現在的當下,未知的未來,也許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這條路上,一邊撿拾那樣的情感,帶著它,繼續往前走。
Thumbnail
《美國女孩》不替誰解釋些什麼,拍出母女關係裡那種細微難解的無力感,那對彼此都沒辦法、但彼此都很清楚「這就是她愛我的方式」的親密關係,時近時遠。生活,就是在各種悲喜痛苦裡不斷交織,無論過去的記憶、現在的當下,未知的未來,也許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這條路上,一邊撿拾那樣的情感,帶著它,繼續往前走。
Thumbnail
《美國女孩》由阮鳳儀編導,林嘉欣、方郁婷、莊凱勛主演,講述SARS疫情之下,由美國返台的家庭故事。 電影焦點,著重於第三文化青少年的自我認同:美國長大的女兒被迫返家之後,不僅面對母親罹癌的事實,也無法適應陌生的台灣生活。她心心念念的,都是美國的朋友,美國的愛駒,甚至是美國的氣味。 林嘉欣飾
Thumbnail
《美國女孩》由阮鳳儀編導,林嘉欣、方郁婷、莊凱勛主演,講述SARS疫情之下,由美國返台的家庭故事。 電影焦點,著重於第三文化青少年的自我認同:美國長大的女兒被迫返家之後,不僅面對母親罹癌的事實,也無法適應陌生的台灣生活。她心心念念的,都是美國的朋友,美國的愛駒,甚至是美國的氣味。 林嘉欣飾
Thumbnail
《美國女孩》就是一封時光之書,雖是私密的家庭故事,卻映照出當時某個區域的集體記憶,平凡的生活因SARS病毒(病情)來襲變得害怕,因而不安、憤怒與悲傷。說來也巧,電影在新冠疫情還繼續蔓延的當下上映,某種程度像是用這個故事,回應了現今的社會心理。
Thumbnail
《美國女孩》就是一封時光之書,雖是私密的家庭故事,卻映照出當時某個區域的集體記憶,平凡的生活因SARS病毒(病情)來襲變得害怕,因而不安、憤怒與悲傷。說來也巧,電影在新冠疫情還繼續蔓延的當下上映,某種程度像是用這個故事,回應了現今的社會心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