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兵法02-納言】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raw-image

納言篇很簡單,其實就是順著視聽篇,講究「廣納諫言」。

「納言之政,謂為諫諍,所以採眾下之謀也。故君有諫臣,父有諫子,當其不義則諍之,將順其美,匡救其惡。」

諫諍大家都會查字典,兩個都是規勸的意思。

諸葛亮不是這麼說,學學諸葛亮:諫諍就是要採取臣民們的意見。

這是一個因為存在「上下關係」才使用的詞,葛亮的意思是這樣。想想也是吧,誰跟朋友同學在諫諍的。

有願意聽大臣規勸的君主,才有諫臣。

有能夠接納兒子指正的父親,才有諫子。

不然貼一個亂臣賊子的標籤就推出去殺了,諫個屁。

君王長輩有不義之處,要勸告。要順著他的長處優點,去匡正他的錯誤缺點。

我們平常都想說諫諍就是跳出去嗆老闆,諸葛亮不是這麼說。即使是一個願意接受建言的君長,你還是要懂一些說話的藝術。

說話,也是兵法。

「惡不可順,美不可逆;順惡逆美,其國必危,夫人君拒諫,則忠臣不敢進其謀,而邪臣專行其政,此為國之害也。」

順美逆惡,老實說,其實也是班昭的後宮教學重點。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後宮也好臣子也好,自己要有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

要是君王拒絕諫言,那就沒有諫臣啦,就算是忠臣也不敢吭屁。

這時候,就是順惡逆美的邪臣當道時間。

「故有道之國,危言危行;無道之國,危行言孫,上無所聞,下無所説。」

這基本是《論語》改的句子,有趣的是諸葛亮並沒有用「經書引用法」。

山東出身的諸葛亮,跟儒家的關係又是如何呢?

好,危言危行一般都說是正直的言行。

台灣很喜歡把「非一般使用性質」當作是成語,就是說「危」這個字就是危,沒有正面意義。但危言危行在這裡被反過來使用了。

無所謂,老師說的就是對,字典就是神的語言不會錯。

理解古文,很重要就是前後文,以及與其他用法交叉比對。

無道之國,危行言孫(遜)。其實就跟前一句一樣。

君王無道,忠臣閉嘴。

也就是這邊的「危」,我覺得解釋成「戒慎恐懼」「小心翼翼」之類的感覺比較好。因為即使在有道(君王聽話)之國,你一樣要去小心謹慎的判斷行為跟言語的正確性。

那當然小心謹慎的結果,確實也就是要正直的行為跟言語。

而無道之國,臣子閉嘴,也就引發了「上無所聞,下無所説」。

「故孔子不恥下問,周公不恥下賤,故行成名著,後世以為聖。是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

你看諸葛亮還是很尊重孔子的,或許是他知道危言危行更早的出處吧。

雖然才第二篇,但諸葛亮很明顯是一個注重「互為因果」的人。

本篇的開章跟結尾都是「納言」帶來的好處,但中間講述的則是,重點是要讓臣民敢言。

屋子漏水,是上面破洞。

上面不修,下面不好。

我開始覺得這不是什麼諸葛亮兵法了。

這篇的淺白跟細心解釋的程度,如果不是《諸葛氏家訓》,那肯定是《阿斗教材》。

就讓我們繼續來扮演諸葛亮的弟子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304會員
95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7/14
2023/07/14
2023/07/09
將苑,有不同版本留存於世。 諸葛亮的《兵法二十四篇》,由《便宜十六策》的後十四篇,加上六篇將苑合成。 對,總共只有二十篇。 而被稱為《便宜十六策》的部分,其實十六篇都是齊備的。 將苑,也有一個單獨版,共五十篇。前六篇也是跟《兵法二十四篇》的末六篇相同。我這邊就是基於《兵法二十四篇》的版本來做。
Thumbnail
2023/07/09
將苑,有不同版本留存於世。 諸葛亮的《兵法二十四篇》,由《便宜十六策》的後十四篇,加上六篇將苑合成。 對,總共只有二十篇。 而被稱為《便宜十六策》的部分,其實十六篇都是齊備的。 將苑,也有一個單獨版,共五十篇。前六篇也是跟《兵法二十四篇》的末六篇相同。我這邊就是基於《兵法二十四篇》的版本來做。
Thumbnail
2023/07/03
「陰察之政,譬喻物類,以覺悟其意也。」 什麼是「陰察」? 我們來到《便宜十六策》的最後一篇,而諸葛亮的開場白是:這個沒有辦法說明。 過去種種,諸葛亮都會先簡單的解說名詞,然後進行內容的深掘。這裡他卻說,「陰察」只能用譬喻的方式,讓你從事物中了解它的道理。
Thumbnail
2023/07/03
「陰察之政,譬喻物類,以覺悟其意也。」 什麼是「陰察」? 我們來到《便宜十六策》的最後一篇,而諸葛亮的開場白是:這個沒有辦法說明。 過去種種,諸葛亮都會先簡單的解說名詞,然後進行內容的深掘。這裡他卻說,「陰察」只能用譬喻的方式,讓你從事物中了解它的道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教令之政,謂上為下教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為,人之所瞻也。」 教令,過去在《李衛公兵法》第一次讀到,對軍隊而言,簡單說就是「軍隊的規矩」的意思。 國語字典說是「一國元首所頒布的條例」,其實沒有限定的,地方宗師也可以頒布教令。 諸葛亮這邊強調「教」。 這是一個因教而生的令。
Thumbnail
「教令之政,謂上為下教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為,人之所瞻也。」 教令,過去在《李衛公兵法》第一次讀到,對軍隊而言,簡單說就是「軍隊的規矩」的意思。 國語字典說是「一國元首所頒布的條例」,其實沒有限定的,地方宗師也可以頒布教令。 諸葛亮這邊強調「教」。 這是一個因教而生的令。
Thumbnail
「治亂之政,謂省官並職,去文就質也。」 治亂,說的是裁撤不必要的官位,合併工作。意即去掉雜亂的部分,回歸到本質:反璞歸真的意思。
Thumbnail
「治亂之政,謂省官並職,去文就質也。」 治亂,說的是裁撤不必要的官位,合併工作。意即去掉雜亂的部分,回歸到本質:反璞歸真的意思。
Thumbnail
「賞罰之政,謂賞善罰惡也。賞以興功,罰以禁奸,賞不可不平 ,罰不可以不均。」 賞善罰惡,這麼簡單,小學生也知道。 不過小學生通常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諸葛亮說,對我有利的就是善,亂我安穩的就是惡。所以賞,是為了希望人民士兵建立更多的功勞;罰,則是要扼殺混亂於搖籃之中。
Thumbnail
「賞罰之政,謂賞善罰惡也。賞以興功,罰以禁奸,賞不可不平 ,罰不可以不均。」 賞善罰惡,這麼簡單,小學生也知道。 不過小學生通常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諸葛亮說,對我有利的就是善,亂我安穩的就是惡。所以賞,是為了希望人民士兵建立更多的功勞;罰,則是要扼殺混亂於搖籃之中。
Thumbnail
考黜的意思,是引導「善」,廢除「惡」。 明智的君主在上,內心如同蒼天一樣清楚明白,察知天下所有的善惡。即使是最小的官員,或是平民老百姓,也在蒼天的眷顧之下。 任用賢能善良的人,廢去貪心懦弱的人。兢兢業業的治理國家,讓更多的賢人聚集過來。這就是引善除惡所帶來的好壞。 欸?哪裡講到壞了?
Thumbnail
考黜的意思,是引導「善」,廢除「惡」。 明智的君主在上,內心如同蒼天一樣清楚明白,察知天下所有的善惡。即使是最小的官員,或是平民老百姓,也在蒼天的眷顧之下。 任用賢能善良的人,廢去貪心懦弱的人。兢兢業業的治理國家,讓更多的賢人聚集過來。這就是引善除惡所帶來的好壞。 欸?哪裡講到壞了?
Thumbnail
「舉措之政,謂舉直措諸枉也。」 舉直的「舉」很好理解,舉用起用。 為什麼說「直」?孔子說過「以直報怨」嘛,你要起用的不是好的人,有德行的人,而是正直的人。 好壞賢能,本身有很多主觀性的判斷。同樣是說話很直,我們身為聽者會因為自己的情況去判斷好壞。 不要,諸葛亮的意思就是先不要判斷,是直男就先用了再說
Thumbnail
「舉措之政,謂舉直措諸枉也。」 舉直的「舉」很好理解,舉用起用。 為什麼說「直」?孔子說過「以直報怨」嘛,你要起用的不是好的人,有德行的人,而是正直的人。 好壞賢能,本身有很多主觀性的判斷。同樣是說話很直,我們身為聽者會因為自己的情況去判斷好壞。 不要,諸葛亮的意思就是先不要判斷,是直男就先用了再說
Thumbnail
「治人之道,謂道之風化,陳示所以也。」 老實說,我每次打開古文,像這種開頭,我也是看不懂在說什麼的。 不懂的東西,就像有牢固防禦的對手,首先一定要找到切入口。 「道」,過去三篇都是「政」,視聽之政,察疑之政,這次卻是治人之道。事實上一直到《將苑》篇以前,除了治人之外全都是政。
Thumbnail
「治人之道,謂道之風化,陳示所以也。」 老實說,我每次打開古文,像這種開頭,我也是看不懂在說什麼的。 不懂的東西,就像有牢固防禦的對手,首先一定要找到切入口。 「道」,過去三篇都是「政」,視聽之政,察疑之政,這次卻是治人之道。事實上一直到《將苑》篇以前,除了治人之外全都是政。
Thumbnail
納言篇很簡單,其實就是順著視聽篇,講究「廣納諫言」。 四個字就講完,諸葛亮為什麼要寫一篇? 就讓我們繼續來扮演諸葛亮的弟子吧!
Thumbnail
納言篇很簡單,其實就是順著視聽篇,講究「廣納諫言」。 四個字就講完,諸葛亮為什麼要寫一篇? 就讓我們繼續來扮演諸葛亮的弟子吧!
Thumbnail
從先秦兵法就一直在說,兵法不是單純管理軍隊的手段,而是政治的延伸。諸葛亮的《兵法二十四篇》,就是「軍政之書」。 諸葛亮思想的根本,來自於道家黃老所衍生出的法家。 而不論人們對他遺留下的這些作品,命名為什麼,你都會發現,這絕對是一套「阿斗教材」。
Thumbnail
從先秦兵法就一直在說,兵法不是單純管理軍隊的手段,而是政治的延伸。諸葛亮的《兵法二十四篇》,就是「軍政之書」。 諸葛亮思想的根本,來自於道家黃老所衍生出的法家。 而不論人們對他遺留下的這些作品,命名為什麼,你都會發現,這絕對是一套「阿斗教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