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自我」是什麼呢?

從佛教的觀點,「我」是不存在的,
例如《雜阿含經》說:
「汝謂有眾生,此則惡魔見。唯有空陰聚,無是眾生者。如和合眾材,世名之為車。諸陰因緣合,假名為眾生。」
「我」只是血肉聚合的「假名」而已,並無可稱為「我」的真實存在。

羅素也有類似的看法,他說:
「我們在描述世界的時候發現把某一些事情描寫為『蘇格拉底』一生中的事件,把某一些其他的事情描寫為『史密斯先生』一生中的事件,是很方便的事。這就使我們想到『蘇格拉底』或者『史密斯先生』是指某種經歷了若干年代而持久不變的東西,……『實體』僅僅是把事件聚集成堆的一種方便的方式而已。我們關於史密斯先生能知道什麼呢?當我們看他的時候,我們就看到一套顏色;當我們聽他說話的時候,我們就聽到一串聲音。我們相信他也像我們一樣地有思想和感情。但是離開了這些事件而外,史密斯先生又是什麼呢?那只是純粹想像中的一個鉤子罷了,各個事件就都被想像為是掛在那上面的。但事實上它們並不需要有一個鉤子,就象大地並不需要馱在一個大象的背上一樣。」
雖然羅素用的是語言分析的分法。

存在主義說「存在先於本質」,
既然人沒有先天的、不變的本質,自己的本質有待自己去決定,
也許可以理解為人沒有不變的「自我」吧。
雖然它的意義是倫理的,不是形而上學的。

儒家是怎麼看的呢?
「性善」被視為是普遍的真理,也許就是人不變的本質吧?
雖然它不被說成「我」。
但是我對此是有些疑問的:
如果「性善」只是道德自覺,如勞思光所說;
那麼其實不必像後來的理學家那樣,將它想成形而上的、普遍之「理」。
「四端之心,人皆有之」,
但普遍的東西,未必一定得是先天的東西吧?

道家也講「性」。《莊子》說:
「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為駢,而枝者不為跂;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吾所謂臧者,非所謂仁義之謂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
因此所謂「性」是各自殊異差別的。
一般認為,「性」即「道」的分殊;若是如此,它也是先天的。
但我也覺得有疑問:
「道」以「自然」為性;但如依郭象所說:
「言自然則自然矣,人安能故有此自然哉?自然耳,故曰性。」
「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謂之命。似若有意也,故又遣命之名以明其自爾,而後命理全也。」
然則「性」、「命」也不是什麼先天、獨立存在的東西,
它只是對自然自爾的現象的一種形容語而已。
那麼人到底有沒有天生不變的自我本性,還是很有疑問的。

《莊子》說要「任其性命之情」,但不也說「虛己以遊世」嗎?
佛教說「無我」,
但《涅槃經》也說「一切諸法悉無有我,而此涅槃真實有我」。
六祖惠能不也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嗎?
其中思想層次的相同與差異,是有趣的問題。

先這樣吧。

扯這些幹嘛呢。
不,我只是想到,在這一年之間,
我的身份歷經了如此重大而劇烈的變化。
如果按照那種無我的說法,
那麼其實這些轉換本身也就是「我」,除此之外更別無「我」。
但是,
就像「世界上其實沒有翔的存在」很難讓本人接受一樣,
「我執」是很不容易克服的。
在世間的變化之中,尋求某種不變的永恆,
實在是人類無止盡的渴求啊。

所以今天我一個人宅了,
在腦海裡複習這些千年的古老問題。

羅素《西方哲學史》

有興趣者可以看看。


    12會員
    2.4K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自我重塑"…很多人的改變總是無疾而終,根本原因就在於改變的動力不是為了給自己一個成長的機會,而是為了擺脫和逃避當下的自我厭惡感。要實現人格重塑,最重要的就是給自己時間和耐心,學會和自我厭惡感相處。我們聽了太多關於變好的方法,卻忽略了在變好之前,如果不能和自我厭惡感相處,所謂的「變好」是不會實現的。…完成自我
    Thumbnail
    avatar
    情緒導護師/療癒師Julie
    2024-06-18
    自我放棄:當前兒童的生命困境生活的真諦不在於取悅所有人,而在於忠於內心;不在於耀眼的成就,而在於每一天的充實與滿足。與其被動地接受強加的重擔,不如主動去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這個過程也許艱難迷茫,但那都是成長必經的階段。學會獨行,學會同行;學會堅持,也學會放棄。學會接受生命的困境,也學會在適當的時候接受、處理與放下。
    Thumbnail
    avatar
    高浩容
    2024-06-17
    [自我反思2] 老天爺最好的安排幾天前,我和一位年輕人講的,他剛剛差兩分,教甄進複試。 這不是反串文,反諷文,而是一種超越,超越事情成敗的表相 我繼續跟他說,我雖然信仰物理,但是,我也到廟裡拜拜。 大甲媽,清水紫雲巖只不過,我拜拜沒有祈求,讓我考上吧! 而是,老天爺你如果覺得最好的安排,是讓我考上, 這樣才讓我考上...
    Thumbnail
    avatar
    信物理博士
    2024-06-14
    【自我成長】你必須先滿足自己,有多餘的才能給予別人這篇文章討論了從小時候母親教導的「孔融讓梨」觀念,探討了長大後意識到自我照顧的重要性。文章中分享了作者與弟弟之間的情感互動,強調了在照顧他人之前要先肯定自己的價值,並提供出自己才能給予他人。該文章通過個人故事,分享了成長過程中的感悟,並代表作者呼籲人們對自己好一點。
    Thumbnail
    avatar
    愛鈴|愛你的靈魂
    2024-06-14
    自我孤立 | 情緒調整(15) | 能量調頻自我孤立是一種保護,但還要進化到自我獨立。
    Thumbnail
    avatar
    查爾斯
    2024-06-13
    自我據統計,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會想「先聽壞消息」! 而且,在人類的心智中,「壞事比好事的衝擊更大」。 所以,有心理學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我們對於「發生壞事難過的時間,大概是碰到好事開心時間的5倍!」 這或許也是為什麼「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原因吧!
    Thumbnail
    avatar
    金融狡兔
    2023-09-17
    自我 「每個人所知道的事各不相同,但每個人所不知道的是都是無限。所以這世界上沒有所謂真正的專家。或者誰最厲害!」 所以,每個人都擁有使自己與眾不同的發展空間。
    Thumbnail
    avatar
    金融狡兔
    2023-09-17
    自我只有悲傷 我才能活著 心靈被大槌敲打 我才能活著 想盡辦法突破劇本的障礙 我才能清醒一些 在我耳後 開展出無限世界 還飄著點晦澀的煙 我駕車急速狂奔在狹窄道路上 不知道要去哪裡 我的心激起一陣狂喜 沒有目標的極限 就是我的目的
    avatar
    伍迪
    2023-06-12
    自我跟一個全職媽媽的對話:「覺得做人好累、好辛苦」又聽到這句話,心裡難免揪心了一下,想說要趕緊了解是否是憂慮症,「怎麼了嗎? 怎會這樣認為?」「擔心沒錢啊」「這大多數人都是這樣擔心的啊,你老公是醫生,收入很好,有什麼好擔心的,又沒跟公婆同住,也沒有心理壓力,還是你擔心小孩課業跟不上啊?」「沒啊,我只想好
    avatar
    淡淡
    2019-10-28
    自我戲劇的幻影深淵--柏格曼電影 真實只能通過欺瞞與虛構來碰觸、汲取。我不曾相信柏格曼電影中那些聲嘶力竭的眼淚與血,卻為那些幻影深淵的錘鍊,感到私密的慰藉。
    Thumbnail
    avatar
    黃以曦
    2018-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