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兵法11-賞罰】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raw-image
「賞罰之政,謂賞善罰惡也。賞以興功,罰以禁奸,賞不可不平 ,罰不可以不均。」

賞善罰惡,這麼簡單,小學生也知道。

不過小學生通常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諸葛亮說,對我有利的就是善,亂我安穩的就是惡。所以賞,是為了希望人民士兵建立更多的功勞;罰,則是要扼殺混亂於搖籃之中。

單看這裡沒有什麼特別,但這套兵法,諸葛亮已經從儒道法兵各種學派的角度,論述了許許多多高大正的作法。

這不是一個論說文的寫法,而是一個教育的過程。教育不能從一開始,就跟小學生剖析世界的真相。

賞罰最重要的,就是他媽的公平。

公平不為了正義,為的是我的利益。

「賞賜知其所施,則勇士知其所死;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故賞不可虛施,罰不可妄加,賞虛施則勞臣怒,罰妄加則直士恨,是以羊羹有不均之害,楚王有信讒之敗 。」

讓人們知道,如何可以得到賞賜,那麼勇士就會懂得自我犧牲。

讓人們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會受到懲罰,那麼惡徒就會知道收斂。

所以,無功不可賞,無罪不可罰。

賞無功之人,會讓替你工作的人生氣;罰無罪之人,會令不效忠於你的人心生怨恨。

厲害了亮子。

我這樣翻是盡量白話,其實諸葛亮的原意比較接近「官員」跟「在野人士」。

做不是做給自己人看,也要做給外面的人看。

大義,道德的制高點,我們在歷史故事中不斷看到,甚至,不斷懷疑。今天諸葛亮說給你聽,為什麼要佔這個點:不要讓在野黨有攻擊你的機會。

「羊羹有不均之害」看起來好像羊肉羹弄不勻會不好吃一樣,諸葛亮是突然肚子餓逆?

我這裡會做「羊更」解釋。

孟子有一個故事,是講齊宣王看見有人帶牛要去祭祀(殺掉),心有不忍,於是下令換成羊。

仁慈嗎?對牛仁慈了,可羊何辜?

孟子提起這件事,是因為齊宣王剛征服了燕國。若是國君只為眼前動惻隱之心,那麼燕人接下來必然遭到不公平的對待。

雖然老孟勸說了一堆,不過最後齊宣王還是沒聽進去,終於是招致燕人叛亂。

我會這樣解釋「羊更有不均之害」。

至於楚王信讒這種中國美好傳統,要特別抓一個的話,最有名應該還是楚懷王跟屈原的故事了。

「夫將專持生殺之威,必生可殺,必殺可生,忿怒不詳,賞罰不明,教令不常,以私為公,此人國之五危也。」

前面的章節,都在教育國君。可以說從治軍開始,進階到教國君「用將」。

將軍,負責的是生殺大權。

嗯?不是皇帝喔?

前面就說過了,軍是國家用以執法維護主權的「工具」。刀子,到底是劊子手拿著的。

我大漢丞相諸葛亮不說幹話,那年頭,誰不知道將有軍,割地便可自立。

治軍,不能不懂用將。

這劊子手一旦出了下面五種狀況,國家就危險了。

不知道他為什麼憤怒,不知道他賞罰的標準,不能穩定的維持軍規,以及公器私用。公器就是軍隊。

還有一個是該殺的他不殺,不該殺的,他殺。

「賞伐不明,教令有不從,必殺可生,眾奸不禁;必生可殺,士卒散亡;忿怒不詳,威武不行,賞罰不明,下不勸功;政教不當,法令不從;以私為公,人有二心。」

這裡接著說五危產生的影響,沒有很困難的詞語,暫且跳過不翻。

其實你會注意到,諸葛亮開始在加大「賞罰」的範疇。

一開始說五危,就看得到「生殺不治」跟「賞罰不明」,都跟賞罰有直接相關。

而到了影響力,我們發現「教令」也被拉進來了。

「故眾奸不禁,則不可久,士卒散亡,其眾必寡;威武不行,見敵不起;下不勸功,上無強輔;法令不從,事亂不理,人有二心,其國危殆。」

緊接著是影響的「第二層」。

也是整個排比的第三層。事情很重要要說三次,一次比一次更深入。說第四次就會被忘記。

你的人手會不足,不能團結,面對敵人會畏懼。

沒有好的輔佐,事情一團混亂,大家想的不是克敵制勝,那麼國家就危險了。

恐嚇到這邊,要說說解決方案,同時,也是賞罰的實際作為。

「故防奸以政,救奢以儉,忠直可使理獄,廉平可使賞罰。賞罰不曲,則人死服。」

讓生殺得到控制,避免混亂,靠的就是「政」。

就像奢侈浪費要用節儉的行為來補救。

「政」不可以翻,因為整個《便宜十六策》,就是在說各種「政」。但人不是電腦,前面的「政」沒那麼容易內化,所以諸葛亮打個簡單比方。

忠誠直言的人,可以管理牢獄。廉潔平實的人,可以主持賞罰。

越到後面梗越多……不是,應該說往前引用互相對照越多。所以簡明的句子我也不太會去翻了。

直士,在前面屬於在野的賢者,是應該起用輔佐君主的人才。

但將軍需要的頭號輔助,則不是這種衝衝衝的角色。

諸葛亮在這裡點明了主題:軍隊需要的,就是聽話。

君主透過跟人民互動,來打造安定繁榮的國家。將軍則透過賞罰,來打造如臂使指的部隊。

不要忘了,將軍是為君主服務的。

這裡我想下個註腳:「民主,奠基於絕對的獨裁之上」。

至於是古人的價值觀?真理?還是阿前的胡言亂語,就由各位自行判斷了。

「路有飢人,廄有肥馬,可謂亡人而自存,薄人而自厚。」

現在回到君王的部分。

路上的人餓著肚子,你的馬廄卻養著肥馬,這就說明你是犧牲他人來換取自己的存活。苛刻他人來豐厚自己的財富。

「故人君先募而後賞,先令而後誅,則人親附,畏而愛之,不令而行。」

所以君王要先平等的招募人才,獎勵有功勞的人。先和人民約定好律法,誅殺犯法的人。

這樣主動親近你的人,既怕你,又愛你。即使你不加以號令,他們也會遵循你的需求來行動。

一切都是因為賞罰的規定,早已清楚明白的在那裡啊。

「賞罰不正,則忠臣死於非罪,而邪臣死於非功。賞賜不避怨仇,則齊桓得管仲之力;誅罰不避親戚,則周公有殺弟之名。」

反過來說,賞罰沒能公正執行,即使你前面按照我說的,得到忠臣的輔助,他們也會因為沒有罪過而死。你身邊的小人,也不會得到應有的懲罰。

最後,諸葛亮舉例說明。

賞賜不因有仇怨而廢止,所以齊桓公能得到管仲。

溫馨提示,當齊桓公還只是姜小白的時候,在爭奪國君之位時,是差點被管仲殺掉的。就私人的角度來說,他們本是仇敵。

處罰不因親情而廢止,所以周公背負起殺弟之名,來換取國家的和平安泰。

周公執政時的管蔡之亂,是我們那年代的必修,現在還修不修我就不知道了。管叔跟蔡叔就是周公的兄弟。

《書》云:「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此之謂也。

諸葛亮說這是《尚書》的句子,後來的人大多也都這麼認為。不過墨子說原出於《周詩》。

其實真的是詩沒錯,直白的意思來說兩句一樣:不偏私不結黨,治理天下的王者之路才會平坦順暢。

賞罰篇到此結束,不過我也想舉個例子。

以前的商店,商品是不標價的。飯店是沒有菜單的。要買什麼,要多少錢,全憑老闆(君王)一言而決。

當你把菜單列出來,價錢標上去,基本上會來消費的客人,加入你的臣民,他們心裡都是有個底的。

他們知道,要付出多少,換取他們想要的。

賞罰之政的基礎,就是這麼回事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303會員
95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7/14
2023/07/14
2023/07/09
將苑,有不同版本留存於世。 諸葛亮的《兵法二十四篇》,由《便宜十六策》的後十四篇,加上六篇將苑合成。 對,總共只有二十篇。 而被稱為《便宜十六策》的部分,其實十六篇都是齊備的。 將苑,也有一個單獨版,共五十篇。前六篇也是跟《兵法二十四篇》的末六篇相同。我這邊就是基於《兵法二十四篇》的版本來做。
Thumbnail
2023/07/09
將苑,有不同版本留存於世。 諸葛亮的《兵法二十四篇》,由《便宜十六策》的後十四篇,加上六篇將苑合成。 對,總共只有二十篇。 而被稱為《便宜十六策》的部分,其實十六篇都是齊備的。 將苑,也有一個單獨版,共五十篇。前六篇也是跟《兵法二十四篇》的末六篇相同。我這邊就是基於《兵法二十四篇》的版本來做。
Thumbnail
2023/07/03
「陰察之政,譬喻物類,以覺悟其意也。」 什麼是「陰察」? 我們來到《便宜十六策》的最後一篇,而諸葛亮的開場白是:這個沒有辦法說明。 過去種種,諸葛亮都會先簡單的解說名詞,然後進行內容的深掘。這裡他卻說,「陰察」只能用譬喻的方式,讓你從事物中了解它的道理。
Thumbnail
2023/07/03
「陰察之政,譬喻物類,以覺悟其意也。」 什麼是「陰察」? 我們來到《便宜十六策》的最後一篇,而諸葛亮的開場白是:這個沒有辦法說明。 過去種種,諸葛亮都會先簡單的解說名詞,然後進行內容的深掘。這裡他卻說,「陰察」只能用譬喻的方式,讓你從事物中了解它的道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教令之政,謂上為下教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為,人之所瞻也。」 教令,過去在《李衛公兵法》第一次讀到,對軍隊而言,簡單說就是「軍隊的規矩」的意思。 國語字典說是「一國元首所頒布的條例」,其實沒有限定的,地方宗師也可以頒布教令。 諸葛亮這邊強調「教」。 這是一個因教而生的令。
Thumbnail
「教令之政,謂上為下教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為,人之所瞻也。」 教令,過去在《李衛公兵法》第一次讀到,對軍隊而言,簡單說就是「軍隊的規矩」的意思。 國語字典說是「一國元首所頒布的條例」,其實沒有限定的,地方宗師也可以頒布教令。 諸葛亮這邊強調「教」。 這是一個因教而生的令。
Thumbnail
「治亂之政,謂省官並職,去文就質也。」 治亂,說的是裁撤不必要的官位,合併工作。意即去掉雜亂的部分,回歸到本質:反璞歸真的意思。
Thumbnail
「治亂之政,謂省官並職,去文就質也。」 治亂,說的是裁撤不必要的官位,合併工作。意即去掉雜亂的部分,回歸到本質:反璞歸真的意思。
Thumbnail
「賞罰之政,謂賞善罰惡也。賞以興功,罰以禁奸,賞不可不平 ,罰不可以不均。」 賞善罰惡,這麼簡單,小學生也知道。 不過小學生通常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諸葛亮說,對我有利的就是善,亂我安穩的就是惡。所以賞,是為了希望人民士兵建立更多的功勞;罰,則是要扼殺混亂於搖籃之中。
Thumbnail
「賞罰之政,謂賞善罰惡也。賞以興功,罰以禁奸,賞不可不平 ,罰不可以不均。」 賞善罰惡,這麼簡單,小學生也知道。 不過小學生通常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諸葛亮說,對我有利的就是善,亂我安穩的就是惡。所以賞,是為了希望人民士兵建立更多的功勞;罰,則是要扼殺混亂於搖籃之中。
Thumbnail
考黜的意思,是引導「善」,廢除「惡」。 明智的君主在上,內心如同蒼天一樣清楚明白,察知天下所有的善惡。即使是最小的官員,或是平民老百姓,也在蒼天的眷顧之下。 任用賢能善良的人,廢去貪心懦弱的人。兢兢業業的治理國家,讓更多的賢人聚集過來。這就是引善除惡所帶來的好壞。 欸?哪裡講到壞了?
Thumbnail
考黜的意思,是引導「善」,廢除「惡」。 明智的君主在上,內心如同蒼天一樣清楚明白,察知天下所有的善惡。即使是最小的官員,或是平民老百姓,也在蒼天的眷顧之下。 任用賢能善良的人,廢去貪心懦弱的人。兢兢業業的治理國家,讓更多的賢人聚集過來。這就是引善除惡所帶來的好壞。 欸?哪裡講到壞了?
Thumbnail
「舉措之政,謂舉直措諸枉也。」 舉直的「舉」很好理解,舉用起用。 為什麼說「直」?孔子說過「以直報怨」嘛,你要起用的不是好的人,有德行的人,而是正直的人。 好壞賢能,本身有很多主觀性的判斷。同樣是說話很直,我們身為聽者會因為自己的情況去判斷好壞。 不要,諸葛亮的意思就是先不要判斷,是直男就先用了再說
Thumbnail
「舉措之政,謂舉直措諸枉也。」 舉直的「舉」很好理解,舉用起用。 為什麼說「直」?孔子說過「以直報怨」嘛,你要起用的不是好的人,有德行的人,而是正直的人。 好壞賢能,本身有很多主觀性的判斷。同樣是說話很直,我們身為聽者會因為自己的情況去判斷好壞。 不要,諸葛亮的意思就是先不要判斷,是直男就先用了再說
Thumbnail
「治人之道,謂道之風化,陳示所以也。」 老實說,我每次打開古文,像這種開頭,我也是看不懂在說什麼的。 不懂的東西,就像有牢固防禦的對手,首先一定要找到切入口。 「道」,過去三篇都是「政」,視聽之政,察疑之政,這次卻是治人之道。事實上一直到《將苑》篇以前,除了治人之外全都是政。
Thumbnail
「治人之道,謂道之風化,陳示所以也。」 老實說,我每次打開古文,像這種開頭,我也是看不懂在說什麼的。 不懂的東西,就像有牢固防禦的對手,首先一定要找到切入口。 「道」,過去三篇都是「政」,視聽之政,察疑之政,這次卻是治人之道。事實上一直到《將苑》篇以前,除了治人之外全都是政。
Thumbnail
納言篇很簡單,其實就是順著視聽篇,講究「廣納諫言」。 四個字就講完,諸葛亮為什麼要寫一篇? 就讓我們繼續來扮演諸葛亮的弟子吧!
Thumbnail
納言篇很簡單,其實就是順著視聽篇,講究「廣納諫言」。 四個字就講完,諸葛亮為什麼要寫一篇? 就讓我們繼續來扮演諸葛亮的弟子吧!
Thumbnail
從先秦兵法就一直在說,兵法不是單純管理軍隊的手段,而是政治的延伸。諸葛亮的《兵法二十四篇》,就是「軍政之書」。 諸葛亮思想的根本,來自於道家黃老所衍生出的法家。 而不論人們對他遺留下的這些作品,命名為什麼,你都會發現,這絕對是一套「阿斗教材」。
Thumbnail
從先秦兵法就一直在說,兵法不是單純管理軍隊的手段,而是政治的延伸。諸葛亮的《兵法二十四篇》,就是「軍政之書」。 諸葛亮思想的根本,來自於道家黃老所衍生出的法家。 而不論人們對他遺留下的這些作品,命名為什麼,你都會發現,這絕對是一套「阿斗教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