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不會的題目時,為什麼不要相信第一個想到的答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在求學過程中,有沒有老師這樣告訴你:「當你遇到不確定的題目時,寫下你第一個想到的答案就對了!」當遇到不確定的題目時,這種相信直覺的作答方式,我們叫它「第一直覺策略」好了。有些人可能已經習慣使用這種策略,甚至因此多拿了一些分數。但經由70年間33個研究證明,這種第一直覺策略可能是錯的,而且錯得離譜

橡皮擦實驗

換答案更有可能答對?

在一篇2005年由Justin Kruger等人發表的研究中提到,他們對於學生普遍採用第一直覺策略這種現象十分感興趣。因此,他們對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中選修入門心理學的1561名學生進行「橡皮擦實驗」。
在橡皮擦實驗中,實驗人員取得了1561名學生的期中考考卷,並且觀察考卷上的橡皮擦痕。假設你的填答為D,但在C的格子上有橡皮擦的擦痕,代表你可能第一直覺選C,但最後將答案更改成了D,該題就會被納入「更換答案」的統計中。
實驗人員最後在1561名學生中,發現了1231人曾經更換過答案。其中666人因為更換答案後答對(54%),233人更換答案後答錯(19%),332人更換答案後還是答錯(27%)。這代表遇到不確定的題目時,更換答案可能是個有效的策略。

高估第一直覺

接著,實驗人員對1561名學生其中的51名進行問卷調查,詢問了他們認為改答案後更有可能:
  1. 受益(錯誤改到正確)
  2. 受害(正確改到錯誤)
  3. 兩者皆非(錯誤改到錯誤)
結果有33%的學生認為更換答案會受益,38%認為會受害,29%認為兩者皆非。我們可以發現有38%的學生認為更換答案會答錯,但根據橡皮擦實驗的統計,真正受害的只有19%。換句話說,我們以為更換答案有可能答錯,但其實相反;我們以為相信直覺更有可能答對,但其實也相反
圖片來源:Kruger,J.,Wirtz,D.,&Miller,D.T.(2005).Counterfactual Thinking and the First Instinct Fallacy.

再改答案我就是狗!

關於「後悔」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Kruger認為可能與人們害怕後悔的傾向有關。因此,研究人員安排了23名伊利諾大學的學生並請他們想像一個情境:
如果你正在參加一個非常重要的考試,遇到一題不確定的題目。你苦思著該題的答案到底是A還是B,你一下想要改變答案,一下又覺得第一個寫上去的答案才是對的。最後,你採取了兩種不同的策略:更換答案或相信直覺。假設兩種策略都是不好的,更換答案你會從正確改成錯誤,相信直覺也會讓你堅持在錯誤的選項上,反正不管選哪個,最後都會錯。
接著研究人員問了23名學生三個問題:
  • 哪一種策略會讓你感到更後悔?
  • 哪一種策略更會讓你感覺自己很笨?
  • 哪一種策略更容易讓心裡冒出「早知道就......」的想法?
結果發現,更換成錯誤答案讓人更後悔,覺得自己很笨的人數是不換答案的5倍之多,產生「早知道就......」的想法也是不換答案的3倍。比起更換答案然後答錯,我們更願意相信第一直覺,就算最後答錯了心裡也會好過一點。
圖片來源:Kruger,J.,Wirtz,D.,&Miller,D.T.(2005).Counterfactual Thinking and the First Instinct Fallacy.

關於「記憶不對稱性」

接著,Kruger將矛頭指向「記憶」,他認為我們可能將慘痛教訓記得更清楚,進而影響未來決策。因此,研究人員又找了27名伊利諾大學的學生並且參與30分鐘的SAT考試。他們被要求要像是「真的在考試」一樣,除了一種情況例外:遇到不確定的題目。
遇到不確定的題目時,學生必須主動告知研究人員最初認為的正確答案為何(而不是最有可能的答案)並且空著,等到寫完考卷之後再回頭處理這些題目。最後,研究人員會當場給出這些題目的正確解答,讓學生知道自己是對是錯。
4-6週之後,研究人員寄表單給這27名學生,表單內容為回憶SAT考試,遇到不確定題目時的答題情況,主要分成四種:
  • 相信直覺並答對的題數
  • 相信直覺並答錯的題數
  • 更換答案並答對的題數
  • 更換答案並答錯的題數
統計結果發現,記憶中相信直覺並答對的數量竟然高於實際情況,而且記憶中更換答案並答錯的數量也遠高於實際情況。簡單來說就是人們把錯失正確答案的後悔感記得太清楚了,甚至還放大了好幾倍!
圖片來源:Kruger,J.,Wirtz,D.,&Miller,D.T.(2005).Counterfactual Thinking and the First Instinct Fallacy.

「後悔」觸發「記憶不對稱性」

如果將以上實驗結果串在一起,將會得出2個小結論:
  1. 我們會高估相信直覺的好處
  2. 我們會將錯失答案的後悔記得特別清楚
舉個例子:塞車時,B車道看起來比較順暢,於是你從A車道換到了B車道,沒想到一換之後B車道的車不動了,反而A車道的車開始往前。於是你心裡想:「去你媽的!每次換車道都這樣,我以後再亂換車道就是狗!」
其實換車道也是有開比較快的時候,只是你沒有放在心上。你只會記得換車道卻更塞時帶給你強烈的懊悔感,並且由「後悔」產生了「記憶不對稱性」,因此記得特別清楚,最後推演出錯誤的經驗法則——塞車時不要換車道。
同理,我們在對答案時通常會忘記「錯誤改成正確」的例子,而特別去記住那些「正確改成錯誤」的經驗,正因為擦掉正確答案的懊悔感非常強烈,進而形成一種經驗法則——相信第一直覺,不要亂改答案,但其實這種策略的效用並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高。

結論

在給出結論之前,我們再來複習一下「第一直覺策略」經驗法則的形成過程:
  1. 考試遇到不確定的題目時,你決定更改答案
  2. 對答案時發現答案是錯的,因此你十分懊悔
  3. 你印象中同樣的事情已經發生過非常多次了
  4. 因此你決定下次考試時一定要相信直覺
  5. 以上4個步驟不斷循環,經驗法則越來越強大
但其實,更改答案沒那麼糟,甚至很多時候你都可以從中受益,只是被你剛好遇到運氣比較倒楣的時候,進而形成一種「十年怕草蛇」的保守策略。
那麼我們可以從這篇研究中得出:遇到不會的題目時,一定要換成後來想到的答案嗎?絕對不是。
思考與填答的心智十分複雜,很難用簡單的統計與問卷精準地描述人類的行為,有可能橡皮擦實驗中,改答案的人是因為發現粗心啊?又或者他後來又掙扎了許久,認為另一個是正確答案的可能性更高,才造成錯誤改正確的比例很高?
因此,結論並不是要你一昧「更改答案」,而是要你不要固執地堅守「第一直覺策略」,因為這種策略就只是記憶偏誤造成的經驗法則而已。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根據可能性作答,而不是迷信直覺。
至於如果4個答案的可能性都一樣的話,那就代表你根本就不知道這題在幹嘛,答對的機率就是25%,別浪費時間掙扎了,不管採取什麼策略都一樣,猜一猜去外面滑手機吧。

後記

這篇研究是我在《這才是心理學》中看到的,雖然書中只有用簡單幾句話介紹這個迷思,但我認為非常有趣,因此去找了資料來閱讀,並且整理成了這篇文章。
《這才是心理學》剛開始先破除大眾對於心理學的刻板印象,接著翻轉常見的心理學迷思,最後點出現今心理學所遇到的挑戰,非常精彩。閱讀完之後不僅能夠幫助你加深對於心理學的認識,最重要的是能夠訓練批判思考的能力,並且提高面對資訊真偽的敏感度,這也是我閱讀《這才是心理學》非常意外的收穫。
如果你對這本書的內容很有興趣,但不想購買,可以先看看這本書的重點與心得。如果很有收穫的話非常歡迎與我分享,但我有嚴重的累累病(真),沒辦法隨時查看留言,但還是期待能有與你交流的一天。

資料來源

avatar-img
1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1. 盲目自信: - 剛開始做實驗時,博士生常常會有一種「我的實驗設計一定有道理」的心態。這種心態讓他們在未得到預期結果時,會認為只是某個設定出了問題,只要加班加點,各種嘗試,一定可以突破。實際上,這種盲目的自信會導致博士生在錯誤的方向上浪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最終結果可能並不理想。 2.
Thumbnail
常在很多地方看到、聽到有人說:你要相信你的直覺!用你的直覺力去做、去體驗、去觀察,但是直覺與一般理性思考不同,後天的理性思考是透過一再的學習磨練而出的,理性的思考可以幫助我們在很多事情上做利弊分析以便做出最佳的選擇。 但是直覺呢?直覺最大的用處在於:決定自己想不想做、要不要做、適不適合做。
學生時期的我們大多一定都經歷過這樣的情況: 在選擇題的考試時,面對一道不確定的題目,總是猶豫不決該選擇哪個答案? 應該跟著自己的直覺做選擇嗎?或是反覆的修改呢? 如果離考試結束前還有一些時間,你是會反覆檢查答案的學生並更改自己的答案?或是你經常毫不猶豫的就選擇不檢查、不遲疑、不更改就直接交卷?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常常會遇到熟悉的問題,那些我們曾經解決過的難題。面對這些問題,腦海中最先浮現的往往是那些已被證明有效的「正確答案」。然而,這些答案也可能成為我們創新思維的障礙。 當我們一再依賴過去的經驗和解決方案時,我們的思維便被固化在一個狹隘的框架內。這種成見會限制我們的創造力,讓我們
Thumbnail
直覺(Intuition),指的是一種不使用證據、實驗、有意識的推理,或在不明原因的情況下迅速出現的直接想法、感覺、信念或者偏好。這篇文章通過分析直覺的原理、研究結果等多個方面,深入探討了直覺與經驗、情緒的聯繫,並提出不過度使用直覺以及如何讓直覺成為決策利器等建議。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和大家聊一個很多人都有的決策盲點,在理論上它叫做確認性偏誤又叫肯證偏誤,也就是你對某件事情的看法非常堅定,沒有人能動搖你的信念。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中說明:我們可以透過訓練自己用機率思考的方式,做出更好的選擇。機率思考即是設想未來的各種可能性,在腦中同時想著各種相互衝突的情境,並推估各種情形發生的比例,就可以比較準確無誤做出預測,並選擇較適當的方案。 除了機率思考之外,另外我們還需要學會「假設」,透過正確假設
「如果再從來一次,我還是會做一樣的決定」
Thumbnail
心理學的"證實偏差" 在選項多的時候下的決定越容易後悔 選擇交往對象時2選1不容易後悔 20選1就容易後悔,尤其選擇後其他幾位忽然某方面表現突出,就會產生不滿足,因而開始有了負面情緒 選擇名產試吃時分別有3種口味跟20種口味的店家 只有3種口味的品牌店家,選擇性雖然少,但是最後買的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1. 盲目自信: - 剛開始做實驗時,博士生常常會有一種「我的實驗設計一定有道理」的心態。這種心態讓他們在未得到預期結果時,會認為只是某個設定出了問題,只要加班加點,各種嘗試,一定可以突破。實際上,這種盲目的自信會導致博士生在錯誤的方向上浪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最終結果可能並不理想。 2.
Thumbnail
常在很多地方看到、聽到有人說:你要相信你的直覺!用你的直覺力去做、去體驗、去觀察,但是直覺與一般理性思考不同,後天的理性思考是透過一再的學習磨練而出的,理性的思考可以幫助我們在很多事情上做利弊分析以便做出最佳的選擇。 但是直覺呢?直覺最大的用處在於:決定自己想不想做、要不要做、適不適合做。
學生時期的我們大多一定都經歷過這樣的情況: 在選擇題的考試時,面對一道不確定的題目,總是猶豫不決該選擇哪個答案? 應該跟著自己的直覺做選擇嗎?或是反覆的修改呢? 如果離考試結束前還有一些時間,你是會反覆檢查答案的學生並更改自己的答案?或是你經常毫不猶豫的就選擇不檢查、不遲疑、不更改就直接交卷?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常常會遇到熟悉的問題,那些我們曾經解決過的難題。面對這些問題,腦海中最先浮現的往往是那些已被證明有效的「正確答案」。然而,這些答案也可能成為我們創新思維的障礙。 當我們一再依賴過去的經驗和解決方案時,我們的思維便被固化在一個狹隘的框架內。這種成見會限制我們的創造力,讓我們
Thumbnail
直覺(Intuition),指的是一種不使用證據、實驗、有意識的推理,或在不明原因的情況下迅速出現的直接想法、感覺、信念或者偏好。這篇文章通過分析直覺的原理、研究結果等多個方面,深入探討了直覺與經驗、情緒的聯繫,並提出不過度使用直覺以及如何讓直覺成為決策利器等建議。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和大家聊一個很多人都有的決策盲點,在理論上它叫做確認性偏誤又叫肯證偏誤,也就是你對某件事情的看法非常堅定,沒有人能動搖你的信念。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中說明:我們可以透過訓練自己用機率思考的方式,做出更好的選擇。機率思考即是設想未來的各種可能性,在腦中同時想著各種相互衝突的情境,並推估各種情形發生的比例,就可以比較準確無誤做出預測,並選擇較適當的方案。 除了機率思考之外,另外我們還需要學會「假設」,透過正確假設
「如果再從來一次,我還是會做一樣的決定」
Thumbnail
心理學的"證實偏差" 在選項多的時候下的決定越容易後悔 選擇交往對象時2選1不容易後悔 20選1就容易後悔,尤其選擇後其他幾位忽然某方面表現突出,就會產生不滿足,因而開始有了負面情緒 選擇名產試吃時分別有3種口味跟20種口味的店家 只有3種口味的品牌店家,選擇性雖然少,但是最後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