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不會的題目時,為什麼不要相信第一個想到的答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在求學過程中,有沒有老師這樣告訴你:「當你遇到不確定的題目時,寫下你第一個想到的答案就對了!」當遇到不確定的題目時,這種相信直覺的作答方式,我們叫它「第一直覺策略」好了。有些人可能已經習慣使用這種策略,甚至因此多拿了一些分數。但經由70年間33個研究證明,這種第一直覺策略可能是錯的,而且錯得離譜

橡皮擦實驗

換答案更有可能答對?

在一篇2005年由Justin Kruger等人發表的研究中提到,他們對於學生普遍採用第一直覺策略這種現象十分感興趣。因此,他們對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中選修入門心理學的1561名學生進行「橡皮擦實驗」。

在橡皮擦實驗中,實驗人員取得了1561名學生的期中考考卷,並且觀察考卷上的橡皮擦痕。假設你的填答為D,但在C的格子上有橡皮擦的擦痕,代表你可能第一直覺選C,但最後將答案更改成了D,該題就會被納入「更換答案」的統計中。

實驗人員最後在1561名學生中,發現了1231人曾經更換過答案。其中666人因為更換答案後答對(54%),233人更換答案後答錯(19%),332人更換答案後還是答錯(27%)。這代表遇到不確定的題目時,更換答案可能是個有效的策略。

raw-image

高估第一直覺

接著,實驗人員對1561名學生其中的51名進行問卷調查,詢問了他們認為改答案後更有可能:

  1. 受益(錯誤改到正確)
  2. 受害(正確改到錯誤)
  3. 兩者皆非(錯誤改到錯誤)

結果有33%的學生認為更換答案會受益,38%認為會受害,29%認為兩者皆非。我們可以發現有38%的學生認為更換答案會答錯,但根據橡皮擦實驗的統計,真正受害的只有19%。換句話說,我們以為更換答案有可能答錯,但其實相反;我們以為相信直覺更有可能答對,但其實也相反

raw-image

再改答案我就是狗!

關於「後悔」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Kruger認為可能與人們害怕後悔的傾向有關。因此,研究人員安排了23名伊利諾大學的學生並請他們想像一個情境:

如果你正在參加一個非常重要的考試,遇到一題不確定的題目。你苦思著該題的答案到底是A還是B,你一下想要改變答案,一下又覺得第一個寫上去的答案才是對的。最後,你採取了兩種不同的策略:更換答案或相信直覺。假設兩種策略都是不好的,更換答案你會從正確改成錯誤,相信直覺也會讓你堅持在錯誤的選項上,反正不管選哪個,最後都會錯。

接著研究人員問了23名學生三個問題:

  • 哪一種策略會讓你感到更後悔?
  • 哪一種策略更會讓你感覺自己很笨?
  • 哪一種策略更容易讓心裡冒出「早知道就......」的想法?

結果發現,更換成錯誤答案讓人更後悔,覺得自己很笨的人數是不換答案的5倍之多,產生「早知道就......」的想法也是不換答案的3倍。比起更換答案然後答錯,我們更願意相信第一直覺,就算最後答錯了心裡也會好過一點。

raw-image

關於「記憶不對稱性」

接著,Kruger將矛頭指向「記憶」,他認為我們可能將慘痛教訓記得更清楚,進而影響未來決策。因此,研究人員又找了27名伊利諾大學的學生並且參與30分鐘的SAT考試。他們被要求要像是「真的在考試」一樣,除了一種情況例外:遇到不確定的題目。

遇到不確定的題目時,學生必須主動告知研究人員最初認為的正確答案為何(而不是最有可能的答案)並且空著,等到寫完考卷之後再回頭處理這些題目。最後,研究人員會當場給出這些題目的正確解答,讓學生知道自己是對是錯。

4-6週之後,研究人員寄表單給這27名學生,表單內容為回憶SAT考試,遇到不確定題目時的答題情況,主要分成四種:

  • 相信直覺並答對的題數
  • 相信直覺並答錯的題數
  • 更換答案並答對的題數
  • 更換答案並答錯的題數

統計結果發現,記憶中相信直覺並答對的數量竟然高於實際情況,而且記憶中更換答案並答錯的數量也遠高於實際情況。簡單來說就是人們把錯失正確答案的後悔感記得太清楚了,甚至還放大了好幾倍!

raw-image

「後悔」觸發「記憶不對稱性」

如果將以上實驗結果串在一起,將會得出2個小結論:

  1. 我們會高估相信直覺的好處
  2. 我們會將錯失答案的後悔記得特別清楚

舉個例子:塞車時,B車道看起來比較順暢,於是你從A車道換到了B車道,沒想到一換之後B車道的車不動了,反而A車道的車開始往前。於是你心裡想:「去你媽的!每次換車道都這樣,我以後再亂換車道就是狗!」

其實換車道也是有開比較快的時候,只是你沒有放在心上。你只會記得換車道卻更塞時帶給你強烈的懊悔感,並且由「後悔」產生了「記憶不對稱性」,因此記得特別清楚,最後推演出錯誤的經驗法則——塞車時不要換車道。

同理,我們在對答案時通常會忘記「錯誤改成正確」的例子,而特別去記住那些「正確改成錯誤」的經驗,正因為擦掉正確答案的懊悔感非常強烈,進而形成一種經驗法則——相信第一直覺,不要亂改答案,但其實這種策略的效用並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高。

raw-image

結論

在給出結論之前,我們再來複習一下「第一直覺策略」經驗法則的形成過程:

  1. 考試遇到不確定的題目時,你決定更改答案
  2. 對答案時發現答案是錯的,因此你十分懊悔
  3. 你印象中同樣的事情已經發生過非常多次了
  4. 因此你決定下次考試時一定要相信直覺
  5. 以上4個步驟不斷循環,經驗法則越來越強大

但其實,更改答案沒那麼糟,甚至很多時候你都可以從中受益,只是被你剛好遇到運氣比較倒楣的時候,進而形成一種「十年怕草蛇」的保守策略。

那麼我們可以從這篇研究中得出:遇到不會的題目時,一定要換成後來想到的答案嗎?絕對不是。

思考與填答的心智十分複雜,很難用簡單的統計與問卷精準地描述人類的行為,有可能橡皮擦實驗中,改答案的人是因為發現粗心啊?又或者他後來又掙扎了許久,認為另一個是正確答案的可能性更高,才造成錯誤改正確的比例很高?

因此,結論並不是要你一昧「更改答案」,而是要你不要固執地堅守「第一直覺策略」,因為這種策略就只是記憶偏誤造成的經驗法則而已。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根據可能性作答,而不是迷信直覺。

至於如果4個答案的可能性都一樣的話,那就代表你根本就不知道這題在幹嘛,答對的機率就是25%,別浪費時間掙扎了,不管採取什麼策略都一樣,猜一猜去外面滑手機吧。

raw-image

後記

這篇研究是我在《這才是心理學》中看到的,雖然書中只有用簡單幾句話介紹這個迷思,但我認為非常有趣,因此去找了資料來閱讀,並且整理成了這篇文章。

《這才是心理學》剛開始先破除大眾對於心理學的刻板印象,接著翻轉常見的心理學迷思,最後點出現今心理學所遇到的挑戰,非常精彩。閱讀完之後不僅能夠幫助你加深對於心理學的認識,最重要的是能夠訓練批判思考的能力,並且提高面對資訊真偽的敏感度,這也是我閱讀《這才是心理學》非常意外的收穫。

如果你對這本書的內容很有興趣,但不想購買,可以先看看這本書的重點與心得。如果很有收穫的話非常歡迎與我分享,但我有嚴重的累累病(真),沒辦法隨時查看留言,但還是期待能有與你交流的一天。


資料來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伊的沙龍
1會員
1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偏見會讓我們沒有認知到事情的樣貌,就做出有誤的行動和決策 因為人會用自己習慣的樣貌,來看待世界,可是這並不是世界的真實樣貌,這會導致我們對世界認知產生很大的偏誤,而且當真實世界與腦中想像產生了衝突時,會感到很大的不舒服。 我們大腦所告訴我們的,可能是錯誤訊息,大腦可能假傳聖旨、欺下瞞上,讓我們做
Thumbnail
偏見會讓我們沒有認知到事情的樣貌,就做出有誤的行動和決策 因為人會用自己習慣的樣貌,來看待世界,可是這並不是世界的真實樣貌,這會導致我們對世界認知產生很大的偏誤,而且當真實世界與腦中想像產生了衝突時,會感到很大的不舒服。 我們大腦所告訴我們的,可能是錯誤訊息,大腦可能假傳聖旨、欺下瞞上,讓我們做
Thumbnail
你有沒有在做決策時,只看到支持你現有想法的資訊,卻忽略了相反的證據,這可能導致思考偏誤,使你沒有全盤考量呢?你有沒有受到同儕的壓力或被集體思維的影響,而忘了自己獨立思考,導致在沒有充分思考的情況下,跟隨大多數人的決策,忽略了其他可能的選擇呢?
Thumbnail
你有沒有在做決策時,只看到支持你現有想法的資訊,卻忽略了相反的證據,這可能導致思考偏誤,使你沒有全盤考量呢?你有沒有受到同儕的壓力或被集體思維的影響,而忘了自己獨立思考,導致在沒有充分思考的情況下,跟隨大多數人的決策,忽略了其他可能的選擇呢?
Thumbnail
你有這樣的經驗嗎? 當我們過於強調要做得完美時,反而容易出錯? 我們來看一下例子 在政治方面,人們可能更容易注意和相信支持他們政治立場的民意調查結果,而忽略其他政治立場的調查數據。 這可能使他們更加堅定地持有特定議題的觀點,而忽視其他可能的看法和解決方法。
Thumbnail
你有這樣的經驗嗎? 當我們過於強調要做得完美時,反而容易出錯? 我們來看一下例子 在政治方面,人們可能更容易注意和相信支持他們政治立場的民意調查結果,而忽略其他政治立場的調查數據。 這可能使他們更加堅定地持有特定議題的觀點,而忽視其他可能的看法和解決方法。
Thumbnail
在求學過程中,有沒有老師這樣告訴你:「當你遇到不確定的題目時,寫下你第一個想到的答案就對了!」當遇到不確定的題目時,這種相信直覺的作答方式,我們叫它「第一直覺策略」好了。有些人可能已經習慣使用這種策略,甚至因此多拿了一些分數。但經由70年間33個研究證明,這種第一直覺策略可能是錯的,而且錯得離譜。
Thumbnail
在求學過程中,有沒有老師這樣告訴你:「當你遇到不確定的題目時,寫下你第一個想到的答案就對了!」當遇到不確定的題目時,這種相信直覺的作答方式,我們叫它「第一直覺策略」好了。有些人可能已經習慣使用這種策略,甚至因此多拿了一些分數。但經由70年間33個研究證明,這種第一直覺策略可能是錯的,而且錯得離譜。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決斷2秒間》這本書的主要觀點,即直覺決斷有時候比理性思考更有效。我解釋了什麼是「薄片擷取」理論,並舉了一些實驗和故事來說明直覺的力量和侷限。文章中還用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來測試讀者的潛意識是否受到偏見的影響。文章最後邀請讀者分享:他們覺得直覺在什麼情境下比理性更有用。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決斷2秒間》這本書的主要觀點,即直覺決斷有時候比理性思考更有效。我解釋了什麼是「薄片擷取」理論,並舉了一些實驗和故事來說明直覺的力量和侷限。文章中還用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來測試讀者的潛意識是否受到偏見的影響。文章最後邀請讀者分享:他們覺得直覺在什麼情境下比理性更有用。
Thumbnail
今天的筆記來自於「再思考」這本書,主要筆記內容來自於第十章「如何避免謬誤」,從前面的章節我們已經了解什麼樣的論證才是好論證,那麼在能力不足,無法判斷時,要怎麼樣以較簡單的方式避免自己被論證所誤導呢?本章提出了日常常見的謬誤,讓讀者認知到可能被論證欺騙的點,讓讀者能夠有所警覺。
Thumbnail
今天的筆記來自於「再思考」這本書,主要筆記內容來自於第十章「如何避免謬誤」,從前面的章節我們已經了解什麼樣的論證才是好論證,那麼在能力不足,無法判斷時,要怎麼樣以較簡單的方式避免自己被論證所誤導呢?本章提出了日常常見的謬誤,讓讀者認知到可能被論證欺騙的點,讓讀者能夠有所警覺。
Thumbnail
今天的筆記來自於「再思考」這本書,主要筆記內容來自於第五章「為何要學如何提出論證?」,我們已經從前一章了解到論證就是要為你的觀點提出理由,那麼,我們為何要如此做呢?只說出結果不好嗎?
Thumbnail
今天的筆記來自於「再思考」這本書,主要筆記內容來自於第五章「為何要學如何提出論證?」,我們已經從前一章了解到論證就是要為你的觀點提出理由,那麼,我們為何要如此做呢?只說出結果不好嗎?
Thumbnail
撰寫日期:2022.06.17 作者:FAHAHA|翁順法 你是個「理性的人」嗎?你覺得自己決策的過程「充滿理性」嗎?那,你覺得「人是理性」的嗎? 本文重點: 1. 人是不理性的嗎?有什麼證據? 2. 為什麼我們總認為自己是理性的? 3. 知道這件事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Thumbnail
撰寫日期:2022.06.17 作者:FAHAHA|翁順法 你是個「理性的人」嗎?你覺得自己決策的過程「充滿理性」嗎?那,你覺得「人是理性」的嗎? 本文重點: 1. 人是不理性的嗎?有什麼證據? 2. 為什麼我們總認為自己是理性的? 3. 知道這件事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Thumbnail
根據yes123求職網於2020年的「科系志願抉擇與學非所用調查」,約有68%的上班族認為自己學非所用,甚至有54%的人認為後悔自己當年選擇的科系,但我們都明白,人生不是遊戲,失去了並不能重來。況且,若認真來看,當年那個沒選擇到的科系,事實上你也不曾得到過,既然未曾擁有,何來失去呢?
Thumbnail
根據yes123求職網於2020年的「科系志願抉擇與學非所用調查」,約有68%的上班族認為自己學非所用,甚至有54%的人認為後悔自己當年選擇的科系,但我們都明白,人生不是遊戲,失去了並不能重來。況且,若認真來看,當年那個沒選擇到的科系,事實上你也不曾得到過,既然未曾擁有,何來失去呢?
Thumbnail
「人」似乎是一個極為不理性的生物,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根據自己的「情緒」,或是自己「已知(但可能有限)」的了解來做出判斷,而陷入自己的「慣性思考」模式中! 我們很容易以為自己所有的決策都是經過審慎判斷之後決定的,但事實往往都不是! 所以,如果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思考模式為何,可能會做出令自己「後悔莫及
Thumbnail
「人」似乎是一個極為不理性的生物,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根據自己的「情緒」,或是自己「已知(但可能有限)」的了解來做出判斷,而陷入自己的「慣性思考」模式中! 我們很容易以為自己所有的決策都是經過審慎判斷之後決定的,但事實往往都不是! 所以,如果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思考模式為何,可能會做出令自己「後悔莫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