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婚後不到一年吧,伊凡‧伊里奇就明白了,
夫妻生活雖然提供了生活上的某些舒適及方便,
但是本質上卻是一件非常複雜和痛苦的事。」
~~〈伊凡‧伊里奇之死〉
××××××
中元普渡那天,在拜拜的休息空檔之中,
正好又看到電視台在播「自給自足鄉間生活樂趣多」,
而且,
正好就是從前在網誌上提到的梅木先生那一集。
啊!
立刻查了自己的網誌,發現那竟然是2010年冬天的事,
已經是8年前寫的了。
看了之後,覺得當時的問題:
「自己的存在方式,與當初所預想的差距多遠?」
答案其實早就很清楚了,可是時間只是一直無謂地過去而已。
××××××
不過,世事是有這麼巧嗎!
正好這時也拿起托爾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在看。
梅木先生說,
他是看了宮澤賢治(上次的網誌漏掉了)和托爾斯泰的小說,
深受感動,所以才選擇遺世獨立的。
宮澤賢治,正好之前有翻過〈要求很多的餐廳〉;
現在又在看托爾斯泰,
這是在對我暗示什麼嗎!
不過,〈伊凡‧伊里奇之死〉真的是寫得好。
這個人一生順利,完全符合世人的要求,
過著「體面的、為社會所贊許的生活」;
但是,在他得到絕症、臨死之前的3個月之間,
他才發現,
自己過去這種符合社會要求的生活,
完完全全錯了,完完全全無意義。
並且,
雖然他人緣甚佳,家人朋友都對他很好,
但他才發現,
自己原來完全是孤獨一人。
或許梅木先生所看到的,就是這個吧。
所以才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是讀完〈伊凡‧伊里奇之死〉,真的會感到恐怖。
因為,很顯然地,
我也將會像伊凡‧伊里奇一樣;
不只是經歷他經歷的那些事,
並且也將會體悟到這種現實生活的無意義。
不,其實早就知道了。但是沒有辦法改變啊。
××××××
不過,看到上面引的那個,
伊凡‧伊里奇對於婚姻的「覺醒」,不禁覺得有點好笑。
他之所以結婚,也不是為了別的,
只是因為這是社會所認可的,
結果一結婚就發現不對了。
為什麼好笑呢?
因為,托爾斯泰自己就和老婆鬧不合啊!
所以,這該不會是托翁自己的血淚談吧。
為什麼合不來呢?
因為老婆不能理解、不能接受托爾斯泰主義,
具體來說,就是他想過簡樸生活的想法,
於是常常吵架。
最後托翁都82歲了,還離家出走,
死在一個小火車站裡。
以上種種,在〈伊凡‧伊里奇之死〉卷首簡介中有說,
還惡意地附了一張離家出走前的夫妻合照。
托爾斯泰根本一張屎臉啊!
真是可悲。但是看了又忍不住想笑。
所以,陶淵明抱怨說「室無萊婦」,
說不定也是同樣的情形喔。
當然,並不是夫人的錯。
她嫁給托爾斯泰的時候,
當然不會知道此人晚年會有這樣的思想轉變。
再這樣看的話,梅木先生真的很幸福。
他找到的老婆雖然瘖啞、又失明,
但是卻擁有共同思想、能相互理解的人。
××××××
順便一提,
有想拿〈伊凡‧伊里奇之死〉給小朋友讀。
這個,感覺比卡夫卡〈變形記〉、卡繆〈異鄉人〉好用。
世界人有很多人是無法理解孤獨的,
就像天兵感受不到壓力一樣;
這個事實是在通識課認識到的。
很多人(可能沒有統計意義,但科院居多)在考卷上寫:
「屈原為什麼孤獨呢?
孤獨就去找朋友聊聊啊。
像我常常和朋友唱歌、打電動,從來不覺得孤單…」
這種人也很幸福。
不過,按照榮格的說法,這種人到了中年,
孤獨就會一口氣全面襲來喔。
××××××
不管怎麼樣,看到「自給自足鄉間生活樂趣多」的時候,
心情就快樂了。
我果然還是嚮往鄉下的平靜生活啊。
但是,
究竟是因為討厭現實、所以喜歡鄉下,
還是因為喜歡鄉下、所以討厭現實呢?
好像也搞不清楚了。
這麼說來,陶淵明說「遙遙望白雲,懷古一何深」,
不僅是空間上的,
也是時間上的厭離、和嚮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