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選書法門:《使女的故事》、《The Moral Society》

2023/05/1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書是最平易近人的精品。
  迄今,一本好書還是最有效率的系統性資訊來源。一個優質 YouTuber 往往可以給出簡明易懂的綱要、一堂完整的課程應該要是一段能力育成、一齣好戲也始終能令人浸潤其中。但是書的涵蓋範圍、資訊密度、時間成本,甚至售價,往往效率最好。
  因為抽象。書往往花最少的時間來撫平讀者的進入障礙,而且要求讀者朝它走過去。準備好的讀者,在一個個高速串連的概念之間汲得的資訊密度,當然特別高。讀 non-fiction 和 fiction 都一樣,因為語言本身是人類的智力功能,本來就會動用更多腦力來處理資訊,所以無論是量還是速度,都比其他資訊來源更高密度。
  麥克魯漢的冷熱媒體論,除了把電視歸類為需要觀眾主動參與內容來補足畫質不足的冷媒體分類有點不務實,以閱聽人的參與度來區分媒體類別,至今仍是有用的區分。此刻在閱讀文字的你,也是有能力積極獲取資訊的人,恭喜。
  以下介紹我週末去美國最大獨立書店 Powell' city of books 買的四本中的兩本。藉由這兩本從圖書館般的藏書量裡打動我錢包的過程,說明在書海裡撈好書的竅門,基本上就是我判斷 fiction 和 non-fiction 值不值得我花時間金錢的主要判別法。


  "We slept in what had once been the gymnasium." 全書第一句話,九個字,就給出兩個衝突情境:體育場館的功能消亡,不是因為場地不堪使用,而是大型體育賽事這種公眾活動不再;以及私密場域如臥室和超大場館的空間感差異,必定不是一般睡眠情境。從開場就見出寫作高竿,往後也不容易失望。同為作者,我心底明白:能寫出什麼程度的情境,取決於心裡有多大規模的想像。Atwood 的情境很棒,我掏錢。
  另外,作者曾經表示:故事裡發生的事都在歷史上發生過。那是以 fiction 之姿跨界 non-fiction 的野心。

  超紅的電視劇原著小說講完,我買的下一本 non-fiction 熱門程度陡降。但書的價值可沒有陡降。
  我一開始被副標吸引,因為最近在研究安樂死。雖然書名和安樂死好像扯不上什麼關係,但副標看起來跟主動選擇死亡直接相關。我就翻翻目錄,一翻不得了,狂放不羈。
  讀目錄就知道是好書文中提過:從起點開始建立理論,把一輩子的研究寫成的書,通常都很不錯。這本顯然是這樣,又不只。
  以下附目錄圖:(就算沒耐性讀完目錄,光是看字體和編排,也能發現層序非常嚴謹)
  讀完目錄,我心想:「超瘋的,讚啦!」讓我試著說明讚在哪裡。一般學術論文,最常見的規模就是用一個方法處理一個現象,倫理學也不例外,例如用康德的道德批判來評析自然環境的道德地位。但這本書也是野心之作,試圖建立起一整套理論來解釋人類社會的行為模式,甚至據此設計一整套,理論上應該要被實施的行為體系。我上次讀完這種理論,還是十六世紀的英國名相湯瑪士・摩爾寫的《烏托邦》。這可是在 non-fiction 的世界創建 fiction 的壯志,你知道烏托邦比反烏托邦難設計幾倍嗎?
  解釋一個現象的研究苦心,和創造一套理論體系的雄心,是完全不同規模的研究動機。前者是想給問題一個好答案,後者是想問出一個好問題。這本書問的問題目前看來是:基於人類固有的行為動機,可以怎麼重新建構起一整套更棒的行為體系?超瘋的,讚啦!
  閱讀愉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47會員
214內容數
麟左馬,旅美台灣小說家,主要寫科幻跟推理。 通常以探戈DJ和製鞋業者的身份出現,身兼舞棍。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