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是啥?可以吃嗎?|Netflix《代課老師》不負責雜想

文學是啥?可以吃嗎?|Netflix《代課老師》不負責雜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代課老師》是今年四月Netflix新上架的電影,斷斷續續分三天看完。分三天看並非電影本身不好看,而是剛好生活遇到一些焦頭爛耳的狀況,晚上回到家沒辦法靜下心來看片。

不過看得時候倒是冒出了有多雜想,趕快記下來,免得忘記。

雜想一

本片調性感覺有點像在看臺灣新浪潮電影,企圖寫實地去呈現阿根廷社會內部面臨的各種現實問題,不煽情不灑狗血,沒有大起大落,也沒有緊湊與衝擊人心的劇情張力,或是翻轉再翻轉的故事手法去鋪陳劇情。如果是美國或韓國來拍這主題,可能劇情會更有衝擊力、動作更暴力、情緒更渲染、衝突更悲憤,把主角所處的情境與行動演到極致。

《代課老師》就像冷靜的一刀,在阿根廷某個社會角落割出一個剖面,在這個剖面中可以瞬間看到各種問題同時糾結在一起,然後呈現主角在這些糾結中如何感受、思考與行動。本片並沒有要去解決這些問題,主角不是英雄,只是一個現實社會中的凡人,只能採取他可以採取的應對對策。

雜想二

看到本片最後結局畫面,突然讓我想起《戀戀風塵》的最後一幕。雖然當下看時,感覺二者意境很像,但事後想想還是差很多,《戀戀風塵》樸素簡單許多,劇情主軸集中在一個剛出社會工作的男孩歷經當兵、失戀的人生階段。電影結尾的意境,代表了男主終於經過痛苦的成年禮,蛻變成一個真正的大人,初嚐人蔘的滋味,準備直面未來人蔘的挑戰。

《代課老師》就更複雜多了,有很多軸線交織在一起,主角是一個中年男人,是一位取得一定社會成就的文學教授,故事描繪了主角在大學職務競爭上的失意,與老爸、前妻(?)與女兒之間的相處問題,在高中當代課老師所面臨的學生問題,甚至被捲入政治選舉鬥爭漩渦、以及黑幫毒品的問題。政治、毒品、黑幫、家庭、社區,階級、貧窮與學校等各種問題在本片中糾結在一起,裡面沒有簡單的是非對錯,不會區分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大家都是身不由己的在這團糾結中行動。電影結尾的意境,代表男主經歷這些糾結後的豁達釋懷,大概就是到了所謂的四十而不惑的人生階段。相較於《戀戀風塵》男主是初嚐人蔘滋味,開始面對自己的未來人蔘,《代課老師》的男主則是嚐遍人蔘滋味,開始感受人蔘的餘味,細細品嚐回甘,

雜想三

前陣子,阿根廷世足奪冠時,美國媒體批評阿根廷足球隊中沒有黑人,阿根廷回了一段名言:

因為我們是一個國家,不是迪士尼的電影。

看本片時真得沒看到啥黑人,其中皮膚比較黝黑的角色,看臉型應該是混血,有印地安血統居多。不過裡面也出現日裔角色,讓人想起當年日本人大量移民巴西的歷史,然後再逐漸移居其他南美洲國家。所以在南美洲各國有很多日裔。本片確實不是迪士尼電影,也證實了阿根廷隊沒有黑人是反應國家真實狀況,不用刻意去政治正確。

如果是好萊塢來拍這部片,裡面應該是黑人滿街跑,本片幾乎沒有。而且阿根廷也有槍枝管制,所以本片槍戰場面也沒幾幕,只有最後才出現幾槍。如果劇情是發生在美國貧民區,沒開槍打死幾個人是不可能的。本片有死人,不過是病死的,而不是被槍打死的。,

雜想四

劇情中唯一算是翻轉的劇情大概是發生在政治選舉線,主角的父親是一個有理想的社區工作者,備受尊敬,在社區中創建社區食堂—有點像台灣的老人食堂,其政治立場是支持現任市長,同時販賣毒品的黑幫頭子想洗白投入市長選舉,也想拉攏主角的父親,但各種示好被其拒絕。

一次校園毒品事件爆發後,男主的學生警察抓走了,並引起反對毒品的輿論與抗議活動,主角為了救學生,幾經波折才意識到這是選舉上自導自演的栽贓手法,然後去質疑父親,父親回了一句走在河邊,哪有不腳濕的,道盡了政治現實。

雜想五

本劇一開頭的詩集新書發表會中,男主就調侃了現在有誰會讀詩,到了學校教書後,男主又問了學生文學到底是啥用。不意外,貧民區的學生認為文學沒啥屁用。本以為本片的男主是文學教授,應該會帶出文學的社會價值。但看到片中男主與女兒的互動,我突然想到Bourdieu的《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文學就像女兒拉的大提琴還是中提琴,以及男主逼著女兒去讀的好學校,都是維持階級品味區隔的一環,區隔男主家人與學校中男主的學生。男主去家庭訪問時,看到學生家庭的環境與男主家人居家環境的差異就可以深刻感受其中的階級意涵。

看到最後,本片也沒有給文學用處一個答案,或許Bourdieu的理論是一個合適的解釋。


avatar-img
菜有蟲的沙龍
91會員
144內容數
對日常生活所看所聽之事的不負責任隨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菜有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其實我對於川普貿易關稅政策轉變的理解很直覺,其實用《教父》中兩代教父作風就可以理解,黑道本質就是黑道,不是無私和平慈善家,不過收保護費的精神有點不一樣,老教父是用義理原則來引導利益交換,我保護了你所以你要做出相應回饋,並向我效忠,阿爾帕西諾當教父時先後順序就有點不一樣
從《民族重建》、《黑土》再到《血色大地》,提摩希.史奈德寫的書已經看完三本,書櫃還有兩本等著看。每看完一本,就感覺有輕微矯正我根深蒂固的西歐中心論視角,比較能從中東歐視角去看一些歐洲重大歷史事件。 《血色大地》與《黑土》基本上是互相補充的兩本書,《黑土》是在解釋大屠殺發生的原因,提出一套比較宏觀的
司馬先生,我到二十二歲為止也是日本人呀! 當我向內人提起,和司馬先生交談時,什麼話題才好呢?她說:「生為台灣人的悲哀吧」。於是兩人就談到《舊約聖經》裡的〈出埃及記〉。 若想簡明扼要地將台灣人只因生為台灣人而必須背負的共同課題歸納起來,那麼如《認識世界少數民族事典》的編者那樣,將它歸類於少數民
其實我對於川普貿易關稅政策轉變的理解很直覺,其實用《教父》中兩代教父作風就可以理解,黑道本質就是黑道,不是無私和平慈善家,不過收保護費的精神有點不一樣,老教父是用義理原則來引導利益交換,我保護了你所以你要做出相應回饋,並向我效忠,阿爾帕西諾當教父時先後順序就有點不一樣
從《民族重建》、《黑土》再到《血色大地》,提摩希.史奈德寫的書已經看完三本,書櫃還有兩本等著看。每看完一本,就感覺有輕微矯正我根深蒂固的西歐中心論視角,比較能從中東歐視角去看一些歐洲重大歷史事件。 《血色大地》與《黑土》基本上是互相補充的兩本書,《黑土》是在解釋大屠殺發生的原因,提出一套比較宏觀的
司馬先生,我到二十二歲為止也是日本人呀! 當我向內人提起,和司馬先生交談時,什麼話題才好呢?她說:「生為台灣人的悲哀吧」。於是兩人就談到《舊約聖經》裡的〈出埃及記〉。 若想簡明扼要地將台灣人只因生為台灣人而必須背負的共同課題歸納起來,那麼如《認識世界少數民族事典》的編者那樣,將它歸類於少數民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Netflix影集《黑鏡》第二季第二集〈白熊〉探討創新刑罰:將犯下殺人罪的女子囚禁在名為「白熊正義園區」的設施中,每天讓她經歷無助被追殺、旁觀拍攝,最後洗去記憶,日復一日地重複。本文藉由劇情反思死刑替代方案、加害者與被害者的性別與權力關係,以及社會暴力與正義的複雜性。
相信這部影集大家十分熟悉。導演用一件未成年人的殺人案件,從家庭、校園,乃至社會這三個不同層面,引發觀眾思考犯案動機從何而來。簡潔有力的4集,卻在我心中留下感慨與無奈。這次的分享會拆成上下兩篇,會聊聊各集的內容以及我獲得的想法,若有興趣的話,請繼續看下去吧~會提及劇情,若還沒看過影集的人,請斟酌觀看。
全劇沒有血腥,沒有答案,只有一顆少年的心在一鏡到底的壓迫中慢慢崩塌,他不是冷血,只是學會了偽裝;不是無情,只是從沒被好好對待過。這部劇沒有喊話,卻像一記慢慢滲進皮膚的警告,當一個孩子從沒學會如何被愛,他最終會學會怎麼傷人。與其說這是一部驚悚劇,不如說是對我們自己視而不見最大的控訴。
Netflix影集《黑鏡》第二季第二集〈白熊〉探討創新刑罰:將犯下殺人罪的女子囚禁在名為「白熊正義園區」的設施中,每天讓她經歷無助被追殺、旁觀拍攝,最後洗去記憶,日復一日地重複。本文藉由劇情反思死刑替代方案、加害者與被害者的性別與權力關係,以及社會暴力與正義的複雜性。
相信這部影集大家十分熟悉。導演用一件未成年人的殺人案件,從家庭、校園,乃至社會這三個不同層面,引發觀眾思考犯案動機從何而來。簡潔有力的4集,卻在我心中留下感慨與無奈。這次的分享會拆成上下兩篇,會聊聊各集的內容以及我獲得的想法,若有興趣的話,請繼續看下去吧~會提及劇情,若還沒看過影集的人,請斟酌觀看。
全劇沒有血腥,沒有答案,只有一顆少年的心在一鏡到底的壓迫中慢慢崩塌,他不是冷血,只是學會了偽裝;不是無情,只是從沒被好好對待過。這部劇沒有喊話,卻像一記慢慢滲進皮膚的警告,當一個孩子從沒學會如何被愛,他最終會學會怎麼傷人。與其說這是一部驚悚劇,不如說是對我們自己視而不見最大的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